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5)

1.

楊元植年四旬外,早衰鬚髮盡白,素患肝腎病。客吳門病瘧,瘧愈而汗出不止,凡生脈飲、六黃湯、牡蠣、龍骨、五味、黑豆,一切斂汗之藥,莫不嘗之矣。吳醫技窮,乃遄歸就予診。脈但虛數,與熟地一兩,杞子五錢,棗仁五錢,麥冬一錢,蔞仁一錢,胡黃連四分,地骨皮三錢,一服減,二服瘥。

趙坤維令正病,自首至胸,汗出如淋,動則尤甚,頗能食,然食入則滿面淋漓,衣領盡透,醫與玉屏風散、當歸六黃湯,俱不效。延診,右關寸數大。問面浮及齒痛否。曰:然。此少厥二陰之火,上逆胃絡也。與重劑玉女煎,入杞子五錢,川連少許,二帖而瘳。

楊兆成病瘧,瘧愈大汗如雨,一日夜約鬥余,醫盡力與固表收澀,反較麻黃、羌活為甚。延診,脈洪數有力,日啖粥十餘甌猶覺飢。蓋瘧時多服半夏、豆蔻、蒼朮、厚朴、藿香、橘皮,諸燥烈之劑,擾動胃火而然,若與六黃湯,則汗止而瘧必更作。乃用生地一兩,石膏五錢,黃連八分,麥冬三錢,蔞仁一錢半,一服減,二服瘥,瘧亦不作。

張玉書年近六旬,素患陰虛火甚,兩手脈上入溢掌心。夏月偶不快,就混堂澡浴,以圖汗解,歸而寒熱大作,頭痛,兩耳後焮腫,上連承靈,下至天牖,急邀余視。余適他出,別延外科,謂當成耳枕癰,勢甚危,投以搜風敗毒之劑,腦後肩胛筋絡,益抽掣急絆,燥渴躁悶,小便淋瀝如火,迨余至,困憊不支矣。脈之,洪數異常,知其中熱,邪在陽明少陽,以陰虛過汗,火就升上,又為風藥所鼓而然。

不可與柴胡,乃君以黃芩、石膏,臣以鮮干兩地黃,佐以滑石、生甘草,使以連翹、木通,大劑飲之,次日腫痛減。腫處尚赤色,前方入綠豆一合,腫痛全消。再與導赤散合六一散而愈。

徐靈胎曰:治病之法,不外汗、下二端。下之害人,其危立見,故醫者病者皆不敢輕投。至於汗多亡陽而死者,十有二三,雖死而人不覺也。何則?凡人患風寒之症,必相戒以為寧暖無涼,病者亦重加覆護,醫者亦云服藥必須汗出而解。故病人之求得汗,人人以為當然也。秋冬之時,過暖尚無大害。

至於盛夏初秋,天時暑燥,衛氣開而易泄,更加閉戶重衿,復投發散之劑,必至大汗不止而亡陽矣。又外感之疾,汗未出之時,必煩悶惡熱。及汗大出之後,衛氣盡泄,必陽衰而畏寒,始之暖覆,猶屬勉強。至此時雖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為矣。

其死也神氣甚清,亦無痛苦,病者醫者及旁觀之人,皆不解其何故而忽死,惟有相顧噩然而已。總之,有病之人不可過涼,亦不宜太暖,無事不可令汗出。惟服藥之時,宜令小汗。仲景服桂枝湯法云:服湯已,溫覆令微汗,不可如水淋漓,此其法也。至於亡陽未劇,猶可挽回。

白話文:

楊元植,四十多歲,早衰鬚髮全白,素來患有肝腎疾病。他到吳門(蘇州)治療瘧疾,瘧疾好了卻汗出不止,各種止汗藥都試過了,包括生脈飲、六黃湯、牡蠣、龍骨、五味子、黑豆等,都沒有效果。吳地的醫生束手無策,他才急忙回來找我診治。他的脈象虛弱而數,我便給他開了一劑藥:熟地一兩,枸杞子五錢,酸棗仁五錢,麥門冬一錢,柏子仁一錢,黃連四分,地骨皮三錢。一劑藥後症狀減輕,兩劑藥後痊癒。

趙坤維患病,從頭到胸都汗流不止,活動時更甚,雖然能吃飯,但飯後滿臉汗水淋漓,衣服都濕透了。他之前服用了玉屏風散、當歸六黃湯等藥物,都沒效果。我診治後發現,他的右關脈和寸脈有力且數。詢問他是否面部浮腫且牙齒疼痛,他說是的。這是少陰、厥陰的陰火逆流到胃絡造成的。我給他開了大劑量的玉女煎,加入枸杞子五錢,川連少許,兩劑藥後病就好了。

楊兆成患瘧疾,瘧疾好了卻大汗淋漓,一天一夜汗水像雨一樣多。醫生盡力用固表收澀的藥物,反而比用麻黃、羌活的效果還差。我診治後,發現他的脈象洪數有力,每天吃十幾碗粥還覺得餓。原來他瘧疾期間服用過很多燥烈的藥物,如半夏、豆蔻、蒼朮、厚朴、藿香、橘皮等,擾亂了胃火。如果再用六黃湯,汗雖然會止住,但瘧疾必然會複發。我於是給他開了生地一兩,石膏五錢,黃連八分,麥門冬三錢,柏子仁一錢半的藥方。一劑藥後症狀減輕,兩劑藥後痊癒,瘧疾也沒有再發作。

張玉書將近六十歲,素來陰虛火旺,兩個手的脈象都上溢到掌心。夏天偶然身體不適,就去澡堂洗澡想出汗解暑,結果回來後寒熱交加,頭痛,兩耳後腫脹發紅,腫脹向上蔓延到承靈穴,向下延伸到天牖穴。他急忙找我診治,我當時不在,他請了外科醫生,診斷為耳枕癰,病情危急,開了搜風敗毒的藥方。結果腦後和肩胛骨的筋絡更加抽搐疼痛,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小便像火燒一樣,等我趕到時,他已經虛弱不堪了。我診脈後發現,他的脈象洪數異常,知道是內熱,邪氣在陽明和少陽經絡,因為陰虛多汗,火氣上升,又被風藥刺激而加重病情。

不能用柴胡,我便用黃芩、石膏為主藥,用鮮生地、熟地黃為臣藥,再輔以滑石、生甘草,用連翹、木通引經。用大劑量藥液灌服,第二天腫痛減輕。腫脹處仍然紅腫,我又在藥方中加入綠豆一合,腫痛便完全消退了。再用導赤散合六一散,病就痊癒了。

徐靈胎說:治療疾病的方法,主要有發汗和下瀉兩種。下瀉傷人,危險立即顯現,所以醫生和病人都不敢輕易使用。至於因為發汗過多而亡陽而死的人,佔十分之二三,雖然死了,人們卻沒有意識到原因。這是因為,凡是患風寒的人,都告誡自己寧可多穿衣服也不要著涼,病人自己也格外注意保暖,醫生也說服藥後一定要出汗才能痊癒。所以病人渴望出汗,人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秋冬季節,即使保暖過度也沒什麼大害。

但是盛夏初秋,天氣炎熱乾燥,衛氣開泄容易,如果再關閉門窗,穿著厚重的衣服,又服用發散的藥物,必定會導致汗出不止,亡失陽氣而死亡。此外,外感疾病,汗未出時,必定煩悶惡熱;汗大量排出後,衛氣耗竭,陽氣衰弱,就會畏寒。開始時保暖,尚屬勉強。到這個時候,即使想不保暖也不行了,保暖越多汗越多,汗越多越寒冷,直到汗水像油一樣流出,手腳厥冷,病情就不可挽救了。

這種死亡,神態十分安詳,也沒有痛苦,病人、醫生以及旁觀者,都不明白為什麼會突然死亡,只能互相驚愕而已。總之,有病的人不能太涼,也不宜太暖,沒病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出汗。只有服藥的時候,應該微微出汗。仲景服用桂枝湯的方法說:服藥後,溫暖覆蓋,使微微出汗,不可像水一樣大量出汗,這就是正確的方法。至於亡陽尚未嚴重,還是可以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