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中風

原方加乾葛、黃芩,服之厥退,手足皆熱,大便頓解而愈。

徐靈胎曰:今之患中風偏痱等病者,百無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不治,皆醫者誤之也。凡古聖定病之名,必指其實,名曰中風,則其病屬風可知。既為風病,則主病之方,必以治風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及唐人大小續命湯,皆多風藥,而因症增減。

蓋以風入經絡,則內風與外風相煽,以致痰火一時壅塞,惟宜先驅其風,繼清痰火,而後調其氣血,則經脈可以漸通。今人一見中風等症,即用人參、熟地、附子、肉桂等純補、溫熱之品,將風火痰熱,盡行補住,輕者變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氣未傷,而感邪淺者,亦必遷延時日,以成偏枯永廢之人。

此非醫者誤之耶?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補正即所以驅邪,此大謬也。惟其正虛而邪湊,尤當急驅其邪,以衛其正。若更補其邪氣,則正氣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氣全虛,不能托邪於外,亦宜於驅風藥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驅邪之力,未有純用溫補者。譬之盜賊入室,定當先驅盜賊,而後固其牆垣。

未有盜賊未去,而先固其牆垣者。或云補藥托邪,猶之增家人以御盜也。是又不然。蓋服純補之藥,斷無專補正不補邪者之理,非若家人之專於御盜也。是不但不驅盜,並助盜矣。況治病之法,凡久病屬虛,驟病屬實。所謂虛,謂正氣虛也;所謂實者,謂邪實也。中風乃急暴之症,其為邪實無疑。

天下未有行動如常,忽然大虛而僕者,豈可不以實邪治之哉?其中或有陰虛陽虛,感熱感寒之別,則於治風方中,隨所現之症加減之,漢唐諸法俱在,可取而觀也。故凡中風之類,苟無中臟之絕症,未有不可治者。余友人患此症者,遵余治法,病一二十年而今尚無恙者甚多。

惟服熱藥者,無一存者矣。

徐靈胎曰:病有一定之傳變,有無定之傳變。一定之傳變,如傷寒太陽傳陽明,及《金匱》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類。又如痞病變臌,血虛變浮腫之類,醫者可預知而防之。無定之傳變,或其人本體先有受傷之處,或天時不和又感時行之氣,或調理失宜更生他病,則無病不可變,醫者不能預知而為防者也。總之,人有一病,皆當加意謹慎,否則病後增病,則正虛而感益重,病亦變危矣。

至於既傳之後,則標本緩急,先後分合,用藥必兩處兼顧,而又不雜不亂,則諸病亦可漸次平復,否則新病日增,無所底止矣。至於藥誤之處,正復多端,或過於寒涼而成寒中之病,或過服溫燥而成熱中之病,或過於攻伐而元氣大虛,或過於滋潤而脾氣不實,不可勝舉。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後,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氣所傷何處,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麥冬、人參、白朮、五味、萸肉之類,將邪火盡行補澀。始若相安,久之氣逆痰升,脹滿昏沉,如中風之狀,邪氣與元氣相併,諸藥無效而死。

白話文:

中風

原文中提到的病例,加入乾葛、黃芩後,患者厥逆消失,手腳變溫暖,大便通暢,最終痊癒。

徐靈胎認為,現代治療中風及半身不遂等疾病,幾乎沒有一個能治癒,十之八九都會死亡。這不是因為疾病無法治療,而是醫生治療方法錯誤。古代聖賢命名疾病,都非常精確,稱之為「中風」,就表示此病與風邪有關。既然是風邪引起的疾病,治療方法就必須以祛風為本。像仲景、侯氏的黑散、風引湯、防己地黃湯,以及唐代的大小續命湯,都含有大量的祛風藥物,只是根據症狀加減用藥。

因為風邪侵入經絡,內風和外風相互激盪,導致痰火阻塞,所以應該先驅除風邪,然後再清利痰火,最後再調和氣血,這樣經脈才能逐漸通暢。現在很多人一看到中風等症狀,就用人參、熟地、附子、肉桂等純粹溫補的藥物,把風火痰熱都補住,病情輕者加重,病情重者直接死亡。即使元氣未受損,邪氣入侵較輕的患者,也會拖延很長時間,最終導致半身不遂,終身殘疾。

這難道不是醫生的錯誤嗎?有人說邪氣入侵的地方,正氣一定虛弱,所以補益正氣就能驅除邪氣,這是很大的錯誤。正因為正氣虛弱才容易遭受邪氣侵犯,更應該趕快驅除邪氣,以保護正氣。如果再補益邪氣,正氣就更加無法支撐了。即使正氣完全虛弱,不能將邪氣托之於外,也應該在祛風藥物中少量加入扶正的藥物,以增強驅邪之力,絕不能單純使用溫補藥物。這就像盜賊入室,應該先驅逐盜賊,然後再加固牆壁。

沒有先驅逐盜賊,就先加固牆壁的道理。有人說,補益藥物可以托住邪氣,就像增加家人來抵禦盜賊一樣。這也是錯誤的。因為服用純粹的補益藥物,不可能只補益正氣而不補益邪氣,不像家人專門抵禦盜賊一樣。這樣不僅不能驅逐盜賊,反而會幫助盜賊。況且,治療疾病的方法,久病多屬虛,驟病多屬實。所謂虛,是指正氣虛弱;所謂實,是指邪氣實證。中風是突然發作的急症,屬於邪氣實證無疑。

天下沒有人行動如常,突然正氣大虛而倒下的,怎麼能不用祛除邪氣的方法治療呢?其中可能存在陰虛陽虛、感熱感寒的差別,則可以在祛風方劑中,根據所出現的症狀加減用藥,漢唐時期的各種方法都可參考。所以,凡是中風之類的疾病,只要沒有危及臟腑的絕症,就沒有不可治療的。我的朋友中患有此病的人,遵照我的治療方法,即使病了十幾二十年,現在仍然安然無恙的人很多。

唯獨服用溫熱藥物者,沒有一個存活下來的。

徐靈胎又說:疾病的傳變有一定的規律,也存在不確定的規律。一定的傳變,例如傷寒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金匱要略》中提到的肝病傳脾等。還有像痞病變為臌脹,血虛變為浮腫等,醫生可以預測並預防。不確定的傳變,可能是病人本身體質先有受損的地方,或者天時不和又感染了流行性疾病,或者調理不當又生出其他疾病,那麼沒有什麼疾病不能變化,醫生無法預測並預防。總之,人一旦得病,都應該格外小心謹慎,否則病後病情加重,正氣虛弱,感染加劇,病情也會變得危急。

至於疾病已經傳變之後,則要考慮標本緩急,先後分合,用藥必須兼顧兩方面,而又不混亂,這樣各種疾病才能逐漸恢復,否則新病日增,無止無休。至於用藥錯誤的地方,更是多種多樣,或者過於寒涼而導致寒邪內侵,或者過服溫燥而導致熱邪內盛,或者過於攻伐而導致元氣大傷,或者過於滋潤而導致脾胃虛弱,不勝枚舉。近來危害最大的是,大病之後,邪氣未完全退去,又不察覺病邪損傷了什麼部位,就使用附子、肉桂、熟地、麥冬、人參、白朮、五味子、茱萸肉等藥物,把邪火全部補澀。開始好像相安無事,時間長了氣逆痰湧,脹滿昏沉,像中風一樣,邪氣和元氣交纏,各種藥物都無效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