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7)

1.

一人素肥盛,半年漸瘦,兩膝與背互痛,兩尺沉滑。古人有言,昔肥今瘦者,痰也。遂以加減豁痰湯,連進數服。一日食後偶作惡心,乃以瓜蒂散一錢投之,吐稠痰半升而愈。

朱丹溪治一人,項強痛不可忍,不可以回顧,作痰客太陽經之症治之,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紅花,服後二日而愈。

張路玉治吳別駕夫人,患痞眩嘔逆。向因下體畏寒,肢體麻木,久服八味、參、附不徹。六脈弦滑,按之則濡,此中焦素蘊痰濕,陽氣不能周於四末之象。得桂、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究非真陽之虛,且有地黃之滯,所以痞暈漫無止期。遂與《局方》七氣加沉香,一服豁然,再劑神爽食進而安。

薛立齋治一儒者,脾腎素虛而有痰。或用導之之法,痰甚作渴,頭暈煩熱。謂中氣虛弱而變症,用補中益氣湯而愈。後勞役發熱,此氣虛不能上升也,用前湯加蔓荊子而愈。後又勞神,畏見風,四肢逆冷,口淡痰多,此脾氣虛寒真病,以六君子加炮薑、肉桂而愈。

一男子素腎氣虛而咳痰,亦用導痰之法,虛症悉具,痰涎上湧,小便頻數。謂足三陰虛而復損也,朝用補養脾氣湯,培養脾肺之虛氣,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收斂耗散之精而愈。

大尹陳克明導痰後痰益多,大便不實,喜極熱飲食,手足逆冷。謂命門火衰而脾肺虛寒,不能攝涎歸源,用六味丸而愈。

進士張禹功飲食停滯,胸滿吐痰。或用藥導之,痰涎上湧,眩暈熱渴,大便秘結,喜冷飲食,手足發熱。謂腎水虛弱,津液難降,敗液為痰,用六味丸而愈。

儒者楊文魁,素唾痰,諸藥不應。服牛黃清心丸、吐痰甚多,或頭暈,或熱從脅起。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薛曰:此三陰虧損,火不能歸源。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補其化源而愈。(雄按:三陰虧損,補中益氣湯何得浪施?)

秋官張碧崖,面赤作渴,痰甚頭暈。此腎虛水泛為痰,用地黃丸而愈。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滿,痰盛作瀉,飲食少思。用清氣化痰等藥,前症益甚,兩膝漸腫,寒熱往來。謂脾胃虛,濕熱下注,用補中益氣倍參、術,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考功楊林庵,嘔吐痰涎,胸腹脹痛,飲食少思,左關脈弦長,按之微弱。此木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梔、木香而愈。

二守陳子忠,飲食少思,吐痰口乾,常服二陳、枳實、黃連之類,脾胃受傷,乃問於薛。薛述東垣先生云:脾胃之症,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彼遂以二味等分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

趙以德云:予近治一男子,肩井後腫痛,身熱且嗽,其腫按之不堅。此乃酒痰流結者,遂用南星、半夏、栝蔞根、芩、連、竹瀝作煎飲,燒蔥根敷腫處,另用芥子、白礬作小丸,就煎藥吞二十丸。服後痰隨嗽出,半日約去三四碗,病即愈。(同上。)

白話文:

一位原本肥胖的人,半年來逐漸消瘦,兩膝和背部交替疼痛,脈象沉滑。古人說,以前胖現在瘦的人,是因為痰濕。於是醫生用加減豁痰湯,連續服用幾劑。有一天,飯後偶然感到噁心,便用瓜蒂散少許服用,吐出半升稠痰後痊癒。

朱丹溪治療一位病人,頸項強直疼痛難忍,無法回頭,診斷為痰邪阻滯太陽經,用二陳湯加酒黃芩、羌活、紅花治療,服藥兩天後痊癒。

張路玉治療吳別駕的夫人,患有痞塊、頭暈、嘔逆。之前因為下肢畏寒,肢體麻木,長期服用八味丸、人參、附子等藥物卻沒有效果。脈象弦滑,按之濡弱,這是中焦積聚痰濕,陽氣不能運行到四肢末端的表現。雖然桂枝、附子等辛溫藥物可以暫時疏通,但並非真正補益陽氣,而且還有地黃的瘀滯,所以痞脹、暈眩等症狀反覆發作。於是醫生用《局方》七氣湯加沉香,一劑藥物就症狀豁然開朗,再服一劑後精神爽朗,食慾恢復正常。

薛立齋治療一位儒生,脾腎素虛又兼有痰濕。曾用導痰的方法,結果痰更多,還出現口渴、頭暈、煩熱。醫生認為是中氣虛弱導致的變證,於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而痊癒。後來因勞累而發熱,這是因為氣虛不能上升,於是加用蔓荊子到補中益氣湯中治療而痊癒。之後又因勞神,怕風,四肢冰冷,口淡痰多,這是脾氣虛寒的本病,於是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治療而痊癒。

一位男子素體腎氣虛弱,咳嗽痰多,也曾用過導痰的方法,虛症全部顯現,痰涎湧上,小便頻數。醫生認為是足三陰經虛弱又受損,於是早上服用補養脾氣湯,滋養脾肺的虛弱之氣,晚上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收斂耗散的精氣而痊癒。

大尹陳克明在導痰後痰反而更多,大便不實,喜歡吃熱食,手足冰冷。醫生認為是命門火衰,脾肺虛寒,不能攝納津液歸元,於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而痊癒。

進士張禹功飲食停滯,胸悶吐痰。曾經用藥物導痰,結果痰涎湧上,頭暈、口渴,大便秘結,喜歡吃冷食,手足發熱。醫生認為是腎水不足,津液難以下降,濁液化為痰,於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而痊癒。

儒生楊文魁,經常吐痰,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服用牛黃清心丸後,吐痰很多,有時頭暈,有時脅肋部感到熱。左脈洪大有力,右脈浮大而無力,薛立齋說:這是三陰經虧損,心火不能歸元。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並加減八味丸,補益臟腑之氣而痊癒。(雄按:三陰虧損,補中益氣湯何必濫用?)

秋官張碧崖,面紅口渴,痰多頭暈。這是腎虛水泛而化為痰,用地黃丸治療而痊癒。

儀制賀朝卿,吞酸、胸悶、痰盛、腹瀉,食慾不振。服用清氣化痰等藥物後,症狀反而加重,兩膝漸漸腫脹,寒熱往來。醫生認為是脾胃虛弱,濕熱下注,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參、白朮,並加茯苓、半夏、炮薑治療而痊癒。

考功楊林庵,嘔吐痰涎,胸腹脹痛,食慾不振,左關脈弦長,按之微弱。這是肝氣犯脾,用六君子湯加柴胡、梔子、木香治療而痊癒。

二守陳子忠,食慾不振,吐痰口乾,長期服用二陳湯、枳實、黃連等藥物,導致脾胃受損,於是向薛立齋請教。薛立齋說東垣先生說:脾胃病,實證則用枳實、黃連瀉之,虛證則用白朮、陳皮補之。於是用白朮、陳皮等量製成藥丸經常服用,從此能多吃而不傷脾胃,過時而不飢餓。

趙以德說:我最近治療一位男子,肩井穴後腫痛,身熱咳嗽,腫塊按之不堅硬。這是酒痰凝聚的結果,於是用南星、半夏、栝樓根、黃芩、黃連、竹瀝煎服,用燒熱的蔥根敷在腫塊處,另用芥子、白礬製成小丸,服下二十丸。服藥後,痰隨咳嗽排出,半天左右大約排出三四碗痰,病就好了。(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