《續名醫類案》~ 卷十七 (22)
卷十七 (22)
1. 唇
一男子內熱作渴,咳唾痰涎,大便乾澀,自喜壯實。此脾腎陰虧,陽旺之症,當壯水之主。不信,自服二陳、芩、連之類,次年下唇漸腫,小便赤澀。執守前藥,唇出血,大便黑塊,小便淋瀝。再求治,曰:大便黑結,小便淋瀝,肝腎敗也,唇口腫白,脾氣敗也。辭不赴,竟歿。
白話文:
有個男子內火旺盛,口渴,咳嗽痰多,大便秘結,自己還覺得身體很壯。這是脾腎陰虛、陽氣過盛的症狀,應該滋陰補腎。他不相信,自己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濕的藥物。第二年,下唇開始腫脹,小便排尿困難灼痛。他堅持服用之前的藥物,結果嘴唇出血,大便排出黑色血塊,小便排尿困難滴瀝不止。後來再次求醫,醫生診斷說:大便黑色堅硬,小便排尿困難,這是肝腎衰竭;嘴唇和口腔腫脹發白,這是脾氣虛弱。病人拒絕接受治療,最終去世了。
2. 齒
元亨在大聖中結道友登岳頂,至明皇館故址,得斷碑數行,彷彿有古文,洗滌之,得歌一首,曰:豬牙皂角及生薑,犀角升麻蜀地黃。木律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細將來使最良。揩齒固牙髭髩黑,誰知世上有仙方。荷葉下注云,翦荷葉心子也。因錄以歸。朝之名卿鉅公,皆依之修用,其效響應。(《皇朝類苑》。)
朱端章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時,牙疼大作,一刀鑷入,以草藥一捻,湯泡少時,以手蘸湯挹痛處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皺面地菘草也。俗人訛為地蔥,沈存中《筆談》專辨地菘,其子名鶴蝨,正此物也。錢季誠方用鶴蝨一枚,擢置齒中。高監方,以鶴蝨煎米醋漱口。或用防風、鶴蝨煎水噙漱,及研草塞痛處,皆有效。(《本草綱目》。)
周密《志雅堂雜抄》治齒痛腫云:用黑豆以酒煮汁,漱之立愈。王修竹云:其閣中嘗用驗。
仙人鄭思遠常騎虎,故人許隱齒痛求治。鄭曰:虎鬚及熱插齒即愈。拔數莖與之。(《醫說》。)
澤州李繼之忽病牙痛,皺眉不語。欒景先見之曰:何不樂也?,曰:牙痛。欒曰:曾記戴人云,陽明經熱有餘也,宜大下之。乃付舟車丸七十粒,服畢,遇數知交留飲,強飲熱酒數杯,藥為熱酒所發,盡吐之,吐畢而痛止。李大笑曰:戴人神仙也。不三五日又痛,再服前藥百餘粒,大下數行乃愈。(《儒門事親》。)
姚應鳳視一人唇有紅痣,無他病苦,乃謂之曰:此齒藎,三年必死。其人怒不應,三年齒潰,詣求救。謝曰:君天譴也,不能過期矣。果歿。(《錢塘縣誌》。)
龔子才治一人,齒浮作痛,耳面黧色,口乾作渴,日晡則劇,此脾虛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痊。
一男子每足發熱,牙即浮腫。此足三陰虛火,用加減八味丸而不復作。
李小園患滿口牙齒疼痛,潰爛動搖,飲食不下,乃牙疳也,諸醫不效。忽遇道人傳一方,用川椒炒一錢五分,銅青一錢,硼砂一錢,三味為末,每少許擦患處,流涎立瘥。
易思蘭治一人,患齒病,每有房勞,齒即俱長,痛不可忍,熱湯涼水俱不得入。凡有惱怒,痛亦如之。十年前尚輕,十年後殊甚,每發必三五日,呻吟極楚,竟絕欲。服補腎丸、清胃飲俱不效。一日疾作,七日不飲食。診其脈,上二部俱得本體,惟二尺洪數有力,此腎經火邪太盛也。
以滋腎飲餌之,且漱且嚥下二盞,隨覺丹田熱氣升上,自咽而出。復進二盞,其痛頓止,齒即可叩,永不再作。其方:黃柏三錢,青鹽一錢,升麻一錢,水五碗煎湯,頻漱之嚥下。其人問曰:吾病齒二十年,試藥不下百餘,皆未效,君用三味而奏功,何也?曰:齒屬腎,諸痛屬火,今診得脈洪數有力,愈按愈堅。蓋沉濡而滑者,腎脈也;洪數有力者,心脈也。
白話文:
[齒]
古代有一位高人在聖賢的遺址中,獲得了一塊斷碑,碑上刻著一首治牙的歌訣:豬牙皂角和生薑,犀角升麻還有蜀地黃;木賊旱蓮槐角子,細辛荷葉份量要相當。青鹽等量一起燒煅,研成細末效果最棒。擦牙能固齒髮變黑,誰知世上還有這種仙方。註:荷葉指的是剪取荷葉的心部。朝中許多達官貴人都依此方法使用,效果很好。(《皇朝類苑》)
朱端章說:我曾經被徵召到淮西幕府工作,牙疼得厲害,用刀子劃開牙齦,用一種草藥搗碎,泡水一小會兒,用手沾水塗抹在疼痛的地方,疼痛就立刻止住了。後來我求得藥方,用它治療很多人,都很有效,這種草藥是皺面地菘草,民間誤稱為地蔥,沈存中在《筆談》中專門辨析了地菘,它的種子叫做鶴蝨,就是這種藥材。錢季誠的藥方是用一粒鶴蝨放在牙齒縫隙裡;高監的藥方是用鶴蝨煎米醋漱口;或者用防風、鶴蝨煎水含漱,或者把草藥研碎塞到疼痛的地方,都有效。(《本草綱目》)
周密的《志雅堂雜抄》記載治療牙齒腫痛的方法:用黑豆加酒煮汁,漱口,就能立刻痊癒。王修竹說:他家裡曾經用過這個方法,很有效。
仙人鄭思遠經常騎虎,他的朋友許隱牙疼,向他求治。鄭思遠說:用老虎的鬍鬚燒熱了插到牙齒裡就立刻好了。於是拔下幾根鬍鬚給了他。(《醫說》)
澤州的李繼之突然牙疼,皺眉不語。欒景先看到他,問道:怎麼不高興?李繼之說:牙疼。欒景先說:我記得戴人曾經說過,陽明經熱盛,應該大瀉。於是給了他舟車丸七十粒,服完藥後,遇到幾個熟人,留下來喝酒,強行喝了幾杯熱酒,藥物被熱酒沖出來,都吐了出來,吐完後疼痛就止住了。李繼之大笑說:戴人簡直是神仙啊!過了三五天,又疼了,又服用了百餘粒之前的藥,大瀉幾次才痊癒。(《儒門事親》)
姚應鳳看到一個人的嘴唇上有紅痣,沒有其他疾病,就對他說:這是齒藎,三年內必死。那人很生氣,不理會他,三年後牙齒潰爛,去求救,姚應鳳說:這是天譴,不能延壽了。果然就死了。(《錢塘縣誌》)
龔子才治療一個人,牙齒浮腫疼痛,耳面發黑,口乾舌燥,日暮時分疼痛加劇,這是脾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治療後痊癒了。
一個男子每當腳發熱,牙齒就浮腫。這是足三陰虛火,用加減八味丸治療後不再復發。
李小園患有滿口牙齒疼痛,潰爛鬆動,飲食不下,這是牙疳,很多醫生都治不好。偶然遇到一位道人,傳授了一個方子:用川椒炒一錢五分,銅青一錢,硼砂一錢,三味藥研成粉末,每次取少許擦拭患處,流口水後就立刻好了。
易思蘭治療一個人,患有牙病,每當房事過度,牙齒就一起長長,疼痛難忍,喝熱水冷水都不行。只要生氣,疼痛也加劇。十年前症狀還比較輕,十年後嚴重了,每次發作都要持續三五天,痛苦呻吟,最後只能絕慾。服用補腎丸、清胃飲都沒有效果。有一天病情發作,七天不吃不喝。診脈發現,上二部脈象正常,只有二尺脈洪數有力,這是腎經火邪太盛。
於是用滋腎飲治療,讓他漱口並嚥下兩盞,隨即感覺丹田熱氣上升,從咽喉排出。又喝下兩盞,疼痛頓時止住,牙齒可以咬合,再也沒有復發。藥方是:黃柏三錢,青鹽一錢,升麻一錢,水五碗煎湯,經常漱口並嚥下。那人問道:我牙疼二十年了,試過的藥不下百種,都沒效果,您只用三味藥就見效,為什麼?易思蘭說:牙齒屬腎,疼痛屬火,我診脈發現脈洪數有力,按下去更堅實,沉濡滑利的是腎脈;洪數有力的是心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