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8)
卷十六 (8)
1. 痰
羅成之既得丹溪之學,歸隱崇明。三沙張太尉士誠,患痰疾氣怔忡,諸名醫治療不效。迎成之診之,主以倒倉法,張卒用其方,諸病悉除,賜勞甚厚。(《醫史》。同上。)
陸養愚治孫景陽室,年近五旬,向患痰火,發則頭空眩暈,飲食減少,旋髮旋愈,蓋有年矣。近發轉甚,將及月餘。診之,六脈洪滑而數,按之無力,肢冷麵赤,肌肉黃瘦,不時眩暈,甚則昏不知人,水穀不進。其似不可攻,然其脈來有神,當棄症憑脈。乃用枳實、栝蔞、膽星、貝母、芩、連、橘紅、牙皂,入薑汁、竹瀝服之,吐痰數碗,四肢漸溫。
再用川牛黃五分,配以蠟丸,頓服三丸,徐徐頻飲竹瀝催之,腹響後服潤字丸三錢,便垢穢若干,病頓減。後以清火消痰、健脾養血,調理而安。
吳淑止室,軀體壯盛,自來有痰,初出口時稀白澄清,唾地良久反極稠膩,過勞即眩暈昏冒,近則兩三日一發,始則叫號,既而昏憒,角弓反張,食頃乃蘇,四肢厥冷,胸腹滿硬,六脈如細而且澀。以為寒痰凝滯中焦,用二陳導痰湯,半夏與四五錢,服後一夜不安,痰壅愈甚,口舌燥渴。
因想脈症不同,此當棄脈從症,改用貝母、芩、連、桔梗、花粉、前胡、膽星、栝蔞、竹瀝、薑汁煎湯,吞潤字丸五分,數服後,胸膈柔軟,昏暈已除。大便數日不行,用滾痰丸三錢不應,又以潤字丸三四錢催之,始得更衣,症減半。
兩日後遂晡熱,唇紅面赤,干唾無痰,胸膈不暢,竟似弱症,乃清晨服丸藥,生地、麥冬、銀柴胡、黃連、知母、鱉甲、秋石、歸、芍、杜仲,食後服煎藥,半、貝母、黃連、楂、橘、枳、朮、前胡、花粉、白蔻仁。如是出入增損,養血順氣,清火消痰,兩月全愈。
薛立齋治一男子,素耽厚味,胸滿痰盛。此膏粱之人,內多積熱,與法制清氣化痰丸而愈。彼以為有驗,修合饋送,脾胃虛者無不受害。
一婦人元氣素弱,痰氣時作,或咽間不利,或胸痞等症。以為鬱結傷脾,以加味歸脾湯治之而愈。後遇大怒,前症仍作,惑於眾言,以為痰飲,妄用祛痰之劑,吐瀉數次,變諸異症,口噤不省。薛以為脾胃復傷,日用六君子一劑,米飲濃煎,常服匙許。至四日漸進粥食,乃服前藥,間以歸脾和其胃,調養兩月餘,諸症悉愈。
傅青主治一老人,患痰湧喉間,氣不得出入其間,具棺待殮。先生診之曰:不死。令搗蒜灌之,吐痰數升而蘇。(劉紹攽《九疇古文》。)
王肯堂曰:予初喜唾痰,愈唾愈多,已而戒之,喉間梗梗不可耐,輒呷白礬湯數口,咯入口中,用舌攪研令碎,因之而漱之百餘,津液滿口。即從鼻中吸氣,嚥下以意送至丹田,默存少頃,咽間清泰。如未清再漱再咽,以化盡為度。方咯出時,其味甚咸,漱久則甘。世人乃謂瘀濁之物,無澄而復清之理,何其謬哉。
白話文:
痰
羅天成繼承朱丹溪的醫學理論後,隱居崇明島。三沙張太尉士誠患有痰疾,心悸氣短,許多名醫都治不好。於是請羅天成診治,羅天成用倒倉法治療,張太尉服用藥方後,疾病全部痊癒,並重謝羅天成。
陸養愚治療孫景陽的妻子,她年近五十,長期患有痰火,發作時頭部空虛眩暈,飲食減少,時好時壞,已經很多年了。最近發作加重,持續一個多月。診脈發現,脈象洪大滑利而數,按之無力,四肢冰冷,臉色發紅,肌肉黃瘦,經常眩暈,嚴重時昏迷不醒,飲食不進。看起來好像不能攻治,但是脈象有力,應該捨棄症狀而憑藉脈象判斷。於是處方:枳實、栝樓、膽星、貝母、黃芩、黃連、橘紅、牙皂,加薑汁、竹瀝服用,吐出幾碗痰,四肢逐漸溫暖。
接著又用川牛黃五分,製成蠟丸,一次服用三丸,慢慢地頻頻服用竹瀝催吐,肚子響後服用潤字丸三錢,排出很多糞便,病情明顯減輕。之後再用清熱化痰、健脾養血的藥物調理,最終痊癒。
吳淑止的妻子,身體強壯,本來就有痰症,一開始痰液稀薄潔白透明,吐出來很久後反而變得濃稠粘膩,勞累後就會眩暈昏厥,最近每兩三天發作一次,一開始會大喊大叫,然後昏迷不醒,角弓反張,大約一頓飯的時間才清醒過來,四肢厥冷,胸腹脹滿堅硬,脈象細澀。認為是寒痰凝滯中焦,用了二陳湯導痰,半夏用四五錢,服藥後一夜不安,痰壅更甚,口乾舌燥。
於是考慮到脈症不符,應該捨棄脈象而遵循症狀,改用貝母、黃芩、黃連、桔梗、花粉、前胡、膽星、栝樓、竹瀝、薑汁煎湯,並服用潤字丸五分,服用幾次後,胸膈柔軟,昏暈消失。大便幾天不通,服用滾痰丸三錢沒有效果,又服用潤字丸三四錢催瀉,才得以更衣,症狀減輕一半。
兩天後出現午後發熱,嘴唇紅潤,面赤,口乾無痰,胸膈不暢,好像變成了虛症,於是清晨服用丸藥,藥物包括生地黃、麥冬、銀柴胡、黃連、知母、鱉甲、秋石、當歸、芍藥、杜仲,飯後服用湯藥,藥物包括半夏、貝母、黃連、山楂、橘皮、枳實、蒼朮、前胡、花粉、白蔻仁。這樣增減藥物,養血順氣,清熱化痰,兩個月後痊癒。
薛立齋治療一個男子,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胸悶痰多。因為他是吃膏粱厚味的人,體內積熱較多,用清氣化痰丸治療而痊癒。他認為此方有效,大量製作饋贈他人,但是脾胃虛弱的人服用後都受到了傷害。
一位婦女元氣本來就虛弱,痰氣時常發作,有時咽喉部不適,有時胸部痞悶等症狀。薛立齋認為是鬱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治療而痊癒。後來她大怒之後,舊病復發,聽信他人之言,以為是痰飲,濫用祛痰藥物,吐瀉多次,出現各種異常症狀,口噤不語。薛立齋認為是脾胃再次受傷,每天服用六君子湯一劑,用米湯濃煎,經常服用少量。到第四天,漸漸能吃粥,然後服用之前的藥物,間或服用歸脾湯以調養脾胃,調理兩個月餘,諸症痊癒。
傅青主治療一位老人,患有痰湧入喉嚨,呼吸困難,已經準備棺材等死。傅青主診斷說:不會死。於是讓家人搗蒜給他灌服,吐出幾升痰後甦醒過來。
王肯堂說:我以前喜歡吐痰,吐得越多越好,後來戒掉了,喉嚨梗塞難受,就喝幾口白礬湯,痰塊咯出來後,用舌頭攪碎,然後漱口一百多次,滿口津液。然後從鼻孔吸氣,嚥下去,用意念送到丹田,默想片刻,咽喉就舒暢了。如果還不舒暢,就再漱口再嚥下,直到完全化掉為止。剛咯出來的時候,味道很鹹,漱口很久就變甜了。世人說這是瘀濁之物,不可能變成清澈的,這是多麼錯誤的觀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