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6)

1. 咳嗽

或兼頭疼鼻塞,涕唾稠濃,聲壯氣壅,脈浮數有力,或人迎脈大,此為外因。今脈不浮而沉,非風也;不數而緩,非熱也;按之不鼓,非有餘也。嗽雖頻而氣短不續,痰雖多而清薄不濃,若疏解則徒耗肺家之金,清涼則轉瘠中州之土,是欲去病而反重病也。宜用補中益氣與六君子,參合複方,藉參、苓、術以補肺之母,使痰無由生,藉橘、半、升、柴以升清降濁,則嗽可不作。一二劑嗽微減,再服浹旬而愈。

吳橋治鄱陽王令領邑甫及期,病咳嗽,唾痰稠黏而臭,且雜以血。久之潮熱失聲,食少肉消,閉戶逾月,將乞骸骨歸。幸橋至診之,橋獨任其無害。令愕然,且固問橋。橋曰:此肝氣凌脾,治者謬以為陰虛火動,劑涼則脾愈滯,津液不通,肝愈熾而無所制矣。法當扶脾抑肝,三劑如脫,七劑而出視事。(《太函集》。)

徐靈胎曰:咳嗽由於風寒入肺。肺為嬌臟,一味誤投,即能受害。若用熟地、麥冬、萸肉、五味等滋膩酸斂之品,補住外邪,必至咯血失音,喉癬肛癰,喘急寒熱,近者半年,遠者三年,無有不死。蓋其服此等藥之日,即其絕命之日也。間有見機而停藥者,或能多延歲月,我見以千計。

故今之吐血而成勞者,大半皆因咳嗽而誤服補藥所致也。或云五味子乃仲景治嗽必用之藥,不知古方之用五味,必合乾薑,一散一收,以治寒嗽之症,非治風火之嗽也。況加以熟地、麥冬,則受禍尤烈。又嗽藥中多用桔梗,桔梗升提,甘桔湯中用之,以載甘藥上行,治少陰之喉痛,與治嗽宜清降之法者非宜。苟誤服之,往往令人氣逆痰升,不能著枕。

凡用藥當深知其性,而屢試屢驗,方可對病施治,無容冒昧也。

張柳吟曰:亦有咳嗽屬於陰虛肺燥者,誤投溫散,劫其津液,必成勞損,即此論之對面也。醫者臨症,可不詳審其病情哉?

徐靈胎曰:今之醫者,謂吐血為虛勞之病,此大謬也。夫吐血有數種,大概咳者成勞,不咳者不成勞。間有吐血偶咳者,當其吐血之時,狼狽頗甚,吐止即痊,皆不成勞,何也?其吐血一止,則周身無病,飲食如故,而精神生矣。即使亡血之後,或陰虛內熱,或筋骨疼痛,皆可服藥而痊。

若咳嗽則血止而病仍在,日嗽夜嗽,痰壅氣升,多則三年,少則一年而死矣。蓋咳嗽不止,則腎中之元氣震盪不寧。肺為腎之母,母病則子亦病故也。又肺為五臟之華蓋,經云:穀氣入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是則臟腑皆取精於肺,肺病則不能輸精於臟腑,一年而臟腑皆枯,三年而臟腑竭矣,故咳嗽為真勞不治之疾也。

然亦有咳嗽而不死者,其嗽亦有時稍緩,其飲食起居不甚變,又其人善於調攝,延至三年之後,起居如舊,間或一發,靜養即愈。此乃百中難得一者也。更有不咳之人,血症屢發,肝竭肺傷,亦變咳嗽,久而亦死。此則不善調攝,以輕變重也。執此以決血症之死生,百不失一矣。

白話文:

咳嗽

有些咳嗽會伴隨頭痛、鼻塞,痰涕稠厚濃黏,聲音洪亮,氣息阻塞,脈象浮數有力,或人迎脈大,這是外邪入侵導致的。但如果脈象不浮而沉,就不是風邪;脈象不數而緩,就不是熱邪;按脈不鼓,就不是邪氣過盛。咳嗽雖然頻繁,但氣短而氣息不連貫,痰雖然多,卻稀薄不濃稠。如果一味疏解,反而耗傷肺氣;如果一味清涼,反而損傷脾胃。這樣反而會加重病情。應該採用補益中氣和六君子湯等方劑,加入人參、白朮、茯苓等補益肺氣的藥物,使痰液無從產生;再加入橘梗、半夏、升麻、柴胡等藥物,以達到升清降濁的目的,這樣咳嗽就能好轉。一兩劑藥後咳嗽略微減輕,再服用十天左右就能痊癒。

吳橋醫生治療鄱陽王的部下,此人患咳嗽,痰稠黏腥臭,並帶血。久病之後出現潮熱、失聲、食慾不振、消瘦,閉門不出一個多月,打算辭官回家。幸好吳橋醫生來診治,吳橋醫生認為此病並無大礙。部下很驚訝,追問原因。吳橋說:這是肝氣犯脾,之前的醫生誤認為是陰虛火旺,用涼藥治療,反而導致脾胃更加虛弱,津液運行不暢,肝火更盛,失去了制約。治療方法應該是扶脾抑肝,用了三劑藥就好轉很多,七劑藥後就能回去上班了。(出自《太函集》)

徐靈胎說:咳嗽是由於風寒侵入肺部引起的。肺臟嬌嫩,用藥稍有不慎就會受損。如果使用熟地黃、麥冬、吳茱萸肉、五味子等滋膩酸斂的藥物,會把外邪困在體內,必然導致咯血、失聲、喉嚨潰瘍、肛門腫痛、呼吸困難、寒熱交替,輕則半年,重則三年,都會死亡。服用這些藥物的那一天,就是他們死亡的那一天。有的病人及時發現並停藥,才能多活些年,我見過成千上萬這樣的例子。

所以現在很多吐血而導致勞損的病人,大多是因為咳嗽而誤服補藥造成的。有人說五味子是張仲景治療咳嗽必用的藥物,卻不知道古方中使用五味子,一定會配伍乾薑,一散一收,用於治療寒邪引起的咳嗽,而不是治療風熱引起的咳嗽。何況再加上熟地黃、麥冬,危害就更大了。而且咳嗽藥中很多都用桔梗,桔梗有升提的作用,在甘桔湯中使用,是為了載著甘味藥物上行,治療少陰經的喉嚨疼痛,與治療咳嗽宜清降的原則相違背。如果誤服,常常會導致氣逆、痰涌,睡覺都翻不了身。

用藥一定要深知藥物的性質,並經過多次實驗驗證,才能根據病情施治,不能輕率冒昧。

張柳吟說:也有些咳嗽屬於陰虛肺燥,如果誤用溫散的藥物,耗傷津液,就會導致勞損,這與上面的論述正好相反。醫生診治疾病,怎能不仔細審察病情呢?

徐靈胎說:現在的醫生,認為吐血是虛勞的病症,這是大錯特錯的。吐血有很多種類,一般來說,咳嗽的人才會導致勞損,不咳嗽的人不會導致勞損。有些吐血的人偶爾咳嗽,在吐血的時候,病情很嚴重,吐血止住後就痊癒了,都不會導致勞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吐血一止,全身就沒有病了,飲食如常,精神也好了。即使是失血之後,出現陰虛內熱或筋骨疼痛,也可以用藥治癒。

但如果咳嗽,吐血止住了,病卻還在,日夜咳嗽,痰盛氣逆,輕則一年,重則三年就會死亡。因為咳嗽不止,腎臟的元氣就會震盪不安。肺是腎的母臟,母臟生病,子臟也會生病。而且肺是五臟的華蓋,經書上說:穀氣入胃,再傳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肺來吸收氣息,清氣上升滋養全身,濁氣下降成為衛氣。所以臟腑都依靠肺來輸送精氣,肺病了就不能把精氣輸送到臟腑,一年後臟腑就會枯竭,三年後臟腑就會衰竭,所以咳嗽是難以治愈的真正勞損之疾。

但是也有一些咳嗽的人沒有死,他們的咳嗽有時會稍微緩解,飲食起居變化不大,而且他們善於調養身體,三年之後,起居如常,偶爾發作一次,靜養就能痊癒。這是萬中無一的情況。還有一些不咳嗽的人,血症反覆發作,肝臟和肺臟受損,也會變成咳嗽,久而久之也會死亡。這是因為他們不善於調養身體,導致病情加重。用這個道理來判斷血症的生死,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