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6)

1.

《傷寒論》中真武、理中、四逆等法可考。若以脫盡無補救矣。又盛暑之時,病者或居樓上,或臥近灶之所,無病之人,一立其處,汗出如雨,患病者必至時時出汗,即不亡陽,亦必陰竭而死。雖無移徙之所,必擇一席稍涼之地而處之,否則補丹不救也。

裴兆期曰:一士人大病久虛,後已大受餐,且日服大補氣血之藥,兼旬越月,宜其起矣。不謂飲食頓減,遍體畏寒,自汗盜汗,晝夜不止。已延二三名家,進以桂、附、參、耆、汗愈多而寒益甚,參、耆加至兩許亦不驗。余以羌活、防風為君,蒼朮、半夏為臣,黃連、陳皮、砂仁、厚朴、茯苓、桂枝、浮麥為使,一劑而汗收,並不畏寒矣。隨制人參大補脾丸與之,調理不逾月而康。

蓋大病久虛之後,胃雖強而脾尚弱,易於加餐,難於運化,且湯藥之補無虛日,濕熱鬱於中宮,故飲食頓減,而多汗多寒也。人身捍衛之氣出於胃,胃既為痰涎所閉,則捍衛之氣不能布皮毛,充腠理。先哲謂中脘有痰,令人多寒,脾濕不流,令人多汗,此之謂也。其多汗而反用羌、防者,以其腠理開疏,風氣乘虛來客,必先去其風,而汗始易收也。

其畏寒而反用黃連者,以寒非虛寒,乃濕熱生痰所致之寒,濕清而汗自止也。凡人當大病之後,切不可恣投以藥。無論藥謬,即對病者,亦不可不慎。蓋人之元氣以胃氣為本,胃氣又以穀氣為本。大病之人,與穀氣久疏,則所喜者食物,所惡者藥物,理之常也。此際正當以食投其所好,以養胃氣。

胃氣旺則元氣亦旺,不補之中有至補者在,安用此拂意之物,妨礙胃氣耶?今之醫者不明此理,每遇病久乍痊,必謂氣血兩虛,尚須大補,其藥不外當歸、地黃、枸杞、故紙、山藥、蓯蓉、參、耆、苓、術等類,不煎則丸,恣投無忌。有服之而飲食反減者,有服之而作瀉作嘔與腫滿者,甚至有膈脹不能食,而反生他症者。

名為補人,而實害人矣,可不戒哉!

裴兆期治一孝廉,為諸生時,以遷居縈擾,復不免有少年事,於秋盡冬初,日晡發熱,亦恬不為意。裴診之,則六脈已虛疾無倫,為之駭然。以人參五錢,桂、附、歸、術各二錢,囑曰:急急煎服,庶可無虞。猶泄泄未之遽信,不移時輒汗流如洗,手足冷而目眩神疲,就枕不能布語,始急以前藥連服五、六劑,人參加至一兩餘,勢乃稍定,脈尚几几欲絕。

越日往視,脈狀如前,汗復以時至,裴即宿於其家,用人參一兩,附子半枚,另用黃耆二兩,煎湯煮藥。凡四進汗猶不止,時漏已三下,無處市藥,不得已以前渣合煎,以濟權時之急。至子後陽生,胃氣方回,啖糜粥二甌,肉食數箸,汗始漸止,脈亦自此有敘。天明急市參以繼之,調理而愈。

白話文:

《傷寒論》裡記載的真武湯、理中湯、四逆湯等方劑可以參考。如果汗液流失殆盡,那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尤其在盛夏時節,病人如果住在樓上,或者睡在靠近灶火的地方,即使是健康的人,待在那裡也會汗流浹背,而病人更是會不停地出汗,就算不會亡陽,也會因陰液耗竭而死。即使沒有條件搬遷,也必須選擇稍微涼爽的地方休息,否則即使服用補益的藥物也無濟於事。

裴兆期說:一位士人久病體虛,後來食慾大增,而且每天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持續了十天半個月,應該要康復了。沒想到飲食突然減少,全身畏寒,自汗盜汗,晝夜不停。已經找了兩三位名醫,服用桂枝、附子、人參、黃耆等藥物,汗出得更多,寒症反而更重了,即使人參、黃耆加量到兩錢左右也無效。我用羌活、防風作主藥,蒼朮、半夏作輔藥,黃連、陳皮、砂仁、厚朴、茯苓、桂枝、浮小麥作佐藥,一劑藥下去汗就止住了,也不再畏寒了。隨後又給他服用補益脾胃的人參大補丸,調理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

一般來說,大病久虛之後,雖然胃口強盛,但脾胃功能仍然較弱,容易進食,卻難以消化吸收,再加上不斷服用補益的湯藥,濕熱之邪鬱積在中焦,所以才會飲食突然減少,並且多汗畏寒。人體的衛氣來自於胃,如果胃被痰涎阻塞,則衛氣就無法佈散於皮毛、充盈於肌膚腠理之間。前輩醫家說,中脘積痰會讓人畏寒,脾濕不運化會讓人多汗,這就是這個道理。雖然病人多汗,卻用羌活、防風,是因為他的腠理開洩,風邪乘虛而入,必須先祛除風邪,汗才能止住。

雖然病人畏寒,卻用黃連,是因為這種寒症不是虛寒,而是濕熱生痰引起的寒症,清除了濕熱,汗自然就會停止。凡是大病初癒的人,絕對不能隨意服用大量的藥物。無論藥物是否對症,都必須謹慎小心。因為人體的元氣以胃氣為本,胃氣又以谷氣為本。大病之人,與穀氣(飲食營養)隔絕已久,所以喜歡吃東西,卻不喜歡吃藥,這是正常的道理。此時應該根據病人的喜好給予飲食,以滋養胃氣。

胃氣旺盛,元氣自然也旺盛,在不刻意進補的情況下就能達到最佳的補益效果,何必用這些違背病人意願的藥物來妨礙胃氣呢?現在的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每當遇到久病初癒的病人,就認為氣血兩虛,需要大補,所用的藥物無非是當歸、熟地黃、枸杞子、阿膠、山藥、肉蓯蓉、人參、黃耆、茯苓、蒼朮等,不是煎湯就是做成丸藥,大量服用,毫無忌憚。有些病人服藥後飲食反而減少了,有些病人服藥後出現腹瀉、嘔吐或腹部脹滿等症狀,甚至有些人出現膈脹不能進食,反而產生其他疾病。

名義上是補益病人,實際上卻在害人,實在應該警惕啊!

裴兆期曾經治療一位孝廉,他在讀書時期,因為搬家而勞累,而且免不了有年輕人的一些放縱行為,在秋盡冬初的時候,每天下午發熱,自己卻不在意。裴兆期診斷後,發現他的六脈都非常虛弱,毫無生機,非常驚訝。於是給他開了人參五錢,桂枝、附子、當歸、蒼朮各二錢,囑咐他:要立刻煎服,這樣才能避免危險。但是這位孝廉卻猶豫不決,並沒有立刻服用。過了一會兒,汗就象水一樣流出來了,手腳冰涼,頭暈眼花,神疲力竭,躺下後說不出話來,這才急忙服用之前的藥物,連服五、六劑,人參加量到一兩多,病情才稍微穩定下來,脈象仍然微弱,幾乎要斷氣了。

第二天去看他,脈象和以前一樣,汗仍然時發時止,裴兆期就在他家住下,用人參一兩,附子半枚,黃耆二兩,煎湯服用。連服了四劑,汗仍然止不住,已經過了三更天了,沒有地方買藥,不得已用之前的藥渣再煎煮,以應付眼前的緊急情況。等到子時以後,陽氣開始生發,胃氣也恢復了,他吃了兩碗稀粥,幾筷子肉,汗才慢慢止住,脈象也從此有了起色。天亮後急忙去買人參繼續服用,調理後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