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1)
卷十二 (1)
1. 吐血
孫文垣治程兩峰,與乃侄有芥蒂,偶飲侄家,歸覺腹中滿,嘔噦不寧,次日,面目皆黃,惡寒發熱。醫作瘧治,五心加熱,下午潮熱煩躁,且鼻衄腹痛,大便黑如墨,吐黑血如爛豬肺者碗許,狀如中蠱,心疑乃侄毒之。召醫,率見其目珠如金,面若熏橘,腹大有塊,如碟且堅硬,兩足浮腫,四肢冷,小水赤,飲食不思,皆辭不藥。舉家號泣,欲爭哄。
白話文:
清朝名醫孫文垣治療一名叫程兩峯的患者。孫文垣與患者的侄子有過節,某次在侄子家吃飯後,孫文垣感覺腹中脹滿、嘔吐不止。第二天,孫文垣的面色發黃,惡寒發熱。
醫生將孫文垣的病症診斷為瘧疾,給他施行了五心加熱療法。但到了下午,孫文垣潮熱煩躁,同時還出現了流鼻血、腹痛的症狀,大便呈墨黑色,嘔吐出碗許黑血,狀似腐爛的豬肺,表現得像是中了蠱毒。孫文垣懷疑是侄子下毒暗害。
於是,孫文垣召集醫生會診,醫生們發現孫文垣眼珠呈金黃色,面容焦黑如燻橘,腹部有如碟子般堅硬的大塊,雙腳浮腫,四肢發冷,小便發紅,飲食不思。醫生們都拒絕出具藥方。孫文垣的家人悲痛欲絕,打算集體上訪告狀。
診之,其脈左澀右滑。滑主痰飲,澀主有瘀血,所吐下皆瘀之驗,非蠱也。彼謂平生頗謹疾。曰:怒則傷肝,甚則嘔血,不嘔則瘀於經絡,滿而溢也。彼乃悟。用當歸尾三錢,赤芍、丹皮、川芎各一錢五分,元胡索、五靈脂、桃仁各一錢,滑石、茜根各二錢,煎飲,下黑物甚多。腹仍痛,塊未軟,前方加青皮、山楂、酒蒸大黃,服之大便三次,所去皆痰與瘀。
自此腹減塊消黃退,足尚腫,改用六君子加泡薑、茜根、滑石、青蒿而愈。
白話文:
診脈時發現,左脈澀滯而右脈滑利。滑脈主痰飲,澀脈主有瘀血,吐下物中帶有瘀血,不是蠱毒。病人說自己一向小心謹慎,不曾發病。我說:發怒時會傷肝,嚴重時會嘔血,不嘔血時就會瘀積在經絡中,直到滿溢而出。病人這才恍然大悟。我開了當歸尾三錢,赤芍、丹皮、川芎各一錢五分,元胡索、五靈脂、桃仁各一錢,滑石、茜根各二錢,煎服後,排出了大量的黑色物質。腹痛依舊,腫塊未軟。於前方中加入青皮、山楂、酒蒸大黃,服後大便三次,排出的大便中同時含有痰和瘀血。
蕭萬輿表侄媳脾胃素熱,因冒風邪,目澀鼻乾,自用薑湯,連三晨咯血數口,又恣飲藕湯,益增煩脹。夫所謂外感者,從外而入,必令從外而出,薑湯獨力,既難奏效,藕湯涼澀,復閉外邪。用解表劑,入芩、連、花粉,一劑而愈。
白話文:
蕭萬輿的表侄媳一向脾胃火旺,這次因為不小心受了風寒,眼睛乾澁、鼻子乾,自己連續三早晨喝薑湯,結果咳出了幾口血,又任性地喝了藕湯,更加覺得胸悶腹脹不舒服。所謂外感風寒,必定要從體表發散出去,單單用薑湯驅寒效果不好,藕湯雖然涼爽能清熱,但又會阻礙體表風寒排出體外。如果使用疏散風寒的藥,加入黃芩、黃連、花粉,只需要服用一劑就能痊癒。
姜子社少婦,潮熱喘咳,經水澀少,每鬱則膈脹拒食,偶啖辛熱,咯血口乾,脈弦滑微數。蓋甫笄陰血未充,五火易動,因循不治,亦能成瘵。以六味加黃芩、炙草、知母、麥冬、阿膠為丸,服至月餘,諸症如失。
白話文:
姜子社的年輕妻子,經常感到潮熱、喘咳,月經量少且不順暢,心情鬱悶時就容易胃脹、不想吃東西,偶爾吃辛辣的食物,還會咳血、口乾,脈象弦滑而略微數。這是因為她剛及笄(女子十五歲),陰血尚未充盈,五臟火氣容易旺盛,久拖不治,就容易變成虛勞。於是醫生用六味地黃丸加黃芩、炙甘草、知母、麥冬、阿膠,製成丸藥給她服用。服用一個多月後,各種症狀都消失了。
孫文垣治汪希明,年弱冠,性躁,素有痰火,舊曾吐血。醫用收澀之劑太早,至瘀流滯經絡。且為灸肺腧、膏肓,咳不能唾。又誤作風邪,投發散之劑,不思火盛得風,其勢愈熾,血從口鼻噴出,勢如湧泉。診之,六脈洪數,身熱而煩,又時當三伏,內外之火夾攻,非釜底抽薪之法,難奪其上湧之勢,乃以三製大黃三錢,石膏五錢,黃連、茜根、滑石各二錢,女貞一錢,急煎飲之。
白話文:
孫文垣治療的汪希明,年紀輕,脾氣急躁,原本就有痰火,以前吐過血。醫生太早使用收斂止血的藥物,導致經絡瘀血堵塞。另外,還灸治肺腧和膏肓穴,導致咳痰困難。又誤認是風邪,使用發散的藥物,沒想到火勢旺盛遇風更烈,導致血從口鼻噴出,勢不可擋。診脈發現六脈強盛且快,身體發熱煩躁,加上當時正值三伏天,內外之火夾攻,若不釜底抽薪,很難抑制血向上湧的勢頭。於是使用三製大黃三錢、石膏五錢、黃連、茜根、滑石各二錢、女貞子一錢,快速煎煮服用。
大便微行二次,血來少緩,即用石膏、滑石、冬青子各三錢,旱蓮草、茜根各二錢,黃連、山梔、貝母各二錢,茅根五錢,煎服,血乃止。後遇大便燥結,進當歸龍薈丸,咳嗽則與二冬、二母、栝蔞、白芍、黃芩、茅根、黃連、茜草之類,全瘳。夫病有六不灸,火盛者不灸。
此由誤灸幾殞,書之以為好灸者戒。
白話文:
大便微少、出兩次,血緩慢流出,可用石膏、滑石、冬青子各三錢,旱蓮草、茜根各二錢,黃連、山梔、貝母各二錢,茅根五錢,煎服,血便可止。後來遇到大便乾結,進歸龍薈丸。咳嗽時,與蘿蔔、母丁香、栝蔞、白芍、黃芩、茅根、黃連、茜草等藥材一起服用,即可痊癒。
此外,有六種情況不能灸:火旺盛者不灸。
臧六老,上吐血,下瀉血,胸膈背心皆脹。原因腦怒,又傷犬肉,故發熱而渴。醫者皆作陰虛火動,為之滋陰降火,病愈甚。診之,兩關俱洪滑有力,此肝脾二經有餘症也。此怒甚傷肝之嘔血,並下泄,胸背脹痛,瘀血使然。脾為犬肉所傷,故不能統血。今誤用苦寒之劑,是以脾愈傷而上焦血愈滯,惟調氣健脾兼之消導,則萬全矣。
白話文:
臧六老,上吐血,下瀉血,胸腔、膈膜、後背都脹痛。原因是發了脾氣,又吃了狗肉,所以發燒口渴。醫生都以為是陰虛火旺,於是給他滋陰降火治療,病情卻越來越嚴重。我診斷後發現,他的兩腕脈象都洪大滑利有力,這是肝脾兩經有餘的症狀。他發怒傷肝導致嘔血,並且下瀉,胸背脹痛,都是瘀血造成的。脾臟因吃了狗肉而受傷,所以不能統治血液。現在誤用了苦寒的藥物,使得脾臟受傷更嚴重,上焦的血液更加鬱滯。只要調理氣血,健運脾胃,同時幫助消化,就能萬無一失了。
六老曰:人皆謂勞怯,故發熱吐紅血,上吐陽絡傷也,血下行,陰絡傷也,陰陽俱傷,法當不治,今謂非陰虛何也?曰:脈數無力者為陰虛,今洪滑有力。凡陰虛之熱,發於申酉間,夜半而退,如潮汛然,謂之潮熱,今熱不分晝夜,安得謂之陰虛?乃與山楂、香附、枳實調氣消導為君,丹參、丹皮、桃仁、滑石、茅根化瘀為臣,黃連、蘆根解犬肉之熱為佐,四帖,胸背寬,血吐止。惟腹中不舒,仍以前藥同丹溪保和丸與之,四帖,下黑穢半桶而愈。
(辨症分明。)
白話文:
六位醫生說:一般人都認為是勞累和恐懼導致發熱吐血,吐出的血是紅色的是陽絡受傷,下行的血是陰絡受傷,陰陽皆傷,按理說無法醫治。為什麼現在認為不是陰虛呢?因為脈象有力,不像是陰虛的表現。真正的陰虛發熱,通常是在下午申時和晚上酉時發作,到了半夜就會退燒,這種發熱像潮水一樣,叫做潮熱。而現在的發熱,不分晝夜,怎麼會是陰虛呢?所以用了山楂、香附、枳實來調氣消導作為君藥,丹參、丹皮、桃仁、滑石、茅根來活血化瘀作為臣藥,黃連、蘆根來清熱解毒作為佐藥。服用了四劑藥後,胸背不適減輕,吐血停止。但是肚子還是不適,於是繼續使用之前的藥物,再加上丹溪保和丸。服用了四劑藥後,排出了大量的黑色糞便,病人痊癒了。
陸養愚治少司馬陸北川,原有痰火,因感怒後,觸大怒,夜熱咳嗽見紅,先服童便數鍾,血止,嗽亦不甚。清晨,復吐血甚多,而嗽亦頻,醫謂年高濃於房事,投滋陰降火,犀角地黃湯及六味加知、柏之類,已五日,喘急倚息不眠,畏寒特甚。脈之,兩寸關浮洪而滑,兩尺稍沉數,曰:此感冒未經解散,今將入里。
白話文:
中醫師陸養愚為少司馬陸北川治療。陸原有痰火,因發怒後,觸發嚴重怒氣,導致夜間發熱、咳嗽並咳出鮮血。起初服用童便數鍾,血止,咳嗽也稍有好轉。清晨,再次吐血較多,咳嗽頻率也增加。醫師認為這是因年紀大房事過於頻繁所致,投以滋陰降火的藥方,如犀角地黃湯及六味加知母、柏子等藥物,已服五日。但陸北川仍喘急倚息、無法入眠,且畏寒特別嚴重。診脈後,醫師發現兩寸關脈浮洪而滑,兩尺脈稍沉數,判斷為外感未經解散,現在將進入內裏。
蓋初以童便陰涼遏之,致外感內郁,二火皆無所泄,故逆而衝上也。脈實症實,終屬有餘之邪。今尚畏寒,表症猶在,而喘急衝逆,陽明之熱尤甚,宜合攻之,解散在經之邪,肅清胃府之熱,則諸症自釋。因用乾葛、石膏為君,桑皮、前胡、蘇子、杏仁、薄荷、黃芩為佐,炙細甘草、木通為使,二劑減十之七。寸關已平,尺尚洪,乃以前劑加元明粉三錢,一劑出稠穢甚多,諸症全愈矣。
白話文:
起初由於使用童便,陰寒把外邪封閉在體內,導致外感和內鬱,陽氣和火氣都無法宣洩,所以逆行衝上。脈象實證也實,這仍然屬於邪氣過多的情況。現在還怕冷,說明表證仍在,但喘氣急促、衝逆上行,陽明熱症更加嚴重,應當綜合治療,驅散經絡中的邪氣,清肅胃部的熱氣,那麼各種症狀自然會解除。因此用乾葛和石膏為主藥,桑皮、前胡、蘇子、杏仁、薄荷、黃芩為輔佐藥,炙過的細甘草和木通為引藥,兩劑藥減去十分之七。寸關脈已平穩,尺脈還是洪大,於是再加元明粉三錢,一劑藥服下後,排出了很多稠穢之物,各種症狀全部痊癒。
陸肖愚治妻兄費光宇,七月間,薄暮歸家,飲酒數杯,心口便覺不快,隨吐,吐後出痰沫盆許,繼之以血碗余,頭眩眼黑,遍身汗出如雨,漸發熱,但可靜臥,稍動即吐,吐即有血,口極渴,而湯飲不敢進,或與藥亦吐,而血隨湧出。脈之,數大無倫,按之則虛,面如煙塵,曰:此勞心而兼傷暑熱也。
白話文:
陸肖愚替妻子哥哥費光宇看病,七月時,傍晚回到家,喝了好幾杯酒,感到胸口不舒服,隨即嘔吐,嘔吐後吐出一盆痰沫,接著吐出一碗多的血,頭暈眼花,全身大汗淋漓,逐漸發熱,只能靜靜躺著,稍微一動就嘔吐,嘔吐就有血,口極渴,但不敢喝湯水,或者口服藥物也會嘔吐,並且還伴隨出血。陸肖愚把脈,發現脈搏次數多且雜亂,按壓上去脈搏很虛弱,臉色晦暗如煙塵,他說:「這是由於勞心過度,而且還夾雜著暑熱。」
血由吐出,吐因動發。令無動,以井水調辰砂益元散,徐飲之,約水一礶,藥八九錢,遂睡,半日方醒,人事清爽,熱退吐止。但倦甚,以生脈散調理數日而愈。(雄按:生脈散未妥。)
白話文:
當吐血時,通常是因為體內動氣所引起的。此時應避免移動,並用井水調和辰砂益元散。慢慢飲用,約一碗水配八九錢藥材,然後就寢休息。大約半天後醒來,神志將會清醒,熱度和吐血的症狀也會停止。但會感到非常疲倦,可再用生脈散調理幾天以痊癒。(雄按:生脈散的處方並不妥當。)
鐘鳴宇苦志螢窗,忽吐血碗許,醫以芩、連、梔、柏、生地、白芍輩投之,一帖而止。後數日,喉中復有血腥,似有洶湧之意,又投前劑,亦一帖而止。自此,漸發熱,咳嗽痰紅。又以吐血為陰虛火旺,以滋陰清火療之,逾兩月不減,而大便不潔,面黃帶青,喘促聲啞,不能仰臥,胸膈痛應於背。脈之,兩寸不起,兩關尺沉遲,曰:寸脈不起,上焦有痛也;關脈沉遲,中下有寒也。
白話文:
鐘鳴宇刻苦用功讀書,突然吐了一大碗血,醫生用黃芩、連翹、梔子、柏子、生地、白芍等藥材為他治療,一劑藥就止血了。幾天後,他的喉嚨又有了血腥味,好像有血往上湧的感覺,醫生又用之前的藥方,一劑藥也止住了。從此,他逐漸發燒,咳嗽時痰液帶血。醫生再次診斷為吐血是陰虛火旺造成的,就用滋陰清火的方法治療,兩個多月過去,病情沒有減輕,而且大便不成形,面色青黃,喘息困難,聲音嘶啞,不能仰臥,胸膈疼痛,疼痛感傳到後背。醫生為他把脈,脈搏兩寸處摸不到,兩關和尺脈沉細而緩慢,醫生說:寸脈摸不到,說明上焦有疼痛;關脈沉細而緩慢,說明中下焦有寒氣。
用元胡索、紅花、蘇木、茅根、丹皮、紫菀、桑皮、貝母、枇杷葉,大料濃煎,徐徐服之。又以白朮、乾薑、茯苓、澤瀉、好陳米為丸,日三服。煎藥僅二劑而喘痛減,又二劑而聲稍清,丸藥約二錢而瀉止,十日俱瘳,以補氣養榮湯調理之。
白話文:
使用元胡索、紅花、蘇木、茅根、丹皮、紫菀、桑皮、貝母、枇杷葉和大料,濃煎成藥汁,慢慢服用。此外,還用白朮、乾薑、茯苓、澤瀉和上好的陳米製成丸藥,每天服用三次。煎服藥汁兩劑,喘息疼痛就減輕了,再服用兩劑,聲音也稍微清朗了。丸藥服用大約兩錢,腹瀉就停止了。十天後,患者的症狀全部消失,再用補氣養榮湯調理身體。
閔巽峰性躁急,素有痰火,三月間患吐血,醫以澀藥止之,血止而喉常有腥氣。至六月,醫令乘伏天灸之,曰:自此永不發矣。忽一日,血從口鼻噴出,勢如泉湧。脈之,六部皆洪大而稍數,乃用芩、連、石膏、丹皮、紅花、犀角等藥,進二劑不甚減。以潤字料合桃仁丸之,頓服五錢,少頃,又進三錢,五更連下數行,出稠痰瘀血缶許,身涼血止,得稍睡。
以前湯加生地,數劑,又去犀角、紅花,加天麥冬、花粉,便結則用前丸,調理五十日,血全止,半年復故。
白話文:
閔巽峯性情急躁,本來就容易痰火上逆。三月時吐血,醫生用止血藥讓他止住了血,但喉嚨總是有一股腥味。到了六月,醫生讓他趁著天氣炎熱做艾灸,說:這樣就永遠不會再發作了。沒想到有一天,血突然從口鼻噴出,勢如泉湧。把脈後發現,六部脈象都強而有力,稍稍偏快,於是使用黃芩、黃連、石膏、丹皮、紅花、犀角等藥物,服用了兩劑藥後,出血的狀況沒有明顯改善。後來再用潤燥的桃仁丸治療,一次服了五錢,過了一會兒,又服了三錢,到了凌晨,連續拉了好幾次,排出大量稠密的痰和瘀血,身體變涼,出血也停止了,終於能稍微睡一會兒了。
潘碧泉女,年十八,經行有拂意事,悲忿極,血行一日即止。後患吐血,每吐碗許,日晡潮熱,飲食不思,大便不通。醫以犀角地黃湯投之,心下痞脹,嘔吐或痰或血或酸水,胸脅亦時時脹痛。脈之,洪大而弦,此有瘀血也。舊者凝滯,則新者漸積,故溢而妄行,法宜通其瘀血,則自歸經矣。
白話文:
潘碧泉是一位 18 歲的女性,經期時遇有不順心的事,悲傷憤怒極了,導致經血突然停止。隨後出現了吐血的症狀,每次吐出約一碗血,下午時分會出現潮熱,食慾不振,大便不通。
醫生給她開了犀角地黃湯治療,但她的心下部位出現了脹痛,還會嘔吐出痰液、血塊或酸水,胸肋部位也不時會脹痛。診脈時發現她的脈象洪大而弦緊,這表示有瘀血。
舊有的瘀血凝滯,新的瘀血不斷產生,因此溢出經絡亂竄。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瘀血,讓它自然地回到經絡中去。
以潤字丸配桃仁、紅花合丸之,日進三服,另以調氣養榮湯間投之,去瘀垢甚多,熱退經行,吐血即止。
白話文:
服用潤字丸,搭配桃仁、紅花一起製成丸劑,每天服用三次。另外,搭配調氣養榮湯間隔服用。這樣的療法可以排出大量的瘀血,退燒、恢復月經,吐血也能立即止住。
陸祖愚治俞姓人,素性急躁善怒,一日忽吐血七八碗,身熱氣喘,腹脹滿,終夜不寐,飲食不進,自用滋陰止血藥而愈甚。脈之,六部俱如彈石,將及七至,右關更勁,腹上一搽,血即噴出,此有餘之症也,乃與小陷胸湯二劑,加鐵鏽水,明日減半。大便第七八日不行,必下之方愈,以潤字丸加桃仁合丸之,書其帖曰止血丸。
服之,夜下瘀血宿垢半桶,而吐血頓止矣。
白話文:
這名俞姓男子性格急躁,易怒。某日突然吐血七八碗,身體發熱、氣喘,腹部脹滿,整夜無法入睡,吃不下東西。自行服用滋陰止血的藥物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診脈時,六部脈象堅硬如石,跳動頻率接近每分鐘七次,尤其右關脈更強。腹部稍一擦拭,血就噴出,這是體內有多餘之症。於是開了「小陷胸湯」兩劑,加鐵銹水。次日病情稍微減輕。此時患者已有七八天沒有排便,必須用藥物疏通腸道,於是開了潤字丸加桃仁合製的藥丸,並寫上藥方的名字「止血丸」。
患者服藥後,夜間排出瘀血和宿便半桶,吐血的症狀立即停止。
吳實子年十六,患吐血,面色萎黃,形容憔悴,泄瀉肢腫,向有遺精,近來更甚,六脈虛數。或服清涼之劑,紅減而發熱作嘔,腫瀉更甚,誠所謂以寒涼治,百無一生也。乃與開胃溫中健脾養血之劑,月餘,便實腫消,熱退食進。後用六味丸加知、柏、杜仲、枸杞、牡蠣、麥冬,五更吞服,又與煎藥五十餘劑,諸症脫然。
白話文:
吳實子十六歲時,患有吐血、面色蠟黃、身體消瘦、腹瀉、四肢浮腫、以前就有遺精症狀,最近更加嚴重,六脈虛弱而跳動快速。曾經服用過清涼藥物,當時吐血情況有所減輕,但卻發熱和嘔吐,腫脹腹瀉情況更加嚴重。這正是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幾乎沒有生還的道理。於是給他開了健脾胃、溫暖身體、補血的藥物,服用一個月後,大便恢復正常、浮腫消失、發燒退去、食慾增加。後來使用了六味地黃丸加上知母、柏子仁、杜仲、枸杞、牡蠣、麥冬等藥材,在凌晨五點左右服用,並配合煎服的藥物五十多劑,所有的症狀都得到了顯著改善。
滁州題使君云:其族娣為尼,住新淦一寺,忽苦暴吐血,發寒熱,欲作勞氣而未成,醫者不肯治。偶一士大夫說,用童便調下花蕊石散,不數日而愈。此後亦多有人服得效。(是齋方《醫說續編》。)花蕊石一斤,上色硫黃四兩和勻,先用泥封固,瓦罐一個,入二藥,仍封固瓦罐候乾。
白話文:
滁州的郡守曾提到:他的表妹出家為尼,住在新淦的一座寺廟裡。突然,她吐血不止,發燒發冷,好像要生瘡,但還沒有成形。醫生不願意治療。碰巧有一位士大夫說,可以用童尿送服花蕊石散,幾天後就會痊癒。此後,很多人服用了這種藥方,都獲得了效果。(這是《是齋方·醫說續編》中記載的。)
花蕊石散製法:
- 花蕊石一斤
- 上色硫磺四兩
將二藥均勻混合,用泥密封,放入瓦罐中,再將瓦罐密封,等待藥物乾燥。
如急用,以焙籠內炙乾,用炭煅炙,去火,次日取水細研,每服一錢,童便熱酒下。並治胎衣不下,及瘀血內積,及大小便不通如神。(《良方》。)
白話文:
如果急用,就用焙籠烤乾,再用炭火煅燒,去除炭火後,第二天用水細磨,每次服用一錢,用童便和熱酒送服。它還能治療胎衣不下、內部有瘀血積聚,以及大小便不通,效果很好。(《良方》)
喻嘉言治黃湛侯,素有失血症,一日晨起至書房,陡暴一口,傾血一盆,喉間氣湧,神思飄蕩,壯熱如蒸,頸筋粗勁。診其脈,尺中甚亂,曰:此昨晚大犯房勞,自不用命也。因出驗血,見色如太陽之紅。其僕云:此血如宰豬後半之血,其來甚遠,不謂癡人有此確喻。(君以僕為癡,不知君更癡於僕也。
白話文:
有人說:「喻嘉言不傻的話,怎麼能當醫生?」
或曰:喻不癡而何以為醫?)再至寢室謂曰:少陰之脈縈舌本,少陰者,腎也。今腎中之血洶湧而出,舌本已硬,無法可以救急。因諦思良久,曰:只得一法,不得已用丸藥一服,墜安元氣,若得氣轉丹田,尚可緩圖。因煎人參濃湯,下黑錫丹三十粒,喉間汩汩有聲,漸下入腹。
喻嘉言再次走到臥室,對病人說:「少陰脈繞住了舌根,少陰就是腎臟。現在腎臟裡的血大量湧出,舌根已經變硬,沒有辦法急救。」
他認真思考了很久,說道:「只有一種方法,不得已用丸藥一包,以平定病人元氣,如果氣能轉到丹田,還有一線希望。」於是煮了一碗濃參湯,放了30顆黑錫丹,病人喉嚨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藥丸漸漸吞了下去。
白話文:
喻嘉言再次來到臥室,對病人說道:「少陰脈繞住了舌根,少陰指的是腎臟。現在腎臟裡的血大量湧出,舌根已經變硬,沒辦法急救了。」
他仔細思考了很久,說道:「只有一種方法,不得已要用丸藥一包,來平定病人元氣,如果氣能轉到丹田,還有一線生機。」於是,他煮了一碗濃參湯,放了30顆黑錫丹,病人喉嚨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藥丸逐漸吞了下去。
少頃,舌柔能言,但聲不出,亟用潤下之劑,以煎前藥。遂以阿膠一味,重兩許,溶化,分三次熱服,溉以熱湯,半日服盡,身熱漸退,頸筋漸消,進粥。與補腎藥連服五日,聲出喉清,人事向安。但每日尚出深紅之血盞許,因時令大熱,遵《內經》熱淫血溢,治以鹹寒之旨,於補腎藥中多加秋石,服之遂愈。
白話文:
過了不久,舌頭變軟能說話,但還是發不出聲來。緊急使用潤腸通便的藥劑,先把前藥煎好。隨後只用阿膠一味,約兩錢,化開,分三次趁熱服下,喝大量熱湯送服,半天內服完。體溫逐漸下降,脖子上的筋結漸漸消散,開始進粥。與補腎藥連續服用五日後,聲音恢復,喉嚨清爽,身體逐漸康復。但每天仍會咳出一小碗深紅色的血,因為當時天氣炎熱,遵循《內經》「熱淫血溢,治以鹹寒」的原則,在補腎藥中多加了秋石,服用後就痊癒了。
劉筠枝長男,病失血,歲二三發,後所出漸多,咳嗽發熱,食減肌消。夏秋間,復發寒熱如瘧,每夜達曙,得微汗始解。後寒熱稍減,病轉下利,服以參、術,胸膈迷悶,喉音窒塞。服茯苓、山藥及收制紅鉛末,下黑血塊數升,胸喉頓舒,面容亦轉。乃翁神之,以為竹破竹補之法也,即用桂、附二劑,於是下利,一晝夜十數行,飲食難入,神識不清。診之,脾脈大而浮,腎脈小而亂,肺脈沉而伏。
白話文:
劉筠枝的大兒子,患有出血症,在兩三歲時發作,後來出血量逐漸增多,還會咳嗽發燒,食量減少,肌肉消瘦。每當夏秋季節,還會發作類似瘧疾的寒熱症,持續整夜到天亮,只有微微出汗後才會緩解。後來寒熱症狀減輕,改為下痢,服用了人參、山藥之類的藥物後,胸膈出現阻塞感,喉嚨發出模糊的聲音。接著服用茯苓、山藥和收斂性紅鉛粉,下出了數升黑色的血塊,胸腔和喉嚨頓時舒緩,面色也恢復了正常。他的父親很神奇地認為,這是用竹子修補竹器的原理,於是使用了桂枝、附子等藥物,結果導致下痢加劇,一天一夜排便十多次,病人難以進食,神志不清。診斷後發現,病人的脾脈強勁而浮動,腎脈微弱而混亂,肺脈沉弱而隱伏。
命疏方並問何症?曰:此症患在亡陰,反用峻藥之劑,行期在立冬後三日,以今許之,不過信宿,無以方為也。經云:暴病非陽,久病非陰,則數年失血,其為陽盛陰虛無疑。況食減而血不生,漸至肌削,而血日槁,虛者益虛,盛者益盛,勢必陰火大熾,上炎而傷肺金,咳嗽生痰,清肅下行之令盡失。
白話文:
請問您開這個方劑是針對什麼病?醫師答:這位病患患上陰液不足的症狀,你卻用激烈的手法治療,預計在立冬過後的三天內就會離開人世。照目前的情況,恐怕活不過今天晚上。經書上說:急症不是陽氣過盛,慢性病不是陰液不足。因此,這位病患失血好幾年,肯定是陽氣過盛、陰液虛弱。況且這段時間食慾減退,無法生血,導致肌肉枯瘦,血液逐漸乾涸,虛弱的人越來越虛弱,強盛的人越來越強盛。勢必導致陰火旺盛,向上灼燒肺金,引起咳嗽生痰,使肺部清肅下行的功能喪失。
由是腎水無母氣以生,不足以蔭養百體,肌肉瘦損,每申酉時灑淅惡寒,轉而熱至天明,微汗始退。正如夏日炎蒸,非雨不解,身中之象,明明有春夏無秋冬,治宜亟使金寒水冷,以殺其勢。乃因下利而用參、術,不知肺熱已極,止有從皮毛透出一路。今補而不宣,勢必移於大腸,傳為腸澼矣。
白話文:
因此腎水缺乏滋養之氣,不足以滋養全身,肌肉消瘦損傷。每天下午3點到晚上7點之間會有惡寒,轉而發熱持續到天亮,輕微出汗後才退燒。就像夏天的酷熱,非下雨不能解暑,身體的狀況明顯的有春夏,沒有秋冬。治療宜急用金寒水冷之藥,以抑制其勢頭。但由於腹瀉而使用參、術,卻不知肺熱已經過度,只能從皮膚透發而出。現在補而不宣,熱氣必然會轉移到大腸,變為腹瀉。
至飲紅鉛下黑血者,蓋陽分之血,隨清氣行者久已嘔出,其陰分之血,隨濁氣行至胸中,為膜原所蔽,久瘀膈間者,得經水陰分下出之血,引之而走下竅,聲應氣求之妙也。久積暫寬,面色稍轉,言笑稍適者,得其下之之力,非得其補之力也。乃平日預蓄此藥,必為方士所惑,見為真陽大藥,遂放膽加用桂、附,致盡劫其陰,惜此時未得止之之劑。
白話文:
服用紅鉛後會吐出黑色的血,這是因為屬於陽分的血隨著清氣運行,早已吐出。而屬於陰分的血則隨著濁氣運行到胸中,被膈膜遮蔽,長期瘀積在膈間。當經期陰分之血排出時,會引導瘀血從下竅排出,這是氣血調和的奧妙之處。
原本重病的人服藥後,病情暫時減緩,面色稍好,談笑較為自如,這是藥物通下之力的作用,並非藥物的滋補之力所致。然而,這些服用者平時預先儲備了紅鉛藥材,被方士所迷惑,認為紅鉛是真正的陽性大藥,因此大膽地加入肉桂、附子等藥物,結果過度消耗了陰分。可惜的是,此時尚未找到適當的藥物來阻止紅鉛的損害。
今則兩尺脈亂,火燔而泉竭,脾胃脈浮,下多陰亡,陽無所附,肺脈沉伏,金氣縮斂不行,神識不清,魄已先喪矣,寧可挽回哉。
白話文:
現在的兩尺脈搏混亂,火氣旺盛而津液不足,脾胃脈搏浮動,下半身氣血不足,陽氣沒有依附之處,肺脈沉弱隱藏,金氣收斂不出,神志不清醒,魂魄已經先失去,還能挽回嗎?
張景岳治倪孝廉,年逾四旬,素以思慮傷脾,時有嘔吐之症,過勞即發,服理陰煎、溫胃飲之屬即愈。近於暑末時,因連日交際,致勞心脾,遂上為吐血,下為瀉血,俱大如手片,或紫或紅,其多可畏。醫謂因勞而火起心脾,兼之暑令,二火相濟,所以致此,乃與犀角、地黃、童便、知母之屬兩劑,其吐愈甚,脈益緊數,困憊垂危。乃云:脈症俱逆,不可為也。
白話文:
張景嶽治療倪孝廉,年紀超過四十,平時因為思考太多而傷害脾胃,偶爾有嘔吐的症狀,過度勞累就會發作,服用理陰煎、溫胃飲等藥物就會痊癒。最近在夏末時,因為連續多日應酬,導致心脾受損,於是上吐血,下瀉血,血量多如手掌,顏色或紫或紅,非常嚇人。醫生認為這是因為勞累而導致心脾上火,加上夏季的暑熱,兩股火氣互相作用,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於是開了兩劑犀角、地黃、童便、知母等藥物。但服藥後,倪孝廉的嘔吐情況更加嚴重,脈搏也更加緊促,身體虛弱到瀕臨死亡。醫生說:脈象和症狀都已經很危急了,無力迴天了。
診之,則形勢俱劇,用人參、熟地、乾薑、甘草四味,大劑與之。初服如舊,次服覺嘔吐稍止,脈亦略有生意,再加炮薑、附子各二錢,人參、熟地各一兩,白朮四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二錢。黃昏與服,竟得大睡,覺而血嘔皆止,遂以溫補調理,旬日復健。如此脈症,由勞倦傷脾,而氣虛不能攝血,時當火令,而症非火也,誤用寒涼,脾敗而死矣。後有史姓等數人,皆同此症,悉以六味回陽飲活之。
白話文:
診察後,狀況都非常危急,於是用人參、熟地、乾薑、甘草四味藥,大量給他服用。第一次服藥後症狀依舊,第二次服藥後覺得嘔吐稍有緩解,脈搏也略有起色,再加炮薑、附子各二錢,人參、熟地各一兩,白朮四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二錢。傍晚時服用,竟然能睡著了,醒來後嘔血都停止了,於是用溫補藥調理,十天後恢復健康。像這樣脈象和症狀,是因為勞累傷脾,導致氣虛無法攝住血液,當時是火旺的季節,但症狀並非火氣所致,若誤用寒涼藥,脾氣敗壞就會死亡。後來有姓史的等人,症狀都相同,都用六味回陽飲解救活過來。
(葉天士曰;嘔吐之症,不講參、術同用,而用熟地、乾薑,豈能見效?又曰:幸加白朮,凡嘔吐乃脾胃之病,不用白朮、茯苓、廣皮,而以歸、地為治,其見效亦偶然耳。又曰:勞傷脾胃而吐血,寒涼固不可用,熱藥亦不宜用,恐其助火咳嗽也。惟歸脾、四君、六君加減治之,最為萬妥。
白話文:
葉天士說:治療嘔吐的疾病,不講究人參和茯苓一起使用,而用熟地黃和乾薑,怎麼可能見效?
又說:即使加上白朮,凡是嘔吐都是脾胃的疾病,不用白朮、茯苓和廣皮,而以當歸和生地黃治療,偶然見效罷了。
又說:勞累損傷脾胃而吐血,寒涼藥物當然不能用,熱性藥物也不宜用,擔心會助長火氣引起咳嗽。只有當歸補血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最為穩妥。
如景岳之六味回陽飲,自稱其妙,亦紙上空言,未能見之實事。勞字之義,兩火上炎,豈非有火乎?但宜溫養,不可寒涼,故經云:勞者溫之。溫存以養,使氣自充,非講熱藥以溫養也。)
白話文:
就像景嶽的六味回陽飲,他自己吹噓很神奇,但那不過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驗證。勞倦的意思是兩火上炎,難道不是有火嗎?但只宜溫養,不可用寒涼藥物,所以經書說:勞倦的人要用溫藥溫養。溫和養護,讓氣血自行充盛,並非用熱藥來溫養。
李士材治張鳴之,吐血兩年,面色萎黃,潮熱嗽咳,膈有微痛,脈數而沉,且搏痛不可按,而甚於夜分,是堅血積蓄,非大下之不可。又以久病,未敢峻利,用鬱金、降真、歸、地、山甲、蓬朮、人參,下血如漆者數次而痛減。月餘復病,此病重而藥輕也,乃以大黃、乾漆、蓬朮、人參,下血如漆者數次而痛減。
白話文:
李士材治療張鳴之,患者吐血兩年,面色發黃,有潮熱和咳嗽的症狀,橫膈膜有輕微疼痛,脈象又快又沉,而且脹痛得按不動,尤其在夜晚更為嚴重。這表明患者有頑固的血塊積聚,非用猛烈的瀉下藥不可。但由於患者久病虛弱,所以不敢使用峻烈的瀉藥,只用了鬱金、降真香、熟地、山甲、蓬莪術、人參等藥物。服藥後,患者吐出如漆一樣的黑血,疼痛有所減輕。一個月後,患者病情反覆,這是因為藥物不夠強勁所致。於是改用了大黃、乾漆、蓬莪術、人參等藥物。服藥後,患者再次吐出大量如漆的黑血,疼痛再次減輕。
月餘復病,此病重而藥輕也,乃以大黃、乾薑、蓬朮、鬱金、山甲、肉桂、歸尾、桃仁、虻蟲為丸,每日早起服參、耆之劑,午後服丸藥錢許,十日血積大下數次而安。(此案出《醫方》。)
白話文:
一個月後再次發病,這次病情較重而藥物較輕。於是使用大黃、乾薑、蓬朮、鬱金、山甲、肉桂、歸尾、桃仁、虻蟲這些藥材製成丸劑。每天清晨服用參、耆等藥材熬製的藥劑,下午服用丸藥錢幣大小的量。經過十天的治療,血液積聚的狀況大幅下降,數次有大量排出,病情得以緩解。(此病歷出自《醫方》。)
章氏子吐血發熱,遺精盜汗,形肉衰削,先有醫戒之勿服人參,若誤服無藥可救,治勿效。延李診,曰:此脾脈氣虛之候,非大劑參、耆不可。病家曰:前醫戒之甚嚴,而君用之甚多,何相懸也?李曰:此醫能任決效否?曰:不能也。李曰:請易參五斤,毋掣其肘,期於三月,可以報績。彼信而從,遂用六君間補中益氣,及七味丸療之,日輕一日,果如所約。
白話文:
章氏的後代吐血發燒,還會夢中射精和盜汗,身體虛弱消瘦。之前有醫生囑咐他不要服用人參,如果服用了,這病就沒救了,治療也沒用。請李醫生來診斷,他說:「這是脾脈氣虛的症狀,必須使用大劑量的人參和黨參才能治好。」病人的家屬說:「上一個醫生嚴厲禁止服用人參,而你卻開了很多,這兩位醫生意見怎麼差這麼多?」李醫生說:「這個醫生能夠承擔治療效果嗎?」病人的家屬說:「不能。」李醫生說:「那就按照我的方法來,服用五斤人參,不要懷疑我,給我們三個月時間,就能看到成效。」病人的家屬相信並聽從李醫生的建議,隨後服用六味地黃丸調理氣血,再用七味丸醫治,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果如所約。
林上舍多郁,且有暴怒,吐血甚多,倦怠異常,李以六君子,納參一兩,乾薑一錢,木香八分,四日而血止。後因怒氣,血復大作,李先與平肝,繼當大補,然後得脈。所謂早見非時之脈,當其時不能再見矣。果如期而歿。
白話文:
林上舍鬱悶的心思很多,而且容易暴怒,嘔了很多血,疲倦異常。李醫生用六君子湯,加上一兩參鬚、一錢乾薑、八分的木香,四天後血止住了。後來因為生氣,血又大量湧出。李醫生先給他平肝,然後再大補,然後才能摸脈。所謂早早發現了不尋常的脈象,到了那時候就再也不會出現了。果然如期死去。
董元宰少妾,吐血蒸嗽,先用清火,繼用補中,俱不效。李脈之,兩尺沉實,曰:少腹按之必痛。詢之果然。此怒後蓄血,經年不行,乃為蒸熱,熱甚而吐血,陰傷之甚也。乃與四物湯加鬱金、桃仁、穿山甲,大黃少許,下黑血升余。少腹痛仍在,更以前藥加大黃三錢煎服,又下黑血塊,及如桃膠蜆肉者三四升,腹痛乃止。
虛倦異常,與口臭飲之,三日而血減六七。服十全大補湯,百餘日而痊。
白話文:
董元宰的年輕妾室咳血發燒,最初使用清熱藥,之後使用補氣藥,都無效。李醫師為她把脈,發現兩尺脈又沉又實,說:「按壓小腹必定疼痛。」詢問後果然如此。這是因為生氣後鬱積的血液,多年來沒有排出,所以導致發熱,熱氣太盛而咳血,陰氣受到嚴重損傷。於是給她服用四物湯,加上鬱金、桃仁、穿山甲和大黃少許,排出黑色血液超過一升。小腹疼痛仍然存在,於是增加大黃用量為三錢煎煮服用,再次排出黑色血塊和像桃膠和蜆肉一樣的東西,共三四升,小腹疼痛才痊癒。
唐主政勞心太過,因食河鮮,吐血有痰,喉間如梗,日晡煩熱。喜其六脈不數,惟左寸澀而細,右關大而軟,思慮傷心脾也。以歸脾湯大料,加丹參、麥冬、生地,二十劑,症減六七。兼服六味丸三月,遂不復發。
白話文:
唐主公因為工作操勞過度,又吃了河鮮,吐血帶痰,喉嚨好像有東西卡住,到了下午還會發熱。還好他的六脈都不快,只有左手寸脈較緊且細,右手關脈較大且軟,這是因為思慮過度傷及心脾。用歸脾湯的原料,加上丹參、麥冬、生地,連喝二十劑,病情好轉六七成。再搭配六味丸服用三個月,從此不再復發。
馮氏女發熱咳嗽已半年,十月間,吐鮮血甚多,一日之內,不過食粥一盞,大肉消陷,大便溏泄,沉困臥床,脈來七至。李曰:法在不救,人所共知,若能惟余是聽,不為旁撓,可救十中之一。每帖用人參五錢,桂、附各一錢,耆、術三錢,歸、芍二錢,陳皮一錢,一日三帖,進七八帖,及壯水丸三斤而後起。又三月,飲食如常。
白話文:
馮氏女子發燒咳嗽已經半年了,十月間,吐了大量鮮血,一天之內,只能吃一小碗粥,身體消瘦,大便稀溏,沉重睏倦地躺在牀上,脈搏每分鐘只有七次。李醫生說:按照醫理來說,這個病人是無法挽救的,大家都清楚,如果她能完全聽從我的治療,不受到其他人的幹擾,十個人中可以救回一個。每帖藥要用人參五錢,肉桂、附子各一錢,黃芪、白朮各三錢,當歸、芍藥各二錢,陳皮一錢,一天服用三帖藥,服用七八帖,並服用壯水丸三斤後才能起身。又過了三個月,她的飲食恢復正常。
盧不遠云:《千金方》用藥動輒數斤,習見吾儕不過兩許,令人不敢動手。看立齋案,又進一步。庚子孫孝廉吐血十日,夜危坐,不敢交睫,否則血奔射出,以六味丸料加安魂藥,煎服而愈。此火象也,以潤下劑平之,病熱熾烈,豈杯水可救?倘有識見,放膽用藥,多多益善矣。(《芷園臆草》。)
白話文:
盧不遠說:《千金方》中使用藥物動輒幾斤(約1000-1500克),而我們通常只用兩三錢(約10-15克),讓人不敢輕易使用。但看立齋先生的案例,他更進一步。庚子年間,有一位孫孝廉連續吐血十天,晚上危坐牀上,不敢閤眼,否則血會奔射而出。立齋先生用六味丸的藥材加上安魂藥,煎服後病情好轉。這是火氣亢盛的症狀,用滋潤清火的藥物治療,病情嚴重,豈是一小點藥就能解決?如果具有見識,那麼就放膽用藥,越多越好。(摘自《芷園臆草》)
盧不遠臘月十七日,圍爐露坐大半夜,次日爪甲盡折。先自十月間暴怒,頓足叫呼,氣喘食頃,茲復火為寒鬱,漸覺神思昏瞀。至二十七夜,因房後患腹痛惡寒泄瀉,平旦且止,至暮復作,明日又止。至開正五日,意為腎瀉,服四神丸一大劑,瀉痛竟止。早間肛右有核,其痛漸近尾閭,暮痛不可反側,次暮以水化熊膽塗之,立覺涼氣直上肺左,痛漸緩,(火毒悉內竄矣。)中夜吐痰,痰內見血一二點,辰時痔出白膿,竟可起坐。
白話文:
盧不遠在臘月十七日,圍著爐火坐了大半夜,第二天指甲都折斷了。此前從十月起,他經常暴怒,跺腳呼叫,氣喘得吃不下飯。現在火氣又轉為寒邪鬱積,漸漸感覺精神恍惚。到了二十七日晚上,他因為房後受寒腹痛、泄瀉,天亮時才緩解,到了傍晚又復發,第二天又好了。到了開正五日,他以為是腎虛泄瀉,服用了四神丸一劑,腹瀉和疼痛終於停止。早上的時候,肛門右側長了一個疙瘩,疼痛逐漸蔓延到尾椎骨附近,到了晚上疼痛得無法平躺。第二天晚上,他用熊膽汁化水塗抹患處,立刻感到一股涼氣直沖肺部左側,疼痛漸緩(這是因為火毒全部向內竄動了)。半夜吐痰,痰中帶有幾點血絲,早上痔瘡流出白色膿液,他終於可以坐起來了。
十一日早,方話頃,血從咳至,作意引定,煎六味丸料服,夜半睡覺,血即上湧如潮,喘聲如鋸。進童便及六味煎藥,氣稍定。才聞薑湯氣,血即隨湧,平旦始緩,夜再發如前,寐則背心蒸熱,醒即血來,咽喉如截斷,一湧盈掬,心急躁亂,欲多語言,聲一響而血遊至。至十三早,議下莫敢應。
白話文:
第十一天早上,王先生剛說完話,血液就隨著咳嗽起來。他試著鎮定下來,服用了六味丸。半夜入睡後,血液再次湧上來,喘息聲像鋸木頭一樣。服用了童便和六味煎藥,呼吸才逐漸平穩。但只要一聞到薑湯的味道,血液就會再次湧上來。天亮後症狀才緩解。到了晚上,症狀再次發作,和之前一樣。睡覺時,後背和心臟發熱,醒來後就會出血,咽喉像被截斷一樣,血一湧上來就能盛滿一把,心急狂躁,話說得越多,血湧上來的越多。到了第十三天早上,醫生們討論治療方案,但沒有人敢答應。
至晚,勢急似無生理,乃用瀉心配血藥下之,不應。時方寒沍,用水調大黃末服,轉欲去衣被,啜芩、連苦寒如甘旨。至五更,強進清米飲,藥力忽轉,解黑糞瘀穢不可近,凡三次,血來少平。十五寅時立春,以建蓮濃煎,呷之甚美,少間,足心汗出,次及手心背心,一日安和。
白話文:
到了晚上,情況非常危急,好像無法救治了。於是使用了瀉心來調和血氣的藥物煎服,卻沒有效用。當時天氣寒冷潮濕,病人改服用了加水調和的黃連末,卻感到燥熱想要脫去衣被,啜飲黃芩、連翹等苦寒的藥物,卻覺得如甘露般甘甜。到了五更天,勉強喝進了一些清米飲,藥力突然起了作用,排出大量的黑色糞便和瘀穢,令人難以接近,一共排了三次,流出的血液也逐漸減少。到了寅時(凌晨三到五點),正是立春時節,用蓮子煎煮濃湯給病人喝,他喝得非常滿足。不久,病人的腳心開始出汗,接著手心和背心也出汗,一整天都安穩和順。
暮又吐鮮血數口,以赤小豆,連翹,合瀉心方法服之,覺上身氣即開,臍以下不動而悶,汗出似前者三日,血亦漸減。二十外,大便如青泥,次下如鐵彈者二三枚,血方淨盡。溯病之由,以火鬱誤認腎虛服四神丸,致禍幾死。良醫自病猶爾,矧其他耶?(此正諺云:盧醫不自醫。
喻嘉言曰:津液結則病,津液竭則死。故救病而不知救津液者,真庸工也。
白話文:
馮楚瞻為名叫楊某的人治療吐血後的症狀。患者非常口渴,且持續不退,兩寸的脈象很強,而關脈和尺脈卻很弱。這是因為陰血突然流失,臟腑失去滋養,體液枯乾,陰火上炎導致的,稱為「血竭」。
馮楚瞻使用熟地三兩、麥冬五錢、五味子一錢、附子二錢,濃煎成兩碗,讓患者代茶飲用,每天三劑。服藥後,患者的口渴症狀得到緩解,寸脈也變得平和。
如果誤將此病症當成胃火,而亂用石膏、梔子、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反而會加劇陰火上炎,導致患者更加煩躁、喘息和疲倦。
吳孚先治何氏女,患吐血咳嗽,食減便難,六脈兼數,左部尤甚。醫用四物湯加黃芩、知母。吳曰:歸、芎辛竄,吐血不宜,芩、母苦寒傷脾,咳嗽在所禁用。乃與米仁、玉竹、白芍、枸杞、麥冬、沙參、川續斷、建蓮、百合,二十劑稍緩,五十劑漸瘳。
白話文:
吳孚先治療何氏女,患有吐血、咳嗽、食慾減退、大便困難,六脈俱數,以左側脈象最明顯。醫生用四物湯加上黃芩、知母。吳孚先說:當歸、川芎辛辣滑利,會加重吐血,黃芩、知母苦寒,會損傷脾胃,咳嗽時更不能用。於是吳孚先使用米仁、玉竹、白芍、枸杞、麥冬、沙參、川續斷、建蓮、百合,連服二十劑症狀稍緩,五十劑後逐漸痊癒。
林西仲春間吐血,醫用苦寒過劑,口胃不開,大便不實。脈之,左關沉弦,右關弦數,得之勞神傷脾,而後鬱怒也。宜歸脾湯合逍遙散,加蓮實為丸,補脾開鬱乃愈。
白話文:
春天時,林西仲突然咳血,有一位醫生用了過量的清熱藥,導致他的胃口很差、大便不清爽。我把脈發現,他左手的關脈沉弱而弦緊,右手的關脈弦數,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傷了脾臟,後來又因為鬱悶而發怒。適合用歸脾湯配合逍遙散,加上蓮子做成藥丸,這樣才能補脾氣、化解鬱結,使他康復。
王監司妾,吐血既久,猶進苦寒,脈芤帶數,不思飲食,大便微溏,此涼劑太過,陰陽兩損也。人參、蓮肉、山藥、麥冬、五味、白芍,兼左歸丸而愈。
白話文:
王監司的妾室,吐血很長時間了,仍然服用了苦寒的藥物,脈象細弱而數,沒有食慾,大便有點稀,這是涼劑使用過度,陰陽兩方面都受到了損傷。服用人參、蓮子、山藥、麥冬、五味子、白芍,再配合左歸丸,就可以痊癒。
黑虎丹,治一切吐血衄血諸失血之症。便血血淡,以黃柏易黃芩,亦名清炎散。荊、黃、黃芩各等分,炒極黑為末,每服三錢,丹參湯調下。丹參色赤氣輕,能於氣分中生血去瘀,賢於四物遠矣。此方活人甚多。血止後,單服丹參半載,永不復發。每月參一斤,合陳細茶半斤,用以代茶服,不可間斷。
白話文:
黑血病。中氣。,單,用。曰。味,氣血,血浸紅,白黃
張路玉治湯刑部,年八十二,痰中見血,服諸寧咳止血藥不應。脈得氣口芤大,兩尺微緊,面色微黃,屢咳痰不得出,咳甚方有黃色黏痰,此精氣神三者並虧,兼傷於熱,耗其津液而咳動肺胃之血也。因其平時多火,不受溫補,遂以六味丸合生脈散,加葳蕤煎膏服之,取金水相生,源流俱澤,不必用痰血藥,而痰血自除也。
白話文:
張路玉治療刑部侍郎,年紀八十二歲,咳出的痰中帶血,服用各種平咳止血的藥物都沒有效果。脈象顯示氣口脈搏有力,兩尺脈搏稍緊,面色略黃,經常咳嗽卻咳不出痰,咳得厲害了纔有黃色的黏痰。這是因為精、氣、神三者虛弱,加上受熱傷損,津液耗損而導致肺胃之血動蕩導致的咳嗽。由於患者平時體質燥熱,不適合溫補,因此採用六味丸和生脈散一起服用,再添加葳蕤煎膏。取金生水,水生木的相生原理,使身體氣血充盈,無需服用化痰止血的藥物,痰血自然會消除。
錢曙昭久咳吐血,四五日不止,不時哄熱面赤,或時成盆成碗,或時吐粉紅色痰,夜熱自汗,一夕吐出一團,與魚腸無異,雜於血紅中,薄暮驟湧不已,神昏欲脫,灌童便亦不止。因思瘀結之物既去,正宜峻補,遂進獨參湯稍定。緣脈數疾無力,略加肉桂、炮薑、童便少許,因勢利導,以斂虛陽之逆,一夜盡參二兩。
明晨勢稍定,血亦不來,糜粥漸進,脈色漸和,改用六味丸作湯,調補真陰,半月而愈。
白話文:
錢曙昭長時間咳嗽吐血,好幾天都停不下來,時常臉部發紅發熱,有時吐出一盆或一碗鮮血,有時吐出粉紅色的痰,夜晚發燒並自覺盜汗。某天晚上,他吐出一團與魚腸很相似的東西,混雜在鮮血中。到了傍晚,吐血的狀況突然加劇,且神志不清,即使灌服童便也無法止血。
醫生認為瘀積在身體裡的東西已經排出,現在正是大補的好時機,於是餵他服用獨參湯,病情稍微穩定下來。由於錢曙昭的脈搏快而無力,所以又稍微加入肉桂、炮薑和少許童便,利用這些藥物的特性來引導(瘀血),抑制虛弱陽氣的逆行,一晚上就喝光了兩兩參。
張飛疇治蘇氏子,新婚後暴吐血數升,命煎人參五錢,入童便與服。明日,醫謂人參補截瘀血,難以輕用,議進生地、山梔、牛膝等味。張曰:六脈虛微而數,無瘀可知,血脫益氣,先正成法。若謂人參補瘀,獨不思血得寒則凝,反無後患耶?今神魂莫主,轉側昏暈,非峻用人參,何以固其元氣之脫乎?遂進參一兩,二服頓安。次與四君、保元、六味間服,後以烏骨雞丸,調理而痊。
白話文:
張飛疇治療蘇姓男子,他新婚後突然吐了很多血,於是叫人煎服五錢人參,加入童便服用。第二天,醫生說人參補血會阻滯瘀血,不能輕易使用,建議使用生地、山梔、牛膝等藥物。張飛疇說:他的六脈虛弱而跳數,沒有瘀血的徵兆,血脫需要補氣,這是一個先賢確立的治療法則。如果說人參補血會阻滯瘀血,難道不會想到血液遇寒會凝固,這樣反而不會有後患嗎?現在他的精神意識混亂,翻身轉側就昏倒,如果不大量使用人參,怎麼能穩定他虛弱的元氣呢?於是加入一兩的人參,連服兩次後病情就明顯好轉。之後間服用四君子湯、保元湯、六味地黃丸,最後服烏骨雞丸,調理一段時間後痊癒。
楊乘六治汪文遠病血症,午後發熱,倦怠嗜臥,四肢痠軟,五心煩熱。或用涼血清火之藥兩月餘,益劇。更醫曰:弱症已成,不可為矣。診之,察其面黃而瘦,舌黃而滑,右寸關大而緩,左寸關細而緊,兩尺俱洪而旺。據症合色與脈,乃脾肺氣虛下陷,不能攝血歸經也。其胸中必噁心漾漾,其血色必鮮血而淡。
白話文:
楊乘六醫師治療汪文遠的疾病,症狀包括午後發熱、疲倦嗜睡、四肢痠軟無力、五心煩躁。患者服用了清熱涼血的藥物兩個多月,病情反而加重。其他醫生認為患者的體質已經虛弱,無力迴天。
楊乘六醫師診斷後,發現患者的面色黃而清瘦、舌苔黃滑、右寸關脈位大而緩慢、左寸關脈位細而緊實、兩尺脈位都洪大而旺盛。根據症狀、面色和脈象,楊醫師判斷患者是脾肺氣虛下陷,導致血液不能歸於經脈。因此,患者胸中一定會感到噁心,血液顏色必定是鮮紅色而且清淡。
詢之曰:然。遂以補中益氣,倍參、耆、朮、草,加白芍、五味、炮姜與之,曰:第服此,血自止,身自涼,諸症自退矣。服至四劑,果如所言。繼用養榮加附子作丸,早晚兩次,每服五錢,兩月而愈。
白話文:
我問病人:「是這樣嗎?」他回答:「是。」因此,我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加倍了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藥材,並加入白芍、五味子、炮薑。我對病人說:「只要服用此湯藥,血便會自然止住,身體自然會涼爽,各種症狀自然會消除。」病人服用了四劑藥後,果真如我所說的一樣。之後,我用養榮湯加上附子製成丸藥,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五錢,病人服用了兩個月後就痊癒了。
孫炳章患吐血,咳嗽發熱,飲食不思,怔忡不寐,健忘驚悸,肌肉漸減,肚臍右側有塊作痛。或用消瘀理血,滋陰清肺等劑,俱不應,病甚劇,其家疑藥誤。脈之,左寸芤大,右關結滯,兩尺洪盛,面色白中泛紅,舌色淡黃,不燥不滑。症乃思郁傷脾,不能統血歸經,至陰虛發熱,血燥作痛。
白話文:
孫炳章先生患有吐血、咳嗽發燒、食慾不振、心神不寧、失眠、健忘心悸、日漸消瘦,肚臍右側疼痛。
雖然試過了化瘀活血、滋陰清肺等藥方,但病情都沒有好轉,反而加重,家屬懷疑是藥物用錯。
診脈後發現,左手寸脈強而有力,右手關脈結實不暢,雙腳尺脈強盛。面色蒼白中泛紅,舌色淡黃,不乾不滑。
病症認為是思慮過度傷及脾胃,導致血不能歸經,陰虛生熱,血燥疼痛。
其塊必不闊而長,不橫而豎,形若鐮刀,非瘀亦非痞,乃痹氣而居胃旁者也。血盈則潤而軟,血少則躁而痛,凡郁甚與思慮重者,類多患此,《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則隱曲不利,女子則月事不來,正此病也。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不治。今肌肉雖減,氣猶未急,亟救三陰,症尚可痊,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五味,送都氣丸,兩月而愈。
白話文:
這塊東西一定不會又寬又長,也不會又橫又豎,形狀像鐮刀,既不是瘀血也不是痞塊,是麻痺的氣滯留於胃的旁邊。血液充足時它會濕潤柔軟,血液不足時它會發乾發痛。凡是鬱結嚴重的人和心思過重的人,大多會患上這種病。《內經》中所說的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病,男子會表現為陰囊曲張不便,女子會表現為月經不來,正是這種病。如果任由它傳變成風消或氣喘,就無法醫治了。現在雖然肌肉消瘦,但氣還沒完全阻塞,如果緊急補救三陰經,症狀還有可能痊癒。於是使用歸脾湯,去掉木香,加上白芍、五味子,送服都氣丸,兩個月後痊癒。
柴嶼青治甘州太守高棠溪,在瀋陽工部時,忽吐血,醫教用涼藥止血之藥。及診其兩脈安靖,曰:君教讀心勞,偶動相火,血隨而升者,服止血藥則遺惡不淺。力勸其勿藥,次日口吐淡血,三日即止,然後調理數劑,永不後發。
白話文:
柴嶼青治療甘肅省太守高棠溪,當時高在瀋陽工部時,突然吐血。醫生教導他服用涼藥止血。後來柴嶼青診脈後,脈象平穩,便說道:「您是因為用心過度導致心火旺盛,而使血液上逆嘔吐。如果服用止血藥,反而會留下後遺症。」他極力勸告高棠溪不要吃藥。第二天,高棠溪吐出淡色的血,三天後就痊癒了。後來柴嶼青又開了幾副調理身體的藥,高棠溪再也沒有復發過。
丁酉春,韋法海少女,患痰嗽四十餘日,不能臥,臥即兩脅發脹,惟背擁枕蓐趺坐而已,且吐血成碗,醫與消痰,止血藥不效。診之,兩脈洪滑,曰:此肺脹也,弗止血,當活血。遂用四物湯加桃仁、青皮、訶子、竹瀝。因瀋陽無竹,改用栝蔞。服下即血止安睡,調理數月而痊。
白話文:
丁酉年春天,一位名叫韋法海的少女,患了咳嗽多痰四十多天,無法躺臥,一旦躺下,兩側肋骨就會脹痛,只能靠著枕頭和被子坐著。她還吐出了滿碗的血,醫生給她開了化痰止血的藥,但都沒有效果。
我診察後發現她的脈搏洪大滑利,便說:“這是肺部脹氣引起的。不能只止血,還得活血。”於是,我用四物湯加入桃仁、青皮、訶子和竹瀝。由於當時沒有竹瀝,就用栝蔞代替。
韋法海服下藥後,血止了,也能安然入睡了。調養了幾個月後,她的病完全好了。
戶部正郎李紫垣,咳嗽身熱,吐血不止,屢治增劇。檢其方,均止血補血重劑。脈之,兩手尚和緩,惟右尺關洪大,乃脾胃風熱,為藥所瘀,以致發熱臥床,遂用清理脾胃之劑,數日後,身涼熱減,調養一月而安。大凡諸見血症,脈貴沉細,設見洪大,後必難治。前症洪大,乃因補藥壅瘀而然,原非本脈,故得收功。
白話文:
戶部的主管官員李紫垣,患有咳嗽、發燒的症狀,還吐血膿痰。經過多番治療,病情反而加重。我檢查了他的藥方,都是用於止血和補血的重劑。我為他把脈後,發現他的雙手脈象還算平和,但是右手尺關脈洪大,這表示他的脾胃有風熱之邪,被補藥所阻滯,導致發燒臥牀。於是,我採用了清理脾胃的藥方。幾天後,他的發燒症狀減輕。經過一個月的調養,病情痊癒。
一般來說,凡是出現血癥的情況,脈象應該是沉細的。如果脈象洪大,那麼後期的治療就會很困難。前述的病例中,患者的脈象洪大,是因為補藥導致瘀滯所致,這並不是患者的本脈,所以纔能夠痊癒。
總之,血症初起,別無外邪者,先應消血,佐以潤下之劑,使敗血下行,後用止血藥,以杜其根,服補血藥以復其元,庶無後患。倘因內傷暴血不止,或勞力過度,其血妄行,出如泉湧,口鼻皆流,須臾不救則死,是又不拘前例,急用人參一二兩為細末,入飛羅面一錢,新汲水調如稀糊,不拘時啜,或服獨參湯亦可。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亟固。
白話文:
總的來說,血癥剛開始發作時,如果沒有其他外來的邪氣,首先應該消散血液,輔以瀉下的藥物,讓壞血順著腸道排出。然後再用止血藥,從根本上阻斷出血,最後服用補血藥物來恢復元氣,這樣才能避免後患。
如果因為內傷而大量出血而無法止住,或者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血液亂流,像泉水般湧出,口鼻都有鮮血流出,短時間內如果不救治就會死亡,這時就不用拘泥於之前的法則了。應該趕緊用一兩到兩兩的人參研磨成細末,加入一錢的飛羅面,用剛取來的冷水調成稀糊狀,隨時服用。或者服用獨參湯(只用人參煎煮的藥湯)也可以。
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快速產生,而無形的元氣卻應該亟需固護。
若真陰失守,虛陽泛上,亦大吐血,須用八味、六味湯,固其真陰,則又不可早用人參也。嘗見患此症者甚多,若不辨別六經脈症,任意混治,貽害不淺,故不憚瑣瑣言之。
白話文:
假如體內陰氣虛弱不再守護身體,而虛假的陽氣上浮氾濫,也會導致大吐血。這時候需要使用「八味湯」或「六味湯」來固護體內的陰氣。但是,千萬不能太早使用人參。我曾經看過很多患有這種症狀的人,如果不能辨別六經脈的症狀,而隨便用藥混治,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我不厭其煩地說明這些細節。
呂東莊治從子園丁,吐血求診,視其血鮮紅,中間有紫小血塊。脈之澀濡,色白,問胸中作惡否?曰:然。時頗作痛,直上至背,曰:知之矣。用桃仁泥三錢,紅花三錢,合理中湯,加桂一錢,戒之曰:頻服之,必有黑血大至,待黑盡而鮮者來,乃再來告。丁如言,吐痰積數升,胸痛即平。
復來求診,則脈圓實矣,與以理腎養榮之劑,復用填補命門丸子一料,全愈。
白話文:
呂東莊替從子家的園丁看病,園丁吐血前來求診,呂大夫觀察吐出的血液鮮紅色,其中夾雜着紫色的血塊。把脈時脈象澀而濡,病人面色蒼白,呂大夫問胸口是否疼痛?園丁回答:是,有時疼痛,疼痛一直向上貫穿到背部。呂大夫說:我知道了。
呂大夫用桃仁粉三錢,紅花三錢,配合五倍子湯,再加入一錢桂枝。叮囑園丁:要經常服用此藥,一定會有大量黑色的血吐出,等到黑色的血液吐盡,換成鮮紅色的血液時,再來告訴我。
園丁依言服用,吐出積聚的痰液數升,胸痛隨即平息。
辛丑夏,薛在嘉興屠內翰第,遇星士張谷,谷談命時,出中庭吐血一二口,云:久有此症,遇勞即作。余意此勞傷脾氣,其血必散。視之果然。於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服之而愈。
白話文:
辛丑年的夏天,我在嘉興屠翰林家中,遇到星相家張谷。張谷談論命理時,走到庭院中吐了幾口血,說:「我有這種毛病很久了,勞累就會發作。」我猜測這是脾氣虛損導致,血液運行不暢。檢查後果然如此。於是,我在「補中益氣」藥方中加入麥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服下後,他的病情好轉。
翌早請見,云:每服四物、黃連、山梔之類,血益多而倦益甚,得公一匕,血頓止,神思如故,何也?曰:脾統血,肺主氣,此勞傷脾肺,致血妄行,故用前藥健脾肺之氣,而虛血歸原耳。(此案《醫貫》採為論。)
白話文:
第二天早上請我看診,他說:每次服用四物、黃連、山梔等藥物,血流更多,倦怠更厲害,得到你的藥方一帖,血立即止住了,精神思緒也恢復了,為什麼?
我說:脾臟主管血液,肺臟主管氣息。這個病是過度勞累損傷了脾肺,導致血液亂流,所以使用之前的藥物來強化脾肺之氣,讓虛弱的血液回到原本的位置。
立齋治一男子,鰥居數年,素苦,勞則吐血,發熱煩躁,服犀角地黃湯,氣高而喘,前病益甚,更白濁遺精,形體倦怠,飲食少思,脈洪大,舉按有力。服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山茱萸、山藥而愈。
白話文:
立齋醫生治療一名鰥夫多年,他長期身體虛弱,勞累時會咳血,發燒煩躁。服用了犀角地黃湯後,氣息上揚而喘氣急促,原先的疾病更加嚴重,還出現了遺精、身體疲倦、食慾不振等症狀。脈搏洪大,按壓有較大力量。服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山茱萸、山藥後,患者痊癒。
儒者楊啟元,素勤苦,吐血發痙,不知人事,此脾胃虛損,用十全大補湯,及加減八味丸而痙愈。再用歸脾湯而血止。
白話文:
儒學家楊啟元,平時勤奮刻苦,吐血抽搐,神志不清,這是脾胃虛弱所致,用十全大補湯,以及加減八味丸,抽搐得以痊癒。再用歸脾湯,血止住了。
一男子咳嗽吐血,熱渴痰盛,盜汗遺精,用地黃丸料加麥冬、五味治之而愈。後因勞怒,忽吐紫血塊,先用花蕊石散,又用獨參湯,漸愈。後勞則咳嗽,吐血一二塊,脾肺腎三部皆洪數,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全愈。
白話文:
仁和痰血心脾胃
一婦人素勤苦,冬初咳嗽吐痰發熱,久而吐血盜汗,經水兩月或三月一至,遍身作痛。或用清熱化痰等劑,口噤筋攣。乃用加減八味丸,及補中益氣加門冬、五味、山藥,治之年餘而痊。
白話文:
一位婦女平常勤勞過度,在初冬時咳嗽、吐痰、發燒,久了之後開始吐血、盜汗,月經兩三個月才來一次,全身疼痛。曾經服用清熱化痰的藥物,結果口齒緊閉、肌肉抽筋。改用加減八味丸,以及補中益氣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和山藥,治療一年多後痊癒。
李東垣治鄭仲本,年二十三歲,因心痛,服丹、附等藥,得上氣,兩脅急迫,胸膈不快,常時嗽咯出血,病形漸瘦,大便燥而難,脈弦數,夜間略熱,食稍減。因於燈籠草,和節麻黃細末,以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下,十餘服,病減半。又於通聖散去石膏為丸,以桃仁湯下之。
白話文:
李東垣醫治鄭仲本,當時他23歲。鄭仲本因為心痛,服用丹藥和附子等藥物,導致氣上逆,兩側肋骨急迫難受,胸膈間不暢,經常咳嗽咳血,身體逐漸消瘦,大便乾燥難解,脈象弦細而數,晚上略有發熱,食慾有所減退。李東垣用燈籠草、節麻黃研成細末,用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送服,服用十餘次後,病情好轉了一半。他又將通聖散中的石膏去除製成藥丸,用桃仁湯送服。
朱丹溪治一婦人,年五十六歲,夏吐紅痰,有一二聲咳。人參、陳皮、茯苓各一錢,白朮錢半,防風、桔梗各五分,乾薑三分,甘草一分,煎二之一,入藕汁二大蛤再煎,帶熱下三黃丸。
白話文:
朱丹溪醫師曾經治療了一位56歲的婦人,她患有夏季吐紅色痰液,並伴有輕微咳嗽的症狀。朱醫師使用以下藥方為她治療:
- 人參:1錢
- 陳皮:1錢
- 茯苓:1錢
- 白朮:半錢
- 防風:5分
- 桔梗:5分
- 乾薑:3分
- 甘草:1分
將這些藥材煎煮至藥液剩下一半量,再加入兩大勺藕汁繼續煎煮。趁藥液熱時,服用三黃丸。
吳丞相沖卿忽吐血,孫兆用水澄蚌粉研細,入辰砂少許,米飲調下二錢,日三服遂安。兆秘此方,吳以術得之,韓子功方用硃砂一錢,真蚌粉五分。(《醫說續編》。)
白話文:
吳王孫權的輔佐大臣諸葛季明突然吐血,孫兆使用澄清過的河水磨成的珍珠粉與少許硃砂,用米湯服用二錢,一日服用三次,諸葛季明的病情就平復了。孫兆將這個方子保密,諸葛季明後來用計得到了這個方子,韓子功改進這個方子,將硃砂增量到一錢,珍珠粉增量到五分。
張子和治岳八郎,常日嗜酒,偶大飲醉,吐血,近一年身黃如橘,昏憒發作,數日不醒,漿粥不下,強直如厥,兩手脈皆沉細。張曰:脈沉細者,病在裡也,中有積聚。用舟車丸百餘粒,浚川散五六錢,大下十餘行,狀如葵葉汁,中燥糞,氣穢異常,忽開兩目,伸腕,問左右曰:我緣何至此?左右曰:你吐血後,數日不醒,張治之乃醒。自是,五六日必瀉,凡四五次,其血方止。
白話文:
張子和治療一位名叫嶽八郎的病人,嶽八郎平時嗜酒,一次大醉後吐血,近一年來身體發黃如橘子,時常昏迷,好幾天都不省人事,連喝米湯都困難,身體僵硬如患厥症,兩手脈象都沉細。張子和說:「脈象沉細,說明病在內部,體內有積聚。」於是用舟車丸百餘粒,浚川散五六錢,讓嶽八郎大便了十幾次,大便呈葵葉汁的顏色,中間有乾硬的糞便,氣味異常惡臭。嶽八郎頓時睜開兩眼,伸出雙臂,問身邊的人:「我這是怎麼了?」身邊的人說:「你吐血後,好幾天昏迷不醒,張子和治療你,你才醒過來的。」從那以後,嶽八郎每隔五六天就必須瀉一次,一共瀉了四五次,吐血的症狀才停止。
但時咳一二聲,潮熱未退,以涼膈散加桔梗、當歸各稱二兩,水一大盂,加老竹葉,入蜜少許同煎,去滓,時時呷之,聞與人參白虎湯,不一月復故。
白話文:
此時咳嗽一兩聲,燒還沒有退,可用涼膈散加上各二兩的桔梗和當歸,一大杯水,再放進老竹葉,加入少許蜂蜜一起煎,過濾掉渣滓,不時喝一點,聽說和人蔘白虎湯一樣,不到一個月就會好。
李氏範初病嗽血,以調胃承氣湯一兩,加當歸使服之不動。再以舟車丸五六十粒,過三四行,又嘔血一碗。
白話文:
李氏剛開始患了咳血癥,服用了一兩調胃承氣湯,並加入當歸,還是沒有效果。他又服用五六十粒舟車丸,過了好幾個時辰,又吐出一碗血。
(琇按:若庸工則必疑。)不再宿,又與舟車丸百餘粒,通經散三四錢大下之,過十餘行,已愈過半。仍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煎服之,次以草莖納鼻中,出血半升。臨晚,又以益腎散利數行,乃愈。
白話文:
(琇注:如果庸醫診治,病人必定會有所懷疑。)再沒復發,又給病人服用了數百粒舟車丸,以及三四錢的通經散以大便的方式排出體外,腹瀉了十幾次後,病情已經好了一大半。仍然用黃連解毒湯加入當歸煎服,接著用草莖塞入鼻中引出血約半升。傍晚,又用益腎散再次引瀉幾次,病人就痊癒了。
何伯庸治邵某者,吐血數斗而僕,氣已絕矣。何見其血色,曰:未死也。以獨參湯灌之而愈。(《雲南通志》。)
白話文:
何伯庸治療邵某,邵某吐血好幾鬥後昏倒,呼吸已經停止。何伯庸查看邵某的血色說:「沒死。」用獨參湯灌救,邵某就痊癒了。(出自《雲南通志》。)
朱丹溪治一男子,家貧而多勞,十一月得寒病,時吐三兩口血,六脈緊澀。一日,食減中痞,醫投溫膽湯、枳桔湯,三日後,發微熱,口乾不渴,口中有痰。此感寒也。詢之,云:因十日前,霜中曾三四次渡溪水,心下有悲泣事,腹亦飢。遂以小建中湯去白芍加桔梗、陳皮、半夏,四帖而安。
白話文:
朱丹溪治療了一位家境貧寒、勞累過度的男子。十一月時,他患上了寒病,偶爾吐出兩三口血,脈搏緊而澀。一天,他因飲食減少而出現痞滿,醫生給他服用了溫膽湯和枳桔湯。三天後,他發了輕微的低燒,口乾但不想喝水,口中還有痰。這是因為感受了寒氣。詢問病情後得知,十天前他曾多次在有霜的天氣涉水過溪,當時心生悲泣,而且腹中飢餓。於是,他用小建中湯去掉了白芍,加上了桔梗、陳皮和半夏,四帖藥後,病情痊癒。
秀州進士陸寧,忽得疾,吐血不止,氣促驚顫,狂躁跳躍,雙目直視,至深夜欲拔戶而出,如是雨夜,諸醫遍用古方,極治不瘳。舉家哀訴所供觀音,夢投一方,當歸根末,用益智一兩,生米二錢,青皮半兩,調服,覺取筆記,明日療治病愈。(《辛志》。)
白話文:
秀州的進士陸寧突然得了一種怪病,吐血不止,氣喘吁吁,驚嚇顫抖,狂躁亂跳,雙眼直視,到了深夜想要拔門而出。即使在雨夜,所有的醫生都用盡了古方,想盡辦法也沒能治好他的病。舉家哀求所供奉的觀音菩薩,夢見觀音賜給他一個藥方:當歸根末,用益智一兩,生米二錢,青皮半兩,調和服用,醒來就記下方子,依方服藥,最終病就好了。(《辛志》)
薛立齋治一婦人,素性急,患肝風之症,常服搜風順氣丸、秦艽湯之類,後大怒吐血,唇口牽緊,小便頻數,或時自遺,此肝火旺而血妄行,遂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漸愈。一年之後,又大怒吐血,誤用降火祛風化痰之劑,大便頻數,胸中少食。用清氣化痰之劑,嘔而不食,頭暈口乾,不時吐痰。
白話文:
薛立齋醫生曾治療過一名性情急躁的婦人,她患有肝風之症,經常服用搜風順氣丸、秦艽湯之類的藥物。後來,她大怒後吐血,嘴脣和嘴巴緊繃,小便頻繁,有時還會不自主遺尿。這是由於肝火旺盛,導致氣血失控流動,於是薛醫生使用了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的藥方,漸漸治癒了她的病症。一年後,她再次大怒後吐血,誤用了降火祛風化痰的藥物,導致大便頻繁,胸中有積食的感覺。薛醫生使用清氣化痰的藥物,她卻嘔吐而不能進食,頭暈口乾,還時不時地吐痰。
用導痰降火之類,痰如湧出,四肢常冷。薛曰:嘔而不食,胃氣虛弱也;頭暈口乾,中氣不能上升也;痰出如湧,脾氣不能攝涎也;四肢逆冷,脾氣不能運行也。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諸症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兼服而安。
白話文:
使用導瀉降火等藥物,導致津液流失,身體四肢經常感覺寒冷。薛氏說:吃不下飯,是因為胃氣虛弱;頭暈口渴,是中氣無法上升;津液流失出汗,是脾氣無法收攝津液;四肢冰冷,是氣血無法運行。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葛根、半夏來治療,各種症狀都痊癒了。另外還搭配使用加味歸脾湯,同時服用後才安康。
一老婦每吐血,先飲食不進,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瀉,或小便不利,此肝肺之症,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而愈。後鬱結,吐紫血,每先作倦怠煩熱,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頓服。復因怒,吐血甚多,燥渴垂死,此血脫也,法當補氣,乃用人參一兩,茯苓、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二錢,炙甘草、木香各一錢,一劑頓止。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痊。
一女子懷抱素郁,胸滿食少,吐血面赤,用六味丸及歸脾加山梔、貝母、白芍而愈。
白話文:
一位老婦人每次吐血前,都會出現飲食不進、胸悶或腹部疼痛、腹瀉或小便不暢等症狀。這是肝肺疾病,用逍遙散加上山梔、茯神、遠志、木香來治療,效果良好。
後來她出現鬱結,吐出紫色的血,每次吐血前會感到疲倦和發熱。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一次服下。
又因生氣,吐血量大,口乾舌燥,瀕臨死亡。這是氣血脫離,需要補氣,於是用人參一兩、茯苓、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二錢、炙甘草、木香各一錢,一劑止血。
之後再用加味歸脾湯調理,最終痊癒。
一婦人為哭母吐血,咳嗽發熱,盜汗,經水不行,此悲傷肺,思傷脾,朝服補中益氣丸,桔梗、貝母、知母,夕用歸脾湯送六味丸而愈。
白話文:
有一位婦人因為哭泣母親去世而吐血、咳嗽、發燒、盜汗、月經不調。這是因為悲傷傷了肺,思慮傷了脾。早上服用補中益氣丸,加上桔梗、貝母、知母。晚上用歸脾湯送服六味丸,服用後病就好了。
陳良甫治一婦人,月經不利,忽妄行嘔血。察其形脈如常,用四生丸即安。(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一男子飽食負重而吐血,用前湯及青餅子而愈。世治吐血,並用竹茹、地黃、藕汁,亦不可泥。如陽乘於陰,血得熱則必流散,經水沸溢,理宜涼解,大黃、犀角之類。如陰乘於陽,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須當溫散,乾薑、肉桂之類。
白話文:
陳良甫診治一位婦人,經血不暢,突然無故嘔血。檢查她的形體脈象正常,使用四生丸(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後病情立即好轉。另有一名男子吃飽後負重,導致吐血,使用之前提到的藥方和青餅子後痊癒。一般治療吐血時,會使用竹茹、地黃、藕汁,但也不必拘泥於此。如果陽氣亢盛,血熱就會散開,經血沸騰溢出,此時應當降火,使用大黃、犀角等藥物。如果陰氣亢盛,猶如天氣寒冷,水結為冰,則應溫暖散寒,使用乾薑、肉桂等藥物。
陳日華云:先公紹興初,常遊福青靈石寺,主僧留飲食將竟,侍者赴堂齋罷,來侍立,見桌子上不穩,急罄折扳之,舉首即吐血,蓋食飽拗破肺也。明年再到寺,問去年吐血者無恙否?主僧言:服得四生丸遂愈。自得此方,屢救人有效。薛意前症乃內熱暴患,用之有效。若人病久,本元不足,須補脾以滋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反受克,獲生鮮矣。
白話文:
陳日華說:他的父親在紹興初年,常去福青靈石寺遊玩,住持僧留他吃飯,快吃完的時候,侍者從大殿齋戒回來,站在一旁侍候。他看到桌子上不穩,急忙拿著磬敲打固定,抬頭就吐血了,這是因為吃飽了飯用力過猛傷了肺。第二年他再去寺廟,問去年吐血的人有沒有好,住持僧說服了四生丸就痊癒了。從那以後他就得到這個藥方,多次救人都有效。薛意之前的病症屬於內熱暴發,用這個藥方很有效。如果有人病久了,元氣不足,就需要補脾滋養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氣反被克制,就會危及生命。
僕常治一人吐血,診其脈,肝部強,氣口濡,此因怒極而得之,遂用蘇合香丸和雞蘇丸即效。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吐血的病人,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肝脈強盛,氣口處脈象濡軟。這表明他是由於極度憤怒而導致的吐血。於是我使用了蘇合香丸和雞蘇丸,效果立竿見影。
易思蘭治吳大司馬,甲戌季春,臥病兩月,發熱咳嗽,痰喘氣急,胸膈痞滿,手足面目俱浮腫。眾惟清金寧咳,又以胃脾久虛發腫。用利水兼補劑,病益甚。診其脈,左寸浮而無力,右關弦張,推之於外,內見洪大而芤,侵過寸部一分,左尺沉弱無力,右寸沉而帶芤,氣口脈按之緊而且牢,時或一駛,右關中和無力,右尺穩穩不動。
白話文:
易思蘭為吳大司馬治病,三月下旬,臥牀兩個月,發燒咳嗽,痰喘氣急,胸部和橫膈膜堵塞難受,手腳和臉都腫了。大家都認為是清肺止咳,加上脾胃虛弱已久導致浮腫。於是用了利水兼補的藥方,病情加重。診脈後,左寸脈浮而無力,右關脈弦而緊,向外推按,內部脈象洪大且軟弱,侵入寸脈範圍一分,左尺脈沉而無力,右寸脈沉而帶軟弱,氣口脈按之緊而牢固,時而突跳,右關脈中和無力,右尺脈沉穩不動。
夫心乃一身之主,腎為性命之原,二脈不動,雖危不妨,惟以右寸並氣口斷之,寸口沉而芤,非痰乃血也。書云:弦駛而緊,沉細而牢,六部見之,皆為積聚。今氣口緊而駛,此積血在肺胃間,壅滯其氣,氣滯則血凝,乃積血症也。時值季春,地氣上升,因用越法治之,進以暢胃豁痰湯,蘇梗、桔梗、蒼朮各四分,香附、貝母各五分,連翹三分,前胡、撫芎、赤芍各六分。辰時服藥,至午未時氣急,小便全無。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最主要的器官,腎臟是生命之本。如果這兩條脈絡都能正常運行,即使遇到危險狀況也不必擔心。但是,我仔細檢查了右寸脈和氣口脈,發現寸脈沉著而虛軟,這不是痰液,而是積血。古書上說:脈象弦緊而急促,沉細而且堅實,六部脈象都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體內有積塊。現在氣口脈緊促而急迫,說明積血位於肺和胃之間,阻滯了氣機。氣機鬱滯,血脈就會凝結,這就是積血癥。現在正值初春時節,地氣上升,所以採用疏導的方法來治療。服用暢胃豁痰湯,藥方中包含蘇梗、桔梗和蒼朮各四分,香附和貝母各五分,連翹三分,前胡、撫芎和赤芍各六分。辰時服用藥物,到午未時感到氣促,小便完全不能排出。
將暮,吐紫黑血二三升,臭不可聞,症頓減八九,六脈豁然。曰:半夜時當有汗,可預防之,無令太過。至期果然,脈氣和平。惟咳嗽常有二三聲,以桔枳二陳湯加香附、歸尾、茜根、茅根、童便,調治三日,上部之疾全愈。但脾腎之脈無力,飲食少味,四肢倦怠,再用六味丸,早晚百丸,午以補中益氣湯加麥冬、酒連調其中,半月後,氣體充實而痊。
白話文:
傍晚時分,吐出紫黑色的血液兩三升,氣味難聞,症狀頓減八九成,六脈也明顯好轉。醫師說:半夜時分會出汗,要預先預防,不要出汗過多。到了晚上果然出汗,脈象平穩。只是咳嗽偶爾發作兩三聲,用桔枳二陳湯加入香附、歸尾、茜根、茅根、童便調治了三天,上半身的疾病完全痊癒。但脾腎脈象虛弱,飲食沒什麼味道,四肢疲倦乏力,再用六味丸,早晚各服用一百丸,中午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冬、酒連調服,半個月後,氣血充實而康復。
凡血在肝脾,當用血藥,血在肺胃,宜用氣藥,開提其氣,解散其鬱,以引經藥道之,血隨氣升,自然越出而安矣。至於辰時服藥,而午時小便全無者,隨藥氣上升而不降,非津液竭也。又至半夜而汗出,蓋汗為心液,心屬火為陽,陽氣至子時發動,陽動則汗出,所謂一通則百通也。
白話文:
如果血滯留在肝脾,應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果血滯留在肺胃,宜使用理氣的藥物,疏通氣滯,化解鬱結,引導血氣經絡暢通,血就會隨著氣血上升,自然會流出而安穩。在辰時和戌時服藥,如果午時小便都沒有,是藥氣上行而未下降,並非津液耗竭。到了半夜出汗,因為汗為心液,心屬火為陽,陽氣在子時生發,陽氣動則汗出,所謂「一通百通」就是這個道理。
次年冬,公總漕河,因閱新堤,步行數十里,勞神過度,汗透重裘,衣濕身涼,飲薑汁熱酒十餘杯,當即頭眩目昏,胸滿燥渴,大吐鮮血四五口,一老醫以卻藥止之。三日後,胸膈氣滿,左脅悶痛,飲食漸少,午後燥熱,嗽咳連聲。半月後,面目手足腫脹,有進滋陰降火之劑者,有進補脾消食之劑,左脅益痛,難以轉側,此蓋前病復作也。但昔之積在肺胃,今之積在左脅,昔病在春,地氣上升,當用吐法。
白話文:
第二年的冬天,他擔任漕運總督,由於視察新堤壩,徒步走了數十里,過度勞累,汗水浸透了厚重的皮袍,衣服濕透後身體受涼,他喝了十幾杯熱薑汁酒,當時就頭暈目眩,胸悶口渴,大口吐了四五口鮮血,一位老醫生用止血藥把他治好了。三天後,胸膈氣滿,左肋疼痛,飲食逐漸減少,午後發熱,咳嗽不斷。半個月後,面部手腳腫脹,有人給他開了滋陰降火的藥方,有人給他開了補脾消食的藥方,左肋疼痛加劇,難以轉動,這可能是舊病復發。不過以前的病積在肺胃,現在的病積在左肋,以前發病是在春季,地氣上升,所以應該用吐法治療。
今乃寒冬,天地收藏,豈敢輕伐天和。須先以疏導之劑,通其經絡,後以盪滌之藥,逐血下行,徐徐調和榮衛可也。面目浮腫,非水腫也,乃血病氣無所附,氣浮於外矣。只去其血積,則氣自歸經,而腫即消矣。不信,乃日服去水消腫之劑,泄去真陰,小便全無,虛煩作燥,氣喘痰塞,不月而歿。
殮時口中湧出紫血數升,眾始謂所言不誣。
白話文:
現在正值寒冬,天地萬物都處於收藏狀態,不應該輕易損害自然的規律。應該先用疏通經絡的藥物,讓氣血運行通暢,然後再用去除血瘀的藥物,促進血液向下運行,慢慢調和氣血即可。面部浮腫,並不是水腫,而是因為血液過多,氣血無法附著,導致氣浮於體表。只要去除血液的積滯,氣血自然會歸於經絡,腫脹自然會消退。如果不相信,每天服用利尿消腫的藥物,會損傷真陰,導致小便完全消失,出現虛煩燥熱、氣喘痰塞等症狀,不到一個月就會死亡。
瑞昌王孫鎮國將軍,久患腹痛,諸藥不效,飲燒酒數杯頓止。時孟夏,診其脈,左寸沉大有力,此積血症也。不信,至仲冬,其疾大作,面紅目碧,眼胞浮,神亂氣促,腹痛,飲燒酒亦不止。其脈與初診無異,惟人迎氣口洪滑浸上,知其有欲吐之意,投以鹽湯一盞,遂大吐。
白話文:
江西瑞昌的王孫鎮國將軍,長期患有腹痛,各種藥物都無效,只有喝幾杯燒酒才能暫時止痛。當時正是初夏,我診斷了他的脈象:左寸脈沉穩有力,這是積血癥的徵兆。他不相信我的診斷,直到仲冬,他的病情惡化,面色潮紅,眼睛發藍,眼皮腫脹,精神錯亂,呼吸急促,腹痛,即使喝燒酒也無法止痛。他的脈象與初診時相同,但人迎、氣口脈位寬大滑動,且逐漸上行,我知道他想要嘔吐。於是我給他服了一碗鹽湯,他果然吐出了很多東西。
吐出血餅大如杯者,如棗慄者各數十,兼有白飯清水,瘀血如筆管者二三條。吐訖,胸中寬快,仍不服藥。次日黎明,口臭氣塞,四肢厥冷,昏不知人,胸間微熱而已。復診,幸兩尺猶存,根本尚在,急以燈火爆曲池、虎口、中脘、氣海。病者略知痛,即令人扶坐,勿令睡倒,隨進獨參湯二服,手足微溫。
白話文:
吐出的血塊大如茶杯,如棗核栗子般的有幾十個,還有白飯和清水,兩三條像筆管一樣瘀血。吐完後,胸部感到舒暢,仍然不服藥。第二天黎明,出現口臭氣喘,四肢冰冷,神志不清,只有胸部微微發熱。再次診察,還好兩尺脈(橈動脈和尺動脈)仍然存在,根本(元氣)尚在,於是趕緊用燈火灸爆曲池穴、虎口穴、中脘穴、氣海穴。病人稍微感到疼痛,讓人扶他坐起來,不要讓他倒著睡,隨後服下兩劑獨參湯,手腳稍有溫暖。
繼用人參五錢,附子二錢,作理中湯,日與飲之,六脈微見。過七日,方開眼識人,小便始通,即以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兼服之,半月而瘥。是症診得肝脈弦大而堅者,血有餘也;時或一駛,血積而不行也;肺脈浮大,金受火邪,氣弱不能運血也;脾脈微澀,脾主思,思則氣結,土不能生金也。
白話文:
接著使用人參五錢、附子二錢,煮成理中湯,每天給他服用,六脈稍有浮現。過了七天,他才睜開眼睛能認出人,小便也開始通了,便以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一同服用,半個月後痊癒。這個病例診斷時發現肝脈弦大而堅硬,表示血氣旺盛;時不時腹瀉,表示血積於體內無法運行;肺脈浮大,表示肺部受火熱之邪影響,氣虛而無法運行血氣;脾脈微澀,表示脾臟掌管思考,思考過度就會導致氣結,而土(脾臟)無法生金(肺臟)。
既吐之後,血猶有餘,氣愈不足,故宜人參助氣,白朮健脾,附子助陽,乾薑暖血,甘草和中,開通經絡流行血氣也。
白話文:
吐血後,血液尚未清盡,氣息更加衰弱。因此,需要使用人參來補氣,白朮來健脾,附子來補陽,乾薑來溫暖血液,甘草來調和,疏通經絡以使血氣流通。
陸晦庵曰:昔余患吐血,暴湧如潮,七八日不止,諸醫莫救。有云間沈四雅寓吳中,延治,慨然擔當,方用人參三兩,附子一兩,肉桂一錢,舉家驚惶,未敢輕用。越二日,其血益甚,更請視脈,求其改用稍緩之方。彼云:病勢較前更劇,前方正宜改定,始克有濟。更加人參至五兩,附子至二兩,家人愈驚。
白話文:
陸晦庵說:以前我患吐血,血如潮水般湧出,持續了七八天都止不住,所有醫生都束手無策。有人說,來自雲間的沈四雅寄居在吳中,便請他來診治。沈四雅慨然應承,開了一個方子,讓人參三兩,附子一兩,肉桂一錢。全家人都大吃一驚,不敢貿然服用。兩天過去了,吐血更加嚴重,再次請沈四雅把脈,並懇請他換一個緩和一些的方子。沈四雅說:病情比之前更加嚴重,之前的方子需要調整,才能見效。於是增加了人參到五兩,附子到二兩。家人更加吃驚。
彼曰:喘嘔脫血,數日不止,且頭面哄熱,下體厥冷,正陽欲脫亡之兆,命在呼吸,若今日不進,來日不可為矣。家人懇裁參、附,堅執不允,諭放膽煎服,坐候成功。家人見其如此,料可無虞,遂依方求服。彼欣然出熟附子二十餘塊,授咀面稱二兩,同參五兩,煎成入童便、地黃汁一大碗,調肉桂末冷服。少頃,下體至足微汗,便得熟睡。
白話文:
那人說:氣喘、嘔吐、咳出鮮血,好幾天都沒停過,而且頭面發熱,身體下半身冰涼,真氣將要消失的徵兆,命在旦夕,如果今天不醫治,明天就沒機會了。家人懇求他用人參、附子,他堅決不同意,勸家人膽大服下,在旁邊等待見效。家人見他如此肯定,料想不會有問題,於是按照方子求他服用。那人高興地拿出二十多塊熟附子,讓病人直接嚼服,號稱二兩,加上人參五兩,煎好後加入一碗童便和地黃汁,調入肉桂末後趁冷服下。過了一會兒,身體下半身到腳底都微微出汗,病人便能熟睡了。
睡覺,血止喘定,周身柔和,漸漸轉側,因饋十二金,求其收功。不受,加至二十金始受。一醫見其收功,心甚疑駭,病人居恆常服參兩許,今雖五兩,止前數沸,猶可當之,至血症用附子二兩,從古未聞。因密訪其製藥者云:慣用附子汁收入甘草,其附已經煎過十餘次,雖用二兩,不抵未煎者二三錢。始知方士之術如此。
(出《張氏醫通》。)
白話文:
睡下後,喘息平定,全身放鬆,漸漸能翻身側臥。於是拿出十二枚金子,希望他收下。但他沒有接受,要求加到二十枚金子才答應收下。一位醫生見他收下金子,心中十分驚訝懷疑。病人平時經常服用幾錢人蔘,現在雖然服用了五錢,只煎煮幾沸,還承受得住。但對於血癥使用二兩附子,自古以來從未聽說過。於是祕密探訪了配製藥物的人士,他說:通常將附子汁加入甘草中,而附子已經煎煮過十多次,雖然使用了二兩,但效力還不如未煎煮前的二三錢。這才明白方士的醫術高超至此。
馬元儀治表侄婦,胸滿不舒,蓋得之悒鬱傷津,而陽不化也。醫者不察,遽投大劑辛香開痞之藥,遂至吐血盈盆,三日不止,已瀕於危。或與涼血滋陰之劑,連進無功。脈之,右關尺搏擊礙指,此症非受病魔,乃受藥魔也。夫積鬱之體,津液素傷,又藥熱與胃熱相合為虐,血得熱則妄行,但圖涼血滋陰,其何能濟?經云:熱淫於內,治以苦寒,苦能勝辛,寒能勝熱,所謂不重醫病,而重醫藥者是也。急令煎九製大黃與之,諸症頓平,調理而愈。
白話文:
馬元儀醫治表侄媳婦,她的胸中滿悶不舒暢,主要是因為憂鬱傷心導致津液受損,陽氣無法發散所致。醫生沒有仔細檢查,就匆忙開了大量辛香開通胸中的藥物,結果病人吐血不止,裝滿了一盆,三天都不見好轉,瀕臨死亡。有人給她服用清涼滋養陰血的藥物,連續服用也不見效。馬元儀為她把脈,發現右關脈和尺脈脈搏跳動強勁,且阻礙手指,診斷這不是病魔所致,而是藥物所致。鬱結體質的人,津液本來就受損,加上藥物中的熱性與胃熱相合,導致病情惡化。血受熱後就會亂流,只圖清涼滋養陰血,怎麼可能有效?《內經》上說:內熱過盛,要用苦寒之藥治療,苦味能剋制辛味,寒性能剋制熱性,所謂「不重視醫治疾病,而重視醫治藥物」就是這個道理。馬元儀緊急煎煮了九製大黃給她服下,她的各種症狀立刻平息,調養後痊癒。
戴叔能曰:予得血病,服藥者經年。朱碧山視之曰:此陰虛證也,徐補之則愈,急止則大害。從之,用其法不二月而愈。(《九靈山房集》。)
白話文:
這是用漢字輸入法胡亂輸入的一段亂碼文字,不包含任何含義。
立齋治一婦人,性急躁,瘰癧後吐血發熱,兩脅脹痛,日晡為甚,以為怒氣傷肝,氣血俱虛,遂朝用逍遙散,倍加炒黑山梔、黃柏、貝母、桔梗、麥冬、五味,夕用歸脾湯送地黃丸,諸症並愈。
白話文:
李齋給一名脾氣暴躁的婦人治病,她有淋巴結炎,後來吐血發燒,兩肋脹痛,下午特別嚴重。李齋認為這是因為生氣傷了肝臟,氣血都很虛弱,於是每天早上給她服用逍遙散,特別添加了炒黑山梔、黃柏、貝母、桔梗、麥冬、五味等藥材。晚上給她服用歸脾湯,並送服地黃丸。後來,婦人的所有症狀都好了。
繆仲淳治王司丞遜之,患吐血。診之云:多服童便自愈。別去,貽書門人張選卿曰:遜之旋已勿藥矣,但相公年尊,右手脈弱甚,此非細故,可致意遜之預為計。時文肅公尚無恙,不兩月而遜之疾瘳,文肅一病不起。
白話文:
繆仲淳醫生為王司丞的兒子遜之治療吐血。診斷後說:「他以前服用了很多童便,自己已經好了。」繆仲淳另外寫信給他的學生張選卿說:「遜之很快就會好了,不需要再吃藥了。但是,宰相年紀大了,右手的脈象很虛弱,這可不是小事,請轉告遜之早做打算。」當時文肅公(王司丞)還沒有生病。兩個月後,遜之的病好了,而文肅公卻一病不起。
蕭萬輿治陳克輝,英年氣盛,連宵痛飲,復啖炙爆,數日胃口嘈雜,嘔血碗許,六脈洪緩有神,無別症,投以犀角地黃湯,入芩、連、花粉,三劑,仍令恣飲藕湯而愈。
白話文:
蕭萬輿治療陳克輝,年輕體壯,連夜痛飲,又大吃熱辣油炸的食物。幾天後,胃部不適,嘔血一碗多。檢查脈象,發現脈搏洪大但緩和有力,沒有其他症狀。於是用犀牛角、熟地黃熬製的湯劑,加上黃芩、黃連、花粉,連服三劑,同時允許他放縱飲用藕湯,最後康復。
馮思才內,年五旬,偶因外事忤意,怒火激血上越,日吐數盆,脈洪緩,投以逍遙散去朮,加黃連、山梔、丹皮,四劑而愈。
白話文:
馮思才,五十歲,偶然因為外界事件生氣,導致怒火上衝,每天吐出好幾盆血,脈搏洪大且緩和,服用逍遙散去除濕氣,再加入黃連、山梔、丹皮,四劑藥後痊癒。
連蜚天素弱攻苦,便赤夢遺,燈宵競逐,偶觸事忤意,遂患吐血,痰嗽甚多,初服降火清金之劑不瘥。至二十一日,診之,兩寸洪大虛闊,關尺浮弦無力,曰:血症本非難治,但元氣虛脫上浮,肝腎皆得克脈,幸不數煩,久服參、耆之劑,方得平服。若用苦寒,必致不起。用加減八珍湯,彼疑參難療血,及二十四日增劇,投以前劑四貼血止,經旬潮熱亦退。
惟脈未復,每多言,痰嗽不止,少勞,夢遺頓作,此心脾不交,陰陽虛極,服丸劑七斤余,湯藥八十餘劑而愈。
白話文:
連蜚天生體質虛弱,又過度勞累,導致虛不受補,出現了手腳發熱、出汗、失眠等症狀。後來參加燈會時不小心受了驚嚇,吐血咳嗽加劇。
一開始服用降火清金的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病程發展到第21天時,診脈發現脈象洪大無力,關尺脈浮弦無力。醫生說:血癥原本不是難治的病,但現在元氣虛脫,氣血上浮,肝腎脈象都被剋制。還好病情還沒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服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情就能平穩。如果繼續使用苦寒的藥物,病人恐怕會支撐不下去。
於是醫生使用了加減八珍湯。但是病人懷疑人參這種補氣藥物是否能治療血癥,直到病情在第24天加重後,醫生才給他服用了四帖前一劑藥物,血癥才止住。經過十天的治療,潮熱的症狀也退去了。
陳子珍亦患前症,治數月不痊。診之,與蜚天病源同,疑投參、朮、熟地性溫,參、術助火,仍服苦寒清金之劑,經年漸愈。至次夏,忽嘔血不止,又用止寒之劑,致腸結脹痛。逾旬,延瘍醫,令其針刺肛門,潰濃數盂而歿。
白話文:
陳子珍也有類似症狀,治療了幾個月都沒有好轉。我診斷後,認為他的病跟「蜚天」病的病因相同。我懷疑他之前服用的參、朮、熟地都是溫熱性質的藥物,參和朮會助長火氣,而他還服用苦寒清熱的藥物,導致病情逐漸惡化。到了第二年的夏天,他突然不停嘔血,我又使用了止寒的藥物,結果導致他的腸道結脹疼痛。十幾天後,他請來了外科醫生,外科醫生讓他針刺肛門,最後潰爛流出很多膿液而死亡。
沈明生治孫子南媳,賦質瘦薄,脈息遲微,春末患吐紅,以為脾虛不能攝血,投歸脾數劑而止。慮後復作,索丸方調理,仍以歸脾料合大造丸中數味與之。復四五日後,偶值一知醫者談及,乃駭曰:諸見血為熱,惡可用參、耆、河車溫補耶?血雖止,不日當復來矣。延診,因亟令停服,進以花粉、知母之屬。
白話文:
沈明生醫生給孫子的媳婦看病。媳婦體質瘦弱,脈搏微弱,在春末得了吐血病。沈醫生認為是脾氣虛弱,無法收斂血液,於是開了幾劑歸脾湯,吐血就停止了。擔心吐血復發,沈醫生就配了一個丸藥方的藥丸給媳婦調理,藥方中仍採用了歸脾湯的幾味藥材。過了好幾天,沈醫生碰巧遇到一位懂醫術的人。那人一聽沈醫生的做法,就大吃一驚,說:“吐血肯定是熱症,怎麼能用人參、黃耆、河車等溫補藥物呢?雖然吐血暫時止住了,但不出幾天還會復發的。”沈醫生聽了,連忙停用丸藥,改用花粉、知母等清熱涼血的藥物。
五六劑後,血忽大來,勢甚危篤,此友遂斂手不治,以為熱毒已深,噬臍無及。子南晨詣,慍形於色,咎以輕用河車,而盛稱此友先識。初不言曾服涼藥,且欲責效於師,必愈乃已。
白話文:
服了五、六劑藥之後,血流突然變多,情況非常危急。這位朋友便收手不治療了,認為熱毒已經很深,治療臍部已經於事無補。子南(張仲景)早晨前往探視,臉上露出不滿的神色,責備這位朋友輕率地使用了河車丸,同時高度稱讚這位朋友的見識。這位朋友最初並沒有說曾經服用過寒涼的藥物,而且還想要求老師為他治好疾病,非治癒不可。
沈自訟曰:既系熱症,何前之溫補,如鼓應桴?今只增河車一味,豈遂為厲如是?且斤許藥中,干河車僅用五錢,其中地黃、龜板滋陰之藥反居大半,才服四五日,每服二錢,積而計之,河車不過兩許耳。遂不復致辨,往診其脈,較前轉微,乃笑曰:無傷也,仍當大補耳。其家咸以為怪,然以為繫鈴解鈴,姑聽之。
白話文:
沈自訟說:「既然是熱症,為何先用溫補藥,如鼓聲響應鼓槌一般?現在才加了一味河車,怎麼會變得很厲害?」而且,一斤多的藥中,幹河車只用了五錢,其中滋陰的藥材,如地黃、龜板等,反而更多。才服了四五天,每次服用二錢,累積起來,河車也不過二兩。
沈自訟不與他們爭辯,接著為病人診脈,發現脈象比之前微弱些。他笑着說:「無妨,依然應該大補。」病人家裡的人都很奇怪,但認為是「繫鈴解鈴,姑聽其言」。
因以歸脾料倍用參、耆,一劑而熟睡,再劑而紅止。於是始悟血之復來,由於寒涼速之也。因嘆曰:醫道實難矣,某固不敢自居識者,然舍症從脈,得之先哲格言,血脫益氣,亦非妄逞臆見。今人胸中每持一勝算,見前人用涼輒曰:此寒症也,宜用熱。見前人用熱,則火症也,應用涼。
白話文:
因為用歸脾丸中倍加人參、黃耆,吃一劑就熟睡了,吃第二劑就血止了。於是才明白血氣恢復,是因為寒涼藥物迅速驅散了邪氣。因此感嘆說:醫道真是難啊,我本來不敢自稱有見識的人,但是根據脈象看,放棄當前症狀,沿襲前人的格言,血氣不足時宜益氣,也並非胡亂臆想。現在的人,心裏往往只有一個定見,見到前人用寒涼藥物就說:這是寒症,應該用溫熱藥物。見到前人用溫熱藥物,就說:這是熱症,應該用寒涼藥物。
因攻之不靈,從而投補,因補者不效,隨復用攻,立意翻新,初無定見,安得主人病人一一精醫察理,而不為簧鼓動搖哉。在前人,蒙謗之害甚微,在病者,受誤之害甚鉅,此張景岳不失人情之論所由作也。
白話文:
因為攻補療法都不見效,於是時而用補時而用攻,不斷改變治療方案,完全沒有明確的方針。這樣怎麼能指望患者和家屬都能精通醫理,不被這些花言巧語所迷惑呢?對於醫生來說,受人誹謗的損害不大,而對於患者來說,蒙受誤治的損失卻非常嚴重。這就是張景嶽認為不失人情之理的原因所在。
顧德生令郎患吐血,咸以其髫齡秀質,暱於帷房,陰虛火動所致,日進二冬二地之屬。時沈初寓吳門,與顧有傾蓋懼,雖心識其非,然投分日淺,且制於一齊眾楚之勢,難以口舌爭也。乃貽書曰:經云,陰虛生內熱,熱逼血而錯經妄行。丹溪云,血隨氣上,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湧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
白話文:
顧德生的公子得了吐血病。大家因為他年紀小,長得清秀,而且長期待在閨房中,認為是陰虛火旺引起的,所以每天都服用二冬二地等補陰藥。
當時,沈(諱)初寄住在蘇州,與顧德生交往甚密。雖然他心裡知道(大家)的觀點不對,但因為交往時間不長,而且要顧及眾人的輿論壓力,所以很難當面爭論。於是,他寫信給顧德生說:「《內經》說:『陰虛就會產生內熱,熱氣逼迫血液,使血液妄行於經脈之外。』朱丹溪說:『血液隨著氣血上行,這是陽氣旺盛、陰氣虛衰的表現,血液只能升不能降,就會湧出上竅(指口鼻),應當使用補陰抑陽的方法來治療。』」
又云,精神困倦,大吐不止,是氣虛不能攝血。東垣云,甘溫能除大熱,熱除而血自歸經。又云,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細究前言,或言清潤,或言溫補,均系先賢成法。以愚管見,當以法合病,不當以病合法。如或血症初得,所吐不多,口燥唇乾,未投涼藥,宜從火治,補陰益陽之法也。
白話文:
另有說法認為,如果精神萎靡、嘔吐不止,主要原因是氣虛無法止血。李東垣指出,甘溫之藥能消除大熱,熱氣消除後,血液自然會回歸經絡。此外,還有人主張「血脫補氣」,認為陽氣生長而陰氣滋潤。仔細探究前人的言論,有人提倡清潤生津,有人主張溫補滋養,這些都是前賢們既定的方法。依愚見,應該根據病症來選擇治療方法,不應固守既定方法。例如,如果血癥剛發作,所嘔吐的量不大,且有口乾脣燥的症狀,尚未服用涼藥,宜採用清熱補陰、益氣補陽的治療方法。
若失血有日,所去過多,氣短神衰,已投涼劑,宜從虛治,血脫益氣之法也。今病逾兩旬,不為暴矣,去血盈斗,不為少矣,而紅尚未止者何也?良由失血既久,陽虛無依,如浪子迷途,不知返駕,若再從事清理,則虛火愈熾,血從何而歸經?急須補養心脾,方可無慮。勿以參為助火,而坐失機宜也。
其後惑於他歧,終致不起。
白話文:
如果失血已有一段時間,失血過多,導致氣短神虛,已經服用清熱藥物,應著重於虛弱體質的調理,以益氣補血為原則。
現在已經超過兩個星期了,出血量已經超過一公升,出血量並不小,但是出血卻還沒有停止。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是失血過久,陽氣虛弱,就像迷路的旅人,不知道回家的路。如果再繼續進行調理,虛火會更加旺盛,那血要如何迴流經絡呢?
此時,最重要的是補充心脾氣血,才能解除後顧之憂。不要認為人蔘會助長火氣,而錯失良機。
聶久吾曰:一友春間考試,多飲燒酒,咳嗽吐痰,每晨出痰血數十多口。求診,已定方,雖用清涼,而制炒又兼滋補。適一醫至,見其火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又用涼藥二劑,乃生芩、連、梔、柏之類。彼求速效,欲用其方。有疑之者特問予。予曰:驟下之若誤,恐不可為。
白話文:
聶久吾說:一位朋友在春天考試時喝了大量的烈酒,導致咳嗽吐痰,每天早上都會吐出幾十口帶血的痰。他來求診,我已經開了藥方,雖然用了清涼之藥,但也有滋補作用。恰好另一位醫生來了,他看到這位朋友火氣很旺,就用桃仁承氣湯來瀉火,又用了兩帖涼藥,類似黃芩、黃連、梔子、柏子等。那位朋友想快速見效,想用那位醫生的藥方。有疑問的人特意來問我。我說:突然瀉火如果弄錯了,恐怕會出問題,不能這麼做。
無已,姑用其涼湯試之,彼竟以二劑一日服之,至夜分,咳嗽不止,吐紅滿地。於是用予方四十餘劑,又每日用雪梨汁一甌,頓溫服,逾兩旬,而咳與紅悉愈矣。夫清涼一也,或服之轉劇,或服之而瘳何也?蓋火性急疾,亟攻之則其勢愈炎,緩治之則其邪漸息,此情理之常,而庸庸者不知也。
白話文:
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就先用他涼性的藥湯試一試。他最終服用兩劑,一天內服完。到了半夜,咳嗽不止,吐出的血鋪滿地面。於是我用自己的藥方給他開了四十多劑,同時每天用一杯雪梨汁,溫熱服用。超過二十天後,咳嗽和嘔血都痊癒了。
清涼的藥物,有的服後病情加重,有的卻能治癒,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火性急躁猛烈,如果急於攻治,它的氣勢就會更加旺盛;如果緩慢治療,它的邪氣就會逐漸平息。這是情理常理,但庸醫卻不知曉。
其方二冬、二母、梔、柏、芩、連、丹皮、生地、花粉、元參、前胡、桔梗、香附、枳實、側柏葉、生甘草,生薑一片,水一碗,煎入八分溫服。(諸藥炒制,亦與眾同。)
白話文:
這個方子包含:麥冬、貝母、阿膠、柏子、甘草、連翹、丹皮、生地黃、花粉、元參、前胡、山藥、香附、烏梅實、側柏葉、生甘草,生薑片。將藥材放入一碗水中煎煮,直到藥液剩下八分之一時取出,溫熱服用。(所有藥材都需要炒製,與其他藥方相同。)
魏玉橫曰:關太孺人,年七十七,久患脅痛,左半不能臥,食少不眠。十月間,忽吐血數口,進童便不應。或與之小劑生地、山梔、茅根、茜草之類亦不應。或謂有瘀,用方與前相仿。
白話文:
魏玉橫說:關太夫人,七十七歲,患有肋脅疼痛已久,左半身無法躺臥,食慾不振且失眠。最近,她突然吐出了幾口血,灌入尿液也沒有反應。有人給她用了生地、山梔、茅根、茜草等小劑量藥物,但也不見好轉。也有人認為是血瘀,於是開了與之前相似的方子。
診之,右關弦略數,左右寸俱鼓指,曰:凡吐血屬瘀者,多雜紫黑成塊,今所去皆散漫不凝,蓋由肝木失養,燥而生火,值亥月木生之時,不能藏蟄,反騰而上,衝擊胃絡,致陽明之火,氾濫而出也。雖在寒月,必使加黃連於養榮之劑,以抑之使其下降潛伏,自無痛沸之患矣。
白話文:
診斷後,發現右關脈弦脈略數,左右寸脈都脹滿如手指。他說:「凡是屬於淤血的吐血,大多會是深紫色或黑色的血塊,現在所吐出的血卻是散漫而不凝結,這是因為肝木失去滋養,乾燥而生火,恰逢亥月木氣生長的時候,不能夠藏匿休止,反而向上衝擊,衝擊胃的經絡,導致陽明之火泛濫而出。雖然是在寒冬時節,也必須在養榮湯劑中加入黃連,以抑制肝火,使其下降而潛藏,自然不會有疼痛和沸騰之患了。」
用生熟地、沙參、麥冬、山藥、杞子,入連三分,酒炒焦,數服血止食進,又十劑全愈。第此病屬在年高病久,非大劑兩儀膏,真元不易復元也。
白話文:
取生熟地、沙參、麥冬、山藥、枸杞,分別加入三分之一的量,用酒炒到焦黑,服用幾天,血會止住並能進食,再服用十劑即可痊癒。但這種病通常發生在老年人,病程久遠,沒有大量的「兩儀膏」補藥,真氣很難恢復。
徐宇治年未三十,先患舌瘡,數年不愈,仲秋忽嘔血,每日或一碗,或一杯,或十數口。脈之,兩手皆豁大,狀如慈蔥,重按則澀而略數。此木性久橫,遇金旺之時,抑不得遂,故使脅痛而有塊。其少腹之氣,上衝而作咳嗽咽痛者,龍雷挾火以仇金也。其手足常冷者,土受木侮而作厥也。
白話文:
徐宇治不到三十歲就得了舌頭潰瘍,好幾年都治不好。中秋時突然吐血,每天有時吐一碗,有時吐一杯,有時吐十幾口。他的脈象是兩隻手都又大又空,狀似蔥白,用力按壓會覺得澀而略微跳得快。這是由於木性長期過於旺盛,遇到金旺的時候,受制於金,不能順利發洩,就會引起肋部疼痛和腫塊。他少腹之氣上衝而導致咳嗽和喉嚨痛,是因為龍雷火氣挾制著金氣。他的手腳經常冰冷,是因為土氣受到木氣侵犯而導致厥證。
究其根源,良由水不足,而又遇燥令,非生金滋水,何以馴而擾之?生地、杞子、沙參、麥冬、元參、蔞仁,七八劑,脈漸斂,症漸瘳。又內熟地一兩,數劑並瘡亦愈矣。
白話文:
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於水分不足,又遇上乾燥的天氣,如果不滋養金氣、生津液,如何使燥熱平息、平和?生地、枸杞子、沙參、麥冬、元參、芡實,服用七八劑後,脈象逐漸收斂,症狀逐漸好轉。再加用兩錢熟地黃,服用數劑後,連瘡口也癒合了。
僕甘年未四十,虯然一胡,素有血症。立夏,忽吐血數盆,面色青慘,寒熱往來,夜熱尤甚,咳嗽連聲,而抬肩倚息,顛頂左半筋抽掣痛不可忍,此厥陰怒火上衝胃絡也。胃為多氣多血之府,且其人多胡,則血必多,故暴去如許,而脈不躁大也。與生地、杞子各一兩,沙參五錢,麥冬三錢,蔞仁二錢,數帖諸症悉愈。
白話文:
本人今年還不到四十歲,鬍鬚很濃密,一向就有血虛的毛病。立夏的時候,突然吐了好幾盆血,面色青白慘淡,忽冷忽熱,晚上發燒尤其嚴重,連續咳嗽,必須抬肩倚靠著才能喘息,左半邊頭頂的筋抽痛得難以忍受,這是因為肝經的怒火上沖到胃部的經絡所致。胃部是氣血充盈的臟腑,而且本人鬍鬚濃密,表示血氣旺盛,因此突然損失這麼多血,脈搏卻不顯得浮躁有力。於是開了生地、枸杞子各一兩,沙參五錢,麥冬三錢,蓮子心二錢等藥,幾帖藥之後,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愈後,面青不減,謂肝木久傷,宜多服前劑以滋養之,否則根荄枯悴,無以發生也。不聽,從至亥月,木生之後,病果作。反謂前者服重補,將病補住,故復發。更醫數人,至次年雨水而歿。
白話文:
病癒後,臉色青暗未退,說明肝木受到的損傷很嚴重,應該繼續服用前面提到的藥方,來滋養肝木,否則肝木根基枯萎,就無法生長髮育了。患者沒有聽從建議,拖延到亥月(冬季最後一個月)。這是木氣生長的時間,他的病情果然發作了。患者反倒責怪前次服用藥物過於補益,抑制了病情,導致現在復發。他換了幾位醫生,拖到次年雨水季節纔去世。
葉天士曰:一人吐血,曰春溫嗽痰,固屬時邪,氣質有厚薄,不可概以辛散,且在知識發動之年,陰分自不足,以致咳嗆吐血,當以甘寒潤降以肅金。鮮枇杷葉、氣滯、南沙參、川貝母、甜水梨、甘蔗漿。徐靈胎曰:此為正治,此藥最宜留心。
白話文:
葉天士說:有個人吐血,說是春天溫熱引起的咳嗽痰喘,雖然這的確是天氣的原因,但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況且這個人正處於身體發育的年齡,陰氣本來就不足,現在又咳血,應該用甘寒潤降的藥物來平息金氣。用新鮮的枇杷葉、氣滯、南沙參、川貝母、甜水梨、甘蔗汁來治療。徐靈胎說: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個藥方很值得學習。
汪某年七十,天明至午,嗽甚痰血。春暖陽浮,是腎虛不能藏,咳音濁不爽。先議輕清治氣分之熱,桑葉、花粉、黑梔皮、桔梗、甘草、橘紅。
白話文:
姓汪的老者,70歲。從早上到中午,咳嗽很嚴重,咳出痰血。春天溫暖,陽氣浮動,這是因為腎臟虛弱,不能藏住陽氣,所以咳嗽的聲音渾濁不清。我們先考慮用輕清的藥物來治療氣分的熱,可以用桑葉、花粉、黑梔皮、桔梗、甘草、橘紅。
徐靈胎曰:桔梗升提,凡咳症血症,非降納不可。此品卻與相反,用之無不受害。其故由於仲景治少陰喉症用甘桔湯,遂以桔梗為清肺降火之品,不知仲景之方,乃專以甘草治少陰犯肺之火,恐甘草留入中宮,不能留於上焦,故少用桔梗以載甘草,存留上焦。後人不知,竟以為咳嗽之要藥,豈不大謬!故桔梗同清火疏痰之藥,猶無大害。
白話文:
徐靈胎說:桔梗具有升提作用,但凡是咳嗽和帶血的症狀,都需要使用降納的藥物。然而,桔梗卻與降納相反,使用它的人沒有一個不受到傷害的。這主要是因為仲景治療少陰喉症時使用了甘桔湯,後人便誤以為桔梗是清肺降火的藥物。其實,仲景的方劑中,是專門用甘草來治療少陰犯肺的火熱。由於擔心甘草會滯留在中宮,不能停留在上焦,所以才少量使用桔梗來承載甘草,幫助其停留在上焦。後人不瞭解這一點,竟把桔梗當成了咳嗽的主要藥物,真是大錯特錯!因此,桔梗與清火化痰的藥物一起使用時,還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若同辛燥等藥用之,無不氣逆痰升,涎潮血湧。余目視甚多,而藥者無一人能悟,自宋以來,無不盡然,不獨今也。此老亦隨俗不察耳。
白話文:
使用辛熱的藥物,像是辛燥,就會造成氣逆、痰多、流涎、吐血等副作用。我親眼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但是藥師們卻沒有意識到,從宋朝以來一直都是這樣,不只是現在纔有的問題。這位老先生也是隨波逐流,沒有察覺到這個情況。
一人脈特數,舌心灰,咳痰有血,頻嘔絡傷,致血隨熱氣上出,仍理氣分,桑葉、花粉、苡仁、川貝母、黃芩、茯苓。(徐靈胎曰:咳而嘔者,毋專治肺,當降納胃氣也。)
白話文:
服用蘇子、半夏、嘔吐根(不要吃甘草)。
江某積瘀在絡,動絡血逆。今年六月初,時令暴熱,熱氣吸入,首先犯肺,氣熱血湧。強降其血,血藥皆屬呆滯,而清空熱氣,仍矇蔽於頭髓空靈之所,諸竅痹塞,鼻窒瘜肉,出入之氣,都從口出。顯然肺氣鬱蒸,致腦髓熱蒸,脂液自下。古稱爍物消物莫如火,但清寒直泄中下,清空之病仍然。
白話文:
江某體內血液淤積在經絡中,導致血流不暢。今年六月初,天氣極度炎熱,暑氣侵入體內,首先侵犯肺部,導致氣熱血湧。勉強降壓止血,血液會變得凝滯不動。儘管清熱降火,但暑氣仍然隱藏在頭腦的空虛之處,導致身體各個孔竅堵塞,鼻子不通氣,形成鼻息肉。出入的氣息只能通過嘴巴。顯然,肺氣鬱積,導致腦髓過熱,從而化生脂液。古人說:「消滅東西,沒有什麼比火更厲害了。」但只能用清寒之藥直泄中下,無法消除上空的熱證。
(名言。)議以氣分輕揚,無取外散,專治內通。(妙想。醫工遇此法,則每每忽而失察。連翹、牛蒡子、通草、桑葉、鮮荷葉汁、青菊花葉,臨服入生石膏末,煎一沸。)
白話文:
(名言)
建議以氣分輕揚,不要採取外散的方法,專門治療內部流通的問題。
(妙想)
醫工遇到這種方法,往往會粗心大意而錯過。可以嘗試使用連翹、牛蒡子、通草、桑葉、新鮮荷葉汁、青菊花葉,服用前加入生石膏末,煎沸一次。
一人年二十三,以毒藥熏瘡,火氣逼射肺金,遂咳嗆痰血,咽乾胸悶。診脈尺浮,下焦陰氣不藏,最慮病延及下,即有虛損之患,姑以輕藥,暫清上焦以解火氣。杏仁三錢,綠豆皮三錢,冬瓜皮三錢,苡仁三錢,川貝錢半,馬兜鈴七分。
白話文:
一名 23 歲的患者因用毒藥薰蒸瘡口,導致火氣侵入肺金,出現咳嗽、咯血、咽喉乾燥、胸悶等症狀。診脈後發現尺脈浮起,表示下焦陰氣不固。由於擔心病情會蔓延到下焦,進而出現虛損的症狀,因此暫時使用較輕的藥物,清泄上焦的熱氣。處方:杏仁 3 錢、綠豆皮 3 錢、冬瓜皮 3 錢、苡仁 3 錢、川貝 1.5 錢、馬兜鈴 0.7 錢。
嚴某年四十三,脈數澀小結,痰血經年屢發,仍能納食應酬,此非精血損怯,由乎五志過動。相火內寄肝膽,操持鬱勃,皆令動灼,致絡血上滲,混入痰火,必靜養數月方安,否則木水劫灼,胃傷減食,病由是日加矣。丹皮、薄荷梗、菊花葉、黑梔子、淡黃芩、生白芍、鬱金、川貝母。
白話文:
嚴先生今年四十三歲,脈搏細小且跳動緩慢,痰中帶血多年來反覆發作,但是仍然能夠進食和應酬。這是因為五臟過度激動,而不是氣血虧虛造成的。相火積存在肝膽中,情緒激動時就會導致肝火旺盛,灼燒經絡,導致血液滲透出來,與痰火混合。必須靜養幾個月才能康復,否則肝火會灼傷脾胃導致食慾不振,病情會越來越嚴重。處方藥物:丹皮、薄荷梗、菊花葉、黑梔子、淡黃芩、生白芍、鬱金、川貝母。
藜按:此神志之病,固非藥餌所能勝。然靜以制動,潤以滋液,亦用藥之規則也,喻氏制滋液救焚湯以治。夫關格之症,本無治法,喻氏之方,亦為徒設。竊擬藉以治此症,頗為酌對。至方中之五味、人參,則臨症酌其去取可也。
白話文:
藜按語:神志方面的疾病,本來就不是藥物能夠治癒的。然而,用安靜的方法來控制激動,用滋潤的方法來補充體液,也是用藥的原則。喻氏用滋液救焚湯來治療關格症,這種關格症,本來就沒有治療的方法,喻氏的方子,也只是徒勞而已。我私下認為,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這種症狀,尚算對症。至於方中的五味、人參,則應根據症狀來酌情取捨或捨棄。
生地二錢取汁,麥冬二錢取汁,人參一錢五分,人參拌蒸炙甘草一錢,真阿膠一錢,胡麻仁一錢炒研,柏子仁七分炒,五味子四分,紫石英一錢,寒水石一錢,滑石一錢,生犀角汁三分,薑汁二茶匙。上除四汁及阿膠,用泉水四茶杯,緩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膠,再上火,略煎至膠烊化,斟出,調牛黃細末五釐,日中分二三次熱服。
白話文:
生地黃二錢,榨取汁液。麥冬二錢,榨取汁液。人參一錢五分。人參與經過蒸炙的甘草一錢拌勻。真阿膠一錢。胡麻仁一錢,炒熟後研磨成粉末。柏子仁七分,炒熟。五味子四分。紫石英一錢。寒水石一錢。滑石一錢。生犀角汁三分。薑汁二茶匙。
以上材料中,除了上述四種汁液和阿膠外,使用四杯泉水,緩緩煎煮至一杯半。去除渣滓,加入四種汁液和阿膠,再上火加熱,略微煎煮至阿膠溶化。將湯液倒出,加入五釐克研磨成細末的牛黃,一天分兩到三次,趁熱服用。
葉天士曰:凡咳血之脈,右堅者,又在氣分,系震動胃絡所致,宜薄味調養胃陰,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類。左堅者,乃肝腎陰傷所致,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脈弦脅痛者,宜蘇子、桃仁、降香、鬱金等類。成盤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症而條分縷晰,此再加分別,則臨症有據矣。
白話文:
葉天士說:凡是咳血的人,如果脈搏右邊แข็ง實,是因為氣分受到影響,是由於胃絡震動所引起的,應當清淡飲食調理胃陰,可以用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藥材。如果脈搏左邊แข็ง實,是肝腎陰虛所致,應當用地黃、阿膠、枸杞、五味子等藥材。如果脈搏弦緊,脅部疼痛,應當用蘇子、桃仁、降香、鬱金等藥材。如果脈象呈現盤碗狀,可以用葛可久的花蕊石散,也可以用仲景的大黃黃連瀉心湯。針對同一種病症,進行詳細的條分縷析,再加以分別,臨牀上就能有依據了。
鄒某年二十四,向有失血,是真陰不旺。夏至陰生,伏天陽越於表,陰伏於裡,理宜然矣。無如心神易動,暗吸腎陰,絡脈聚血,陽觸乃溢。陰伏不固,隨陽奔騰,自述下有衝突逆氣,血湧如泉。蓋任脈為擔任之職,失其擔任,衝陽上衝莫制,皆腎精肝血不主內守,陽翔為血溢,陽墜為陰遺,腰痛足脛畏冷,何一非精奪下損現證?經言,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藥味宜取質靜,填補重著歸下。
白話文:
鄒先生今年二十四歲,一直有失血的症狀,這是因為他的真陰不足。夏至陽氣旺盛,伏天陽氣運行於體表,陰氣藏於體內,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鄒先生的心神容易受擾動,暗中吸取腎陰,導致經絡中氣血瘀積,陽氣觸動後就會溢出。陰氣藏而不固,隨陽氣奔湧,鄒先生自述下腹部有抵抗的上升氣,血液湧出如泉水。任脈具有統帥氣血的作用,如果任脈的功能失調,衝陽之氣上衝就沒有約束,這都是因為腎精、肝血不能固攝內守,陽氣上浮就會導致血溢,陽氣下墜就會導致陰液遺失。腰痛、腳脛畏寒,這些不都是精氣被奪走,下焦受損的明顯證據嗎?醫書上說,精氣不足的人,應該用味道甘平的藥物來補充。藥性宜取平和滋膩,以補益重著,歸於下焦。
莫見血以投涼,莫因嗽以理肺。若此治法,元海得以立基,衝陽不來犯上。然損非旬日可復,須寒暑更遷,凝然不動,自日逐安適,調攝未暇縷悉也。人參三錢,熟地炒鬆成灰四錢,冷水洗一次,鮮河車膏一錢和服,茯苓錢半,炒黑枸杞子錢半,北五味一錢,沙苑蒺藜一錢半,紫石英五錢生研。(徐靈胎曰:以五味易牡蠣則無弊矣。
白話文:
蔣某今年62歲,由於長期的生氣和勞累,體內有瘀血聚集,形成了紫塊。
第一步,需要疏通氣血,先用蘇子、降香末、桃仁、黑山梔、金釵石斛、加工過的大黃等藥材進行調理。
徐靈胎曰:葉氏治血病,其議論大端不信古,而用藥全然不知其大犯在用麥冬、五味、玉竹、沙參。夫麥冬乃補肺之重劑,肺氣虛極,氣不能續,則用之以補肺氣,如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是也,蓋防其窒膩耳。若吐血咳嗽,乃肺家痰火盤踞之病,豈宜峻補,從此無愈日矣。
白話文:
徐靈胎說:葉氏治療血癥,他的論點完全不相信古人,而用藥也完全不知道他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用了麥冬、五味子、玉竹和沙參。麥冬是補肺的重藥,肺氣極虛,氣息不能延續,就要用它來補肺氣,像麥門冬湯和竹葉石膏湯就是這樣的,目的是防止肺氣鬱塞滯膩。如果咳血咳嗽,那是肺部痰熱積聚的疾病,哪裡適合用峻補之藥,以後恐怕永遠不會好了。
至五味之酸,一味收斂,仲景用之以治上氣咳逆,肺脈不合之症,然必與乾薑同用,以辛散寒邪,從無獨用者。今吐血之嗽,火邪入肺,痰凝血壅,惟恐其不散不降,乃反欲其痰火收住肺中,不放一毫去路,是何法也?其沙參、玉竹之補肺,大略相近。嗚呼,此之不明,後世永無吐血不死之人矣。
白話文:
酸味中有一種收斂性,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咳嗽逆氣、肺脈不調的症狀,但必須與乾薑一起使用,以辛散寒邪。從來沒有人單獨使用過。現在吐出帶血的痰,說明有火邪侵入肺部,痰液凝結、血液淤積。唯恐痰液和火邪無法散開和下降,反而希望它們收斂在肺中,不放出一絲一毫的去路,這是什麼辦法?沙參、玉竹補肺的作用大致相同。唉,不明白這個道理,後世患有吐血的人永遠無法康復。
舉世盡然,今為尤甚,傷哉!又曰:古時虛勞與吐血,確是二病。虛勞是虛寒症,以溫補為主。吐血之症不一,大約原陰虛火旺者為多。葉氏亦言之鑿鑿,但有時仍以建中湯為治,則又誤以仲景虛勞治法,混入吐血門中,終是胸無定見也。五十年前吐血者極少,諸前輩無不以服補肺藥為戒,所以死者絕少。
目今吐血者十人而五,不服藥者無不生,服麥冬、五味者無不死。此雖時令使然,而藥誤亦不少也,可不畏哉。
白話文:
如今吐血的人普遍很多,實在令人傷心!古籍記載,虛勞和吐血原本是兩種不同的疾病。虛勞屬於虛寒的證型,治療以溫補為主。吐血的病因不一,但大部分是因陰虛火旺所致。葉天士也曾明確指出這一點,但有時卻仍然使用建中湯治療吐血,這說明他錯誤地將仲景治療虛勞的方法混入了吐血的範疇,可見他的看法並不確定。五十年前吐血的人很少,前輩醫家都強調不要服用補肺的藥物,因此死亡的人數極少。
《廣筆記》曰: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則專用寒涼,如芩、連、山梔、知、柏之類,往往傷脾作瀉,以致不救。一則專用人參,肺熱還傷肺,則咳嗽愈甚。亦有用參而愈者,此是氣虛喘嗽,與陰虛火熾者不同,然亦百不一二也。
白話文:
《廣筆記》說:現在治療吐血的人,最大的問題有兩個:
一、只用寒涼的藥物,例如黃芩、黃連、山梔子、知母、柏子仁等,這些藥物往往會傷脾胃,導致腹瀉,從而危及生命。
二、只用人參,這種情況下,肺熱會進一步損傷肺臟,導致咳嗽更加嚴重。也有使用人參而治癒的,這種情況是氣虛喘咳或陰虛火旺所致,但這種情況只佔極少數。
仲淳立論,專以白芍藥,炙甘草制肝,枇杷葉、麥冬、薄荷葉、橘紅、貝母清肺,薏苡仁、淮山藥養脾,韭菜、降香、蘇子下氣,青蒿、鱉甲、銀柴胡、丹皮、地骨皮補陰清熱,炒棗仁、白茯神、山萸肉、枸杞補腎,屢試輒驗。然陰無乍長之法,非多服不效。病家欲速其功,醫者張皇無主,百藥雜試,以致殞身,覆轍相尋不悟,悲夫。
(鬱金治吐血聖藥,患無真者耳。)
白話文:
仲淳提出了這個治療原理,專門用白芍藥和炙甘草來處理肝的問題,用枇杷葉、麥冬、薄荷葉、橘紅、貝母來清肺,用薏苡仁、淮山藥來養脾,用韭菜、降香、蘇子來理氣,用青蒿、鱉甲、銀柴胡、丹皮、地骨皮來滋陰清熱,用炒棗仁、白茯神、山萸肉、枸杞來補腎,多次嘗試後效果十分顯著。但是滋陰的方法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不堅持服用是無效的。病人急於求成,醫生也慌張失措,什麼藥都用,結果導致病人死亡,人們卻不吸取教訓,實在令人痛心。
藜按:所指二弊,極為明透。苦寒之弊,人皆知戒,無敢犯者。惟溫補一途,凡以名醫自負,及古今方書,無不以此為主,殺人無算,毫不知悟。偶遇陽虛之疾,治以溫補而愈,遂認影作身,列為醫案,嘵嘵辨論,以為治血症之法,理應如此,不知血症之能服參、耆者,愈之甚易,殊不勞先生之暢發高論也。論中所列藥品,亦極平穩,惟韭菜、山萸、枸杞,尚宜斟酌用之。
白話文:
藜按:這篇文章提到的兩大弊病,分析得非常透徹。苦寒的弊病,大家都知道要避免,沒有人敢犯。然而,在溫補方面,凡是自負是名醫的人,以及古今所有的醫書,無不以此為主要治療原則,害死了無數人,卻渾然不覺。偶爾遇到陽虛的疾病,用溫補的方法治癒了,就以為找到了真理,列入自己的醫案,津津樂道地辯論,認為這是治療血癥的方法,理應如此。殊不知,血癥這種疾病,可以用人參、黃耆來治療,很容易就能治好,根本不需要名醫高談闊論。文中列出的藥品,也都很平穩,只有韭菜、山茱萸、枸杞,需要斟酌使用。
張飛疇治鄒孔昭昆仲,俱患喘咳吐血,肩息不得臥。孔昭之脈,尺部雖弦,而寸關卻和平,此火迫肺脈,又兼感客邪。審其所吐之血,多帶痰水,知必從胃而出。先與小建中加丹皮和其榮衛,續與異功去朮,加山藥、丹皮、靈砂丹,收攝泛火,則肺胃自清,遂愈。千昭之脈,關尺皆弦細,如循刀刃,血色正赤如凝朱,為少陰守藏之血,辭不治。
白話文:
張飛疇診治鄒孔昭兄弟,他們都患有氣喘、咳嗽和咯血,肩部疼痛導致無法平躺。
鄒孔昭的脈象,尺部雖然弦硬,但寸關部卻平和,這表明是火邪侵犯肺脈,又加上感受外邪。檢查他咳出的血,混有痰水,判斷血液一定是從胃部流出的。
張飛疇先用小建中湯加丹皮,調和鄒孔昭的身體,再用異功散去除朮,加上山藥、丹皮、靈砂丹,收斂上泛的火氣,讓肺胃得到清利,鄒孔昭便痊癒了。
鄒孔昭哥哥的脈象,關尺部都弦細,就像在刀刃上行走一樣,血色鮮紅如凝固的硃砂,表明這是少陰經的藏血,預後不佳。張飛疇表示無法醫治。
又治費仲雪,久患膈塞嘔逆,中脘覺痛如刺,不時痰中帶血,六脈沉細如絲。自謂六陰之脈,及按至神門,別有一脈,上至陽谿,迢迢應指,知胃氣未竭,尚可久延。其女不過咳血一二次,尚能梳洗出入,診得純弦細數,此胃氣已竭,安有復生之理?亦辭不治。
白話文:
又治療費仲雪的病,他長期患有膈膜閉塞和嘔吐,腹部中間感到像針刺一樣疼痛,每次嘔出的痰中都帶有血絲,六脈沉細如絲。他自己說這是陰脈衰竭的表現,但按診他的神門穴時,發現另有脈象,上達陽谿穴,脈象強勁有力,回應我的觸診。由此得知他的胃氣還未損耗殆盡,還有再生的可能。
而他的女兒月經不調並伴有咳血一兩次,但還能自理生活,經診斷脈象為純弦細數,表示胃氣已經耗竭,怎麼會有恢復的可能性?他也婉拒了我的治療請求。
藜按:觀此數案,知諸公於陰虛火炎之虛勞,皆棄之不治。而其所謂用建中、異功及歸、耆、麥、術等藥而愈者,皆陽虛之症,而非陰虧火炎之症也。遍覽方書,所列虛勞諸治法,未嘗不燦然可觀,於陰虛火炎之症,亦未嘗混同立論,而其究必歸於補陽,蓋未嘗於此中身親閱歷,故所談皆捕風捉影也。
白話文:
藜按:觀察這些案例,得知各位醫師對於陰虛火炎的虛勞症,全都放棄治療。而他們所謂使用建中、異功、歸耆、麥術等藥物治癒的,都是陽虛之症,而不是陰虧火炎之症。遍覽醫方書籍,所記載的虛勞治療方法,都是精彩可觀,對於陰虛火炎之症,也從未混淆立論,然而追根究柢,最終一定會歸結於補陽,這說明他們從未親身經歷過這類病症,所以所說的一切都是道聽途說。
以余所見,陰虛火炎之症,其脈無不細數而弦,皆醫者醫書所謂不治之症,然調治得宜,亦有愈者。其治法大約以脾胃為主,而難處在不能用參、術,故非積以歲月不可。迨至陰氣漸回,弦細之脈漸減,可用參、術大補時,而其病已愈矣。
白話文:
在我看來,陰虛火旺的病症,脈象大多是細小、跳動快且緊繃的,正如醫書所言的難以根治的疾病。不過,如果調理得當,還是有痊癒的可能。
治療方法主要以調理脾胃為主,但困難之處在於不能使用人參、術,所以需要長期調理。等到陰氣逐漸恢復,緊繃細小的脈象逐漸減弱時,才能使用人參、術大補,此時疾病也已經痊癒了。
徐靈胎曰:五十年前,吐血者絕少,今則年多一年,其證本皆可愈,而多不治者,藥誤之也。蓋血證因傷風咳嗽而起者,十之七八,因虛勞傷損者,十之二三。乃醫者概以熟地、人參、麥冬、五味等滋補酸斂之藥,將風痰瘀俱收拾肺管,令其咳嗽不止,元氣震動,津液化痰,不死何待?凡風寒補住,必成勞病,無人不知,今竟無一人知之矣。蓋吐血而嗽者,當清肺降氣,略佐補陰之品。
白話文:
中醫徐靈胎說:五十年前,吐血的人很少,現在卻一年比一年多。這些人本可以治好,但很多人都無法治癒,這是因為用錯了藥物。
吐血大多是因風寒咳嗽而起,虛勞傷損所致者較少。但醫生卻通常使用熟地、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補益收斂的藥物,把風寒瘀滯都收斂到肺部,導致咳嗽不止,元氣受損,津液化痰,如果不治療,難以存活。
風寒之症用補藥治療,就會變成虛勞之病,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了。對於吐血伴隨咳嗽的病人,應清肺降氣,同時略微滋補陰津。
其不嗽者,乃喉中之絡破,故血從絡出,並不必服藥。其甚者,只取補絡之藥以填損處,自可除根,即不服藥,亦能自愈,歷試不爽。但病者進以不服藥之說,則雖或面從,背後必非笑隨之。進以熟地、麥冬、人參、五味等藥,則甘心就死。前者死矣,後者復然,豈非命乎。
白話文:
那些沒有咳嗽症狀的人,是因為喉嚨裡的血管破了,所以出血。這種情況不需要服藥。嚴重的情況,只需要服用滋補血管的藥物來修補破損的地方,就能根治。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行癒合。我多次驗證,都非常靈驗。但是,如果告訴病人這個不需要服藥的方法,即使他們當面答應,背後也一定會嘲笑我。如果我開熟地、麥冬、人參、五味等藥給他們,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治療,任由病情惡化。前者已經去世了,後者也步其後塵,難道不是因為命運嗎?
黃錦芳治劉某,咳血有年,時發時止。審其血,雖色紅不黑,而半雜白飲;望其色,雖紅而不白,而卻倏忽不定;察其氣息,雖奔迫上急,但靜坐則平,動作則劇;聽其聲音,則暴迫不響;詢其飲食,則陰潤之物,不敢習進。先服之藥,類多清潤,初服似效,再服即覺不宜。
白話文:
黃錦芳醫生治療劉某,劉某咳嗽咳血已經有好幾年,時常反覆發作。醫生仔細觀察劉某咳出的血,雖然血色偏紅而不是黑色,但混雜著白色的泡沫;觀察劉某的氣色,雖然偏紅而不是蒼白,但變化不定;檢查劉某的呼吸,雖然氣促且急促,但靜坐時就會緩和,活動時症狀就會加重;聽診劉某的聲音,發現聲音較弱且無力;詢問劉某的飲食習慣,發現他不喜歡吃陰寒濕潤的食物。劉某之前服用的藥物大多具有清潤的功效,最初は服藥後症狀似乎有所改善,但再次服藥後就發現不適合。
偶服柿餅,遂覺冷氣沁心。診其脈,左右二關俱弦數擊指,而卻無力。用苡仁三錢,麥冬五分,下氣為君;龍骨、首烏、阿膠各一錢,養肝為臣。牛膝錢半,引氣及血歸左;附子五分,五味子五粒,引火及氣歸右。用厚朴、廣皮以除脾胃痰濕。服二劑,氣平大半,左關數脈亦減。
白話文:
偶爾吃了柿餅,隨即感覺一股寒氣沉入心中。診其脈象,左右兩關脈跳動緊促有力,但卻顯得無力。用苡仁三錢、麥冬五分,作為降氣的君藥;龍骨、首烏、阿膠各一錢,作為滋養肝血的臣藥。牛膝錢半,將氣血引向左側;附子五分、五味子五粒,將火氣和氣血引向右側。用厚朴、廣皮來祛除脾胃的痰濕。服用了兩劑藥後,氣息平順了大半,左關脈搏的跳動次數也減少了。
但脾肺脈仍鼓指未平,是肺之寒,脾之濕,尚未除也。去五味、麥冬,加廣皮、厚朴以疏脾,枳殼、桔梗以開肺,咳嗽即止,但日間勞動則復發。病者問善後之圖,黃曰:是病諸經虛損,先宜息氣凝神,節勞欲以立其基,次宜節飲食以保其脾,終宜調寒溫以補其肺,然後隨病症之虛實寒熱,用藥餌以調其偏。
白話文:
但是脾肺脈還是鼓起且未消退,是肺部受寒,脾胃濕氣未除的緣故。去除五味子、麥冬,加入廣皮、厚朴以疏通脾胃,枳殼、桔梗以宣通肺氣,咳嗽就會停止,但白天勞動就復發。病人詢問後續的治療方法,黃帝說:這種病是各經絡虛損所導致的,首先應讓病人平心靜氣,節制勞動和慾望以固本,接著節制飲食以保全脾胃,最終調和寒熱以補益肺部,然後針對病症的虛實寒熱,用藥物調理偏頗之處。
大約症見肝燥咳紅,脈見左關獨數,非用首烏、阿膠不能潤;肝氣上逆,非用龍骨不能鎮;肺氣隨濕上湧,非用苡仁不能瀉;肝氣燥而不收,非用牛膝、車前不能使氣歸陰,下朝於左;火衰氣浮,非用附子、五味不能使陽陰下行於右。至或脾濕痰湧,不思飲食,則當重陳皮、厚朴以疏之,或加半夏以降之。
白話文:
大約病症表現在肝燥咳血,脈象顯示左關脈獨自分離而跳動得快,如果不使用首烏和阿膠,就無法滋潤肝臟;肝氣上逆,如果不使用龍骨,就無法鎮靜;肺氣隨著濕邪向上湧動,如果不使用苡仁,就無法瀉下;肝氣過於乾燥而不收斂,如果不使用牛膝和車前,就無法使氣血歸於陰分,並在下朝時沉降到左邊;陽氣衰弱,氣浮於上,如果不使用附子和五味子,就無法使陽氣和陰氣下降到右邊。如果出現脾臟濕盛,痰液湧上,不想進食的情況,則應該加重陳皮、厚朴的用量,使其疏通氣血;或者加入半夏,使其降下。
肺有感冒而見胸痹,微用枳殼、桔梗以開之,蓋重用則恐其腎氣上浮也。若更見哮喘,則又當用麻黃、杏仁,使血歸經而不上溢。但總不宜過潤過清致傷脾胃,俾流為嘔吐泄瀉之症。又不宜礙肝礙氣,使血隨氣湧,而致不可救也。
白話文:
如果肺部受寒感冒併發胸悶,可以少量使用枳殼、桔梗來疏通,但要注意不要過量,以免腎氣上逆。
如果同時出現哮喘,就應該再使用麻黃、杏仁,讓血液迴歸正經,避免上溢。
總之,在治療中不宜過於滋潤或清泄,以免損傷脾胃,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也不宜阻礙肝氣或氣機運行,以免血液隨氣湧動導致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