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1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7)

1. 咳嗽

久嗽不愈,由於肺虛有火,法當清肺潤肺,忌用澀燥閉氣之藥。設若誤用粟殼、訶子,俾火壅於肺,不得下降,若兼參、朮、半夏,即死不旋踵矣。世醫往往蹈此,覆轍相尋,卒無悟者,聊為論著,敢告方來。(《廣筆記》。)

葉天士治陸某咳嗽,乃秋暑燥氣上受,先干於肺,令人咳熱。此為清邪中上,當以辛涼清潤,不可表汗以傷津液。青竹葉、連翹、花粉、杏仁、象貝、六一散。

又陸某濕必化熱,熏蒸為嗽。氣隧未清,納穀不旺,必薄味靜養壯盛,不致延損。飛滑石、花粉、象貝、苡仁、綠豆皮、通草。

胡某年六十六,脈右勁,因疥瘡,頻以熱湯沐浴,衛疏易傷冷熱,皮毛內應乎肺,咳嗽氣塞痰多,久則食不甘,便燥結,胃津日耗,不司供肺。況秋冬天降,燥氣上加,漸至老年痰火之象。此清氣熱以潤燥,理勢宜然。倘畏虛,日投滯補,益就枯燥矣。霜桑葉、甜杏仁、麥冬、玉竹、白沙參、天花粉、甘蔗漿、甜梨汁,熬膏。

(徐靈胎曰:老年而無外感之嗽,麥冬、玉竹亦可用。)

一人年四十,脈弦,胸膈痹痛。咳嗽頭脹,此燥氣上侵,肺氣不宣使然。當用輕藥以清上焦,枇杷葉、桑葉、川貝母、杏仁、冬瓜子。

一人年二十七,脈細促,久嗽寒熱,身痛汗出,由精傷及胃,用黃耆建中湯去姜。

又一人年二十四,脈弦右大,久嗽背寒盜汗,用小建中去姜加茯神。

徐靈胎曰:咳嗽服姜,必吐血,並能令人失音,去之為宜,此亦人所不知也。風嗽挾火者,服桂枝必吐血,百試百驗。又曰:葉氏用建中諸法,治久嗽而中宮虛,乃補母之義,真古聖相傳之正法也。若陰火虛勞之嗽,與建中正相反也。葉氏用此得手,而誤施於虛勞,亦辨之不審耳。

馮長年孝廉,素患陰虛咳嗽而犯時氣,遂用蔥白香豉湯,加人中黃、童便,三日而安。又一地師,宿有血症,亦感時氣,即用前湯,更加犀角、丹皮,服後大便下血而愈。王公峻治一孕婦,風熱咳嗽,已經發散後,胎上逼心,上氣倚息,咳則遺漏,用紫蘇飲去川芎、腹皮,加葳蕤、白薇,一劑而胎寧。

張誕先治一少年,陰虛而傷秋燥,常時火炎乾咳,五心煩熱,妄夢失精,小水時白時黃,杪秋忽大咳嗽,坐間遍地清痰,周身凜凜畏寒,肌表微微發熱,咳甚則嘔,嘔則鼻衄如注,大便結燥,小水如淋,先用異功散去朮加山藥,次與六味丸加麥冬、五味,半月而嗽方止。歷推治驗,凡陰虛而更感風寒,未有不重在本病者。

大抵火炎乾咳,悉是陰虛。古人雖有腎肝同治之論,然細格病情,多屬腎水枯竭,肝臟多火之證,所以只宜壯水制陽。而導火之法,斷斷不可輕試也。

薛一瓢曰:久咳移邪犯胃,因咳而肺肅無權,故氣升逆,勿用瀉損肺氣之藥。水梨去心帶皮搗爛,絲棉濾清,慢火煎膏,收入瓷瓶內,每日開水送下五錢。

白話文:

咳嗽

久咳不癒,是因為肺虛有內火,治療方法應當是清肺潤肺,避免使用收斂乾燥、阻礙氣機的藥物。如果錯誤地使用粟殼、訶子等藥物,反而會導致火氣鬱積在肺部,無法下降,如果再配合參、朮、半夏等藥物,很快就會死亡。許多醫生常常犯同樣的錯誤,前車之覆轍後車隨之,卻始終沒有人醒悟,因此寫下這篇文章,謹以此告誡後人。(出自《廣筆記》)

葉天士治療陸某的咳嗽,是因為秋季暑熱燥氣侵犯肺部,導致肺燥咳嗽並伴有發熱。這是邪氣由外侵犯肺部,應當使用辛涼清潤的藥物治療,不可用發汗的方法,以免損傷津液。處方藥物有:青竹葉、連翹、花粉、杏仁、象貝、六一散。

另外,陸某咳嗽是因為濕氣化熱,熏蒸肺部所致。肺氣不通暢,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必須飲食清淡,靜心休養,以增強體質,避免病情加重。處方藥物有:飛滑石、花粉、象貝、薏苡仁、綠豆皮、通草。

胡某,六十六歲,脈象右邊有力,因為患有疥瘡,經常用熱水洗澡,導致衛氣受損,容易感受寒熱之邪,皮膚與肺臟內在互相影響,出現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久病導致食慾不振,大便乾燥,胃液日漸耗損,無法滋養肺臟。再加上秋冬季節燥氣更盛,漸漸出現老年痰火症狀。這種情況下,應當使用清熱潤燥的藥物治療,這是符合病理的。如果害怕藥物傷及正氣,一味使用溫補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導致更加乾燥。處方藥物有:霜桑葉、甜杏仁、麥冬、玉竹、白沙參、天花粉、甘蔗漿、甜梨汁,熬成膏服用。

(徐靈胎說:老年人沒有外感引起的咳嗽,也可以使用麥冬、玉竹。)

一位四十歲的人,脈象弦細,胸膈部脹痛,咳嗽、頭痛,這是燥邪上犯,肺氣不暢所致。應當使用輕柔的藥物來清利上焦,處方藥物有:枇杷葉、桑葉、川貝母、杏仁、冬瓜子。

一位二十七歲的人,脈象細弱而急促,久咳伴有寒熱,身痛、出汗,這是由於精氣損傷,影響到脾胃,用黃耆建中湯去姜。

另一位二十四歲的人,脈象弦細,右邊有力,久咳伴有背寒、盜汗,用小建中湯去姜加茯神。

徐靈胎說:咳嗽服用生薑,必定會吐血,而且還會導致聲音嘶啞,應當去除生薑,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風寒咳嗽夾雜內火的人,服用桂枝必定會吐血,屢試不爽。又說:葉天士使用建中湯類的方劑治療久咳而脾胃虛弱的病人,是補益脾胃的,這是古代聖賢相傳的正確方法。如果是陰虛火旺導致的咳嗽,與建中湯的治療方法正好相反。葉天士用此法療效很好,但是如果錯誤地用於陰虛火旺的病人,就是辨證不準確了。

馮長年孝廉,素有陰虛咳嗽,遇到時令之氣的變化,便用蔥白香豉湯,加入人中黃、童尿,三天就好了。又有一個地師,長期有血症,也感受時令之氣,便用上面的湯劑,再加上犀角、丹皮,服藥後大便排出血液而痊癒。王公峻治療一個孕婦,風熱咳嗽,已經發散風熱之後,胎氣上逆衝擊心臟,呼吸困難,咳嗽時會漏尿,用紫蘇飲去川芎、厚樸,加入葳蕤、白薇,一劑藥就胎氣平穩了。

張誕先治療一個少年,陰虛體質又受秋燥之侵,平時火熱旺盛,乾咳,五心煩熱,做夢多,遺精,小便有時清白有時黃濁,深秋突然劇烈咳嗽,痰多如水,全身發冷,皮膚微微發熱,咳嗽厲害時會嘔吐,嘔吐時鼻血如注,大便乾燥,小便澀痛,先用異功散去白朮加山藥,之後用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半個月咳嗽才停止。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凡是陰虛體質,再感受風寒,沒有不加重原有疾病的。

總之,火熱旺盛引起的乾咳,都是陰虛造成的。古人雖然有腎肝同治的說法,但是仔細分析病情,大多數是腎水枯竭,肝臟火盛的症狀,所以只宜滋陰降火。而引火上炎的方法,絕對不能輕易嘗試。

薛一瓢說:久咳導致邪氣犯胃,因為咳嗽而肺氣虛弱,所以氣體上升逆亂,不要使用瀉肺之藥。水梨去核帶皮搗爛,用棉布過濾取汁,小火煎熬成膏,裝入瓷瓶中,每天用開水送服五錢(約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