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14)

1. 咳嗽

咳甚則便燥有血者,肺移熱於大腸也。(賴有此耳。)合用《千金》麥門冬方,除去半夏、生薑之辛燥,易以葳蕤、白蜜之甘潤,藉麻黃以鼓舞麥冬、生地之力,與越婢湯中麻黃、石膏,分解互結之燥熱,同一義也。

郭曰:諸醫咸詆麻黃為發汗重劑,不可輕試,僅用杏仁、蘇子、甘、梗、前胡等藥,服之其咳轉甚,何也?曰:麻黃雖云主表,今在麥門冬湯中,不過藉以開發肺氣,原非發汗之謂。麻黃在大青龍湯、麻黃湯、麻杏甘石湯方,其力便峻,以其中皆有杏仁也。杏仁雖舉世視為治嗽通藥,虛實混用。

然辛溫走肺,最不純良,耗氣動血,莫此為甚。熬黑入大陷胸丸,佐甘遂等,搜逐結垢,性味可知。遂用前方連進二劑,是夜便得安睡。脈弦雖未退,按之稍軟,氣口則虛濡乏力。與六味、生脈加葳蕤、白蜜作湯,四服嗽頓減。即以此方制丸恆服,至秋無復嗽之虞。先是公子柔痓,用桂枝湯及六味作湯,加蠍尾,服之而瘥。

其後夫人素有敗痰,生道左右兩脅俱有結塊,大如覆盆,發則咳嗽喘逆,腹脅掣痛,六脈止促,按之少力,用六君加膽星、枳實、香附、沉香,二劑,大吐稠痰結垢一二升,嘔止嗽寧,不必更進他藥矣。

何督學媳,素常咳嗽不已,痰中間有血點,恆服童真丸不徹。以父歿哀痛迫切,咳逆倍常,痰中雜見鮮血,因與瑞金丹四服,仍以童真丸、烏骨雞丸,調補而安。

勞太夫人年五十餘,素稟氣虛多痰。數日來患風熱咳逆,咳甚則兀兀欲吐。且宿有崩淋,近幸向安。法當先治其咳,以桔梗湯加葳蕤、白薇、丹皮、橘紅、蜜煎生薑,四劑撤其標症。次與六君子加葳蕤,以安胃氣。繼進烏骨雞丸方,療其痼疾。以久不茹葷、不忍傷殘物命,改用大溫經湯加麋茸角腮作丸,藥雖異而功則一也。

陳三農治一婦,咳嗽痰喘,飽脹,水火不通,眠食俱廢。以人參、白芍為君;蘇子炒,研細為佐;枇杷葉三大片,白茯苓佐之。二服得眠,大小便通。

東坡蓋公堂記云:始吾居鄉有病寒而咳者,問諸醫,醫以為蠱,不治且殺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飲以蠱藥,攻伐其腎腸,燒灼其體膚,禁切其飲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病作,內熱惡寒,而咳不已,累然真蠱者也。又求於醫,醫以為熱,投之以寒藥,旦夕吐之,暮夜下之,於是始不能食。

懼而反之,則鍾乳、烏喙,雜然並進,而漂疽癰疥,眩瞀之狀,無所不至。三易醫而病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醫之罪,藥之過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氣為主,食為輔。今子終日藥不釋口,臭味亂於外,而百毒戰於內。勞其主,隔其輔,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謝醫卻藥,而進所嗜,氣全而食美矣。

可以一飲而效,從之期月而病良已。(《容齋五筆》後文節。)

白話文:

咳嗽

咳嗽嚴重到便祕且帶血,是肺部的熱邪移至大腸所致。 可以使用《千金方》中的麥門冬湯,去除半夏、生薑的辛燥之性,改用葳蕤、白蜜的甘潤之性,利用麻黃來增強麥門冬、生地黃的功效,與越婢湯中麻黃、石膏的功效一樣,都是用來分解互結的燥熱。

有人認為麻黃是發汗很強的藥,不宜輕易使用,只用杏仁、蘇子、甘草、梗米、前胡等藥,結果咳嗽反而加重了。這是因為,雖然麻黃主治表證,但在麥門冬湯中,只是用來疏通肺氣,並不是為了發汗。麻黃在大青龍湯、麻黃湯、麻杏甘石湯中藥力很強,是因為這些方劑都含有杏仁。杏仁雖然被普遍認為是治療咳嗽的良藥,但虛實體質都用,則效果不佳。

辛溫的藥物入肺,最容易傷身,耗損元氣,動血傷陰,沒有比它更厲害的了。杏仁熬黑後入大陷胸丸,佐以甘遂等藥,搜刮排出積聚的痰垢,其藥性可見一斑。於是連續服用前方兩劑,當夜就能安睡。雖然脈象弦細還沒有退,但按壓稍微軟了一些,呼吸微弱無力。於是使用六味地黃丸、生脈散,再加葳蕤、白蜜煎服,四劑後咳嗽明顯減輕。用這個方劑製成丸藥長期服用,到秋天就不會再咳嗽了。之前公子患有痙攣,用桂枝湯和六味地黃湯加蠍子尾煎服,病就好了。

後來夫人素有痰濕之症,左右兩脅都有如覆盆大小的腫塊,發病時咳嗽氣喘,腹脅疼痛,脈象細弱促數,按壓無力,用了六君子湯加膽星、枳實、香附、沉香兩劑,吐出大量的稠痰積垢,嘔吐停止,咳嗽也好了,不必再服用其他藥物了。

何督學的媳婦,長期咳嗽不止,痰中帶血絲,長期服用童真丸也沒有效果。因為父親去世,悲痛欲絕,咳嗽加重,痰中鮮血增多,於是給她服用瑞金丹四劑,再用童真丸、烏骨雞丸調補,病情才好轉。

勞太夫人五十多歲,素體氣虛多痰。幾天來患上風熱咳嗽,咳嗽嚴重時想吐。而且以前有崩漏、淋證,最近才好轉。應該先治療咳嗽,用桔梗湯加葳蕤、白薇、丹皮、橘紅、蜜煎生薑,四劑後標症消除。然後用六君子湯加葳蕤,調理胃氣。接著服用烏骨雞丸,治療其久病。因為她長期不吃肉,不忍殺生,所以改用大溫經湯加鹿茸、羚羊角製成丸藥,雖然藥物不同,但療效是一樣的。

陳三農治療一位婦女,咳嗽痰喘,腹部飽脹,水火不流通,吃睡都受影響。用人參、白芍為君藥;炒蘇子研細為佐藥;枇杷葉三大片,白茯苓輔之。服用兩劑後就能睡覺,大小便也通暢了。

東坡先生在《蓋公堂記》中記載:我以前在鄉下時,得了寒咳,問了很多醫生,醫生認為是蠱病,不治會死人。花了許多錢請醫生治療,喝蠱毒藥,攻伐腎臟腸胃,燒灼皮膚,禁絕美味飲食。一個月後百病叢生,內熱惡寒,咳嗽不止,真的像蠱病一樣。又找醫生看病,醫生認為是熱證,用寒涼藥物治療,每天都吐,晚上都拉肚子,結果吃不下東西了。

害怕了,就改用鍾乳、烏喙等藥,結果身上長滿了膿瘡,頭暈眼花,各種症狀都有。換了三個醫生,病情越來越嚴重。村裡一位老人教他:「這是醫生和藥的錯。你得什麼病?人生在世,以氣為本,飲食為輔。你整天吃藥,臭味充斥體外,百毒攻打體內,耗傷了元氣,阻礙了飲食,所以生病了。你應該休息,謝絕醫生和藥物,多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元氣恢復,飲食正常,就能好了。」

只喝了一劑藥就見效,按照這個方法,一個月後病情就好了。(《容齋五筆》後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