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中風

初四至初九日,加生地三錢;初十加牛膝四錢,黃柏二錢;十三日去連翹,加石斛三錢五分,五味子七分,扁豆二錢,乾葛八分;十八日去連翹、天麻、乾葛、扁豆,加蓮肉四十粒。二十二日定方:天冬、甘菊、沙參各三錢,麥冬、生地、牛膝各五錢,炙草一錢,貝母、蘇子、橘紅、花粉各二錢,棗仁六錢,五味八分、蓮肉四十粒。

二月十二日定方:天冬、茯苓、貝母、沙參各三錢,麥冬、棗仁、牛膝各五錢,蘇子、橘紅、甘菊各二錢五分,黃柏、甘草各一錢五分,花粉、玄參各二錢,五味七分,生地、白芍各四錢,蓮肉六十粒。十日後,去花粉,後又去玄參,加石斛三錢。至五月盡,病始痊愈。(前方中曾加參二錢,服二劑反覺浮大上升,即去之。

)先時合成丸藥,病中仲淳以為可服。方用人參十兩,乳浸,飯上蒸;五味子十兩,蜜蒸烘乾;山萸八兩;沙蒺藜十二兩,半炒為末,一半打糊和藥;巴戟天八兩,以甘菊花、枸杞子同酒浸蒸曬乾;蓮鬚六兩;枸杞子十二兩;川牛膝十兩;酒蒸天冬六兩;蓮肉十二兩;炒白茯苓八兩;黃柏四兩;蜜炙砂仁二兩;生地十二兩;鹿角霜十二兩,酥拌炒如飛面;鹿茸六兩;菟絲子末八兩;甘菊花六兩。煉蜜和蒺藜糊,和丸桐子大。

每服六錢,空心飢時各一服,淡鹽湯送下。過百日後,更定丸方:黑芝麻三斤,桑葉酒拌蒸曬三斤,何首烏九蒸九曬三斤,蒼朮黑豆拌蒸三次二斤,牛膝如蒸蒼朮法二斤,甘菊花二斤,大生地三斤,天冬酒蒸二斤,柏子仁二斤,枸杞子二斤。

沈明生治潘子芬,軀幹魁梧,素無恙。然室多姬妾,且縱飲,皆致疾之媒也。乙巳夏,忽患類中風,項強胸滿,不良於行,說舉足即覺首重而欲仆地。或知其嗜酒及內,病由上盛下虛,即用參、附峻補,治久轉劇。診之,六部沉滑有力,殊非腎家不足之象。然病人舍補而別商,則紛然辨難,棄不用矣。

因語之曰:病本不足,更無可疑,但補虛而不去病,甚於攻克也,今當分途治之。湯劑以補虛,吾立方而君自制服丸劑以去病。則有家秘神方,未可明告,奉饋服之兩旬,必奏殊功。潘以刻期甚邇,欣然見從。煎方以六君、理中加減,而不用附子,別制大劑消痰丸,服十日而項強若失,陸續去痰積稠黏甚多。潘惟恐其虛,復生猶豫。

乃謂之曰:大便雖行,神氣日旺,況有參、術以培補養脾元,何慮之有?去痰莫如盡,此之謂也。勉其盡劑,果越兩月而步履復康矣。

黃錦芳治曹姓兒,年十餘歲,脈伏不見,牙關緊急,口不能言,手足俱厥,口紅而燥,大便數日不解,手足牽引不伸,並有痛楚不可著手之象。知其素有內熱,被暴風寒邪束其筋骨,不急為之裡外雙解,無以救其卒暴之厄。用吹藥以開其關舉,方用麻黃、防風各一錢,細辛三分,牙皂一錢,桂枝二錢,以解其外;杏仁十粒,烏藥一錢,枳實八分,川厚朴二錢,黃連五分,大黃三錢,以通其內。服二劑,手足頗活,大便未行,口有臭氣,舌有燥胎,脈微見,身有潮熱。

白話文:

中風

病人初期(初四到初九)服用藥方,另加生地三錢;初十之後,再加牛膝四錢、黃柏二錢;十三日則去除連翹,另加石斛三錢五分、五味子七分、扁豆二錢、乾葛八分;十八日去除連翹、天麻、乾葛、扁豆,改加蓮肉四十粒。二十二日正式確立藥方:天冬、甘菊、沙參各三錢,麥冬、生地、牛膝各五錢,炙甘草一錢,貝母、蘇子、橘紅、花粉各二錢,棗仁六錢,五味子八分、蓮肉四十粒。

二月十二日正式確立藥方:天冬、茯苓、貝母、沙參各三錢,麥冬、棗仁、牛膝各五錢,蘇子、橘紅、甘菊各二錢五分,黃柏、甘草各一錢五分,花粉、玄參各二錢,五味子七分,生地、白芍各四錢,蓮肉六十粒。十日後,去除花粉,之後再去除玄參,並加入石斛三錢。直到五月底,病人才痊癒。(期間曾加人參二錢,服用兩劑後感覺身體浮腫脹大,因此停用。)

之前曾將藥材製成丸藥,醫生認為可以服用。藥方包括人參十兩(以人乳浸泡,再以米飯蒸熟)、五味子十兩(以蜂蜜蒸熟烘乾)、山茱萸八兩、沙苑蒺藜十二兩(一半炒成粉末,一半打成糊狀與藥材混合)、巴戟天八兩(與甘菊花、枸杞子一起以酒浸泡蒸熟曬乾)、蓮鬚六兩、枸杞子十二兩、川牛膝十兩、酒蒸天冬六兩、蓮肉十二兩、炒白茯苓八兩、黃柏四兩、蜜炙砂仁二兩、生地十二兩、鹿角霜十二兩(以酥油拌炒至鬆軟如飛麵)、鹿茸六兩、菟絲子粉末八兩、甘菊花六兩。以蜂蜜混合蒺藜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

每次服用六錢,空腹飢餓時服用,以淡鹽湯送服。一百天后,更換丸藥藥方:黑芝麻三斤、桑葉(以酒拌勻蒸熟曬乾)三斤、何首烏(九蒸九曬)三斤、蒼朮(與黑豆拌勻蒸三次)二斤、牛膝(以與蒼朮相同方法蒸製)二斤、甘菊花二斤、生地三斤、天冬(酒蒸)二斤、柏子仁二斤、枸杞子二斤。

沈明生醫生治療潘子芬,潘子芬體格健壯,平時沒有疾病。但是他妻妾眾多,且經常飲酒,這些都是導致他生病的原因。乙巳年夏天,潘子芬突然患上類似中風的疾病,頸項僵硬、胸悶,行動不便,只要抬腳就會感覺頭重腳輕,想要倒地。醫生知道他嗜酒且有內疾,認為是上盛下虛,於是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進行溫補,但治療很久病情反而加重。醫生診斷後發現,他的六脈沉滑有力,並非腎氣不足的症狀。然而病人捨棄溫補,另尋其他治療方法,眾說紛紜,意見相左,最終沒有採納醫生的建議。

於是醫生告訴他:你的病根本在於虛,沒有其他的疑慮,但是只補虛而不治病,比積極治療更糟糕,現在我們應該分開治療。湯劑用於補虛,我給你開個方子,你自行煎服;丸藥用於治病,我這裡有祖傳秘方,不便明說,你服用兩旬,一定會有奇效。潘子芬因為時間緊迫,欣然接受。湯劑使用六君子湯、理中湯加減,但不使用附子,另製大劑量的消痰丸,服用十天後,頸項僵硬的症狀有所減輕,陸續排出許多黏稠痰液。潘子芬擔心自己身體虛弱,又猶豫起來。

醫生對他說:大便通暢,精神氣色也越來越好,況且還有參、術等藥材來滋補脾胃元氣,有什麼好擔心的呢?祛除痰濁最重要的是要徹底,這就是所謂的「去痰莫如盡」。鼓勵他服完藥,果然兩個月後,潘子芬就能夠正常行走。

黃錦芳醫生治療一位曹姓兒童,十多歲,脈象微弱難以觸摸,牙關緊閉,無法說話,手腳冰冷發紺,口唇乾燥紅腫,幾天沒有大便,手腳不能伸展,並且伴有疼痛,不能觸摸。醫生知道他平時有內熱,遇到暴風寒邪,導致筋骨受阻,如果不迅速進行裡外雙解治療,就無法挽救他危急的病情。使用吹藥法打開關竅,藥方包括麻黃、防風各一錢,細辛三分,牙皂一錢,桂枝二錢,以解表;杏仁十粒,烏藥一錢,枳實八分,川厚朴二錢,黃連五分,大黃三錢,以通裡。服用兩劑後,手腳活動有所好轉,但大便仍未通暢,口中有異味,舌苔乾燥,脈象微弱可見,身體有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