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七 (16)
卷十七 (16)
1. 鼻
孫文垣治從侄中叔,以暑月赴南雍,一日假出,索茶飲之,輒從左鼻逆流而出,入腹者十之三,治幾一月,即粥飯亦多鼻出矣,服藥漸加噁心,頭暈肌削,四肢無力。診畢,詢醫作何症,投何劑。曰:僉謂此疾,書所不載,治法無稽。或云胃火,或云諸逆上衝,皆屬肝火。所用非黃連解毒,即三黃石膏,及諸苦寒之劑。
自以多飲,火因酒動,理或為然,然竟無效。曰:治病貴辨經絡之貫通,與臟腑之出入,豈拘拘徒守方書而已哉!經云:咽喉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以上下者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人之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也,此症亦類是耳。頏顙不開,故氧上而不下,會厭弱而不能掩其氣喉。
夫鼻乾氣喉相通,惟不掩故飲食逆從鼻竅而出。不見常人偶氣逆,則飲食從噴嚏出乎?今右脈緩弱無力,氣虛明矣。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脾胃喜溫而惡寒,因多服寒涼,所以噁心頭暈肌削也。蓋肺屬金而主氣,金氣旺則收斂下降,氣下降則飲食自不逆矣。六君子湯加辛荑、桑白皮、苡仁、沉香,一進而勢緩,三進而止大半,七劑全安。
王執中母氏,久病鼻乾,有冷氣。問諸醫者,醫者亦不曉。但云疾病去自愈,既而病去亦不愈也。後因灸絕骨而漸愈。執中亦常患此,偶絕骨微疼而著艾,鼻乾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絕骨之力,後閱《千金方》有此症,始知鼻乾之去,因灸絕骨也。若鼻涕多,宜灸囟會、前頂。大人小兒之病,初無異焉。
許知可自停飲食已,必嚏,服棗膏丸而愈。(《本事方》。)
孫氏姑鼻不聞香臭有年矣,後因他病,友人繆仲淳為處方,每服用桑皮至七八錢,服久而鼻塞忽然通矣。
魏玉橫曰:沈晉培年三十許,患鼻淵,黃濁如膿。時醫以為風熱上淫於腦,與薄荷、辛荑、川芎、蒼耳、白芷、蔓荊古方,治之不效,反增左邊頭痛,所下涕亦惟左鼻孔多。就診曰:此肝火上炎為疾耳。與生熟地、杞子、沙參、麥冬,十餘劑而愈。是症由傷風用力去涕而得者易愈。
若因火盛而成,必由水虧而致。蓋肝脈上絡巔頂,督脈會腦為髓海,為龍火鬱蒸,故膿濁腥穢,源源而下,有若淵然。久之,督脈之髓,亦隨輸泄,致成勞損者有之。醫學自立齋以前,宋、元、明初諸公,未詳肝腎之治。至國朝諸老,亦漸講明,然多雜耆、朮、桂、附,惟集靈膏一方最善,《治法匯》載之。
但云吳中一醫用之所向神效,是亦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也。故守《兔園》一冊,其覆餗多矣。
一瞽者徐姓,年三十來,鼻淵年餘,醫亦與辛散,服之覺反甚,遂堅守不藥之戒,此古人心靜自能消息病情,故不為庸所誤。後遇予,教服集靈膏,十餘帖而愈。
一費氏子,年二十餘,亦患此症,時師與辛荑、蒼耳、芎、芷、荊、薄之屬,至百二十劑。後就診於予,兩手脈神氣索然,告以不可治矣,果月餘而歿。
白話文:
鼻
孫文垣治療他從侄的叔父,此人夏天前往南方,一日外出,喝了茶後,茶水就從左鼻孔逆流而出,進入腹部的只有十分之三。治療將近一個月,即使是稀粥飯也大多從鼻孔流出,服藥後漸漸出現噁心、頭暈、消瘦、四肢無力等症狀。診斷後,詢問其他醫生此症是什麼病,用什麼藥方治療。醫生們都說,這種病症書上沒記載,治療方法沒有依據。有人說是胃火,有人說是諸逆上衝,都歸咎於肝火,所用的藥方不是黃連解毒就是三黃石膏以及其他苦寒的藥劑。
他自己認為是飲酒過多,酒助火勢,這個說法或許有道理,但最終沒有效果。他認為:治療疾病貴在辨別經絡的貫通與臟腑的出入,怎麼能拘泥於方劑書本呢!經書上說:咽喉是水穀的通道,也是氣上下往來的通道;鼻樑是氣分泄出的地方。人涕液流出不止,是因為鼻樑不通暢;這個病症也類似。鼻樑不通暢,所以氣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會厭軟弱而不能掩蓋氣喉。
鼻腔和氣喉相通,因為不能掩蓋,所以飲食逆流從鼻孔出來。難道沒有見過正常人偶爾氣逆,食物從噴嚏中噴出來嗎?現在右脈緩弱無力,氣虛很明顯。經書上說:受寒飲冷會傷肺。脾胃喜溫惡寒,因為服用太多寒涼藥物,所以噁心、頭暈、消瘦。蓋肺屬金而主氣,金氣旺盛則收斂下降,氣下降則飲食自然不會逆流。於是用六君子湯加辛荑、桑白皮、薏苡仁、沉香,服藥一次症狀就減輕,三次就減輕大半,七劑藥後就痊癒了。
王執中的母親,久病鼻塞乾燥,伴有寒氣。她向許多醫生詢問,醫生們也不懂。只說疾病會自行痊癒,但病症久久未愈。後來用艾灸絕骨穴,漸漸痊癒。王執中也經常患此病,偶然絕骨穴略微疼痛,就貼上艾灸,鼻塞乾燥也消失了。起初不知道是艾灸絕骨穴的功效,後來閱讀《千金方》發現有這種記載,才知道鼻塞乾燥的消失是因為艾灸絕骨穴。如果鼻涕很多,應該艾灸囟會、前頂穴。大人小孩的這種病,治療方法沒有區別。
許知可因為停止飲食後,必定打噴嚏,服用棗膏丸後痊癒。(出自《本事方》)
孫氏的姑母多年來鼻子聞不到香臭的味道,後來因為其他疾病,朋友繆仲淳為她開藥方,每次服用桑白皮七八錢,服用很久後,鼻塞突然通暢了。
魏玉橫說:沈晉培三十多歲,患鼻淵,流出的膿涕黃濁。當時醫生認為是風熱上犯於腦,用薄荷、辛荑、川芎、蒼耳子、白芷、蔓荊子等古方治療,無效,反而加重了左邊頭痛,流出的鼻涕也只有左鼻孔較多。診斷後認為:這是肝火上炎引起的疾病。於是給他服用生熟地黃、枸杞子、沙參、麥冬等藥物,十幾劑藥就痊癒了。這種病症是由於傷風用力擤鼻涕引起的比較容易治癒。
如果因為火盛而引起,一定是因為陰液虧虛造成的。因為肝經上絡於頭頂,督脈會於腦部形成髓海,龍火鬱結蒸騰,所以膿涕濁穢腥臭,源源不斷地流出,如同淵一樣。時間長了,督脈的精髓也會隨著流失,造成勞損。醫學自立齋以前,宋、元、明初諸位醫家,沒有詳細闡述肝腎的治療方法。直到清朝諸位老醫家,才逐漸講明,但大多加入了柴胡、蒼朮、桂枝、附子的藥物,只有集靈膏一方最好,《治法匯》中記載了它。
只聽說吳中一位醫生用它效果神奇,這也是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所以依據《兔園》一書,其謬誤很多。
一位姓徐的盲人,三十多歲,患鼻淵一年多,醫生也給他用辛散藥物,服用後感覺更嚴重,於是堅持不藥而治,這是古人內心平靜就能自行緩解病情,所以沒有被庸醫誤導。後來遇到我,我教他服用集靈膏,十幾帖藥就痊癒了。
一位費姓的兒子,二十多歲,也患此症,當時醫生給他用辛荑、蒼耳子、川芎、白芷、蔓荊子、薄荷等藥物,一共服用了120劑藥。後來來找我診治,兩手脈象虛弱,告知他已經無法治療了,果然一個多月後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