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5)

1.

楊賁亨治一貴人,患內障。性暴躁,時時持鏡自照,計日責效,數醫不愈。召楊診,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藥過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間當發毒,竊為公憂之。既去,貴人日夕視左股,撫摩,惟恐其發也。久之目漸愈而毒不作。貴人以楊言不驗,召詰之。對曰:醫者意也。

公性躁欲速,每持鏡自照,心之所屬,無時不在於目,則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詭言令公凝神於足,則火自降,目自愈矣。(雄按:此移情妙法,醫能隅反,勝用逍遙、越曲諸方矣。)兵行詭道,惟醫亦然。貴人曰:良醫也。厚禮而遣之。(《筠齋漫錄》。《江西通志》載此大略。

範武子嘗患目痛,就張處度求方。處度因嘲之曰:古方宋陽裡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魯東門伯以授左邱明及漢杜子夏、鄭康成,魏高堂隆,晉左太衝,凡此諸賢並有目疾。相傳此方云: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旦晚起,五夜早眠。熬以神火,下於氣海,蘊於胸中,然後納諸方寸。

修之一時,近能數其目睫,遠視尺棰之餘。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同上。)

黃履素曰:予少時神氣不足,患目,每用目少過,輒酸澀無光者累日。博考方書,多雲六味地黃丸可治目。予連服二三料,目疾轉甚。改用別方補腎氣血之藥,始得少愈。後讀《醫學鉤元》有目病不宜服六味丸辨,謂澤瀉、茯苓滲水,山茱萸不宜於目,(山萸味酸,肝開竅於目。經云肝病者毋多食酸。

凡肝腎病皆不宜些三味,不惟目也。)言之甚詳。以予驗之,此論良是。然從今思之,目病有屬血虛,亦有屬氣虛者。予血固不足,氣則尤虛。薛立齋治兩目緊澀,不能瞻視,以為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參、耆而愈。予悔往時不多服前湯,而專事於補腎養血,致久不痊。

迨四十後,以指麻多服前湯,原無意於治目,而目光漸充,始信往時之誤。予幼時患風弦爛眼,甚受其累,百藥罔效。遇一陳姓醫士於長安邸,授予白末藥,令敷於眼眥患處,隨敷隨愈,取效如神,不肯傳方。予略訪之云:有吐蛔在內。吐蛔者,小兒口中吐出蛔蟲,收干候用。

其中想更有制就蘆甘石配之者,真奇方也。

張三錫治一人病目,久不能治,涼藥盡試不應。診之,兩手微弱,命服八珍加麥冬,一月如舊,乃知飲食不運,腸胃枯澀,發落皮皺,噎膈淋閉等症,目昏耳聾,悉由氣液血脈榮衛衰少,不能升降出入,虛火阻滯而然。故元府閉則小便淋濁,火炎上則目視昏花,有如隔簾視物之象也。

丹溪、東垣治目昏,用參、耆補養氣血,久靡不獲效,以氣血旺,則元府得利,升降清明也。

一人目赤,黑珠傍暗赤成瘡,耳中癢,作腎臟風治,用四生散,每作三二服即愈,時稱為聖散。《聖惠方》白附子、黃耆、獨活、沙苑蒺藜也。

白話文:

[目]

楊賁亨治療一位身份尊貴的病人,患有內障。病人性情暴躁,經常拿著鏡子照自己的眼睛,每天都催促醫生治好,很多醫生都治不好。病人召見楊賁亨診治,楊賁亨說:「您的眼疾可以自愈,只是服藥過多,藥毒已經流入左腿,很快就會發作,我私下替您擔心。」楊賁亨離開後,病人日夜觀察自己的左腿,不斷撫摸,唯恐毒發。過了一段時間,眼睛漸漸好轉,而腿上的毒卻沒有發作。貴人認為楊賁亨的話不靈驗,召見他質問。楊賁亨回答說:「醫生的方法不在藥物而在於心計。」

您的性情暴躁,急於求成,經常照鏡子看自己的眼睛,您的心思全部放在眼睛上,這樣會加劇眼部的炎症,眼睛怎麼會好呢?所以我故意說謊,讓您把注意力放在腳上,這樣炎症就會下降,眼睛自然會好了。(雄按:這是一種巧妙的移情療法,醫生能反向思考,比使用逍遙散、越鞠丸等藥方更有效。)行軍打仗要使用詭計,行醫也是一樣的。貴人說:「您真是個好醫生!」於是厚禮酬謝,打發他走了。(出自《筠齋漫錄》。《江西通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大意。)

範武子曾經患有眼痛,去請教張處度求治。張處度便開玩笑地說:古代名醫宋陽裡子的方法很少人能真正掌握,他傳授給魯東門伯,魯東門伯又傳授給左邱明、漢朝的杜子夏、鄭康成、魏朝的高堂隆、晉朝的左太衝,這些賢人都曾經患有眼疾。相傳這個方法是:一、減少思慮;二、專心內視;三、減少外界的觀察;四、早晨晚起;五、晚上早睡。用精神的力量,把氣息下沉到氣海穴,儲存在胸中,然後集中到心臟。

這樣修煉一段時間,近處就能數清自己的睫毛,遠處能看清一尺多長的棍子。長期堅持下去,就能看穿牆壁以外的事物,不僅能明目,還能延年益壽。(出自同一典籍。)

黃履素說:我年輕時,精氣神不足,患有眼疾,每次用眼稍多,眼睛就酸澀無光,持續好幾天。我廣泛查閱醫書,很多書都說六味地黃丸可以治療眼疾。我連續服用幾劑,眼疾反而加重了。我改用其他補腎氣血的藥方,才稍微好轉。後來我讀到《醫學鉤元》,裡面有關於目病不宜服用六味地黃丸的論述,說澤瀉、茯苓利水,山茱萸對眼睛不好,(山茱萸味酸,肝開竅於目,經書上說肝病的人不要多吃酸的東西。凡是肝腎有病的人都應該少吃這三味藥,不僅僅是眼睛。)解釋得非常詳細。我根據自己的經驗驗證,這個說法非常正確。但是,現在回想起來,眼疾有的是因為血虛,有的是因為氣虛。我本身血虛,氣更虛。薛立齋治療兩眼緊澀,不能睜眼看東西的病人,認為是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使用人參、黃耆,就治好了。我後悔以前沒有多服用補中益氣湯,而專注於補腎養血,導致很久都沒治好。

到我四十歲以後,因為手指麻木,服用大量補中益氣湯,原本沒有想到治療眼睛,但視力卻漸漸恢復了,我才相信以前的治療方法是錯誤的。我小時候患有風弦爛眼,非常痛苦,很多藥都沒效。我在長安邸遇到一位姓陳的醫生,他給我一種白末藥,讓我塗在眼角患處,塗完就立即見效,效果神奇,他不肯傳授方子。我略微打聽了一下,他說裡面含有蛔蟲的幹燥物。蛔蟲乾是小孩吐出的蛔蟲曬乾後使用的。

其中我想還有蘆甘石等配伍,真是奇方啊。

張三錫治療一個病人眼疾,很久都不能治好,各種涼藥都試過了都沒有效果。他診斷後發現,病人的雙手很虛弱,於是讓他服用八珍湯加麥冬,服用一個月後還是老樣子,於是知道是飲食不消化,腸胃阻塞,頭髮脫落,皮膚起皺,噎膈、尿頻等症狀,眼睛昏花、耳朵發沉,都是由於氣血津液、榮衛衰少,不能升降出入,虛火阻滯造成的。所以,腎氣不足則小便淋漓,虛火上炎則視力模糊,好像隔著簾子看東西一樣。

朱丹溪、李東垣治療眼睛昏花,用人參、黃耆補養氣血,長期服用都能治好,因為氣血旺盛,則腎氣充足,升降順暢。

有一個人眼睛發紅,瞳孔周圍暗紅並潰爛成瘡,耳朵也癢,診斷為腎臟風,用四生散治療,每次服用三到兩劑就好了,當時被稱為神藥。《聖惠方》中記載的四生散由白附子、黃耆、獨活、沙苑蒺藜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