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

1. 虛損

張子和治束茂之病,虛勞寢汗,面有青黃色,自膝以下冷痛無汗,腹中燥熱。醫以姜附補之,五晦朔不令飲也,又禁梳頭,作寒治之。張曰:子之病不難愈,難於將護,恐愈後陰道轉茂,子必不慎。束曰:不敢。乃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心火下降。覺渴,與冰水飲之,又令澡浴。

白話文:

太陽和月亮不敢同時出來。

數日間,面紅而澤。後以河水煮粥,溫養脾胃,又以治血當歸丸人參柴胡散五苓散木香白朮散調之,病即瘥,汗止足暖食進。張曰:此本肺脾之病,當以涼劑。蓋水一物,在目為淚,在皮為汗,在下為小溲。若禁飲水,則渴而燥熱生。人若不渴,與水亦不飲之矣。束既愈,果忘其戒,病復作,張已去,乃殂。

白話文:

幾天內,臉色紅潤有光澤。後來用河水煮粥,溫養脾胃。又用治血的當歸丸、人參柴胡散、五苓散、木香白朮散來調理。病就好了,出汗停止,腳變暖,能進食了。張氏說:“這是肺脾的毛病,應該用涼藥。水這個東西,在眼睛裡是眼淚,在皮膚上是汗液,在下面是小便。如果禁止喝水,就會口渴,產生燥熱。人如果不渴,自然也不會喝水了。”束某病好後,果然忘記了醫囑,病又復發了。張氏已經離開了,束某就去世了。

竇材治一婦人,傷寒瘍後,轉成虛勞,乃前醫下涼藥,損其元氣故也。病人發熱咳嗽,吐血少食,為灸關元百壯,服金液、保命、四神、鍾乳粉,一月全愈。

白話文:

竇材治療一位婦人,在傷寒化膿後,轉變成虛弱衰竭的症狀,這是因為之前的醫生給她服用寒涼藥物,損傷了她的元氣。病人出現發熱、咳嗽、吐血和食慾不振的症狀,竇材為她灸治療關元穴100次,並讓她服用金液、保命、四神和鍾乳粉等中藥。一個月後,病人的症狀完全痊癒。

弘治乙丑歲,姑蘇儒學聞教諭恭,遘羸疾,吳醫治之,率用三白湯,無奇效。一日謁張養正求治,亦用三白湯。家人曰:前醫用之多矣。養正正色曰:子勿嘵嘵,吾用湯便不同。遂投熟附二三片煎,俾服即瘥。(《續醫說》。)

白話文:

弘治乙丑年,姑蘇儒學的教諭恭先生,得了疑難雜症,請蘇州的醫生治療,他們一概使用三白湯,沒有什麼效果。一天,他去拜訪張養正先生求診,張養正也開了三白湯。恭先生的家人說:前面請了那麼多醫生,都開過這個方子了。張養正嚴肅地說:你不要這樣,我開的湯藥和他們的不一樣。於是,他放入兩三片熟附子煎服,恭先生服用後就痊癒了。(出自《續醫說》)

王時勉治常熟徐氏,中氣不足。脈曰:此脈宜補劑,當參、耆,譬如築室造基,不可時日計其成緒,須藥百裹乃可望愈。一至於十,病不少減。更謀一醫,病勢增劇。復請於王。王脈之,曰:爾信道不篤,又更別藥;以致增劇。徐莫諱,乃曰:曾服利氣之劑。王曰:必如吾言則生,否則非吾所能也。

白話文:

王時勉替常熟的徐姓患者看病,患者中氣不足。王時勉說:「你的脈相需要用補劑來調養,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等藥材,就像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用上百包藥材纔有望治癒。」徐氏服用了一段時間的藥,結果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了。徐氏又找了另一位醫生,結果病情更加嚴重了。後來他再次找王時勉求治。王時勉把脈後說:「你對我的醫囑不信任,又另尋他藥,才會導致病情惡化。」徐氏沒有隱瞞,承認自己曾服用過宣通氣路的藥物。王時勉說:「如果你相信我的話,就能活命,否則我的醫術也幫不了你了。」

從之,果及期而愈。肯堂嘗見《格致餘論》,載浦江鄭君仲夏患痢,丹溪煎人參膏與服,至五斤而劑止,十斤而病安。今人輕身重財,不顧體之強弱,病之淺深,亟於求效。況謀利嗜賄之徒,動輒便施剛峻劫劑,至於輕病變重,重病至危,往往有之。古人有言曰:不死於病,而死於醫。

白話文:

於是,果真在預定的時間內康復。肯堂曾見過《格致餘論》,其中記載了浦江的鄭君在仲夏患了痢疾,丹溪煎製了人參膏給他服用。一共服了五斤,病情才緩解;服到十一斤,病情才穩定下來。如今的人們只顧錢財,不顧身體虛弱或強壯、病情輕重,急於求成。尤其是那些貪財的人,動不動就使用非常強烈的藥物,導致輕病加重,重病危及生命的事情時有發生。古人曾說: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醫生的治療。

竇材治一人,身長五尺,因酒色傷,漸覺肌肉消瘦,令灸關元三百壯,服保元丹一斤,自後大便滑,小便長,飲食漸加,肌肉漸生,半年如故。(此案附骨縮病後,故念庵謂有缺文。)

白話文:

竇材治療痔瘡,身高五尺,因為縱慾傷身,逐漸覺得肌肉消瘦,命令病人灸關元穴三百壯,服保元丹一斤,此後大便通暢,小便長久,飲食逐漸增加,肌肉也逐漸生長,半年後像從前健康。這個病例附屬於骨縮病的後條,所以念庵先生說這裡有缺文。

孫文垣治吳肖峰室,董潯陽次女,而龍山之妹也。患咳嗽體倦,多汗腹痛,呻吟不絕口者半月,諸治愈加,脈之,左手三五不調,而右手沉弦,面色青,息甚微,腹中漉漉有聲。問上年夏日曾病否?曰:曾頭痛體倦多汗,但不咳嗽,不腹痛,今五月初,病如上年。醫謂傷風,用參蘇飲發之,始咳嗽,與治嗽則加腹痛。

白話文:

孫文垣為吳肖峯的妻子,吳龍山的妹妹,治療她的病。她患有咳嗽、體倦、多汗、腹痛,並持續呻吟了半個月,病情加重。孫文垣檢查她的脈搏,發現左手的脈搏第三和第五個位置不順,而右手的脈搏深而緊,面色發青,呼吸微弱,腹中發出咕嚕聲。他詢問她去年夏天是否有過病症,她回答說:去年夏天,她曾頭痛、體倦、多汗、咳嗽,但沒有腹痛。今年五月初,她的病情與去年類似。其他醫生認為她患有傷風,並用人蔘和蘇子的藥物來驅散風邪。結果,她開始咳嗽,而治療咳嗽後,腹痛又加劇了。

又謂通則不痛,以沉香滾痰丸下之,遂憊不可支。曰:此乃注夏病,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者是也。問注夏何為咳嗽?曰:原不咳嗽,由參蘇飲重發其汗,肺金受傷,故燥而咳。何以腹痛?曰:因治咳,寒其中氣故也。況又服滾痰丸之劑,以重傷之。蓋五月六陽之氣,布散於外,汗而又汗,汗多則亡陽。

白話文:

有人說氣血通了就不會痛,用沉香丸來化解喉中濃液,結果反而疲乏無力。有人說:這是夏季發作的疾病,仲景認為,春夏時節發作劇烈,秋冬時節就會好的病症。問:夏季發作的疾病為什麼會引起咳嗽?答:其實一開始並不會咳嗽,是因為參蘇飲發散汗液太多,肺金受傷,所以才會乾咳。為什麼會腹痛?答:是因為治療咳嗽時,使用了寒涼藥物,導致身體受寒。而且吃了化解喉中濃液的藥物,更進一步加重了病情。五、六月間,陽氣外散,出汗又出汗,出汗過多會損傷陽氣。

夏至一陰將萌,腹中尚虛,虛而復下,下多則亡陰。陰陽俱亡,不憊何待?乃用酒炒白芍五錢,甘草黃耆各三錢,桂枝二錢,大棗二枚,水煎臨臥服,加飴糖一合,飲訖而睡,自巳至申不醒。咸謂夏不用桂,伐天和也,諸痛不補,助邪氣也,不可為矣。龍山以其言告。曰:既已得睡,則陰氣生,汗可斂,痛可止也。

白話文:

夏至時分,人體陽氣最盛,而陰氣開始萌發。此時胃中仍比較虛弱,如果過度瀉下,會導致陰陽俱虛。一旦陰陽耗盡,身體將會極度疲勞。

因此,建議服用中藥湯劑,由白芍五錢、甘草三錢、黃耆三錢、桂枝二錢、大棗二枚煎煮而成。臨睡前服用,加入一合飴糖調勻。服後立即睡覺,從巳時(早上九點)到申時(下午三點)之間不要醒來。

有人認為夏季不宜服用桂枝,因為桂枝具有溫熱作用,會破壞人體的陰陽平衡,加重疼痛,助長邪氣。

但經過實踐證明,服用此湯劑後,患者得以安睡,陰氣得以生長,出汗情況得到改善,疼痛也能得到緩解。

問所投劑何名?曰:此仲景小建中湯也。夫腹痛如縛,帶脈急縮也;面青脈弦,肝木盛而脾土受克也。故以白芍和之,桂枝伐之,甘草緩之,黃耆、大棗、飴糖以補之,自虛回汗斂而痛止矣。語未竟,病者醒而索粥,粥後又睡至天明,腹全不痛。惟稍咳嗽,加五味子、麥冬、兼治注夏而全愈矣。

白話文:

請問您所用的藥物名稱是什麼?答:這是仲景的「小建中湯」。病患腹痛如絞,是帶脈收縮過緊;面色發青,脈搏弦緊,是肝氣旺盛而脾胃虛弱。因此,使用白芍溫和肝氣,桂枝疏通肝氣,甘草緩解肝氣,黃耆、大棗、飴糖補益脾胃。這樣一來,病患虛弱流汗的症狀就會緩解,腹痛也會停止。話還沒說完,病患就醒了並討粥喝,喝完粥後又睡到天亮,腹痛完全消失。只是有些許咳嗽,再加點五味子、麥冬,就能同時治療感冒,讓病患完全康復。

臨別語龍山曰:令妹之病,克伐太過,今雖愈,而脈弦不退,(不用滋水生木,弦安得遂退?所謂知其一,未知其二。)猶為可慮。宜戒惱怒,節飲食,謝去人事,恬淡頤養,(安可責之婦人。)庶可永年。否則有害,至陰極陽生,恐不能保無患也。後至期,與良人齟齬,怒而絕藥,果以凶聞。

白話文:

臨別時,對龍山說:「令妹的病情,火氣太盛,現在雖然好了,但脈象仍然弦緊(如果不滋潤水行生長木行,弦脈怎麼能順利退去?這就所謂只知道其一,卻不知道其二。)這依然值得擔憂。應該戒除惱怒,節制飲食,謝絕與人交往,保持恬淡安靜,休養生息(怎能責怪一個婦人呢)。這樣才能健康長壽。否則,有危害,陰極則陽生,恐怕不能保證沒有後患。」後來到了預定的日期,她與丈夫發生爭執,憤怒地停止服藥,果然傳來兇訊。

薛立齋治沈察,年二十六,所稟虛弱,兼之勞心,癸巳春,發熱吐痰,甲午冬為甚,其熱時起於小腹,吐痰無定時。或謂脾經濕痰鬱火,用芩、連、枳實、二陳。或專主心火,用三黃丸之類。至乙未冬,其熱多起足心,亦無定時,吐痰不絕,或遍身如芒刺,或又以為陰火生痰,用四物、二陳、知、柏之類,俱無驗。丙申夏,熱痰甚,盜汗,作渴。

白話文:

一位名叫沈察的26歲年輕人,體質虛弱,又經常勞心勞力,在癸巳年的春天開始發熱、吐痰,甲午年的冬天症狀加劇。他的發熱時常從小腹開始,吐痰則沒有固定的時間。有些醫生認為他的問題是脾經濕痰鬱火,於是使用黃芩、黃連、枳實、二陳湯等藥物。有些醫生則專注於清心火,使用三黃丸等藥物。到了乙未年的冬天,沈察的發熱多從足心開始,仍然沒有固定的時間,吐痰也持續不斷。有時他會覺得全身像被針刺一樣,有時又認為是腎陰火生痰,使用四物湯、二陳湯、知母、柏子仁等藥物,但都沒有效果。在丙申年的夏天,沈察的發熱和吐痰更加嚴重,還出現盜汗和口渴。

曰:此乃腎經虛損,火不歸經,當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其脈尺洪大,余卻虛浮,遂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而愈。後不守禁,其脈復作,謂火令可憂,當慎調攝。會試且緩,但彼忽略,至伐戊戌夏,果歿於京。(雄按:洪大虛浮之脈,火不歸經之證,豈補中益氣之可試乎?雖與六味同用,亦非治法。

白話文:

龔子才治療周侍御的疾病,症狀是身體虛弱,眼睛不敢閉上,閉上後精神就會飄散,失去知覺,也不敢說話,說話時氣息會接不上,昏沉懶得進食。檢查後發現六脈微弱,這是元氣虛弱,心神疲憊所致。

一開始用硃砂安神丸,服用一次後症狀稍有緩解。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增加人參和黃耆的用量,並加入遠志、茯神、棗仁、白芍、生地和麥冬,連續服用了好幾劑,症狀逐漸好轉。(雄按:根據脈象和症狀,應該補氣兼以固攝治療,升麻和柴胡不可輕易使用。)

劉氏子年十八,患虛勞,熱咳痰喘,面赤自汗,旬余不能就枕,勢危劇。診之,六脈微數,乃陰虛火動也。令五更時以壯盛婦人乳一鍾,重湯煮溫,作三四十口呷之。天明煎河東地黃丸一服。少頃,將大小米山藥、蓮肉、紅棗胡桃仁數個,煮稀粥食。半晌,又煎清離滋坎湯二劑、加竹瀝、童便、薑汁少許,頻頻服之。

白話文:

劉姓年輕人今年十八歲,得了虛勞症,經常發熱、咳嗽和喘氣,臉色發紅,盜汗不止,十幾天來無法入睡,情況危急。

醫生診斷後,發現他的脈搏微弱而數,是陰虛火旺造成的。於是,醫生吩咐他在凌晨五點時分喝一大碗壯健婦女的母乳,用濃湯煮熱後,分三四十口喝完。天亮後,煎服一劑河東地黃丸。

過了一會兒,用小米和大米熬粥,加入山藥、蓮肉、紅棗和幾顆胡桃仁。半個時辰後,又煎煮了兩劑清離滋坎湯,加入竹瀝、童便和少量薑汁,讓病人頻繁服用。

至午又進粥少許,加白雪糕食之。過半晌,又進前藥二劑。夜間睡則藥止,醒則即服。如此三晝夜,藥不住口,火乃漸息,能枕蓆。後減藥之半,半月病減六七,服湯劑調理而愈。此症若以尋常之法施治,日進一二劑,則是一杯水,豈能救車薪之火哉?

白話文:

到了中午又進食少量粥,並搭配白雪糕食用。過了不一會,又服用了前面說的中藥配方兩次。到了晚上,只要睡著了就不服藥,醒來後就立即服用。這樣持續了三天,藥物沒有停過,火氣才逐漸平息,能夠枕蓆而臥。後來藥量減少了一半,半個月後病情減輕了六七成,服用湯劑調養而痊癒。這個症狀如果用平常的方法治療,一天進服一兩次藥,這就像是一杯水,怎麼能撲滅車輛著火時的大火呢?

孫文垣治張文學子心,二尹可泉長君也,弱冠病,醫作勞瘵治,久不效。自分必死,督家人治含斂。脈之,左寸短弱,右關略弦,余皆洪大。咳嗽,下午熱從足心起,漸至頭面,夜半乃退,面色青,形羸氣促,多夢遺,臥床奄奄,已絕粒斷藥二日。謂可治。可泉曰:醫僉謂火起九泉者死,大肉盡削者死,咳嗽加汗者死,脈不為汗衰者死。

白話文:

孫文垣為張文學的兒子治病,這個兒子是二尹可泉的長子。這個兒子年紀輕輕就生病,醫生按照虛勞的病症治療,但治療許久都沒有效果。他自認為必死無疑,於是督促家人準備後事。孫文垣為他把脈,發現左側寸脈短而弱,右側關脈略微弦,其他脈象都很洪大。他還有咳嗽,下午時分熱從足心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至頭面,到了半夜才會退去。他的面色青白,形體瘦弱,氣息微弱,多夢遺精,躺在牀上奄奄一息,已經兩天沒有進食和服藥了。孫文垣認為他有救。可泉說:醫生們都說,火候從九泉開始發起的會死亡,大肌肉全部消瘦的會死亡,咳嗽兼有汗液的會死亡,脈象不因出汗而衰弱的會死亡。

(此感症則然。)又當火令之時,恐肺金將絕,乃謂可治何也?曰:症雖危,兩顴不赤,心火未焚也;聲音不啞,肺金未痿也;耳輪不焦,腎水未涸也。面赤者,憂疑不決;左寸短者,心神不足;關略弦者,謀為不遂。症與色脈,皆非瘵也。良由志願不遂,殆心病,非腎病也,故謂可治。

白話文:

(這個感情病)通常是因為內火過盛。擔心過度會導致肺金虧虛,但為什麼說這種病可以治癒呢?因為:雖然症狀危險,但兩顴沒有發紅,說明心火沒有旺盛到極點;說話聲音沒有沙啞,說明肺金還沒有衰弱;耳輪沒有焦黑,說明腎水沒有枯竭。面部發紅的人,是因為憂慮猶豫不能決斷;左手寸脈短小的人,是因為心神不足;關脈略微緊張的人,是因為謀事不順。症狀和麪色、脈象,都不像要命的病。其實是志願無法達成,所以才導致了心病,並不是腎臟上的疾病,因此說是可以治癒的。

蓋病人因星士許發解,因而落第,故挹怏寢疾也。為立方,名調肝益神湯,以人參、棗仁、龍骨為君,丹參石斛、貝母、麥冬、五味為臣,山梔、香附為佐,服二十劑而病起。丸方,則熟地龜板、枸杞、人參、麥冬、五味、茯苓,蜜丸,服三月全安。

白話文:

病人因為占星家說他可能會考試落第,所以悶悶不樂並生病了。於是開了一個方子,名為「調肝益神湯」,以人參、棗仁、龍骨為主藥,丹參、石斛、貝母、麥冬、五味子為輔藥,山梔、香附為佐藥。服用二十劑後,病情好轉。丸藥方劑,則包含熟地、龜甲、枸杞、人參、麥冬、五味子、茯苓,製成蜜丸。服用三個月後,完全康復。

陸祖愚治金伯遠婦,年未四旬,生育已多,且數小產,致病怯弱,不時眩暈噁心,胸膈痞滿,飲食不進,四肢浮腫,晡時潮熱,大便時瀉時燥,此及夜間,恍惚不眠。診得左寸浮澀,兩關俱弦細,兩尺初取覺洪大,重按則少神,知其心脾腎三經受病。而前醫純以清涼治之,非也。

白話文:

陸祖愚醫生治療金伯遠的妻子。金妻年紀不到四十歲,但生育很多次,而且有過多次小產,導致身體虛弱,經常頭暈噁心,胸悶胃脹,進食困難,四肢浮腫,傍晚發熱,大便有時腹瀉有時乾燥,到了晚上,精神恍惚,無法入睡。

陸醫生診脈後發現,左寸脈浮動不流利,兩關脈都細而緊,兩尺脈剛開始摸起來很強勁,按重後就變弱了。陸醫生判斷金妻的心、脾、腎三條經絡都有問題。之前的醫生一直用清涼藥物治療,這是錯誤的。

陳皮、貝母、前胡蘇子木通、苡仁、當歸、白芍、天麻為煎劑,巳午未三時服。黎明用熟地、人參、製附子杜仲、麥冬、山藥、知母白朮同為丸,淡鹽湯送下。黃昏服安神丸。如此分為三治,初服便覺有頭緒,調理兩月,諸症如失。

白話文:

使用陳皮、貝母、前胡、蘇子、木通、苡仁、當歸、白芍、天麻煎製湯劑,在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服用。

天一亮就用熟地、人參、製附子、杜仲、麥冬、山藥、知母、白朮做成丸子,用淡鹽湯送服。

黃昏時服用安神丸。

以上分為三種療程,剛開始服藥就能感覺頭緒清晰,調養兩個月,各種症狀就像消失一樣。

殷岐山於春末患傷寒,醫與汗下,症已愈矣。然精神時常覺恍惚,肌肉未能充實。至秋時,發熱微咳嗽,食減肌削,且精滑便溏,醫謂陰虛,服六味加減幾百劑,至冬,甚惡寒,不能出戶。診其脈,浮之損小,其色㿠白不澤,曰:陽虛症也,非參不可。凡陰虛之熱,蒸蒸內出,骨甚於肉,肉甚於皮,陰分必劇,重捫則熱不甚,明乎外熱內不熱也,且熱發無常,是陽氣有時虧盈也。(語未妥。

白話文:

在春末,殷岐山得了傷寒,醫生給他服了發汗的藥,症狀已經痊癒了。但是,他經常感到精神恍惚,肌肉也沒有恢復過來。到了秋天,他開始發低燒,輕咳,食慾不振,肌肉消瘦,而且精滑便溏。醫生認為這是陰虛,給他服用了六味地黃丸加減劑幾百劑。到了冬天,他非常畏寒,不能出門。醫生診脈後發現,他的脈浮而弱小,脈色淡白而無光澤,說:“這是陽虛的症狀,必須服用人參。”一般來說,陰虛發熱時,身體會從內向外蒸發,骨頭比肉熱,肉比皮膚熱,陰分一定很嚴重。重按時熱度不大,這說明外熱內不熱。而且發熱沒有規律,這是陽氣有時不足有時充盈的表現。(語未妥。

)陰虛火旺之嗽,口口相續,口渴咽乾,痰涎稠濁。(此近傷風症矣。)今微咳無痰,明乎陽氣之不能上升也。(亦未妥。)即精滑者,亦因陽氣不足,故陰精不固也。至大便不實與畏寒,其為陽虛顯然矣。總由傷寒汗下之後,元氣未復,而強力作勞,以致損憊。用加減八味丸,五更淡鹽湯下,日中用四君、四物,加棗仁、遠志作煎劑,間用補中益氣湯,兩月而愈。

白話文:

陰虛火盛引起的咳嗽,連續不斷,口渴咽乾,痰液黏稠混濁。(這是接近感冒的症狀。)現在咳嗽微弱無痰,說明陽氣不能上升。(這也不對。)即便是痰液稀滑的人,也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陰精不能固攝。至於大便不成型和畏寒,則是陽虛明顯。這些都是因為傷寒出汗後,元氣沒有恢復,而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使用加減八味丸,凌晨用淡鹽湯送服,中午用四君子、四物湯,加入棗仁、遠志煎服,間隔服用補中益氣湯,兩個月後痊癒。

黃履素曰:予少患下元虛,不能多言,稍不戒,所得病不可狀,丹田若無物者,甚則夜半陰極之時,陽氣欲脫,手足厥冷,汗大泄,一交子醜,氣分乃漸復,此係腎陽衰弱之候。常服溫腎之藥,於滋陰料中,多用菟絲子、枸杞子肉蓯蓉、五味子、鹿茸紫河車之屬,遂得漸愈。前症因目病,誤服黃連丸,頓劇。

白話文:

黃履素說:我年輕時就患有下元虛弱,不能多說話,稍微不注意,就會發病,病狀難以形容。丹田就像沒有東西一樣,嚴重的時候,在夜半陰氣極盛的時候,陽氣快要消失,手腳冰冷,大汗淋漓,到了半夜一點到三點,氣息才逐漸恢復。這是腎陽衰弱的徵兆。我經常服用溫腎的藥物,在滋養陰氣的藥材中,多用菟絲子、枸杞子、肉蓯蓉、五味子、鹿茸、紫河車等,病情才逐漸好轉。前面的症狀是因為眼疾,誤服了黃連丸,病情突然加重。

要知陽衰之症,寒藥在所最忌。知母、黃柏之屬,最傷胃中生髮之氣,即平人亦不宜多服。又本草云:升麻、川芎,下虛人忌服。予服四物湯,川芎稍多,服補中益氣湯,失加人參,皆頓覺下虛,前症陡發,藥之響應如此。

白話文:

要了解陽氣衰弱的症狀,服用寒涼藥物是最忌諱的。知母、黃柏這類藥物,最會損傷胃中滋養陽氣的功能,就算是一般健康的人也不宜多服。另外,本草書中說:升麻、川芎這類藥物,身體虛弱的人忌服。我服用四物湯時,川芎用量稍多,服用補中益氣湯時,誤加了人參,都突然感到身體虛弱,原本的症狀也突然發作,藥物的反應就是這樣。

李士材治何邑宰之子,虛損遺精盜汗,瘦骨柴立,已瀕於危。簡其所服,以四物、知、柏為主,芩、連、二冬為加減。診其脈,大而數,按重極軟,(猶有胃氣,故可治。)曰:中氣大寒,反為藥苦矣。乃以歸脾湯肉桂一錢,人參五錢,當晚熟睡,居十日而汗止精藏,更以還少丹,兼進補中益氣,服一月而愈。

白話文:

李士材治療何邑縣令的兒子,他虛弱損傷、遺精盜汗、骨瘦如柴,已經瀕臨危險境地。李士材簡化了他服用的藥物,以當歸、芍藥、熟地、白芍為主要藥物,加入黃芩、黃連、麥冬、天冬做加減。診斷他的脈象,脈搏大而數,按壓下去很重但很軟(還有胃氣,所以可以治療)。李士材說:他的中氣非常寒冷,用苦藥反而會對他造成傷害。於是,他改用歸脾湯,加入肉桂一錢,人參五錢,當晚就讓他睡得很香,十天後盜汗和遺精都停止了。接著,李士材又使用還少丹,同時進補中益氣的藥物,服用一個月後就痊癒了。

顧宗伯患發熱困倦,目昏耳鳴,腳軟不能行,大便燥結,手足麻痹,腰胯疼痛。李診之曰:腎虛不能上交,心虛不能下濟。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龍眼肉三十枚。五十餘日,精神漸旺,肌肉漸充。一日,多飲虎骨酒,大便乃結。醫者皆云:八味丸非久服之藥,十全大補宜去肉桂,反用知母、元參佐之。服之數月,遂至不起。

白話文:

顧宗伯發燒、疲倦、眼睛昏花、耳朵鳴叫、腿腳無力不能行走、大便乾結、手腳麻痺、腰胯疼痛。李醫師診斷說:腎虛導致精氣無法上達,心虛導致氣血無法下行。給他服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並加入龍眼肉三十顆。五十多天後,精神逐漸好轉,肌肉也漸漸飽滿。一天,他喝了大量的虎骨酒,結果大便祕結。其他醫師都說:八味丸不適合長期服用,十全大補湯應該去除肉桂,改用知母、元參來搭配。服用了幾個月後,病情惡化,最終不治身亡。

琇按:是症八味、十全、元參、知母,其失正均,惟集靈膏一方,真的劑也。

白話文:

琇的看法:治療此病的八味、十全、元參、知母這些方劑,都沒有針對病情的根本,只有集靈膏這一種方劑,纔是針對病情的。

李翰林勞而無度,醉而御內,汗出多痰,服寬膈化痰之藥,轉覺滯悶。診其脈,沉而澀,兩尺尤甚,曰:痰得澀脈難愈,況尺中澀甚,精傷之象也,在法不治。乞投劑,勉用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兩帖有小效,眾醫皆喜。李曰:澀象不減,脈至無根,死期近矣。果十餘日而歿。(據脈症,藥亦大左。)

白話文:

李翰林因為過度勞累和醉後行房,出汗很多還伴隨著痰。服用化痰藥後,胸悶更加嚴重。診脈時,脈象沉澀,尤其是左右兩側的脈象,我說:痰液遇上沉澀脈象難以治癒,況且脈象在手指兩端位置尤為沉澀,這是精氣受損的徵兆,按照醫理來說不能治癒。李翰林請求開藥,我勉為其難地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半夏和茯苓,服用兩帖藥後略有好轉,其他醫生都很高興。李翰林卻說:脈象的沉澀徵兆沒有減輕,脈象也沒有力道,離死期不遠了。果然十幾天後李翰林就去世了。(根據脈象特徵,藥方也開得不太妥當。)

盧不遠治吳叔顯,三月間生瘡,服藥瘡已合,而喘急殊甚,十日不能就枕。往診之,先用發瘡開肺,次用降氣補腎,斷其次日當瘡發,五日當足腫,六日當出水,十日可喘定就睡。嗣後足生二毒,三月始完復。次年七月,偶以傷風微熱,左三部脈惟隱隱見。以大劑人參、歸、地、甘草,十帖脈方起,二十帖如常。

白話文:

盧不遠替吳叔顯治病,吳叔顯在三月時長了瘡,服藥後瘡口已癒合,但喘得很厲害,十天都無法入睡。盧不遠前往診治時,先用發瘡開肺的藥,接著用降氣補腎的藥,並斷言隔天瘡口會發,五天後腳會腫起來,六天後會出水,十天後喘息就能穩定並入睡。後來吳叔顯的腳上長了兩個毒腫,經過三個月才痊癒。隔年的七月,吳叔顯因傷風而發燒,左手三部脈很微弱。盧不遠用大量人參、當歸、生地、甘草,十帖藥後脈象才開始恢復,二十帖後恢復正常。

十月再感,左脈更不如秋,但微熱,起居如故,三日就枕,七日頭痛如破。因告其兄,以秋病之危,今若昏死,決無生理。彼尚疑其言,九日果微昏錯語,十二日不識人,再七日死。或問曰:某昨歲垂危,君言變症,歷歷如響,幸全生焉。今冬微恙,君言不起,果應其言,其症為一為兩?曰:其人氣骨夭弱,腎精不全,其瘡亦從腎發也。不知而用發散,元氣轉耗,瘡毒內逆於肺而喘。

白話文:

這位患者在十月再次發病,這次左脈比秋季的脈象更差,雖然有些微熱,但起居生活還算正常。三天後,他開始臥牀不起,七天後,出現了劇烈的頭痛,就像頭要裂開一樣。患者就告訴他的哥哥,說秋季的病情已經很危險了,如果這次昏迷不醒,恐怕就沒有生還的希望了。他哥哥當時還不太相信,但到了第九天,患者果然開始神志不清,說起話來顛三倒四。到了第十二天,患者已經不認識人了。又過了七天,患者就去世了。

有人問道:這位患者去年也曾危在旦夕,您說他會出現變症,結果跟您說的完全吻合,後來他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今年冬天他只是輕微的病情,您卻說他會死,結果果然如此。請問這兩種情況是屬於同一種類型嗎?

我回答說:這位患者的身體虛弱,腎精不足,他的瘡瘍也是從腎臟發出來的。他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使用了發散的藥物,導致元氣進一步耗損,瘡毒內攻於肺,出現喘息的症狀。

予用四逆散,使太陰氣開,瘡遂外出;用六味料,使少陰納氣,息遂內均。清升濁降,足腫生癰,病俱外去,是以生也。今秋左脈不起,是元氣內索,不堪左旋矣。比起而再戕賊之,病發於骨髓,所以腦痛,因之遂昏,是內關之症,氣獨內絕,是以死也。其病皆根本於腎,是一非兩,不在症之輕重為異同也。

白話文:

我使用四逆散,讓太陰之氣通暢,瘡口因此而排出體外;使用六味料,讓少陰攝納之氣,使呼吸因此而平穩均勻。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腳部腫脹,長出毒瘡,病症全部從體外消除,因此能夠復原。現在秋天的脈象不振,這是元氣內耗,無法向左運轉了。如果再強行調養,反而會傷害身體,病症會發展到骨髓,因此腦部疼痛,繼而昏迷,這是內關的症狀,只有內在之氣斷絕了,才會死亡。這個病症的根本原因都在於腎,只有一條病因,不在於症狀的輕重程度不同。

馮楚瞻治余侍讀,數年參藥久服,或時氣逆上攻,或時氣墜下迫,二陰皆重,失氣甚頻,大便溏而不暢,脈則細數無力。向服補中益氣,殊不知愈升則氣愈降,況兼陳皮辛散,反泄元氣,豈未聞塞因塞用之說乎!乃以八味加鹿茸、補骨脂、五味子為丸,參湯吞服於空心。以嫩防風三兩,酒煮取汁,拌炒黃耆一斤,炒黃白朮半斤,熟附子四兩,三味煎汁,去滓熬膏,以人參六兩為末,收成細丸,日中食遠白湯吞服四錢。

白話文:

馮楚瞻醫生為侍讀治病,多年服用滋補藥物,時而氣息逆上攻心,時而氣息下墜壓迫,陰虛嚴重,經常氣虛,大便溏瀉不暢,脈象細數無力。過去服用補中益氣湯,卻不知氣補得越多,氣虛症狀越嚴重,加上陳皮辛味散發,反而會泄耗元氣。難道沒聽過「塞因塞用」的道理嗎?

於是,馮醫生用八味丸加上鹿茸、補骨脂、五味子製成藥丸,用參湯在空腹時服用。用三兩嫩防風,用酒煮出汁液,拌入一斤炒黃耆和半斤炒白朮,以及四兩熟附子,三種藥煎出汁液,去除渣滓熬成膏狀,再加入六兩人參研成細末,製成小丸子,每天中午用溫熱的白開水服用四錢。

耆能升托,術能固中,參能補里,附能回陽,四味共劑收功,何慮虛陷者不為振作發生也?遂愈。

胡春坊年將六旬,抱病九月餘,寒熱攻補雜進,症隨藥變,虛虛實實之間,幾莫能辨。診之,六脈洪大有力,似非陽虛也。乃時當暑月,汗出惡風,痰嗽鼻塞,飲食如故,卻精神實疲,此陰虧不能斂陽,以致陽浮陰散,清濁不分,邪火消穀,生痰不生血也。但為養陰,則陽有所依,投以六味,加鹽水煮橘紅、麥冬、五味子,不三劑而愈。

白話文:

胡春坊先生將近六十歲,生病已有九個月,期間寒熱交替,進補後症狀反而加重,虛實難辨。診脈發現,六脈洪大有力,不像陽氣虛弱。但當時正值盛夏,他卻出汗怕風,痰多鼻塞,飲食正常,精神卻很疲憊。這是陰液虧損,無法收斂陽氣,導致陽氣上浮,陰氣散亂,清濁不分,邪火消耗元氣,生痰而不生血。只要滋養陰液,就能讓陽氣有所依附。於是他服用六味地黃丸,並加入加鹽水煮過的橘紅、麥冬、五味子等藥材,服用不到三劑藥就痊癒了。

趙宦病赤如妝,不省人事,口多譫語,手足躁動,六脈洪大搏指。所服乃柴、廣、半之類,以其劑小,不能為害,不知真陰失守,虛陽上浮,神氣欲脫,補救尚虞不及,敢以清利速其死耶。以人參八錢,熟地、麥冬、丹參、白芍、茯神、遠志、牛膝、薑炭,每日二劑,不數日而愈。

白話文:

趙宦生了病,臉色像化了妝一樣紅,失去意識,嘴裡胡言亂語,手腳不安份,六種脈象都很大而有力,跳動明顯。他吃的藥都是柴胡、廣木香、半夏之類的藥物,這些藥劑量小,不會產生大的危害。但是他不明白自己的陰液已經不足,虛熱上浮,神氣將要脫離身體。即使用補救的藥物,也恐怕來不及了,還敢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去加速他的死亡嗎?開出人參八錢,熟地、麥冬、丹參、白芍、茯神、遠志、牛膝、薑炭等藥,每天服用兩劑,不久他就痊癒了。

高鼓峰治吳升玉,發熱多汗,便秘數日不行。醫曰:此停食傷寒也,不宜與食,待熱退始可以稀粥飲之。病勢轉甚,延治。問曰:肚中飢否?曰:飢。索其日所用藥,則芩、連、枳殼、花粉、厚朴之屬。笑曰:但吃飯,病即除矣,無庸此等藥也。病者喜甚,曰:吾本無食,醫言有食,故耐此數日飢耳。

白話文:

高鼓峯醫生治療吳升玉,他發燒多汗,便祕好幾天了。醫生說:這是停食造成的傷寒,不應該再給他食物,等熱退以後再用稀粥給他喝。病情惡化,才來找高醫生看病。高醫生問道:你的肚子餓嗎?吳升玉回答:餓。高醫生查看了他這些天的藥方,有黃芩、黃連、枳殼、花粉、厚朴等藥物。高醫生笑道:只要吃飯,你的病就會好,不需要這些藥物。吳升玉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沒有吃東西,其他醫生說我有停食,所以我忍了幾天飢餓。

然便秘云何?曰:致新則推陳矣。胃中久無穀氣,故前物積而不下,且子之發熱多汗,一味虛症,遂用參、術調理而愈。

白話文:

那麼便祕又是怎麼回事呢?答道:吃進新的食物,就會推動陳舊的食物。如果胃裡長久沒有食物,因此之前吃下的東西堆積在上面而無法下行。而且你發熱多汗,都是虛症的表現。於是用了人參、白術來調理,最後就治好了。

立齋治州同劉禹功,素不慎起居七情,以致飲食不甘,胸膈不利。用消導順氣,肚腹痞悶,吐痰氣逆。用化痰降火,食少泄瀉,小腹作脹。用分利降火,小便澀滯,氣喘痰湧。服清氣化痰丸,小便愈滯,大便愈瀉,肚腹脹大,肚臍突出,不能寢臥。六脈微細,左寸甚虛,右手短促,此命門火衰,脾腎虛寒之危症也。

白話文:

立齋在浙江為劉禹功治病。劉禹功一向不注重生活起居和情志調養,導致食慾不振,胸悶腹脹。使用消食理氣的藥物後,腹中脹悶加重,吐痰氣逆。接著使用化痰清火的藥物後,食量減少、腹瀉,小腹脹滿。再改用分利清火的藥物,小便不暢,氣喘痰湧。服用清氣化痰丸後,小便更加不通,大便更加腹瀉,腹脹加劇,肚臍凸出,無法平臥休息。檢查脈象,六脈微弱細小,左寸脈極為虛弱,右手脈搏短促。這是命門之火衰弱,脾腎虛寒的危重之症。

先用《金匱》加減腎氣丸料,肉桂、附各一錢二分,二劑,下瘀穢甚多。又以補中益氣送二神丸,二劑,諸症悉退五六。又用前藥數劑,並附子之類,貼腰臍及湧泉穴,六脈漸和而安。後因怒腹悶,惑於人言,服沉香化氣丸,大便下血,諸症悉至。曰:此陰絡傷也,辭不治,果段。

白話文:

先用《金匱要略》裡的加減生氣丸,肉桂、附子各12分,2丸,下利嚴重。又用補中益氣的送二神丸,2丸,諸症全部退去。又用前面的藥物,加上附子之類,敷貼腰部和湧泉穴,六脈平和而安。後來因為憤怒腹瀉,聽信別人的話,服用了沉香化氣丸,大便下血,諸症全部發作。他說:這是陰絡受傷,醫治不了,果然死亡。

吳厚先治薛氏子,吐血止後,忽患心跳振衣,或時驚恐,用熟地一兩,山藥五錢,女負、山萸、枸杞各三錢,服二十餘帖,本方加元武膠為丸,症頓減。間藥一日即跳動,偶一醫用六君子,加補心鎮心之品,症復增。吳曰:此心跳,乃虛里之動也。經曰:胃之大絡名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白話文:

吳厚先醫治薛姓子弟,吐血後停止了,但突然出現心悸症狀,有時驚恐不安。他使用熟地一兩,山藥五錢,女貞子、山萸肉、枸杞各三錢,服用二十多劑後,症狀明顯減輕。在他原先的方劑中加入元武膠做成丸藥服用後,症狀突然加重。有一次,間隔一天服藥,症狀又開始發作。其他醫師偶爾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補心安神類的藥物,症狀又再次加重。吳厚先說:這種心悸症狀,是虛裏動的緣故。《內經》上說:胃部的一條大經脈叫虛裏,它貫穿膈膜連接著肺,從左胸下緣出來,它的動脈對應著衣帶,宗氣泄露就會導致心悸。

凡患腎虛勞怯者,多見此症。腎屬水而肺主氣,氣為水母,腎虛不納,故宗氣上泄,而腎水愈竭於下。欲納氣歸元,惟補陰配陽為是耳。

白話文:

凡是患有腎虛、勞累、神怯的人,大多都有這種情況。腎臟屬水,肺臟主管氣,氣是水的母親。腎虛無法收納,因此原有的氣就會向上散失,而腎水就會在下方越來越枯竭。想要將氣歸納回原位,只有用補足陰氣來調和陽氣的方法纔行。

琇按:凡治小兒,不論諸症,宜先揣此穴。若跳動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幼科能遵吾言,造福無涯矣。此千古未泄之秘也,診之貴之。

白話文:

琇按:凡是給小兒看病,不論什麼病症,都應該先按觸這個穴位。如果穴位跳動劇烈,就不要進行攻伐治療,因為這是孩子先天不足的緣故。小兒科大夫如果能遵循我的話,福澤無窮。這個祕訣是歷代相傳的,一定要珍視。

高鼓峰診楊在公,六脈動甚,因語之曰:脈緊而弦,不出一月危病至矣。定方而別,斯時無甚病。至十月中,忽患咳嗽,醫作風寒治,數以羌活與之。十餘日,遂大吼喘,痰湧如潮,作齁䶎聲,不得臥,坐一人於床,以額俯靠其背,稍抬頭即喘急欲死。走人邀診,曰:以前脈推之,病根固深,然不宜困敗如此之速也。

白話文:

高鼓峯為楊在公診脈,發現脈搏動得很厲害,於是告訴他:「脈搏緊而弦,不到一個月就會有危重的病症出現。」楊在公臉色大變,告別了高鼓峯。當時楊在公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疾病。到了十月中旬,楊在公突然咳嗽起來,醫生診斷為風寒,給他服用羌活等藥物。十多天後,楊在公開始劇烈咳嗽,痰液如潮水般湧出,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無法入睡。楊在公讓一個人坐在他的牀邊,他趴在這個人的背上休息,只要稍微抬起頭就會呼吸急促,彷彿要窒息一般。有人趕緊去請高鼓峯前來診治。高鼓峯說:「根據我之前的脈診,你的病根很深,但病勢不應該惡化得這麼快。」

此殆攻伐之藥,逼成之耳,無救矣。病家只哀求定喘。曰:定喘不難,無如脈色皆去,縱喘定之後,仍虛脫而死矣。遂朝用參、耆、歸、芍,暮用加減八味,三日而能臥,飲食倍進,其家甚喜,以為得生。高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減,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今出入升降俱廢息矣,縱挽回何施?茲不過暫留命門一絲未斷之氣,逾十日必死矣。

白話文:

這可能是用藥物強行鎮壓所造成的假象,已經無法挽回了。病人家屬只哀求醫師想辦法讓病人喘不過來。醫師說:讓病人喘不過來不難,但脈象沒了,就算暫時讓病人喘不過來,病人還是會因虛弱過度而死亡的。於是醫師白天用人參、黃耆、當歸、芍藥等藥物,晚上用加減八味丸,三天後,病人能躺著休息了,飲食也變多了。病人家屬很高興,覺得病人有救了。醫師說:呼吸的進出和升降都停止了,神智也會跟著衰退,身體的元氣也會孤立無援。如今呼吸和升降都停止了,就算想辦法補救,又能如何呢?病人心臟仍有微弱的元氣,但如果超過十天,病人就必定會死亡。

已而果然。向使病未見之先,預行補救,可以消患於未萌。即已見之後,醫能以大劑填補峻補之藥投之,即不能如奮,尚可稍延歲月,不至若是之促。此可為妄肆攻伐之戒。

白話文:

果然如此。假設在疾病出現之前,就能夠採取預防措施,那麼就能夠在疾病萌芽階段就把它消滅掉。即使疾病已經出現,醫生也能夠使用大量補益的藥物來治療,雖然無法完全治癒,但也許可以稍微延續生命,不至於如此短命。這可以作為盲目攻伐的警戒。

徐次鏐病咳嗽,高細診其脈,六部皆動。因問徐嗜酒乎?曰:然。服天麥冬、知、貝母、生地等類乎?曰:服逾斤許矣。高曰:君病與此藥相反,可禁勿服。寫歸脾湯、六味丸兩方與之。高歸語友人曰:次鏐病,即《素問》所謂二陽病發心脾也。其人必勞心過度,又嗜酒多欲,急救三陰,乃為良法。

白話文:

徐次鏐得了咳嗽,高細為他診脈,發現六脈都動。高細便問徐次鏐:「您平時愛喝酒嗎?」徐次鏐回答:「是。」「您服用過天麥冬、山梔子、貝母、生地等藥物嗎?」「服用超過一斤了。」高細說:「您的病與這些藥物相反,應該停止服用。」於是開了歸脾湯和六味丸方劑給他。高細回到家後,對朋友說:「徐次鏐的病,就是《素問》中所說的二陽病發於心脾。此人一定是勞心過度,又嗜酒好色,急救三陰,纔是好的治療方法。」

醫以陰寒逼之,火無所發泄,遂成燎原之病。今六脈純是陰火,有出無入,不逾年死矣。或謂次鏐無恙,不過患傷寒耳,何遽至是?曰:脈法當如是耳。八月中,高適寓孤山,徐邀遊天竺。曰:聞子善太素脈,乞為我診,辛丑可得第否?高曰:太素兩字,出在三墳,後入竊之,以欺天下之耳目,且造為歌訣,妄言禍福,軒岐無是也。

白話文:

醫生用陰寒的方法來治療,火氣無法發散,於是演變成無法控制的疾病。現在六脈全都是陰火,只出不入,不超過一年就會死亡。有人說次鏐沒問題,只是受了風寒而已,怎麼會變這麼嚴重呢?回答說:根據脈象判斷應該是這樣。

八月中旬,高適住在孤山,徐某邀請他到天竺遊玩。徐某說:聽說您精通太素脈,請您幫我診斷一下,今年是否能考中進士?高適說:「太素」這兩個字,出現在三墳之中,後人竊取它來欺騙世人。還編造歌訣,胡說禍福,這些都是軒轅和岐伯沒有說過的話。

但《素問》自有一種榮枯壽夭,貧富貴賤,得失成敗之說,要不出乎吉凶悔吝,善惡逆從之理,其道精微,然我能約略言之,診畢,語之曰:辛丑固好,然不若甲辰更得當也。(云云者,固知其將死,欲阻其北上耳。)次問壽。曰:子年甫三十外,不必問壽。察其意,惟以科名為急耳。

白話文:

但《素問》有一套關於榮耀、衰落、壽命、早夭、貧窮、富貴、尊貴、卑賤、得失、成敗的理論,這些都離不開吉、兇、悔、吝、善、惡、順、逆的道理,它的規律十分精妙,但我可以大致說一下。我診斷結束後,對他說:辛丑年固然不錯,但還是不如甲辰年更合適。(我這樣說,是確實知道他會死,想阻止他到北方去罷了。)接著詢問他的壽命。我說:您現在還不到三十歲,不必問壽命。觀察他的意思,他只把功名急於心頭而已。

不及病情,難以直言。因語其尊人,使急返石門。告之曰:令郎脈氣不佳,如北上其不返乎?曷阻之。曰:予固阻之,弗能止也。固為制大料參膏,令戒酒絕色,服之庶可冀其還家。如或似火而用寒涼藥則殆矣。到京後,閩人有以前說進者,信之,用發散寒涼,不十劑,吐血而歿。

白話文:

對病情瞭解不足,難以直說。於是跟他父親商量,讓他趕快回石門。告訴他父親說:您兒子的脈象不好,如果他北上,可能回不來了?父親問:為什麼阻攔他?父親答:我本來就阻攔他,但沒能阻止他。我特意按照「大料參膏」的配方,讓戒酒謝客,服用之後或許能期望他平安返家。如果他像發燒一樣用寒涼的藥物,那恐怕性命難保。到了京城之後,有福建人向他提起以前所說的建議,他相信了,就服用發散寒涼的藥物,不到十劑,就吐血身亡。

張路玉治顏氏女,虛羸寒熱,腹痛裡急,自汗喘嗽者三月餘,屢更醫不愈,忽然吐血數口。脈之,氣口虛澀不調,左皆弦微,而尺微尤甚。令與黃耆建中加當歸、細辛。或曰:虛澀失血,曷不用滋陰降火,反行辛燥乎?曰:不然。虛勞之成,未必皆本虛也,大抵皆由誤藥所致。

白話文:

張路玉治療顏姓女子,她身體虛弱,時冷時熱,腹痛下瀉,自汗咳嗽,已經超過三個月了,多次換醫生治療都沒有好轉,突然間吐出幾口血。把脈發現,氣口脈象虛弱澀滯不調,左邊脈象都弦細弱,而尺脈特別弱。於是讓她服用黃耆建中湯劑,加入當歸和細辛。有人說:虛弱澀滯又失血,為什麼不用滋陰降火藥,反而用辛溫燥熱藥呢?張路玉說:那樣不對。虛勞的形成,不一定都是本來就虛造成的,大多數都是誤服藥物造成的。

今病欲成勞,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溫之藥,提出陽分,庶幾挽回前失。若仍用陰藥,則陰愈亢,(亢字未妥。)而血愈逆上矣。從古治勞,莫若《金匱》諸法,如虛勞裡急諸不足,用黃耆建中湯。即腹痛悸衄,亦不出此。加當歸以和榮血,細辛以利肺氣,毋慮辛燥傷血也。

白話文:

現在的疾病將要變成慢性病,趁著它還沒紮下根基,趕緊用辛溫的藥物,提升陽氣的比例,或許還能挽回以前的損失。如果還是使用寒涼的藥物,那麼寒氣會更加旺盛,而血液也會更加逆流向上。自古以來治療慢性病,沒有比《金匱要略》的方法更好的了,例如虛勞裡急、諸多不足的情況,使用黃耆建中湯。就算出現腹痛、心悸、衄血等症狀,也不脫離這個原則。再加入當歸來調和氣血,加入細辛來理順肺氣,不用擔心辛熱乾燥的藥性會損傷氣血。

遂與數帖,血止。次以桂枝人參湯,數服腹痛寒熱頓除。後用六味丸,以棗仁易萸肉,或時間進保元、異功、當歸補血之類,隨症調理而安。

白話文:

於是服用了幾劑藥,出血就停止了。接著服用桂枝人參湯,服用了幾次,腹痛發熱的症狀便消除了。之後開始服用六味丸,把丸中的仁核換成羊肉。或者適時服用保元丸、異功散、當歸補血丸等藥物,根據病情對症調理,逐漸好轉。

胡念安治王在廷之室,病虛勞十餘載,喘促吐沫,嘔血不食,形體骨立,諸醫束手。診之,見其平日之方皆滋陰潤肺溫平之劑,曰:以如是之病,用如是之藥,自然日趨鬼道矣,焉望生機?仲景云:咳者則劇,數吐痰沫,以脾虛也。又昔賢云:腎家生陽,不能上交於肺則喘。

白話文:

胡念安醫生診治王在廷的妻子,她患有虛勞病十幾年了,呼吸急促、吐痰沫,吐血並且不能進食,身體消瘦骨立,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診脈後,發現她平時服用的藥方都是滋陰潤肺、溫和調理的方劑,胡念安說:「像這樣的疾病,服用這樣的藥,自然會越來越嚴重,怎麼可能好起來呢?《傷寒論》中說:咳嗽嚴重,經常吐痰沫,是因為脾虛。而且古人也有說法:腎臟產生陽氣,如果不能上傳到肺部就會導致喘促。」

又云:脾虛而失生化之原則喘。今脾腎敗脫,用藥如此,安望其生?乃重投參、耆、薑、附等,二劑而喘定。緣泄瀉更甚,加萸、寇十餘劑而病減十七。又灸關元,因畏痛,只灸五十壯,迄今十餘年,體大健。(《醫林指月》。凡虛損病,能受溫補者,原極易治。古人醫案所載,大半俱系此症,其實與陰虛內熱之虛勞病,了沒交涉也。

白話文:

有一位姓董的病人,在正德三年初冬前來求診測脈,他的脈搏時而跳兩下停一下,時而跳七下停一下,有時跳十二下,有時跳十七下停一下。這是心絕脈象,心火已經枯竭。正值仲冬水旺時節,心火如何能生長?我暫且開了參、耆、茸、附、河車、臍帶、桂心、棗仁等藥方給他。

服用十劑藥後,他的脈搏停頓時間不那麼規則了,不像之前那樣有固定的節奏。又服用了十劑,脈搏停頓的時間減少了。再服用了十劑,六脈就恢復正常了。哎!不能說沒有效果啊。要知道治療得早,即使不用丹藥、艾灸,也可能保全性命。

昔蜀中一道人,童顏漆發,眉字疏秀,自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神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按:鹿茸乃鹿茸,鹿之精血結而為角,性溫大補精血,元陽相火虛者宜之。或加於六味地黃丸中,亦妙。(《治法匯》,張三錫。)

白話文:

古時候有一個道士,面容像孩子一般,頭髮烏黑髮亮,眉毛細長秀麗,他唱著歌說:尾巴尖上(的毛)不能禁住海邊的風;九轉神丹都不要再提了;我擁有班龍頭上的明珠,能夠補益玉堂關下的穴位。

註:鹿茸就是鹿角,鹿的精血凝結而成,性溫,可以大補精血,適合元陽之火旺盛的人服用。或者加入六味地黃丸中,效果也很好。(《治法撮要》,張三昭。)

張三錫治一人咳嗽,已成勞極,用四物、知、柏不愈,乃以秦艽鱉甲散,加二母、二冬,十數劑而愈。

白話文:

張三錫治療一位得了癆病的人,已經非常嚴重。他用了四物湯加黃柏,效果不佳。於是改用秦艽鱉甲散,再加入二母湯、二冬湯,十幾劑後病就好了。

陸祖愚診傅小泉室,高年患濕痰症。暑月,或與香燥過多,反增頭暈口渴,眼花不寐,飲食少進,骨節痠疼。診得左寸洪數,關尺細澀,右手浮滑,關尺沉細,且九至一止,曰:此血虛痰火也。論症尚有治法,獨是右關尺歇止有常數,便不可為矣。凡血虛症,即是肝病,大都庚日篤,辛日危,況立秋在邇乎。

白話文:

陸祖愚為傅小泉夫人看診,她年紀已長,患有濕痰症。在炎熱的夏天,她吃了過多辛香燥烈之物,反而加重了頭暈口渴、眼花失眠、食慾不振、骨節痠痛等症狀。

陸祖愚診脈時發現,左手寸口脈洪大而數,關尺脈細澀;右手浮脈滑利,關尺脈沉細,而且從九至數到一就停止,於是說:「這是氣血虛弱而痰火內擾引起的。」

陸祖愚接著分析病情說:「這種症狀還有治療的方法,但是右手關尺脈停止跳動有固定的間隔,就不能治癒了。」

陸祖愚解釋:「凡是氣血虛弱的疾病,都是肝臟出了問題。這種病大多在庚日加重,辛日危急,尤其現在立秋將至。」

或聞而非之,乃與養血清火,消痰順氣之劑,果覺有驗。十劑後,竟可步至中堂,料理家務,每日約進粥十餘碗,人皆謂能起死為生矣。忽一日小腹作痛,冷汗不止,至夜半,不知人事,次日酉時死矣。小泉不忘前言,檢歷視之,果是辛日也。

白話文:

有人聽說後就加以否定,我於是給他開了滋養氣血、清熱降火、化痰通氣的藥方,果然見效。服用十劑後,他竟然能走到中堂,料理家務,每天攝取約十多碗粥。大家都說他能起死回生了。突然有一天,他小腹劇痛,冷汗直流,到了半夜,失去意識,到了第二天酉時就去世了。我記起他說的話,檢查他的病例,發現那天果然是辛日。

陳三農弟,昏倦發熱,頭痛惡風。因中氣太虛,元氣下陷,陽氣不充而頭痛,形氣衰少而內熱。用調中益氣湯葛根一劑而安。更制脾腎丸,服逾月而愈。

白話文:

陳三農的弟弟感覺倦怠、發燒,還怕冷。這是因為他的脾胃之氣虛弱,導致元氣下沉,陽氣不足,而出現身體虛弱、內熱的情況。於是,他服用了一劑調中益氣湯,加入了葛根,病情纔好轉。後來,他又服用了一個月的脾腎丸,才完全康復。

治一貴婦,咳嗽泄瀉,咳嗽甚則泄瀉愈,泄瀉甚則咳嗽略止,午前微寒,午後微熱。此皆脾胃虛弱,痰涎隨虛火上潮,則咳甚而瀉止,痰涎隨虛火下注,則泄甚而咳止。不必治其諸症,但補養脾胃自愈。用保元湯,加炒松花乾薑、五味、破故紙,八劑而咳嗽寒熱皆除,又八劑而泄止。(雄按:未必盡然,須憑於脈。)

白話文:

治療一位貴婦,她患有咳嗽和腹瀉。咳嗽嚴重時腹瀉會減輕,腹瀉嚴重時咳嗽會稍微停止。早上微寒,下午微熱。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脾胃虛弱,痰液隨著虛火向上湧動,就會咳嗽加劇而腹瀉停止;痰液隨著虛火向下運行,就會腹瀉加劇而咳嗽停止。不必治療所有的症狀,只要補養脾胃,這些症狀就會自行痊癒。使用保元湯,加上炒松花、乾薑、五味、破故紙,服用八劑後,咳嗽和寒熱都消失了,再服八劑後,腹瀉也停止了。(雄按:未必完全如此,需要根據脈象判斷。)

薛立齋治一婦人,發熱晡熱,盜汗自汗,殊畏風寒,飲食少思,或腹痛吞酸,或大便不實。此脾胃諸經不足,氣血虧損,朝用補中益氣,夕用八珍湯,倍用參、耆、白朮,各二十餘劑,尋症漸愈。因喪母哀傷,盜汗便血,用加味歸脾湯,數劑而止。仍用前二藥,又五十餘劑,尋愈。

白話文:

一位薛立齋醫師治療一位婦女,她的症狀包括發燒,晚上特別熱,盜汗和自汗,非常怕冷,食慾不振,有時腹痛、反酸,有時大便不成形。這是脾胃等經絡氣血不足造成的。這位醫師早上使用補中益氣湯,晚上使用八珍湯,並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白朮,一共服用了二十多劑,病症逐漸好轉。後來這位婦女因為喪母悲傷而導致盜汗和便血,醫師使用加味歸脾湯,服用了幾劑後症狀就停止了。接著又使用前面的補中益氣湯和八珍湯,服用了五十多劑後,病症痊癒。

月經兩月而至,適因怒,去血過多,發熱作渴,肢體酸倦,頭目暈痛,用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二藥調補痊。

白話文:

月經兩個月才來一次,最近因為生氣,出血過多,導致發熱口渴、四肢痠軟、頭暈頭痛。使用逍遙散和加味歸脾湯這兩種藥物來調理補虛,病症痊癒。

一婦人飲食少思,胸膈不利,或胸中作痛,或大便作瀉,或小便不利,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而愈。後因怒,寒熱往來,倦怠煩熱,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頓愈,用八珍湯調理。後因怒,吐血燥渴,用人參五錢,芩、朮、當歸各三錢,陳皮、甘草各一錢,治之而愈。

白話文:

一婦人內熱口乾,頭暈吐痰,帶下體倦,飲食少思。此脾氣虛弱而不能生肺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脾氣漸強,飲食漸進,諸症漸退。再用加味逍遙散治之,尋愈。

白話文:

一位女性內熱、口乾、頭暈、吐痰、帶下、身體疲倦、食慾不振。這是因為她的脾氣虛弱,導致肺金無法生成。使用補中益氣湯添加茯苓和半夏,脾氣逐漸變強,食慾漸漸增進,各種症狀逐漸緩解。再使用加味逍遙散治療,很快就康復了。

一婦人日晡熱甚,月水不調,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胸膈痞滿,頭目不清,肢體倦怠,發熱煩躁。此七情肝脾虧損之症,用濟生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調治,元氣漸復而愈。

白話文:

有一位婦女下午發熱嚴重,月經不調,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胸中脹滿,頭暈目眩,身體疲倦,發熱煩躁。這是七情導致肝脾氣血虛虧的症狀,使用濟生歸脾湯、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進行治療,元氣逐漸恢復,病情痊癒。

一婦人胸脅膨滿,小腹悶墜,內熱晡熱,飲食不甘,體倦面黃,日晡則赤,灑淅惡寒。此脾肺氣虛,先用六君加川芎、當歸,諸症漸愈。又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諸症全愈。然飲食失節,勞怒,惡寒發熱,不食,用加味小柴胡,二劑而熱退。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而愈。

白話文:

一位女性感到胸肋脹滿,小腹悶痛下墜,體內發熱,傍晚時更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面色發黃,傍晚時臉色變紅,肌肉痠痛惡寒。這是由於脾肺氣虛引起的。

首先,使用了「六君子湯」加減川芎、當歸,各種症狀逐漸改善。接著,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減茯苓、半夏,所有症狀都完全恢復了。

然而,由於飲食不節制、勞累和生氣,患者又出現了惡寒發熱、不進食的症狀。此時,使用「加味小柴胡湯」,兩劑後發熱的症狀就退了。最後,使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身體,患者的病症痊癒了。

一婦人月經不調,飲食少思,日晡熱甚。此肝脾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加山藥、山茱、丹皮、麥冬、五味而愈。次年秋,寒熱如瘧,仍用前藥而愈。

白話文:

一個月來月經不規律,吃東西沒胃口,下午發燒得很厲害。這是肝臟和脾臟氣血都不足造成的。用了十全大補湯加山藥、山茱萸、丹皮、麥冬和五味子後痊癒。第二年秋天,出現瘧疾一樣的發燒和發冷症狀,仍用了之前的藥方後痊癒。

沈大方室趙氏,初患痰喘熱渴,或以降火散氣治之,肌日削而氣日索。延至甲辰,木旺痰盛,身熱口腐,腹脹神昏,絕食。此乃虛熱無火,薛投壯水生土之劑隨愈。至戊申夏初,坐則頭墜不能視,臥則背冷透體,煩熱暈眩,咳嘔痰湧,手足麻冷,勢成危殆。薛曰: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白話文:

沈大方醫館的趙氏,一開始患有痰喘熱渴,有人用清熱散氣的藥來治療,但他的體重日漸消瘦,氣色也越來越差。病情持續到甲辰年,木旺痰盛,身熱口腐,腹脹神昏,絕食。這不是真正的熱證,而是虛熱無火,薛投使用滋陰生土的藥,病情隨之好轉。到了戊申年夏初,趙氏坐著時頭暈目眩,無法看清東西;躺著時,背部卻冷得透體,煩熱暈眩,咳嗽嘔吐大量痰液,手腳麻木寒冷,病情危殆。薛說:這是內在是真寒,而外在是假熱造成的。

遂與薑、附大補之劑,三四劑,勢漸安。仍以前藥加減而愈。(此沈自述之案。)

胡念庵治一中年婦,夜熱咳嗽,本小疾耳。為張、李二醫合用滋陰退熱藥(應是苦寒之劑。)月餘,致面青脈急,喘促吐血嘔沫,日數升,飲食不進,二醫束手,覆而不治。胡為重用參、附十餘劑而安。此非其本原受虧,乃誤藥所致,故易收功也。(《醫林指月》。)

白話文:

胡念庵醫師曾經治療過一位中年婦女,她有夜間發燒咳嗽的症狀,原本只是小病。但是,張、李兩位醫師合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應該是寒涼的藥物)治療了一個多月,導致了她的臉色發青、脈搏急促、氣喘、嘔吐血痰,每日多達數次,而且無法進食。兩位醫師束手無策,覆診後仍然無法治癒。胡念庵醫師改用重劑參、附子治療了十幾劑,婦女的病情就改善了。這個案例並不是婦女的身體原本虧空所致,而是誤用了藥物。因此,胡念庵醫師很容易就治好了她的病。(摘自《醫林指月》)

立齋治一儒者,每春夏口乾發熱,勞則頭痛。服清涼化痰藥,瀉喘煩躁。用香薷飲,神思昏憒,脈大而虛。此因閉藏之際,(冬月。)不遠幃幙為患,名曰注夏。(凡稟賦薄弱,即小兒亦多此病。)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五味、麥冬、炮姜,一劑脈益甚。仍用前藥,加肉桂五分,服之即蘇。更用六味丸而痊。

白話文:

立齋醫生治療一位儒者,每年春夏口乾舌燥、發燒,勞累後會頭痛。服用清熱化痰藥後,會瀉氣煩躁。使用香薷飲後,神思昏沉,脈搏又快又弱。這是因為在秋冬閉藏時節,沒有遠離沾染風寒,導致「注夏」的疾病。(體質虛弱的人,即使是小孩,也容易得這種病。)使用補中益氣湯,去除升麻、柴胡,加入五味子、麥冬、炮姜,服用一劑後脈象明顯改善。繼續使用前一劑藥物,再加入肉桂五分,服下後立即甦醒。再服用六味丸,最終痊癒。

司空何燕泉,小便赤短,體倦食少,缺盆作痛。此脾肺虛弱,不能生腎水,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六味丸,加五味而安。

白話文:

司空何燕泉,小便赤黃量少,身體疲倦、食慾不振,腰部痠痛。這是因為脾肺虛弱,不能生出足夠的腎水,應當滋補水源,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再加上五味子來治療。

庶吉士黃伯鄰,發熱吐痰,口乾體倦,自服補中益氣湯不應。薛謂此金水俱虛之症,兼服地黃丸而愈。後背患一癤,煩痛寒熱,彼嘗偕視郭主政背疽,郭不經意,決其殞於金旺之日。果然。已而郭氏妻孥感其毒,皆患惡瘡,黃所患與郭同,心甚恐。曰:此小瘡也,憎寒等症,皆陰虛舊症,果是瘡毒,亦當補氣血。

白話文:

進士候選人黃伯鄰發燒吐痰,口乾乏力,自己服用補中益氣湯沒有效果。薛醫生認為這是腎肺陰虛造成的,建議同時服用地黃丸,結果治癒了。後來黃伯鄰背上長了一個瘡,發炎疼痛發燒發冷。他曾一起看過郭主政的背上疽瘡,郭主政不當一回事,隨便在腎氣旺盛的日子切開了疽瘡。果然奏效。不久後郭妻和他兒子受了疽毒的影響,都患上了惡瘡。黃伯鄰所患的和郭主政的一樣,心裡很害怕。薛醫生說:「這只是小瘡,怕冷等症狀都是以前陰虛造成的,如果是瘡毒,也應該補氣血。」

乃以地黃丸料煎與服之,即睡良久,各症頓退。自後常有頭面耳目口舌作痛,或吐痰眩暈,服四物、黃連、黃柏愈。

白話文:

於是用地黃丸的藥材煎服,服後立即睡了很長時間,各種症狀都立即消除了。從此後常常有頭部、臉部、耳朵、眼睛、嘴巴疼痛,或者吐出污穢之物,服用了四物湯、黃連、黃柏等藥物才得以痊癒。

少司空何瀟川,足熱口乾,吐痰頭暈,服四物、黃連、黃柏,飲食即減,痰熱益甚。用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山藥、山茱萸而愈。

白話文:

何瀟川官拜少司空,他的症狀包括腳熱、口乾、吐痰、頭暈。服用四物湯、黃連、黃柏後,他的食慾減退,痰熱的症狀更加嚴重。最後,使用十全大補湯,並加入麥冬、五味子、山藥、山茱萸,才治癒了他的疾病。

薛甥凌雲霄,年十五,壬寅夏,見其面赤唇燥,形體消瘦,曰:子病將進矣。癸卯冬,復見之。曰:子病愈深矣。至甲辰夏,胃經部分有青色,此木乘土也,始求治。先以六君加柴胡、白芍、山梔、蕪荑、炒黑連,數劑,及四味肥兒、六味地黃二丸,及參、苓、白朮、歸、芍、山梔、麥冬、五味、炙草,三十餘劑,肝火漸退。更加柴胡、膽草二十餘劑,乃去芍加肉桂,三十餘劑,及加減八味丸,元氣漸次而復。

白話文:

薛甥凌雲霄,年僅十五歲,在壬寅年的夏天,我見到他時,他的臉色發紅,嘴脣乾裂,身體消瘦。我說:「你的病快要發作了。」

到了癸卯年的冬天,我再次見到他。我說:「你的病已經加重了。」

到了甲辰年的夏天,他的胃經部分出現了青色,這是木氣剋制土氣的徵兆。他這時候才開始求醫治療。

我首先用六君子湯加柴胡、白芍、山梔、蕪荑、炒黑連等藥物,幾劑之後,再加上四味肥兒丸、六味地黃丸,以及參、苓、白朮、歸、芍、山梔、麥冬、五味、炙草等藥物,共用了三十多劑,他的肝火逐漸退去。

然後我再加用了柴胡、膽草等藥物二十多劑,接著去掉白芍,加入肉桂等藥物三十多劑,以及加減八味丸等,他的元氣逐漸恢復。

一儒者因屢婚,腳腿軟痛,面黑食減,惡寒足腫,小腹脹痛,上氣痰喘。此少陰虧損,陽氣虛寒之症,用八味丸料煎服,諸症頓除。又服丸劑半載,元氣漸充,形體如故。

白話文:

一位讀書人因為多次結婚,導致腳腿痠痛無力,臉色黝黑,食慾不振,怕冷,腳腫,小腹脹痛,上半身氣喘痰多。這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虛寒導致的症狀。使用八味丸煎服,各種症狀立刻消失。之後再服用丸劑治療了半年的時間,元氣逐漸充盈,身體也恢復了健康。

一男子年逾二十,早於斫喪,夢遺精滑,睡中盜汗,唾痰見血,足熱痿軟,服黃柏、知母之類。曰:此陽虛而陰弱也,當滋其化源。不信,恪服之,前症益甚,其頭漸大,囟門漸開,視物皆大,吐痰喊叫。乃如法調補,諸症漸退,頭囟漸斂而安。

白話文:

有一個二十多歲的男子,在守喪期間出現遺精、盜汗、咳血痰、足部發熱痿軟的症狀,他服用黃柏、知母等瀉火的藥物。有人說:這是陽虛陰弱所致,應該滋補化生的根本。他不相信,仍然堅持服用瀉火的藥物,導致症狀加重,頭部逐漸變大,囟門逐漸打開,看東西都變大了,吐痰、喊叫。後經調理補益,各種症狀才逐漸減退,頭部囟門也逐漸閉合,病情穩定。

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便秘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劑兼服月餘,諸症悉愈。

白話文:

一名儒者口乾舌燥、發熱,小便頻率高且混濁,大便不通,晚上盜汗、夢中遺精,導致失眠多夢。

使用通便藥方兩劑後,盜汗問題立馬解決。

接著使用六味地黃丸,兩邊大小便恢復正常。

再服用十全大補湯,搭配前一個藥方服用一個月,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朱丹溪治王,二十四,大發熱,脅痛,咳嗽紅痰,口渴,大便秘,倦怠,脈稍數而虛。詢之,發熱曾飲水一碗。病因飲水不節,或積病發,又飲冷水,傷胃成虛,傷肺成痰。白朮一錢半,人參、陳皮、川芎各一錢,白芍、黃芩桔梗、炙草各五分,作二帖,煎取八分,入竹瀝二分,再煎沸,熱飲,下龍薈丸二十丸,如嗽三十丸。

白話文:

朱丹溪治療一位 24 歲的患者王氏,症狀為高燒、脅痛、咳嗽咳出紅色痰液、口渴、大便硬結、疲倦,脈象稍微快速且虛弱。詢問病史後得知,患者曾大量飲用冷水。病因可能是飲水過量,或原本就有積病,又喝了冷水,導致胃氣虛弱,肺氣受傷產生痰液。

藥方如下:

白朮 1.5 錢

人參 1 錢

陳皮 1 錢

川芎 1 錢

白芍 0.5 錢

黃芩 0.5 錢

桔梗 0.5 錢

炙草 0.5 錢

先煎成兩帖藥,取八分藥汁,加入竹瀝 0.2 分,再次煮沸後趁熱飲用。同時服用龍薈丸 20 丸,若有咳嗽則服用 30 丸。

立齋治一婦人,素勤苦,冬初,患咳嗽發熱,久而吐血盜汗,經水兩三月一至,遍身作痛。或用化痰降火,口噤筋攣。此血虛而藥損耳,遂用加減八味丸,及補中益氣加參、冬、五味、山藥治之,年餘而愈。

白話文:

立齋醫生治療一位婦女,她平常勤勞辛苦。冬天初期,她得了咳嗽發燒的病,後來變成吐血、盜汗,經血兩三個月才來一次,全身痠痛。有人用化痰降火的方法治療,她的嘴卻僵住,筋也抽搐。這是因為氣血虛弱,藥物更是雪上加霜造成的。因此,立齋改用加減八味丸,以及補中益氣湯加上人參、冬蟲夏草、五味子、山藥等藥材治療。一年多後,婦女痊癒了。

柳叔度言: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以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耳。今人既不能不以氣海佐喜怒矣。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苦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以氣怯故也。(《資生經》。)

白話文:

柳叔度說:「我養生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不過是不讓自己的元氣受到喜怒的影響,讓氣海維持溫熱而已。現在的人無法避免讓喜怒影響氣海,如果可以經常灸氣海,讓它保持溫熱,也是其次的辦法。我以前身體不好,常常氣喘,醫生教我灸氣海,氣喘的毛病就消失了。從那以後,我每年都需要灸氣海一兩次,因為我的氣比較虛弱。」

羅謙甫云:丙辰秋,楚邱縣賈君次子二十七歲,病四肢困倦,躁熱自汗,氣短,飲食減少,咳嗽痰涎,胸膈不利,大便閉,形體羸削,一歲間更數醫不愈。或曰:明醫不如福醫,某處某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脈候,看症極多,治無不效,人因之曰福醫。諺曰:饒你讀得王叔和,不如我見過病症多。

白話文:

羅謙甫記載:丙辰年的秋天,楚邱縣賈姓男子,二十七歲,因四肢疲倦、煩躁發熱盜汗、氣喘、飲食減少、咳嗽有痰、胸悶不舒、大便不通、體型消瘦而就醫,一年間換了數位醫師,病情仍未好轉。有人說:「高明醫師不如幸運醫師。某某地方的某醫師,雖然不熟練醫書,也不通曉脈象,但他看過許多病症,治療沒有不奏效的,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幸運醫師』。」俗諺說:「就算你讀了王叔和的醫書,也不如我見過的病症多。」

頗有可信,試令治之。醫至,診其脈曰:此病予飽諳矣,治之必效。於肺腧各灸三十壯,以蠲飲枳實丸消痰導滯,不數服,大便溏泄無度,加腹痛,食不進,愈添困篤。其子謂父曰:病久瘦弱,不任其藥,病劇卒。冬,予從軍回,其父以告予。予曰:《內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瀉之則重不足。

白話文:

此事頗有可信,讓我試著治療。醫生來了,診脈後說:「這種病我非常熟悉,治療一定有效。」於是,他分別在肺俞穴上施灸三十壯,並用蠲飲枳實丸消痰導滯。沒吃幾次藥,患者大便就拉得很稀,而且腹痛,食慾不振,情況更加嚴重。他的兒子對父親說:「病已經很久了,身體虛弱,承受不起藥效,病情加重就死了。」冬天,我從軍中回來,他的父親把這件事告訴我。我說:《內經》說,形氣不足,病氣也不足,這表示陰陽都不足,如果用瀉的方法治療,就會更加不足。

此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減,壯者不復矣。故曰不足,此其理也。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氣短促,乃氣不足。病漸作,時嗜臥,四肢困倦,懶言語,乃氣血皆不足也。補之惟恐不及,反以小毒之劑瀉之,虛之愈虛,損之又損,不死何待?賈君嘆息而去。

白話文:

因此,虛弱的人到了老年就會體虛而無力;強壯的人到了老年也會筋疲力竭。因此,不足以擔當繼承家業的人會更加虛弱;不足以勝任身體勞動的人會更加疲乏;嗜睡懶惰的人說話也會有氣無力。只有不能承受瀉藥的人才會虛弱得死去。盒子裏的珍寶多麼令人讚歎啊!

予感其事,略陳其理:夫高醫愈疾,先審歲時太過不及之運,察人血食布衣勇怯之殊。病有淺深,在經在臟之別;藥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緩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則。孫真人云:凡為太醫,必須諳《甲乙》、《素問》、《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仲景、叔和諸部經方。又須妙解五行陰陽,精熟《周易》,如此方可謂太醫。

白話文:

我感到這件事很重要,簡略陳述其道理:高明的醫生治療疾病,首先會考慮季節的盛衰氣候以及患者飲食、精神狀態、勇氣或怯弱的差異。疾病有淺有深,在經絡還是臟腑的差別;藥物有主藥、臣藥、佐藥、使藥,有大、小、奇、偶的配伍方法;治療有緩有急,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引用或返正的原則。孫真人說:凡是做太醫的,必須熟悉《甲乙經》、《素問》、《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絡、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以及仲景、叔和等人的各部經方。此外,還需要精通五行陰陽之理,熟練掌握《周易》。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太醫。

不爾,則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正五音者,必取師曠之律呂,而後五音得以正;為方圓者,必取公輸之規矩,而後方圓得以成。五音方圓,特未技者,尚取精於其事者,況醫者人之司命,列於四科,非五音方圓之比。不精不醫,不通不脈,不觀諸經本草,幸而運通命達,而號為福醫,病家遂委命於庸人之手,豈不痛哉。噫!醫者之福,福於渠者也。

白話文:

否則,就像瞎子在夜間走路一樣,容易導致跌倒。要校正五音,必定取法師曠的律呂準則,這樣五音才能正確;要畫出方圓,必定取法公輸的規矩,這樣方圓才能完美。即便是五音和方圓這些專門技術,尚且需要向精通此事的人學習,更何況醫者作為人的命脈,名列四門科別,更不是五音方圓之類可比。醫術不精的人不能行醫,不懂脈理的人不能診病,不研讀經典醫書的人,即使運氣好而醫術通達,被稱作福醫,但患者將性命交到庸醫手中,豈不令人悲痛?唉!醫者的福氣,是造福於病人的福氣。

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於福醫,至於傷生喪命,終不能悟,此惑之甚者也,悲夫!

薛立齋云:辛丑年,余在嘉興屠漸山第,有林二守,不時昏憒,請治之。譫語不絕,六脈按之如無,此陽虛之症也,當用參附湯治之。有原醫者,陽喜而迎曰:先得我心之同然,遂服之,即靜睡,覺而進食。午後再劑,神思如故,其脈煩斂。余返後,又詐云:用附子多矣,吾以黃連解之,陰仍用參附湯。

白話文:

薛立齋說:辛丑年,我在嘉興屠漸山寓所,有一位叫林二的守門人,時不時地出現昏迷糊塗的狀況,請我給他診治。他胡言亂語不停,六脈按起來幾乎感覺不到,這是陽氣虛弱的徵兆,應該用參附湯來治療。有一個原先為他診治的醫生,很興奮地說:「先得我心之同然。」於是就讓他服用參附湯,他立刻就安靜地睡著了,醒來後還能進食。下午再給他服一劑,神志如常,脈搏也恢復正常。我離開後,他又故意說:「附子用多了,我用黃連來解毒。」暗地裡仍然服用參附湯。

觀仲景先生治傷寒云:桂枝下咽,陽甚即斃;硝、黃入胃,陰甚乃亡。不辨而自明矣。吾恐前言致誤患者,故表而出之。

白話文:

根據仲景先生治療傷寒的方法:如果使用桂枝,服用後出現陽氣過盛的症狀,患者就會死亡;如果使用硝石、黃連,服用後出現陰氣過盛的症狀,患者也會死亡。這些道理不言自明。我擔心我之前的論述會誤導患者,所以特別說明一下。

薛甥居宏,年十四而娶,至二十,形體豐厚,發熱作渴,面赤作脹。或外而砭血,內用降火,肢體倦怠,痰涎愈多,脈洪數鼓指。用六味丸及大補湯加麥冬、五味而痊。

白話文:

薛先生的侄子小宏,十四歲就結婚了。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身體強健、面紅耳赤、發熱口渴。有人建議他用針灸放血,服用清熱藥物,但他這麼做後,四肢疲乏,痰液更多,脈搏強勁而且跳動頻繁。後來,他服用了六味丸和加入麥冬、五味的大補湯,病情才得以痊癒。

馬元儀治汪周拔子,患弱症經年,諸治不效。診其脈,兩寸浮大而虛,關尺虛小,咳嗽夢泄,面色枯白,不任風寒,曰:兩寸浮虛,衛外之真陽不固;兩尺虛澀,腎中之真陽亦弱。較陰虛咳嗽之症,不啻天淵。擬玉屏風散,多加人參,以益真氣而充腠理。不數劑,而咳嗽漸已,稍可當風。

白話文:

馬元儀替汪周拔的兒子看病。兒子患有虛弱症多年,很多治療方法都沒效。馬元儀診了脈,發現兩寸浮脈大而無力,關尺脈細小無力,病人咳嗽、夢中遺精,面色枯白,不能忍受風寒。他說:「兩寸浮脈無力,代表衛外陽氣不固;兩尺脈細小無力,代表腎中陽氣也虛弱。比起陰虛咳嗽,這病嚴重多了。」他開了玉屏風散,還加了人參,以增強正氣,充實腠理。沒過幾劑藥,咳嗽逐漸減輕,可以稍微吹風了。

兼令早進七味丸,以養腎氣而主蟄藏;兼服大造歸脾丸,補心脾而充血氣。如是調兩月而安。

白話文:

另外服用七味丸,用來滋養腎氣,幫助身體潛藏養晦;同時服用大造歸脾丸,補養心脾,充足血氣。這樣調理兩個月,就能安定下來。

何繼武患寒熱躁煩,足冷如冰,汗出如注,兩脈虛微。形氣病氣,俱屬不足,責之脾腎二經虧損,虛寒內伏。雖見寒熱,有似表邪,而躁煩自汗足冷,已兆虛陽欲脫之機。況兩脈虛微,尤非表邪可散之比。若行表散,是速其陽之亡也。法當大溫大補,和養中州,生髮陽氣,方可圖愈。因與附子理中湯二大劑,汗止足溫,寒熱漸已,數劑霍然。

白話文:

何繼武得了傷寒症,發燒、煩躁不安,腳像冰一樣冷,汗水像水注一樣流,兩條脈搏都很微弱。身體和病氣都很虛弱,是因為脾臟和腎臟機能衰弱,體內有虛寒之氣。雖然有發燒的症狀,看起來像是外邪入侵,但躁動不安、自汗、腳冷,已經出現虛陽將要離散的徵兆。況且兩條脈搏都很微弱,尤其不是外邪可以散發的。如果用散表的方法治療,只能加速陽氣的耗散。應該用大溫大補的方法,調養補益脾胃,生發陽氣,這樣才能痊癒。於是給他服用了兩大劑附子理中湯,他的汗止了,腳變溫暖了,發燒和寒氣漸漸消退,幾劑藥之後就完全好了。

沈氏僕惡寒發熱,時躁煩,兩脈空大,自覺氣從耳鼻衝出,洞然若無關閘,此脾肺虧損,陰火內動也。凡人受天之氣,必先入肺,乃行於下,其彆氣走於耳,宗氣出於鼻,亦從胸中注於肺,以行其上,是肺實居氣之要路,以行治節。肺臟虧損,則氣之出入皆失其常,法當補脾斂肺,而氣自治矣。

白話文:

沈姓僕人畏寒發熱,時常煩躁,兩脈空虛而跳動有力,自覺有氣從耳鼻衝出,就像關不上的閘門一樣。這是因為脾肺虛弱,體內陰火過旺所致。

一般人吸入的氣,首先進入肺部,再運行到下方。肺部的餘氣會流向耳朵,宗氣則從鼻腔排出,同時從胸中注入了肺部,通過肺部運行到上方。因此,肺是氣運行的要道,用來調節治癒。

如果肺部虛弱,氣的規律就會失常。治療方法應當補益脾胃,收斂肺氣,這樣氣就可以自行調控了。

黃耆、白朮各五錢,炙草、防風各一錢,二劑,脈稍斂,熱稍減,四劑而燥已,耳鼻間氣治如常。再以七味地黃丸,補養水臟而愈。

白話文:

使用黃耆和白朮各五錢,炙甘草和防風各一錢,共兩劑。患者的脈搏略微收斂,體溫略微下降。服用四劑後,口乾舌燥的症狀已經消失,耳鼻之間的氣息也恢復正常。再服用七味地黃丸,滋補腎臟,最終痊癒。

王維春年三十,攜妓縱恣月餘,內虛之下,不耐煩暑,當夜露坐,明日遂寒熱躁煩,自汗不止,面赤如妝,兩脈虛微。此陰虛陽暴絕也,非夏月傷暑,脈虛而身熱自汗之比。若行表散,氣浮不返矣。用人參一兩,附子二錢,回陽返本。服後,汗止神清,躁煩俱息。明日診之,兩脈轉為洪數,但重按少力,此脈症無可慮矣。

白話文:

但是陰虛到了極點,恐怕陽氣孤軍奮戰,最終也會消散,治療的方法不能扶陽傷陰,而應滋陰來留住陽氣,使陰陽平衡即可。使用生地首烏、人參、甘草、橘紅、黃芩、知母等,四劑藥後寒熱平衡而痊癒。

但陰虛之極,恐陽氣無偶,終亦散亡,治法不可救陽而賊陰,但當養陰以戀陽,得其平而已。用生首烏、人參、甘草、橘紅、黃芩、知母等,四劑寒熱平而愈。

張子和曰:嘗過鳴鹿邸中,聞有人呻吟聲息,瘦削痿然無力。余視之,乃五虛症,急以聖散子二帖作一服服之,此症非三錢二錢可塞也。續以胃風湯、五苓散等各作大劑,使頓服,注瀉方止,而漿粥入胃,不數日而其人起矣。故五虛之人,不加峻塞,不可得實也。

白話文:

張子和曾經經過鳴鹿驛站,聽到有人發出呻吟聲,看起來消瘦虛弱無力。我觀察後,發現他患有五虛症,於是緊急用聖散子二帖合為一劑給他服用。這種病不能用兩三錢的小劑量治癒。接著,我用胃風湯、五苓散等藥材加大劑量,讓他一次性服下。不到幾天,他的腹瀉症狀就止住了,並且能進食粥水。因此,對於五虛症的人,如果不採取強力措施,很難讓虛症得到控制。

庸工治症,草草補瀉,如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竟無成功,反曰虛者不可補,實者不可瀉,此何語也?籲!不虛者強補,不實者強攻,自是庸工不識虛實之罪,豈有虛者不可補,實者不可瀉哉?(五虛者,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後、飲食不入也。)

白話文:

醫術不精湛的醫生,草草用藥治療疾病,就好比用一杯水去撲滅一車的熊熊烈火,根本無法奏效。

相反的,這些醫生還自以為是地說:“虛弱的人應該大補,實證的人應該猛烈攻伐。”這是什麼歪理呢?

虛弱的人如果強行進補,實證的人如果強行攻伐,這都是醫術不精造成的過錯。

真正的醫生,會根據虛實症狀進行相應的補瀉治療:虛證者給予補益,實證者給予攻伐。(“五徵”是指脈搏細弱、皮膚寒冷、氣息微弱、大小便不利、飲食不進。)

繆仲淳治陸作先乃正,咳嗽飽脹痰喘,水火不通,眠食俱廢。人參君、白芍臣、蘇子炒研極細佐、枇杷葉三大片、茯苓使,二服得眠,大小便通,啖粥。(《廣筆記》。)

白話文:

繆公指出,夜雁飛,所治之鐵黑,翻譯成,俱做好,日大,將,將中文,你我,我,,。這個,,。太子太子太子,臺灣,,,。百家家,。,。,,,,,,,,,井 井,晉,,,,,,,,,,,,,。,,。,。

湖廣張仲虎,客邸耽於青樓,且多拂意之事,至冬底,發大寒熱咳嗽。吳中醫者,皆以外感治之,發表和解,無不遍試。毛子晉拉繆視之,見其神色消耗,脈氣虛,數中時復一結,咳嗽有血,臥不貼席。繆謂子晉曰:此陰虛內傷症也。陰精虧竭,故脈見虛數;內有瘀血,故結脈時見;肺肝葉損,所以臥不能下。

白話文:

此不治之症,況誤認外感,多服發散,復蹈虛虛之戒耶。不數日而歿。

太學許韜美,形體卑弱,神氣短少,且素耽酒色,時常齒衄。辛未春,偶患右乳傍及肩背作痛異常,手不可近,捫之如火,日夜不眠。醫以內傷治之,服桃仁紅花、乳、沒、延胡、靈脂等藥,二十餘劑不效。診之,六脈虛數,肝腎為甚,斷為陰虛火旺之症,當滋陰養血,扶持脾胃,俾陰血漸生,虛火降下,則痛不求止而止矣。如必以和傷治痛為急,則徒敗胃氣,克削真元,非所宜也。

用生地、丹皮、白芍、牛膝、枸杞、續斷、石斛、甘草、桑枝、麥冬、蘇子,囑其服十劑方有效,以陰無驟補之法也。八劑後復診,其脈氣漸和,精神漸旺,雖痛未盡除,而生機躍然矣。惜其欲速太過,惑於群小,復以前藥雜進。一月後,胃氣果敗,嘔逆,陰血愈耗,潮熱腹脹,再半月而死。

使用地黃、丹皮、白芍、牛膝、枸杞、續斷、石斛、甘草、桑枝、麥冬、蘇子等藥物,囑咐病人服用十劑後纔有效,這是因為陰虛不能驟然補益的緣故。八劑藥後複診,病人的脈搏和氣色逐漸恢復正常,精神也漸漸充沛,雖然疼痛還沒有完全消除,但生機已經十分明顯。可惜病人心急,受小人的迷惑,再次亂用原來開的藥。一個月後,胃氣果然虛弱,嘔逆不止,陰血進一步損耗,潮熱腹脹,半個月後去世。

顧季昭患陰虛內熱,仲淳曰:法當用甘寒,不當用苦寒,然非百餘劑不可,慎勿更吾方。欲加減,使吾徒略加增損可也。果百劑而安。天冬、麥冬、桑皮、貝母、枇杷葉、白芍、蘇子、車前各二錢,地骨皮鱉甲各三錢,五味子一錢。

白話文:

顧季昭得了陰虛內熱的病,宋仲淳說:應該用味甘性寒的中藥,不該用味苦性寒的。不過,要用上百劑的藥才能見效。千萬不要更改我的藥方。想要加減,可以讓我的學生稍微增減藥物。果真吃了百劑藥後,顧季昭的病就好了。

藥方:

  • 天冬:2 錢
  • 麥冬:2 錢
  • 桑皮:2 錢
  • 貝母:2 錢
  • 枇杷葉:2 錢
  • 白芍:2 錢
  • 蘇子:2 錢
  • 車前:2 錢
  • 地骨皮:3 錢
  • 鱉甲:3 錢
  • 五味子:1 錢

姚公遠內子病,延仲淳入診,其繼母乘便亦求診。仲淳語伯道曰:婦病不足慮,嫂不救矣。聞者駭甚,曰:吾方新婚,亡大恙,何至是耶?仲淳曰:脈弦數,真弱症也。不半歲,夜熱咳嗽,勢漸劇,倉皇延伸淳至,疏方與之,曰:此盡余心爾,病不起矣。逾年,醫家百藥雜試,竟夭。(《廣筆記》。)

白話文:

姚公遠的妻子生病了,請仲淳大夫來診治。姚公遠的繼母趁機也要求診治。仲淳大夫對姚公遠說:「夫人的病不用擔心,但是你的嫂嫂恐怕不行了。」在場的人都非常驚訝,姚公遠的嫂嫂說:「我剛剛結婚,身體並沒有什麼大病,怎麼會這樣呢?」仲淳大夫說:「你的脈象弦而數,是真虛症狀。」不到半年的時間,姚公遠的嫂嫂就開始出現夜間發燒和咳嗽,病情逐漸加重。姚公遠驚慌失措地找到仲淳大夫,仲淳大夫開了藥方給她,但說:「這是盡我所能了,你的嫂嫂可能不會好了。」過了一年多,姚公遠的嫂嫂試遍各種藥物,最終還是去世了(《廣筆記》)。

瞿元立夫人素清癯,不耐煩勞。一日謂仲淳曰:弟婦未生子而弱,煩兄為診其故。次日仲淳往,診得其脈細無神。趙文肅公問曰:兄從元立許來,診其嫂得何脈?曰:今雖無恙,必不久矣。文肅頓足曰:有是哉!天胡厄善人甚耶。此丙戌四月事也,至秋,夫人歿。(同上。)

白話文:

樊仲淳的嫂子素來清瘦,受不得勞累。一天,樊元立對仲淳說:「你的嫂子沒有生育,而且身體虛弱,請哥哥為她診斷一下原因。」第二天,仲淳前去診斷,發現嫂子的脈搏細弱無力。趙文肅公問道:「兄長從元立那裡來後,診斷嫂子的脈象如何?」仲淳說:「現在雖然沒有什麼病症,但不久之後必有兇險。」文肅公頓足道:「怎麼會這樣?上天為何如此苛待善人!」這件事發生在丙戌年的四月,到了秋天,嫂子就去世了。

祝氏婦年五十餘,患中滿腹脹,兼崩漏下,清上則下虛彌甚,實下則上脹彌甚。仲淳為立二方:以蘇子、石斛、陳皮、貝母、元參、人參、白芍治其上,以地榆阿膠木瓜、牛膝、杜仲、茜根、椿皮治其下,各為丸,分食前後服之,尋愈。(同上。)

白話文:

五十張虛彌脹彌脹彌脹彌脹彌脹彌虛彌虛彌虛虛彌虛虛彌虛彌虛虛彌虛虛彌虛虛彌虛彌虛彌虛彌虛虛彌虛彌虛彌虛彌虛彌虛虛虛彌虛彌虛彌虛虛虛彌虛彌虛彌虛瀰瀰瀰瀰瀰瀰。

來天培治周殿先室,年近古稀,每病胸中痞塞背寒,或時氣逆嘔吐,有塊在胸下,飲食不思,數日稍痊。或用山梔、黃連、木香、香附、吳萸等藥,勿效。診之,六脈浮細而軟。曰:此肝腎氣虛上逆之症,宜滋肝益腎,養血扶脾,引火歸源之劑。用牛膝、澤瀉、歸、芍、枸杞、茯苓、山藥、萸肉、沉香、肉桂,二劑諸症霍然。後復作,服此即痊。

白話文:

來天培去給周殿的母親看病,老人家年紀接近古稀之年,經常胸中發悶、背部發冷,有時還會反胃嘔吐,而且胸口下面感覺像是有個硬塊,影響了飲食,好幾天後纔好轉一點。醫師曾經用山梔、黃連、木香、香附、吳萸等藥物治療,但都沒有效。來天培診脈後發現,老人家六脈浮細而軟弱。於是說:這是肝腎氣虛上逆所引起的症狀,應該滋養肝腎、益氣養血、扶助脾胃,讓體內的火氣歸於原位。開了牛膝、澤瀉、當歸、芍藥、枸杞、茯苓、山藥、萸肉、沉香、肉桂等藥,病人服用了兩劑藥後,各種症狀就明顯好轉了。後來病情復發,繼續服用同樣的藥物後就痊癒了。

有士人觀書忘食,有紫衣人立前曰:公不久思,思則我死矣。問其何人。曰:我穀神也。於是絕思,而食如故。(《醫說續編》。)

白話文:

有一個讀書人看書忘了吃飯,突然有一位身穿紫色衣服的人站在他面前說:「您如果繼續思索,我就要死了。」讀書人問他:「你是什麼人?」那人回答:「我是穀神。」讀書人於是停止思索,照常吃飯。

吳橋治方生,年二十五,內而早起,枵腹而服勞,無何而發熱頭痛。醫以為內熱,乃用清涼。三日,汗流昏憒欲絕。橋診六脈,皆不應指,甚則微若蛛絲,語其父曰:郎君甚危,此虛脫也,急宜重劑溫補,即稍緩無及矣。父惟唯唯,一劑而愈,近日乃大安。(《太函集》。)

白話文:

吳橋治療方生,方生二十五歲。他早起後空著肚子勞作,過了一段時間就發燒頭痛。醫生認為他是內熱,就用清涼的藥治療。過了三天,方生汗流不止,昏迷不醒,快不行了。吳橋診脈,發現六脈都沒有反應,最弱的脈象像蜘蛛絲一樣微弱。吳橋對他的父親說:“這位公子很危險,這是虛脫的症狀,急需用重劑溫補,如果再拖一會兒就來不及了。”方生的父親連連稱是。用了一劑藥後,方生的病情就緩解了。最近他的病情已經好轉。

方勉孝丁年病孱,面生赤,食與肌遞減矣,即內即遺皆不害。或病作,日三四,溺亦如常。第多一行,則自項領以上,凡在頭顱面目髮膚,忽若崩頹,昏眩不支,嗒焉欲喪。遞進補劑,久而無功也。橋診之,心腎微數無力,曰:病得之既內而臨小溲,忽受驚恐,法當分治。病者俯首唯唯,於是早劑補腎,晚劑補心,旬月而愈。(同上。)

白話文:

方勉孝在壯年時得了怪病,臉色發紅,食量和體重越來越少,但大小便都正常,沒有什麼不適。病發作時,一天發作三四次,小便也和往常一樣。只是多了個情況,發病時從脖子以上,包括頭、臉、頭髮、皮膚,突然間像崩塌了一樣,頭暈目眩,身體無力,昏昏欲倒。醫生給他用各種補藥調理,但長期服藥都沒有效果。橋醫生為他診斷後,發現他的心腎脈象微弱無力,判斷他的病是由於小便時受到驚嚇所致,因此他建議採取分治法。病人低頭答應,於是早上服補腎藥,晚上服補心藥,一個月後病就好了。(出處同上。)

瓊玉膏,治虛勞乾咳。生地自然汁四斤,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人參六兩。(癯仙加沉香、血珀各一錢五分。)上以地黃汁同蜜煎沸,用絹濾過,將參為細末,入煎汁和勻,以瓷瓶用綿十數層,加箬葉封好,入砂鍋內,以長流水浸沒瓶頸,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紙封扎口,以蠟封固,懸井中一日取出,仍煮半日,湯調服。徐靈胎曰:此為血症第一方。

白話文:

瓊玉膏,用來治療虛弱導致的乾咳。

材料:

  • 生地黃自然汁液:4斤
  • 白茯苓:12兩
  • 白蜜:2斤
  • 人參:6兩
  • (徐靈胎補充添加:沉香、血珀,各1錢5分)

製作方法:

  1. 將生地黃汁液和白蜜一起煮沸。

  2. 用絹布過濾。

  3. 將人參研磨成細末,加入過濾的汁液中攪拌均勻。

  4. 將混合物放入瓷瓶中,封上十幾層棉花,再用箬葉封好。

  5. 把瓷瓶放入砂鍋中,用水浸沒瓶頸,用桑柴火煮三晝夜。

  6. 取出瓷瓶,用紙封住瓶口,再用蠟封住。

  7. 把瓷瓶懸掛在井中浸泡一天,取出後繼續煮半日。

  8. 將瓊玉膏用湯水調勻服下。

徐靈胎評論:

這是治療血癥的最佳方劑。

乾生地四兩浸透,可取自然汁一兩,若淅地則十斤,只取自然汁一斤,須三十斤方可配諸藥,故修之方,必隨時地交通也。

白話文:

使用乾燥的地黃四兩,浸泡後可以得到一兩的純汁。如果使用質量較差的地黃,則需要十斤才能得到一斤純汁。如果使用非常劣質的地黃,則需要三十斤才能得到一斤純汁。因此,在使用地黃入藥時,必須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來調整用量。

集靈膏,西洋參,刮去皮,飯上蒸,曬乾九次,杞子、懷牛膝酒蒸、天冬、麥冬、懷地、仙靈脾等分熬膏,白湯或溫酒調服。此方始見於《廣筆記》,無仙靈脾,云出內府。又於《治法匯》並無牛膝,方後注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朮,且云治一切氣血虛,身熱咳嗽者,皆獲效。凡少年但覺氣弱倦怠,津液短少,虛火上炎,正合服之,免成勞病。

白話文:

集靈膏

  • 人參:去皮,蒸熟,曬乾(重複9次)
  • 枸杞、懷牛膝(用酒蒸)
  • 天冬、麥冬、懷生地、仙靈脾(等分熬成膏)

服用方法:用白開水或溫酒調和後服用。

藥方出處和注意事項:

  • 此方最初記載於《廣筆記》,未包含仙靈脾,據說是來自皇宮。
  • 《治法匯》版本中未包含懷牛膝。
  • 藥方後註明:
  • 血虛者可加入當歸。
  • 脾虛者可加入白朮。
  • 此方適用於治療一切氣血虛弱、身體發熱、咳嗽等症狀。
  • 對於年輕人來說,如果出現體弱乏力、津液不足、虛火上炎等症狀,服用此方可以預防發展成勞疾。

《理虛元鑑》治咳嗽,去參、膝,加杞子、甘、桔、元參,峻補肝腎之陰,實無出此之上者。

十灰散,治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根梔子、川大黃、丹皮、棕櫚皮等分,燒灰存性,研極細末,以紙包,置泥地上一夕出火毒。每服五錢,藕汁或萊菔汁,或京墨汁半碗調服。周楊俊云:治吐血者,首推葛氏。而先以此方止血,明明劫劑,毫無顧忌,細玩始知先生意之到,理之深也。

白話文:

十灰散:用於治療吐血、咯血、咳嗽帶血等症狀,先用此藥止血。

藥方:

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根、梔子、川大黃、丹皮、棕櫚皮等分。將這些藥物燒成灰,保留藥性,研磨成極細粉末。用紙包好,放置在泥地上一夜,以去除火毒。

用法:

每次服用五錢,用藕汁或蘿蔔汁,或京墨汁半碗調服。

周楊俊的評論:

治療吐血,首先推薦葛氏的藥方。而在此之前先用這個藥方止血,顯然是權宜之計,毫不猶豫。細細思考後才明白,葛先生的用意十分精妙,道理也很深刻。

人生於陽,根於陰,陰氣虧則陽自勝,上氣為之喘促,咳吐痰沫,發熱面紅,無不相因而生。故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減得一分上升之火,易為收拾。何今日之醫,動以引火歸經為談,不可概用止血之味。

白話文:

人生在陽間,根源於陰中,如果陰氣不足,陽氣就會過剩,導致上半身氣息急促,咳嗽咳痰,發熱臉紅等症狀同時發生。因此,保留一分自己的血液,就能減少一分上衝的虛火,比較好處理。為什麼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說要引火歸經,不能隨意使用止血的藥物。

甚至有吐之為美,壅反為害之說,遂令遷延時日,陰虛陽旺,煎熬不止,至於不救,果誰之咎乎?引經而緩時日,冀復元神,有形之血,豈能使之即生?而無偶之陽,何法使之即降?此先生所以急於止血之大旨也。

白話文:

甚至有人認為吐血是美好的,而堵住反而有害,導致拖延時間,導致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持續煎熬,以至於無法挽救,這應該是誰的過錯?引用經書來拖延時間,希望恢復元氣,有形的血液,怎麼能讓它立刻再生?而沒有對應的陰氣,怎麼能讓它立刻下降?這就是先生急於止血的根本宗旨。

雄按:諸藥燒灰,皆能止血,故以十灰名方。但止澀之品,棕櫚一味,余皆清熱行滯破瘀之器,難保止血而無兜澀留瘀之弊。雄每用之,並無後患,何可視為劫劑乎?

白話文:

我認為:所有藥物燒成灰後都能止血,所以有「十灰方」這個方劑。但是止血藥物中,只有棕櫚一味有收斂性,其餘都是清熱、行氣血、化瘀的藥物。這些藥物難以保證止血後不留有收斂性過強或瘀血未消的問題。我每次使用「十灰方」,都沒有後遺症,怎麼能把它看作是劫劑呢?

太平丸,治久咳嗽,肺痿肺癰。天冬、麥冬、知母、貝母、款冬花各二兩,杏仁、當歸、熟生地、黃連各二兩五錢,蒲黃、京墨、桔梗、薄荷各一兩。上十四味,研細末和勻,以白蜜四兩,於銀石器中煉熟,再入阿膠二兩五錢,俟烊後,下諸藥末攪勻,再入麝香少許,熬三五沸,即彈丸子大。食後細嚼一丸,薄荷湯緩化下。

白話文:

太平丸

功效: 治療長久的咳嗽、肺部發炎化膿(肺痿、肺癰)。

成分:

  • 天冬、麥冬、知母、貝母、款冬花:各 2 兩
  • 杏仁、當歸、熟地黃、黃連:各 2 兩 5 錢
  • 蒲黃、京墨、桔梗、薄荷:各 1 兩

做法:

  1. 將上述 14 味藥材研磨成細末。

  2. 加入 4 兩白蜜,在銀器或石器中熬煮至濃稠。

  3. 加入 2 兩 5 錢阿膠,待溶化後加入藥末,攪拌均勻。

  4. 再加入少許麝香,熬煮 3-5 沸騰。

  5. 取出藥液,搓成小丸子,約拇指大小。

用法:

  • 飯後細嚼 1 丸。
  • 用薄荷湯幫助藥效發揮。

臨臥噙此丸仰臥,使藥氣入肺竅,則肺清嗽止。凡咳嗽服此,七日即痊。

潤肺膏,治久嗽,肺燥,肺痿。石門一具、杏仁淨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錢,白蜜二兩。上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黏,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周揚俊云:血去則燥,燥則火旺肺枯,欲從腎滋水,而不先滋水之母,有是理乎?然肺為多氣少血之臟,故一切血藥,概不欲用。以羊肺為主,諸味之潤者佐之,人所易能也。

白話文:

潤肺膏,用於治療久咳、肺部乾燥以及肺結核。

材料:

  • 羊肺一具
  • 杏仁粉一錢(約3.75克)
  • 柿霜一錢(約3.75克)
  • 豬油一錢(約3.75克)
  • 麵粉一錢(約3.75克)
  • 蜂蜜二兩(約60克)

做法:

  1. 將羊肺洗淨。

  2. 將杏仁粉、柿霜、豬油和麵粉加入水中攪拌均勻。

  3. 將攪拌好的混合物灌入羊肺中。

  4. 用清水煮熟羊肺,然後食用。

原理:

周揚俊認為:肺部失去血液滋養就會乾燥,乾燥會導致肺火旺盛和肺部萎縮。因此,調理肺部需要從腎臟滋陰來補充水液,而不是直接滋養水液。然而,肺部是一個氣血較少的臟器,因此不宜使用補血的藥物。以羊肺為主藥,再搭配其他具有滋潤作用的材料,這樣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若以真粉之甘涼,不獨清金,且以培土,人所未知也,此治上損之主劑也。肺熱葉焦之痿,飲不解渴之上消,並可仿為此法,可為治損聖手,故葉氏治吐血諸證皆宗之。奈後人多從《醫貫》入手,不分上損下損,惟六味、八味等方而已,宜其無效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真粉的甘涼性質,不僅能清熱潤肺,還能養補脾胃,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這是治療肺部上熱損傷的關鍵藥方。對於肺熱導致葉焦枯萎、喝水也不解渴的上消症,都可以仿照這個方法治療,堪稱治療損傷病症的能手。所以,葉氏治療吐血等病證都遵循這個原理。可惜後人大多從《醫貫》入手,不分上、下損傷,只會使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方劑,難怪效果不佳。

燮理十全膏,平補陰陽,調劑氣血。人參、炙耆各三兩,白朮六兩,熟地八兩,當歸、白芍、川芎各二兩,炙草一兩,熬膏將成,入龜鹿膠四兩,收之窨內,去火氣,每開水調服數錢。此薛一瓢方也,其方論云:古人治無形之勞怠,必培以甘溫,人參為君,白朮為臣,黃耆為佐,甘草為使。有形之勞倦,必助以辛溫,歸、芎是也;資以酸甘,芍、地是也。

白話文:

燮理十全膏能夠調理陰陽,平衡氣血。

此膏方用以下材料:人參、炙甘草各三兩,白朮六兩,熟地八兩,當歸、白芍、川芎各二兩,炙草一兩。熬煮成膏狀後,加入龜鹿膠四兩,放入密閉容器中保存,去除火氣。每次用開水沖服幾錢。

這是薛一瓢醫生的藥方。他認為,針對精神疲勞的疾病,應該用溫和滋補的藥物,人參是君藥,白朮是臣藥,黃耆是佐藥,甘草是使藥。針對身體疲勞的疾病,應該用辛溫藥物,如當歸、川芎;用酸甘藥物,如白芍、熟地。

故以八味為首旨,而拘𤚩以肉之,特如鹿之勤,能通腎脈,龜之淨,能通任脈。此二膠者,各稟一德,草木力微,賴以神其用也。陰陽兩虛者,服之無偏勝,無不及。又或陳皮、半夏以利樞機,先為主道之劑。凡培養元氣,方之宜簡而純。簡則臟腑易承,氣血亦易行,純則溫厚和平,可以補偏救弊,俾自相灌注,循環之理無端,生生不已,以合其先天所賦流行之道。若稍穿鑿,非本然之理矣。

白話文:

因此,以八味藥材作為首要,而用肉類來調和,特別如鹿肉的勤奮,能通腎脈;龜肉的清淨,能通任脈。這兩種膠類,各自稟賦一種德性,草木之力微弱,仰賴它們來發揮神妙的作用。陰陽兩虛的人服用了它們,不會偏勝或不足。再加上陳皮、半夏來通利要害,先導正氣運行。凡是調理元氣的方劑,宜簡潔純粹。簡潔則臟腑容易承受,氣血也容易運行,純粹則溫和平和,可以補救偏失和不足,促使元氣自相灌注,循環不息,符合先天賦予的運行之道。如果稍微穿鑿附會,就不合乎本然之理了。

杜勞方,專治骨蒸勞熱,羸弱神疲,腰脊痠痛,四肢痿軟,遺精吐血,咳嗽吐痰,一切陰虛火動之症。輕者,二三料全愈;重者,四五料除根。若先天不足之人,不論男女,未病先服,漸可強壯。以其性味中和,久任亦無偏勝之弊,勿以平淡而忽之。枇杷葉五十六片,刷去毛,鮮者尤良,去皮切片,大棗八兩,熟後去皮,煉白蜜一兩,便燥多加,溏瀉勿用。

白話文:

杜勞方,專門治療骨蒸勞熱、羸弱神疲、腰脊痠痛、四肢痿軟、遺精吐血、咳嗽吐痰等一切陰虛火旺的症狀。症狀輕的,服用二三劑即可痊癒;症狀重的,服用四五劑即可根除。如果先天體質虛弱的人,無論男女,即使沒有發病,也可以預先服用,逐漸增強體質。由於它的性味溫和,長期服用也不會出現偏勝的弊端,不要因為它平淡而忽視它。枇杷葉56片,刮掉絨毛,新鮮的越好,去皮切片。大棗8兩,煮熟後去皮。煉白蜜1兩,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多加,大便溏瀉則不要使用。

先將枇杷葉放砂鍋內,煎透去渣,絹取清汁,後將果蜜同拌入鍋鋪平,取枇杷葉汁浸之,煮半炷香,翻轉再煮半炷香,收器內,每日隨意溫熱連汁食。咳嗽多痰,加川貝母末一兩,起時加入,一二滾即收。吐血加藕汁同煮。

白話文:

  1. 將枇杷葉放入砂鍋中,煎煮至透徹,去除渣滓,用紗布過濾取其清澈汁液。

  2. 將蜂蜜加入汁液中,攪拌均勻並鋪平在鍋底。

  3. 將枇杷葉汁倒入鍋中,浸泡蜂蜜,煮沸約 15 分鐘(半炷香),反轉鍋中食材,再次煮沸約 15 分鐘(半炷香)。

  4. 將煮好的食材盛出容器,按個人喜好溫熱食用,可連同汁液一起食用。

咳嗽多痰時:

在煮製時加入川貝母粉末一兩,於沸騰後煮沸一兩分鐘即可取出。

吐血時:

在煮製時加入藕汁一同煮沸。

虛勞欲火:甘梨汁,胡桃肉研,各一斤,芽茶五兩,生地、當歸末各六錢,熬至滴水成珠,入雞子清一枚,收瓷內封好,冷水浸去火毒,每服一匙。

白話文:

治療虛弱、慾望強盛:

取新鮮甘梨榨汁,搗碎胡桃仁,各一斤。

加入芽茶五兩,生地黃和當歸粉末各六錢。

用小火熬煮,直到液體濃稠到滴出時能成珠狀。

加入一個雞蛋清,放入瓷器中密封好。

用冷水浸泡去除火毒,每次服用一勺。

《慎柔五書》曰:損病六脈俱數,聲啞口中生瘡,晝夜發熱無間。經云:數則脾氣虛。此真陰虛也,用四君加黃耆、山藥、蓮肉、白芍、五味子、麥冬,去頭煎不服,服第二三煎,此養脾虛之法也。服十餘日,發熱退,口瘡漸好。方用丸劑,如參苓白朮散,亦去頭煎,曬乾為末,陳米鍋焦,打糊為丸如綠豆大。

白話文:

《慎柔五書》說:虛弱虛損之症,六脈皆數,聲音嘶啞,口中生瘡,晝夜發熱,持續不退。經典著作中說:脈數則脾氣虛。這是真陰虛損啊,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山藥、蓮肉、白芍、五味子、麥冬,去掉第一煎不喝,第二、三煎服下,這樣可以滋養脾氣虛。服十幾天後,發熱就會退去,口瘡也會逐漸好轉。然後再用丸劑,比如參苓白朮散,也去掉第一煎,曬乾後研成粉末,用陳米鍋巴打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

每服三錢,或上午一錢,白滾湯下。蓋煎去頭煎,則燥氣皆去,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此師相授受之語,無輕忽焉。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或在上午服用一錢,用熱開水送服。煎煮時去掉第一煎,這樣燥熱之氣都去除了,湯液就變成味道甘淡。淡味養胃氣,微甘味養脾陰。這是老師傳給學生的話,不可輕視。

黃錦芳治一女,患虛勞症,脈雖數而不甚,是尚可治。但飽不思飲食,痰涎甚多。索前醫單視之,用白朮、地黃,以補脾清火;廣、半、附子,以除痰固虛。意頗周密,但病多水壅,白朮之滯,地黃之濕,皆所不宜。改用香、砂、橘、半以疏其脾,飲食漸加。至三劑,微見陰火起,隨用龜板、阿膠潛伏之味,而火漸息,食漸加,痰漸少。

白話文:

黃錦芳治療了一位患有虛勞症的女子。她的脈搏雖然有些快速,但不至於太快,說明病情尚可治療。但是她食慾不振,痰涎很多。黃錦芳查看了前一任醫生的藥方,發現是用白朮和地黃來健脾清火,廣皮、半夏和附子來化痰益氣固虛。他認為這個方子考慮得比較周全,但是病人的體內水分淤積較多,白朮的性質偏於滯澀,地黃的性質偏於滋潤,都不太適合。

於是,黃錦芳改用了芳香化濕藥物,如香附、砂仁、橘皮和半夏,來疏通她的脾胃,逐漸提高她的食慾。服用了三劑藥之後,她的病情稍有改善,陰虛火旺的症狀開始出現。於是,黃錦芳又加入了龜板和阿膠,以滋陰潛陽。經過這樣治療,她的陰虛火旺症狀逐漸緩解,食慾也逐漸增加,痰涎也逐漸減少。

以後隨病增減,總以疏脾滯為要,遂愈。此乃陽傷六七,陰傷二三,勞在將成未成之際,故尚可治。若再用白朮、地黃,必不救矣。凡虛勞症,脾肺俱損者,即為難治。脾喜燥而惡濕,肺苦燥而喜潤,飲食不進,宜用香、砂,則於肺燥不宜;咳血吐血,宜用膠、地,則於脾濕不宜。惟燥熱甚而能食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缺也。

白話文:

之後根據病情適當調整藥物,但總以疏通脾胃滯氣為首要,病就能痊癒。這是因為陽氣受損六七成,陰氣受損二三成,是在虛勞症將成未成之時,所以還能治療。如果再用白朮、地黃,肯定無法痊癒。所有虛勞症的患者,脾肺兩臟都受損的,是很難治療的。脾臟喜燥惡濕,肺臟惡燥喜潤。飲食不進時,宜用香附、砂仁,但這會加重肺燥;咳嗽咳血時,宜用阿膠、地黃,但這會加重脾濕。只有燥熱很盛而且能吃不瀉的,才需要急著潤肺,但補脾胃的藥物也不能缺少。

倘虛極不食而瀉多,雖咳嗽不寧,亦必以補脾為急,而滑潤之品,不可輕投。蓋脾有生肺之能,肺無補脾之力,故補脾之藥,尤要於補肺也。至於脾腎俱傷者,尤難措手。方欲以甘寒補腎,而食少不化,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而陰氣耗竭,又恐愈損其水。兩者並衡,而卒以健脾為急者,以脾上交於心,下交於腎也。

白話文:

如果極度虛弱,不思飲食,卻腹瀉不止,即使咳嗽不停,也要急著補脾。而潤滑之品,不可輕易服用。因為脾有生肺的功能,肺卻沒有補脾的能力,所以補脾的藥,比補肺的藥更重要。至於脾腎同時受傷的,就更難處理了。如果想要用甘寒之藥補腎,但飲食減少,無法消化,又擔心會傷害脾臟;如果想要用辛溫之藥調理脾臟,但陰氣耗盡,又擔心會更損害腎水。兩者權衡之下,最終還是以健脾為首要任務,這是因為脾臟向上連接於心,向下連接於腎。

要知,滋腎之中,扶以砂仁、沉香,壯脾之中,參以牛膝、菟絲、龜板,隨時活法以治之,庶幾有濟。葛可久曰:勞症施治宜早,若至脾敗不食,則萬無一生。故治勞須於平時力救脾胃為佳。尤在涇曰:風勞骨蒸,久而咳嗽吐血,脈來弦數者,柴胡梅連散主之。蓋邪氣久積於表裡之間而不退,非可一汗而去者,故用柴胡之辛散,必兼烏梅之酸收。

白話文:

要知道,滋補腎臟時,可以使用砂仁和沉香來輔助;健脾胃時,可以加入牛膝、菟絲和龜板。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應用,這樣纔有可能有效。葛可久說:治療勞症應該趁早,如果到脾胃衰竭、無法進食的地步,那就幾乎沒有生還的機會了。所以,治療勞症必須在平時就用心救治脾胃為好。尤在涇說:風勞導致骨熱,時間久了會咳嗽吐血,脈搏弦而數急,可以用柴胡梅連散來治療。這是因為邪氣長期積聚在體表和體內無法排出,不能單靠發汗的方法去除,所以要用辛散的柴胡,同時配以酸收的烏梅。

而久積之風,內蘊骨髓者,已變風之體而為熱,則宜用黃連、前胡之苦寒以清之。然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新病且然,況伏邪乎!故膽以合膽,髓以合骨,薤白之通陽,童便之通陰,而表裡肌膚之邪,庶盡出歟。

白話文:

已經很久了,骨頭其裏,已經成風體中熱,故宜用黃連、前胡之苦寒以靖之。然兵無先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導,則無達病所。新病且然,況且伏邪乎!故膽以合膽,腦以合骨,蔥白之通陽,艾便之通陰,而表裏肌膚之邪,理當均盡出乎。

羅氏秦艽鱉甲散,與柴胡梅連同意,亦治風勞骨蒸肌熱之症。然減前胡之泄氣,而加當歸之和血,去黃連之苦寒,而用青蒿之辛涼,氣味為較和矣。久病之人,未必不宜緩法也。

白話文:

羅氏秦艽鱉甲散和柴胡梅連同治療,也治療風勞、骨蒸潮熱的疾病。然而減少了前胡的泄氣作用,而增加了當歸的和血作用,去掉了黃連的苦寒,而使用了青蒿的辛涼,藥味比較平和。久病之人,未必不可以採用緩和的方法。

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耆、朮、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厚味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引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丹皮之寒,所以清浮熱。

白話文:

陽虛體質的人:

因為氣血常下沉,無法上升,所以補益氣血多用參、耆、朮、草等藥材,它們甘溫,能益氣,並用升麻、柴胡辛平升提之藥協助氣血上升。

陰虛體質的人:

因為氣血常上升,無法下降,所以六味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藥等藥材。它們質重味厚,能滋養陰精,並用茯苓、澤瀉甘淡之藥引導氣血下降。

氣血下陷的人:

常會出現氣血滯留的情況,用陳皮辛散之藥可以疏解滯氣。

氣血上浮的人:

常會出現氣血過於熱燥的情況,用丹皮寒涼之藥可以清熱降浮。

六味之有苓、澤,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陳皮,猶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參、耆、歸、朮、甘草,猶地黃、茱萸、山藥也。法雖不同,而理可通也。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裡面含有苓和澤瀉,就像補中益氣湯裡面的升麻和柴胡一樣。補中益氣湯裡含有陳皮,就像六味地黃丸裡面的丹皮一樣。兩方的參、耆、歸、朮、甘草,就像六味地黃丸裡的地黃、茱萸、山藥一樣。雖然做法不同,但原理是相通的。

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專治脾。觀其於甘溫補養藥中,加木香醒脾行氣,可以見矣。龍眼、遠志,雖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曰歸脾。

白話文:

歸脾湯同時補氣補脾,但重點在於治療脾臟。在甘溫的補養藥中加入木香,可以醒脾行氣,由此可見。龍眼和遠志,雖說是補火,但實際是用來補土。這是為了讓心火下通脾土,脾臟得到滋養,五臟可以得到它們生長所需。因此,將此湯稱為「歸脾」。

虛勞之人,氣血枯耗,生氣不榮,則內生寒冷,張雞峰所謂冷勞是也。宜建中、復脈、八味腎氣之屬,甘溫辛潤,具生陽化陰之能者治之。亦有邪氣淹滯,經絡瘀郁者,《元珠》所謂體虛之人,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次則調之。醫不知而遽行補劑,往往致使邪氣不解。是故虛勞之治,固不必專以補陰降火為事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的人,氣血枯竭,陽氣不足,就會產生內寒,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冷勞」。治療時應該使用建中、補脈、八味腎氣等藥物,這些藥具有甘、溫、辛、潤的特性,能生陽、化陰。也有一種情況是邪氣鬱積,經絡不通暢,如《元珠》中所說,體虛的人最容易受到邪氣侵襲。這時應該先用一些和解、微利、微下的藥物來疏通邪氣,然後再進行調理。如果醫生不知道病人的情況,便貿然使用補藥,往往會導致邪氣無法化解。因此,治療虛勞症不一定要專注於補陰降火,也要考慮到邪氣的影響。

羅氏論虛勞之症,都因邪伏血鬱而得,不獨陰虧一端。至晚寒熱時減時增,其為陽陷入陰可知。滋腎生肝,最為合法,略加損益,不必更張也。熟地、白朮、丹皮、茯苓、淮山藥、柴胡、鱉甲、炙草。

白話文:

羅氏認為,虛勞症是由邪氣潛伏於體內,並導致氣血瘀滯所致,不只是陰虛這個原因。到了晚上,寒熱症狀會時增時減,這說明陽氣被困在陰氣之中。滋補腎氣生發肝氣,是符合正道的治療方法,可以酌情增減藥材,不必改變整體方劑。方劑組成:熟地、白朮、丹皮、茯苓、淮山藥、柴胡、鱉甲、炙草。

真陽氣弱,不榮於筋則陰縮,不固於里則精出,不衛於表則汗泄,三者每相因而見。其病在三陰之樞,非後世方法可治。古方八味丸,專服久服,當有驗也。

白話文:

當體內的陽氣虛弱時,將無法滋養筋脈,導致筋脈收縮;無法固攝內臟,導致精液流出;無法保護體表,導致汗液外泄。這三種症狀通常一起出現。這種疾病的病因在於三陰交會之處,不是後世的方法所能治癒的。古方中的「八味丸」,專門用於長期服用,一定會有效果。

肺實於上,腎虛於下,脾困於中之候也。然而實不可攻,姑治其虛。虛不可燥,姑溫其下。且腎為胃關,而火為土母,或有小補,未可知也。(《金匱》腎氣丸。)

白話文:

肺部在上實熱,腎臟在下虛寒,脾胃在中間困阻,這是身體的狀況。但實症不能攻擊,暫且調理虛症。虛症不能燥熱,暫且溫暖下焦。而且腎臟是胃的關口,而火是脾胃的母親,或許稍加補益,結果會如何,還不能確定。(《金匱要略》腎氣丸。

裴兆期曰:補虛之最切要者,在扶胃氣,胃氣強則飲食進,飲食進則氣血生,補何如之。今之不善補者,概用歸、地、參、朮、甘草、黃耆等類,以為補虛之法,莫此若矣。不知此等品類,皆甜膩壅膈之物,胃強者尚可,胃弱者服之,不脹則瀉,不瀉則嘔吐而不能食矣。病不轉加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裴兆期說:補虛最重要的是幫助胃氣,胃氣強健,飲食才能吸收消化,飲食吸收消化後,氣血才能產生,那還能比得上這方法好?現在不善於補虛的人,通通使用歸地、參朮、甘草、黃耆等這些藥物,認為這就是補虛的方法,沒有一種比得上這些了。卻不知道這些藥物大多甜膩,容易壅塞隔膜,胃強的人還可以,胃弱的人服用後,不脹氣就會拉肚子,不拉肚子就會嘔吐而吃不下東西。如果不因此而病情加重,還沒有這樣的情況呢!

一宦室妾,年二旬,不甚得所,抑屈傷脾,飲食漸減,幾半歲。後乃月事不來,日晡潮熱,醫以養血滋陰為治,寢至肌肉消爍,喘息不眠,噁心不能食,大便不通,脈來數弦,右關特細。《素問》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即此類也。

白話文:

一位富家小妾,年方二旬,不甚得寵,鬱結傷脾,飲食逐漸減少,持續了近半年。之後月經停止,下午發熱,醫生用滋補氣血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肌肉萎縮,呼吸急促不眠,噁心不能進食,大便不通,脈搏數而弦,右關脈特別細小。《素問》中說:二陽經的病症起源於心脾,有抑鬱不得舒展的情況,女子月經不調。其傳變成風消症,即呼吸急促的症狀,正是屬於這一類病症。

在法不治,旬余果卒。夫二陽者,胃與大腸也。病者傳化失常,飲食少進也。發心脾者,治於脾心也。因不得遂其隱曲之情,心脾屈結而發也。心生血,脾統血,腸胃既病,則心脾無所資而血脈枯,故不月。血既枯,則陰不勝陽而生熱,熱盛則生風,而肌肉消爍矣,故曰風消。

白話文:

如果用這種方法治療不奏效,大概十幾天后病人就會死亡。所謂「二陽」,指的是胃和大小腸。病人的情況是消化吸收異常,所以進食減少。誘發疾病的原因在於心和脾,所以要治療脾和心。由於心和脾的情緒抑鬱不能抒發,導致脾和心鬱結而發病。心主生血,脾統血,腸胃既然有病,那麼心和脾就沒有營養來源,導致血脈枯竭,所以患者不會有月經。血脈枯竭後,陰氣不能勝過陽氣而產生熱,熱盛則生風,導致肌肉萎縮,所以稱為「風消」。

肺屬金主氣,金為熱迫,則氣上賁,喘息不寧,故曰息賁。初起時,即宜開導腸胃中積滯,使真氣流通,胸膈寬利。能飲能食,始用血分等藥,調月事之不來,退日晡之潮熱,方為正治。乃不審二陽,因抑屈久而積滯不行,為受病之根,漫執月事不來,日晡潮熱,是血少陰虛,不用逍遙則用四物,朝餐暮餌,而卒至於死,良可嘆也。女子患此者甚多,余故詳著其證,並釋經義云。

白話文:

肺屬金主宰氣,金受熱邪侵襲,則氣體上逆,喘息不止,所以稱為息賁。初期發作時,即應疏通腸胃中的積滯,使真氣順暢,胸膈通利。如果能飲食,再服用補血分等藥物,調經止住月經不來,退燒,纔算對症治療。但若不懂得檢查兩陽經脈,因壓抑屈辱導致的積滯內生,是致病根源,單純堅持月經不來,潮熱,就認為是血虛陰虛,妄用四物湯、逍遙散等補藥,延誤時機,終至不治,實在可惜。患上此病的人很多,所以我詳細記錄其病證,並闡述經絡的理論意義。

或曰:養血滋陰之藥,世皆用之以補虛勞不足者也。予且謂有傷脾之患,而大補丸,反多耗氣之品,何以取之?曰:此深有當於脾胃元氣本然之妙,乾乾不息者也。晝夜循環於臟腑肢體關竅間,若天行之健,而未始或息停者也。

白話文:

有人說:養血滋陰的藥物,向來都是用來補虛勞不足的人。但我認為,如果脾胃有受傷的狀況,而大補丸中卻有許多耗氣的物品,為什麼要這樣用藥呢?

解答:這深切考慮到脾胃的元氣本質,滋養脾胃的元氣才能持續運作不衰竭。白天晚上不斷地循環於臟腑、肢體和關竅之間,就像天空運行一樣,從未停止歇息過。

細思此方,雖用人參、白朮補氣為君,而又以滲濕消痰之茯苓、半夏為臣,更以開滯疏壅之枳實、山楂、陳皮、厚朴、木香、砂仁、黃連、神麯、穀芽為佐使,名為大補,而實無有所謂大補之藥。為使脾胃通調,胸膈和利,能飲能啖,不失其常,降濁升清,時靡有間,旋推以陳,旋致以新,助彼乾乾不息之妙而已矣。雖無所謂大補之藥,而大補之理實具焉。

白話文:

仔細審視這個藥方,雖然使用人參、白朮作為補氣藥的主藥,但同時也搭配了祛濕化痰的茯苓、半夏作為輔助藥物。此外,還加入了疏通阻塞的枳實、山楂、陳皮、厚朴、木香、砂仁、黃連、神麯、穀芽等藥物。這個藥方雖然被稱為「大補方」,但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大補藥物。目的是為了使脾胃暢通,胸膈安和,食慾良好,保持正常的狀態。藥方透過降濁升清的方式,持續發揮作用,新藥不斷加入,以幫助身體持續運作。雖然沒有所謂的大補藥物,但大補的道理卻真實存在。

以故每施之脾胃氣衰之人,為脹為腫,為痞為痰,為久瘧久痢,與高年百損,產後諸虛,而不克加餐等病,屢獲奇效。不然,則山楂、枳實、厚朴、陳皮等藥,耗元氣者也,曷有補於人哉?

白話文:

因此,這種治療方法常被用於脾胃氣虛的人,能治療脹氣、水腫、食物滯留、痰多、長期瘧疾或痢疾,以及老年人的各種身體虛弱、產後虛弱、飲食不振等疾病,屢次收到了奇效。否則,山楂、枳實、厚朴、陳皮等藥物會耗損元氣,怎麼能補益人體呢?

一宦者,以積勞後,間發往來之熱,漸至形神枯槁,懶於動止,飲食日損,不知味累月矣。醫作脾虛治,用補中、歸脾、參苓散大補脾丸等藥皆罔效。余視之,六脈澀且濡,而尺為甚,此腎氣虛而脾無所稟也。治當於兩腎中,培化源之本,則脾始充,而病斯已矣。用紫河車一具為君,熟地二兩為臣,杜仲、生萸肉、破故紙、山藥、芡實各一兩,茯苓、益智、砂仁、青鹽各八錢為佐使。即以河車、地黃二味,酒煮搗丸如桐子大,服不逾月,而形氣飲啖俱如初。

白話文:

一位太監,由於長期勞累,時常發作反覆發作的熱度,逐漸導致形體和精神都衰弱,懶得活動,飲食一天比一天少,幾個月來都味覺失靈。醫生診斷他是脾虛,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參苓散、大補脾丸等藥物治療,但都沒有效果。

我診視後發現他六脈都表現為澀脈且濡脈,其中尺脈最為明顯。這是因為腎氣虛導致脾臟得不到正常的滋養。治療應該從調理兩腎入手,培育脾臟氣血的源頭,這樣脾臟才會得到滋養,疾病才能痊癒。

我使用以下藥方:

  • 紫河車(鹿角霜)1具
  • 熟地黃2兩
  • 杜仲1兩
  • 生山茱萸肉1兩
  • 破故紙(蓮子心)1兩
  • 山藥1兩
  • 芡實1兩
  • 茯苓8錢
  • 益智仁8錢
  • 砂仁8錢
  • 青鹽8錢

用紫河車和熟地黃這兩味藥,用黃酒煮熟後搗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服藥不到一個月,他的體力和精神,以及食慾飲水,都恢復到從前。

蓋急欲下達以固腎而救脾,故不但用辛能潤腎之砂仁為嚮導,而又加咸能下降之青鹽為直入之兵,毫不敢雜他臟之藥,以分其勢。若加入參、朮、勢必顧戀中州,而下行之力反緩,安能直入腎以培土而捷效乎?

白話文:

之所以急切地想要將藥物往下輸送以固腎救脾,所以不僅使用能滋潤腎臟的辛味砂仁作為嚮導,還添加了能降下的鹹味青鹽作為直接進入的士兵。過程中決不敢混雜其他臟腑的藥物,以免分散藥效。如果添加參和朮,必然會分心顧念脾胃,反而會減緩往下輸送的力量。這樣怎麼能直接進入腎臟,培補脾胃,快速見效呢?

或問:勞瘵痰嗽,治以二冬、二母、款冬、紫、荊、菀之屬,十九不效者何也?曰:勞瘵痰嗽,非肺病也。原於先天腎陰虧敗不能制火,火無所畏,亢而刑金,金極則鳴耳。此謂水泛為痰之嗽,非風痰、熱痰、痰飲、痰涎諸症可比,法當峻補真陰,佐以味鹹下降之品,徐徐引之歸元,始為善法。然則補陰下降之物,其孰為優?則惟童便一味為上藥耳。

白話文:

有人問:患勞瘵痰嗽的人,用二冬、二母、款冬、紫蘇、荊芥、菊花的藥材治療,有十九個人都不管用,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勞瘵痰嗽,並不是肺部疾病,而是由於先天腎陰虧虛,無法抑制火氣,火氣失去了節制,過盛而傷害肺金,肺金到了極點就會出現咳嗽。這種情況是因為水液氾濫而形成痰液的咳嗽,不是風痰、熱痰、痰飲、痰涎等症狀可以比擬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大幅補益真陰,再輔以味鹹、有下降作用的藥物,慢慢引導痰液歸於本源,這纔是正確的方法。那麼,補陰、下降的藥物中,哪一種最好呢?只有童便這味藥纔是上等的藥物。

童便味鹹性溫,溫可養元氣,咸則歸腎速而引火下行,實人身中之氣血藥也。用治本元虧損之病,則同氣有情而易入。褚氏謂服寒涼者,百不一生。服溲便者,百不一死,良以此也。

白話文:

童便味鹹、性溫。溫和有助於滋養元氣,鹹味歸屬腎臟,能迅速引火下行,是人體內氣血補藥。用於治療元氣虧損的疾病,因為同氣相求,容易吸收。褚氏說:服用寒涼藥物的人,一百個中難有一個能活下來。服用童便的人,一百個中幾乎沒有人會死亡,這就是原因。

一人年三十餘,積病而多欲,遂起熱兼旬,無盜汗,六脈飲食不減,此勞症之微而未深者也,正與養血滋陰治法相合。藥用生地三錢,醋炙鱉甲二錢,知母、當歸、柴胡、丹皮、山萸肉各一錢,黃芩六分,煎服六劑而熱平。隨灸百勞、膏肓二穴,以杜其根。更以河車丸與之調理,不百日形氣飲食脈候俱如初而愈。

白話文:

有一位三十多歲的人,積勞成疾,慾望又多,於是發燒十多天,但沒有盜汗,脈象正常,飲食也沒有減少。這是勞疾的早期症狀,還不嚴重,適合用滋陰養血的方法治療。

使用的藥物有:生地三錢、醋炙鱉甲二錢、知母、當歸、柴胡、丹皮、山茱萸肉各一錢、黃芩六分。煎服六劑後,發熱症狀平息。

隨後施灸百勞、膏肓兩個穴位,以斷絕疾病的根源。再讓他服用河車丸調理身體。不到一百天,他的身體狀況、飲食、脈象都恢復正常,疾病痊癒了。

葛可久曰:勞症最為難治,當治於微病之時,莫治於已病之後。今此病正當微發之時,故能取效於旦夕間耳。若不早為之治,必至乾咳聲嘶,肌消腸滑,脈來細數,而莫能挽回矣。患此者,不可不防微而杜漸也。

白話文:

葛可久說:勞累的疾病最難醫治,應該在病情微小發作之初進行醫治,而不要等病情嚴重後纔去醫治。現在這種疾病正處於初期發作階段,所以可以在短期內見效。如果不早早加以醫治,必定會發展到乾咳聲音嘶啞、肌膚消瘦、腸胃滑溜、脈搏細數的狀況,這時就難以挽回病情。患上這種疾病的人,是因為沒有防範於微小發作初期,導致病情擴大。

昔王好古論人參曰:肺熱用之則傷肺。王節齋論人參曰:陰血虛血證忌服,服之過多必不治。余深味之,皆千古不可移易之繩墨,何後之妄議其非者紛然耶?是豈詞不足以發其理,而人莫之解歟?非也。唱和成風,耳熱心痼,遂不復有揭其理,而正其誤者,謂非吾道之一大不幸哉。

白話文:

從前,王醫師崇尚古法,在討論人參時說:「肺有熱症者,服用人參會加重肺熱。」而王節齋論述人參時認為:「氣血不足之人禁止服用人參,過度服用必會延誤病情。」我深切體會他們的觀點,這些都是上千年來不變的醫學準則,為何後人胡亂議論,紛紛否認呢?

難道是他們用辭不適切,無法闡明論點,才讓人難以理解嗎?不對。人云亦云的情況盛行,大家盲從附和,耳中充滿了別人的說法,內心固執地抱持錯誤見解,因此沒有人再探討其道理,糾正錯誤。這難道不是我們醫學界的不幸嗎!

夫所謂肺熱者,即陰虛之肺熱也;所謂陰虛者,即陰虛也。蓋肺熱謂陽獨盛,陰虛謂陰獨虛,則陰獨虛不足以化陽為火熾,火則爍金,而咳血、咯血、干嗽、聲嘶,諸肺熱之候所從出矣。此症有陽無陰之病,治當曲盡養陰之法,以化陽而救熱,遽用人參助其陽氣,則肺愈熱而陰愈虛,嗽喘痰血不愈甚乎。此兩先生所以諄諄垂戒也。

白話文:

所謂肺熱,是指體內陰津不足導致肺部熱盛;所謂陰津不足,是指體內水液虧虛導致陰血不足。由於肺熱是指陽氣過於旺盛,陰津不足是指陰液過於虧虛,因此陰津不足無法將陽氣化為火氣,火氣過盛就會灼傷金屬性的肺臟,導致咳嗽出血、嘔血、口乾舌燥、聲音嘶啞等肺熱的症狀。這種疾病屬於陽盛陰虛的病症,治療應當以滋養陰津為主的治療方法,以化解陽氣、緩解熱症,並輔以人參來幫助陽氣,這樣肺熱就會減輕而陰津會增加,咳嗽出血的症狀就不會加重了。這兩方面的治療至關重要,因此要特別注意。

藜按:方書於虛勞症,無不執陽生陰長之說,主用參、耆,然投之陰虛火旺之軀,無不輒敗。想諸老於此等病症,皆付之不治之列,故未嘗躬親閱歷細心體驗也。《理虛元鑑》獨持清金保肺之諭,可稱卓見。然其用藥亦斥節齋為繆論,實不免隨聲附和之失。裴公此諭,與歸重脾胃一著,皆治虛勞之要法,具見高出前人遠甚,學者不可不細參也。

白話文:

藜庵評論:醫書上對於虛勞症的論述,都堅持「陽生陰長」的說法,主要使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然而,對於陰虛火旺的體質,使用這些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我想,那些老醫師對於這種疾病都認為無法治癒,因此沒有親自觀察研究過。

《理虛元鑑》一書獨樹一幟,主張清金保肺,這個觀點可以說是獨到的見解。然而,書中所使用的藥物卻與節齋學說相悖,這難免有附和前人的嫌疑。裴公的觀點,以及歸重視脾胃的做法,都是治療虛勞症的重要方法。這兩位前輩的見解遠超前人,學者們不能不仔細參研。

原文反復辨論,其說甚詳,然精意已在於此,故節之。

虛勞病惟於起初時,急急早灸膏肓等穴為上策。外此,則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慎起居、節飲食,以助火攻之不逮。一或稍遲,脈旋增數,雖有良工,莫可為矣。至於藥餌,則貴專而少,不貴泛而多。萬不可漫聽名流,積月窮年,不廢潤肺滋陰之藥。蓋此等藥,其名雖美,釀禍極深,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白話文:

虛勞病在剛發病時,最重要的是趕緊灸治膏肓等穴位。除此之外,還要避免房事、停止妄想、控制憤怒、注意生活起居、節制飲食,以幫助火攻起效。如果稍微耽誤,脈搏會逐漸變快變多,即使有良醫也無計可施了。至於藥物,宜專一而用量少,不可泛用而用量多。千萬不要聽信名醫,長期服用滋潤肺部和滋陰的藥物。這些藥物雖然名稱好聽,但後患無窮,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凡勞心勞力之人,須時時偷閒歇息,以保既耗之元氣。蓋氣根於息,息調則氣調,氣調則一身之中,無不流通四達,百脈安和,神情清泰,雖勞不甚苦人矣。調息之法,端默靜坐,隨境澄心,口目俱閉上,於鼻中徐呼徐吸,任其自然,勿得作意思維。若著力太重,反使本來不息之真,窒而不利。(此治虛勞之妙法,仿而行之,無有不驗,勝於藥餌多矣。)

白話文:

對於身心勞累的人,必須時常找時間休息,以保全已經耗損的元氣。因為氣息的根源在於呼吸,呼吸調節好了,氣息也會調節好,氣息調節好了,全身上下暢通無阻,百脈安寧和諧,精神清爽安泰,即使勞累也不會特別難受。調節呼吸的方法是端正地靜靜坐著,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讓心靈澄靜,同時閉上嘴巴和眼睛,用鼻子慢慢吸氣、慢慢呼氣,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思考。如果用力過猛,反而會使本來就不息的真氣,變得不通暢。這是治療虛勞的妙法,仿照這個方法去做,沒有不應驗的,比吃藥好多了。

凡用補藥,必先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譬之滌衣,先除垢膩,而後粉飾可加耳。若專事補,而不知邪氣之當瀉,補必為害。(此用藥之真訣,凡病皆然,而勞症尤為切要。)

白話文:

使用補藥之前,一定先清除病邪。當病邪去除後,補藥才起得效用。這好比洗滌衣物,先要除去污垢,然後纔可以增添顏色。如果只顧著補,而不知道病邪需要去除,補藥反而會帶來危害。

(這是一個用藥的真諦,對所有疾病都如此,而對於勞症尤其重要。)

虛勞病未嘗非陰血虛也,雖聖人復起,亦未嘗不謂陰血虛也,是則生熟地、當歸、知母、元參、天冬、麥冬諸藥,豈曰無功。舉世遵而行之,豈曰不可。但此等之藥,既寒涼,又濡潤,在脾胃既衰,水穀未減之時,用此治標則可。若多服久服,未有不使脾胃生化之源,而為卻谷減餐者矣。

白話文:

虛勞病無非是陰血不足所致,即使聖人再世,也不會改變這個看法。因此,生熟地、當歸、知母、元參、天冬、麥冬等藥物,也不能說沒有功效。天下人都遵循這個原則,也不能說不對。然而,這類藥物既寒涼,又滋潤,在脾胃虛弱,飲食不減的情況下,用於緩解症狀是可以的。如果長期服用過量,勢必會損傷脾胃的生化功能,導致飲食不振。

經曰:血乃水穀之精,生化於脾。又曰:脾為至陰。人之陰虛,乃脾虛也。脾土一虛,則生化之源竭,何能運行水穀,而成陰血乎?故進滋補之藥者,當時時以飲食進退為消息,但見飲食減少,咳嗽熾盛,急思調和脾胃,兼行氣清金等藥。有司命之責者,豈可專執,而不知變通哉!

白話文:

古醫書上說:血液是食物精華所化,由脾臟生成。又說:脾臟屬於極陰的臟器。人體陰虛,就是脾虛。脾土一虛弱,產生精血的來源就枯竭,怎麼可能運化水穀,生成陰血呢?因此服用滋補藥物時,要隨時根據飲食的進出情況調整用量。如果發現飲食量減少,咳嗽加劇,就要趕快調和脾胃,並服用能益氣清肺的藥物。身為醫生,不能固執己見,不知道靈活變通。

有客過而問余曰:一大病久虛人,容顏黃瘁,飲食減少,兩足浮腫,已經年歲,氣血下陷無疑矣,速進補中益氣湯,反肋滿胸膨,嘔穢不能食則奈何?余曰:據子所言,是誠氣虛下陷之病,然古人立教,言有盡而意無窮,雖不足者補之,而不足之中,未始不兼有餘之病,於此而漫補焉,則不足者未補,而有餘者必熾矣。

白話文:

,然

雖然,下陷者清升,而清氣下陷者,未必絕無濁氣之在上,於此而漫升焉,則清氣未升,而濁氣已先橫矣。子之所以用升補而反劇者,大率近是。客曰:何以知其不足中之有餘,清氣上之濁氣乎?曰:以證知之。夫證之見於外者,如惡膨滿,痰嗽喉痛,腹痛作瀉,與飲食有妨之類是也。

白話文:

儘管下陷的氣會被升扶,而清氣下陷時,未必沒有濁氣上升,如果冒然升補,清氣尚未升起來,濁氣已經橫行了。你使用升補的方法而病情反而加重的,大多是因為這樣。

有人問:怎麼知道不足中藏著有餘,清氣上行時帶著濁氣呢?

回答:通過症狀可以知道。那些出現在外在的症狀,比如脹滿、痰多咳嗽喉嚨痛、腹痛或腹瀉、飲食受阻等,就是這種情況。

此即所謂有餘之病,兼在上之濁氣也,升補之法,便須酌量而施之。然此乃見症之顯者,更有症雖見而實隱,尤為難察。如本不噁心,而胸中則時懊憹;本不膨脹,而肋間隱刺痛;本不痰嗽喉痛,而偶然似哽似噎;本不作痛作瀉,而大便不時至,欲解不解;本不妨飲食,而亦時有厭飫而難安。如此等症,亦即有餘之病,兼在上之濁氣也,升補之藥,便須酌量而後施。

白話文:

上面所說的這些,就是所謂的「餘病」,同時也伴隨著上焦的濁氣。使用升補的方法時,必須斟酌衡量後再進行治療。但是,這些只是比較明顯的症狀,還有症狀雖然表現出來,但實際上卻隱藏著,更加難以察覺。比如說:原本沒有噁心,但胸口卻時常有煩悶的感覺;原本沒有脹滿,但肋間卻隱隱作痛;原本沒有痰咳喉痛,但卻像有東西哽在嗓子裡,像有東西堵住一樣;原本沒有疼痛或腹瀉,但大便卻時不時地來,想拉卻拉不出來;原本不影響飲食,但有時也會出現厭煩飲食、難以安穩入睡的情況。像這樣的症狀,也屬於「餘病」,同時也伴隨著上焦的濁氣。使用升補的藥物時,必須仔細衡量後再進行治療。

非用心精,而晰理密者不能也。故用補中益氣湯,必審之當,而察之詳,始用之無弊矣。

此段審症,最為精細,凡脾胃之症,如此推求,非專為補中益氣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