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5)

1. 咳嗽

薛立齋治甥範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甚,脾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丸而愈。

萬密齋治監生胡篤庵,咳久不止,汗之不可,下之不可,因表裡之邪俱甚也。為制方,用蘇葉、薄荷葉、桑白皮、杏仁、霜栝蔞、霜桔梗、甘草等分為末,虛者阿膠蜜丸,白湯下,或口中噙化,五日而安。後以治人多效。

立齋治一癧婦,咳而無痰,日晡發熱,脈浮數,先以甘桔湯少愈。後以地骨皮散而熱退。更以腎氣丸及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丹皮而愈。丹溪云:咳而無痰者,此係火鬱之症,及痰鬱火邪在中,用苦梗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之劑,不已則成勞嗽。此症不得志者多有之。又《原病式》曰:人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血液衰少而為燥,故為勞嗽之痰也。

文田按:薛方誠未盡善。然癧症少陽盛而少陰虛,立齋之偶驗,亦幸中耳。予亦嘗見癧症須用附子而後愈者。至少陽之用柴胡,則中庸定理。王氏治病從溫病入,故頗畏朮、附,而酷惡柴胡,所謂過猶不及矣。(瘰癧為勞怯之根,加以乾咳潮熱則勞症成矣。此數方者烏足以愈之,大約薛氏因丹溪有此論,故附會言之,否則其病少衰,便以為愈耳。不足信也。)

一男子咳嗽氣急,胸膈脹滿,睡臥不安,以葶藶散,二服少愈,更以桔梗湯而瘥。

一男子咳嗽項強氣促,脈浮而緊,以參蘇飲,二劑少愈,更以桔梗湯,四劑而痊。

馬元儀治楊咸時,咳嗽多痰,氣逆作喘,自汗不食,已兩月。脈之虛微無神,此勞倦致傷脾肺也。經云:勞則氣耗。氣與陰火,勢不兩立,氣衰則火自勝,土虛既不能生金,陰火又從而克之,故喘咳而汗作矣。若行疏泄以定喘止嗽,是耗散其氣也。用人參三錢,黃耆五錢,炙草五分,貝母一錢,杏仁、蘇子各二錢,紫菀、桔梗、防風以佐之。兼進七味丸以培土母,歸脾大造膏以實脾肺而愈。

來天培治一婦,年二旬余,季夏酷熱,患咳嗽頭痛,發熱,胸膈不舒。或以蘇、杏、前、貝、生地、黃芩、治之轉甚。視其面色浮腫,懶言氣怯,咳嗽聲微,胸膈脹滿,飲食不下,六脈微弱,此風寒內伏,裡虛致感也。始宜以參蘇飲倍薑、棗,一二劑可已。今增虛矣,非薑、附不能瘳也。

以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川芎、炮薑、附子,一劑汗出遍身,腫脹漸消,再劑熱退。改用八珍加薑、附,二劑而咳嗽除。終以歸脾加熟地、炮姜,四劑聲高食進矣。彼云舊有風症,兩手不能舉,今服藥乃能舉於頭矣。此治病必求其本之謂歟。

沈明生治金斐文,夏患咳嗽,清痰續續不已。時風熱嗽甚多,金謂所投之劑,非疏風化痰即清金滌熱。及診曰:是非溫補不痊。金駭愕問故。曰:君以外感盛行之際,必無內因者耶?初得之症,必無屬虛者耶?是則時有一定之方,症有一定之藥,人皆可以為醫矣。夫嗽屬外因,必肺氣脹滿,咳嗽相屬。

白話文:

咳嗽

薛立齋治療他的外甥範允迪,咳嗽痰多,胸腹不適,食慾不振,肢體倦怠,脈象浮大,按壓則微弱。服用二陳湯、枳殼等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這是脾肺腎虛所致。於是改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最終痊癒。

萬密齋治療監生胡篤庵,咳嗽很久都止不住,既不能用汗法治療,也不能用瀉法治療,因為表裡俱皆有邪氣。他制定了一個處方,用蘇葉、薄荷葉、桑白皮、杏仁、霜栝樓、霜桔梗、甘草等量研末,虛弱者用阿膠蜜丸,用溫白開水送服,或含在口中慢慢溶化,五天就好了。後來用這個方子治療很多人,都非常有效。

薛立齋治療一位患有瘰癧的婦女,咳嗽但無痰,下午發熱,脈象浮數,先用甘桔湯,病情稍有好轉。後來用地骨皮散,熱退了。接著用腎氣丸和八珍湯,再加入柴胡、地骨皮、丹皮,最終痊癒。朱丹溪說:咳嗽無痰,這是肝火鬱結的症狀,以及痰火鬱結在內,要用苦梗瀉之,下方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不然就會變成勞嗽。這種症狀,多見於不得志的人。又《原病式》說:人瘦的人,皮膚腠理疏鬆,容易出汗,血液不足而乾燥,所以容易患勞嗽。

文田評論:薛氏的治療方法未必完善。但是瘰癧症屬於少陽盛而少陰虛,薛立齋的偶然成功,也是幸運而已。我也曾見過瘰癧症需要服用附子才能痊癒的。至少用柴胡治療少陽證,是符合中庸之道。王氏治病從溫病入手,所以很忌諱用朮、附子,並且很反感柴胡,這就叫做矯枉過正了。(瘰癧是勞損的根本,加上乾咳潮熱,勞症就形成了。這幾個方子根本不足以治愈它,大概薛氏因為朱丹溪有這樣的論述,所以附會而說,否則病情稍有減輕,就認為痊癒了,這不可信。)

一個男子咳嗽氣急,胸膈脹滿,睡臥不安,用葶藶子散,服用了兩次,病情稍有好轉,再用桔梗湯就痊癒了。

一個男子咳嗽,項部僵硬,氣促,脈象浮緊,用參蘇飲,兩劑後稍有好轉,再用桔梗湯,四劑後痊癒。

馬元儀治療楊咸時,咳嗽痰多,氣逆喘息,自汗、不食,已經兩個月了。脈象虛微無神,這是勞累傷及脾肺所致。經書上說:勞則氣耗。氣與陰火,不能同時存在,氣虛則陰火旺盛,脾土虛弱不能生金,陰火又克金,所以出現喘咳和自汗。如果用疏泄的方法來止咳平喘,就會耗散元氣。於是用人參、黃耆、炙甘草、貝母、杏仁、蘇子、紫菀、桔梗、防風等藥物。同時服用七味丸來補益脾土,服用歸脾湯加生地黃以滋養脾肺,最終痊癒。

來天培治療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盛夏酷暑,患咳嗽、頭痛、發熱、胸膈不舒。有人用蘇葉、杏仁、前胡、貝母、生地黃、黃芩等藥物治療,反而加重病情。觀察她的面色浮腫,懶言氣怯,咳嗽聲音微弱,胸膈脹滿,飲食不下,六脈微弱,這是風寒內伏,裡虛受邪所致。開始應該用參蘇飲,加倍薑、棗,一兩劑就能見效。現在已經更加虛弱了,不用薑、附子就不能痊癒。

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入川芎、炮薑、附子,一劑藥後全身出汗,腫脹逐漸消退,再服一劑,熱退了。改用八珍湯加薑、附子,兩劑後咳嗽消失。最後用歸脾湯加熟地黃、炮薑,四劑後聲音洪亮,食慾增加。病人以前有風症,兩手抬不起來,現在服藥後能舉過頭頂了。這就是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啊。

沈明生治療金斐文,夏天患咳嗽,清稀痰液不斷。當時風熱咳嗽盛行,金斐文認為所服藥物,不是疏風化痰就是清金洩熱。沈明生診脈後說:如果不溫補,就治不好。金斐文驚訝地問原因。沈明生說:您是在外感盛行的季節患病,一定有內因吧?初患此病,一定屬於虛證吧?這樣,時有相應的處方,症有相應的藥物,人人都可以當醫生了。咳嗽屬於外因,必然肺氣脹滿,咳嗽相繼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