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七 (3)
卷十七 (3)
1. 目
王璽集要詩云:赤眼之餘翳忽生,草中鵝不食為名,塞於鼻中頻頻換,三日之間復舊明。又倪惟德《原機啟微》方,用鵝不食草(本名石胡荽。)曬乾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為細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許㗜入鼻內,淚出為度。一方去青黛。(《本草綱目》。)
《經驗方》治目障翳,以熊膽少許,淨水略調開,盡去筋膜塵土,入冰片一二片,或淚癢則加生薑汁些少,時以銅筋點之絕奇,赤眼可用。余家二老婢,俱以此效。熊膽善闢塵,試之之法,淨一器,塵其上,投膽一粒許,則凝塵豁然而開。(同上。)
朱丹溪治飛絲入目,紅腫如眯,痛澀不開,鼻流清涕,用墨膿磨,以新筆塗入目中,閉目少時,以手張開,其絲自成一塊,看在眼白上,卻用綿輕輕拭去即愈。如未盡再治。又飛絲入目,用頭垢點入目中即出,神效。又眯目病此,彥良記之,七十餘更無眼疾。(《延壽書》。)
有人年八十餘,眸子瞭然,夜讀蠅頭字,云別無服藥,但自小不食畜獸肝。人以本草羊肝明目疑之,余曰:羊肝明目性也,(以食百草故。)他肝不然。畜獸臨宰之時,忿氣聚於肝,肝主血,不宜於明目矣。(《延壽書》。)
陳坡次女,痘後餘毒上攻,遂成內障,遍試諸藥,半月不驗。後得老醫一方,用蛇蛻一具,淨洗焙燥,又花粉等分,細末之,以羊子肝破開,入藥在內,麻皮縛定,用泔水煮熟切食之,凡旬余而愈。其後程甥亦用此效。(《槎庵小乘》。)
萬密齋治孫撫軍淮海,患目疾,因宦學政時,多閱卷而得,今每閱文案則眼珠脹痛,用八珍湯為主,人參、茯苓、炙甘草、酒洗當歸、酒炒白芍、酒炒生地黃,去白朮、(以其燥也。)川芎,(以其竄也。)加麥冬、五味子、柏子仁、棗仁,黃連減半,共十一味。孫曰:何不用菊花、蔓荊子?曰:凡目疾有外因、內因。
由風熱得之為外因,宜發散,所謂火鬱則發之也;由久視傷血得之為內因,宜以養血為主,所謂目得血而能視也。服十數劑全愈。
孫文垣治吳小峰與弟小川,俱病目。專科治之益甚,其目始紅腫,次加太陽痛,繼以白星翳疊出。脈之,小峰濡緩而大,兩目血縷入貫瞳人,薄暮則痛。(虛。)小川則洪大鼓指,黑珠有浮翳膜隱澀難開,大小便皆不利。(實。)故於小峰用補,先以清肝散與之。夏枯草五錢,香附四錢,甘草錢半,細茶五分,以撤其痛,(治標。
)藥兩進而痛止。(方法與前婁全善案同。)繼用人參、茯苓、熟地、杞子、桂心、牛膝、破故紙、白蒺藜、丹皮。(治本則桂、紙,蒺藜當酌用。)於小川用瀉,內用瀉肝湯及當歸龍薈丸,外用象牙冰片末點之,(凡點眼藥研須極細。)七日全愈。經云:實者正治,虛者從治。
白話文:
[目]
古代醫書記載了一些治療眼疾的偏方和驗方。例如,治療眼翳可以用鵝不食草(石胡荽)等藥物製成藥粉,少量放入鼻中,使淚水流出即可。另一方則是用熊膽、冰片等配製的眼藥,點於眼中,能治療目障翳,甚至赤眼。
治療飛絲入目,可以用墨汁或頭垢點入眼中,飛絲就會凝結成塊,輕輕拭去即可。 一位八十多歲的人視力良好,能夜讀小字,他從小不吃畜獸肝臟,說明羊肝等動物肝臟雖有明目功效,但其他動物的肝臟,因動物臨死前的怒氣會聚集於肝臟,反而不利於明目。
痘症後遺症導致內障,可以用蛇蛻、花粉、羊肝等製成的藥丸治療。
一位官員因久讀文書而患眼疾,用八珍湯加減治療,根據其病情(虛實)調整藥方,最终痊癒。
另有一位醫生治療兩兄弟的眼疾,哥哥屬虛證,弟弟屬實證,因此分別採用補益和瀉法的治療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這些病例說明,治療眼疾要根據病情的虛實寒熱,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