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中風

隨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山梔、鉤藤、丹皮而安。至十月,復以傷食,腹痛作瀉,左目仍小,兩關尺脈弦洪鼓指,以六君加木香、吳茱、升麻、柴胡,一劑而痛瀉俱緩。以六君加肉果、故紙,一劑諸脈頓平,痛瀉俱止。夫左關弦洪,由肝火血燥,故左目燥小;右關弦洪,由肝邪乘脾,故唇喎口邪,腹痛作瀉;二尺鼓指,由元氣下陷。

設以目緊口喎,誤作中風,投以風藥;以腹痛泄瀉,誤作積滯,投以峻攻,復耗元氣,為害甚矣。以陽虛惡寒,圍火過熱,致增痰喘,誤服寒劑而卒。

一婦人,因怒仆地,語言謇澀,口眼喎邪,四肢拘急,汗出遺溺,六脈洪大,肝脈尤甚。皆由肝火熾盛,蓋肝主小便,因熱甚而自遺也,(經云:肝虛者善溺。)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及六味丸尋愈。(亦可入氣厥。)

一婦人經行,口眼喎邪,痰涎壅盛。此血虛而肝火動,用加味逍遙散加丹皮,治之尋愈。後因飲食停滯,日吐痰涎。此脾氣虛,不能攝涎歸經也,用六君子二十餘劑而安。

一婦人因怒,口眼喎邪,痰涎上湧,口噤發搐。此脾肺氣虛而肝木旺,用六君子加木香、鉤藤、柴胡,治之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安。

一婦人,元氣素虛,勞則體麻發熱,痰氣上攻。或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之類,肢體痿軟,痰涎自出,面色痿黃,形體倦怠,而脾肺二脈虛甚。此氣虛而類風,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十全大補湯,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尋愈。

一婦人,口眼喎邪,四肢拘急,痰涎不利而惡風寒,其脈浮緊。此風寒客於手足陽明二經,先用省風湯二劑,後用秦艽升麻而愈。

王海藏云:某黃門,卒中風,病發時服紫菀丸,泄出惡膿四升,赤黃水一升,一肉蟲如亂髮,愈。(方見癆風門)

姚僧垣治大將軍樂平公竇集,暴感風疾,精神瞀亂,無所知覺。諸醫先視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垣後至,曰:困則困矣,終當不死。若專以見付,當為治之。其家欣然,請受方術。僧垣為合湯散,所患即瘳。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椿,時苦痢疾而不廢朝謁。燕公嘗問僧垣曰:樂平、永世俱有痼疾,若永世差輕。

對曰:夫患有淺深,時有克殺。樂平雖困,終當保全;永世雖輕,必不免死。謹曰:君言必死,當在何時?對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謹嘆異之。(《周書》。)

高祖親戍東征,至河陰遇疾,口不能言,臉垂覆目,不復瞻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僧垣以為諸臟俱病,不可並治。軍中之要,莫先於語。乃處方進藥,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華州,帝已痊復。(同上。)

李季虯曰:予乙卯春,正月三日,忽患口角歪邪,右目及右耳根俱痛,右頰浮腫。仲淳曰:此內熱生風及痰也。治痰先清火,清火先養陰,最忌燥劑。蘇子、橘紅、天冬、花粉、鮮沙參、甘菊花各三錢,貝母、白芍各四錢,麥冬五錢,甘草七分,天麻一錢,連翹二錢,加竹瀝、童便各半杯,霞天膏四五錢,日服二劑。

白話文:

[中風]

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山梔子、鉤藤、丹皮後症狀穩定。十月時,又因飲食不當導致腹痛腹瀉,左眼依然視力減弱,脈象為兩關弦洪鼓指,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吳茱萸、升麻、柴胡,一劑藥後腹痛腹瀉均緩解。再用六君子湯加肉桂、熟地黃一劑,脈象恢復正常,腹痛腹瀉痊癒。左關脈弦洪,是因肝火血燥導致左眼乾澀視力減弱;右關脈弦洪,是因肝邪犯脾,導致口角歪斜,腹痛腹瀉;兩尺脈鼓指,是元氣下陷所致。

如果只見口眼歪斜,誤以為是中風,使用祛風藥;或見腹痛腹瀉,誤以為是積滯,使用峻猛攻邪的藥物,都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若為陽虛怕冷,又服用溫熱藥物,反而會加重痰喘,若誤服寒涼藥物,則可能導致死亡。

一位婦女因憤怒而倒地,說話含糊不清,口眼歪斜,四肢拘緊,出汗尿失禁,脈象洪大,肝脈尤甚。這是由於肝火熾盛所致,因為肝主小便,肝火過盛則會導致尿失禁(經書記載:肝虛者易小便失禁)。使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以及六味地黃丸,很快痊癒。(也可考慮加入治療氣厥的藥物)

一位婦女在經期出現口眼歪斜,痰涎壅盛。這是血虛而肝火旺盛所致,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丹皮治療,很快痊癒。後來因飲食停滯,每天都嘔吐痰涎。這是脾氣虛弱,不能將痰涎輸送到經脈所致,服用六君子湯二十餘劑後痊癒。

一位婦女因憤怒,出現口眼歪斜,痰涎湧出,口噤抽搐。這是脾肺氣虛而肝木旺盛所致,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鉤藤、柴胡治療,逐漸好轉。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後痊癒。

一位婦女,元氣本來就虛弱,勞累後就會肢體麻木發熱,痰氣上逆。曾服用烏藥順氣散、祛風化痰丸等藥物,但肢體仍然痿軟無力,痰涎自出,面色萎黃,身體疲倦,脾肺二脈虛弱。這是氣虛而類似風證,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晚上服用十全大補湯,漸漸好轉。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後痊癒。

一位婦女,口眼歪斜,四肢拘緊,痰涎不暢,怕風寒,脈象浮緊。這是風寒侵犯手足陽明二經,先用省風湯兩劑,後用秦艽、升麻治療而痊癒。

王海藏記載:某黃門患中風,發病時服用紫菀丸,排出大量膿液(約四升),以及黃色水液(約一升),還排出一個像亂髮一樣的肉蟲,然後痊癒。(具體方劑見癆風門)

姚僧垣治療大將軍樂平公竇集,突發中風,精神錯亂,神志不清。其他醫生都認為無法治愈。姚僧垣診治後說:病情雖然危重,但最終可以保住性命。只要全力治療,一定可以治癒。其家人非常高興,請他治療。姚僧垣開具湯藥,病情很快痊癒。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椿,長期患痢疾,但仍堅持上朝。燕公曾詢問姚僧垣:樂平公和永世公都有慢性疾病,永世公病情較輕。

姚僧垣回答說:疾病有輕重之分,也有其發展規律。樂平公病情雖然危重,最終可以保全性命;永世公病情雖然較輕,卻難以避免死亡。燕公追問:永世公什麼時候會死?姚僧垣回答:不出四個月。結果正如他所說,令人驚嘆不已。(《周書》)

高祖親自帶兵東征,在河陰患病,不能說話,臉垂下遮住眼睛,不能看東西,一條腿萎縮,不能行走。姚僧垣認為多臟器受損,不能同時治療。軍中要務,首要的是說話,於是先治療說話,高祖便能說話了。接著治療眼睛,眼睛很快痊癒。最後治療腿,腿疾也痊癒了。到達華州時,高祖已經完全康復。(同上)

李季虯記載:我在乙卯年春天,正月初三,突然出現口角歪斜,右眼和右耳根疼痛,右臉腫脹。仲淳說:這是內熱生風加痰濁。治療痰濁要先清熱,清熱要先滋陰,最忌諱燥熱的藥物。用蘇子、橘紅、天冬、花粉、鮮沙參、甘菊花各三錢,貝母、白芍各四錢,麥冬五錢,甘草七分,天麻一錢,連翹二錢,加入竹瀝、童尿各半杯,霞天膏四五錢,每天服用兩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