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22)
卷十四 (22)
1. 呃逆
繆思之,曰:傷寒頭痛口渴身熱,本屬陽明熱邪傳裡,故身涼發噦,(傳裡身涼,亦是金針。)未經汗吐下,邪何從而出?但其人年老多作勞,故於白虎湯中加人參三錢,二劑立愈。
馬元儀治葛懷,年六旬外,下痢呃逆,兩足微冷,或以痢治之轉劇。診之,兩脈虛微,此中氣挾寒下痢,當大劑溫補,以恢復元氣。時有言下痢多由濕熱在胃,不行清理,而反溫補恐未合。曰:濕熱傷者,其脈必實,其腹結痛,且無呃逆足冷之症。此由年高氣弱,火衰於下,氣虛於中,因之升降失常,而輸泄無度。
溫補非治痢也,陽回則痢自止耳,若必俟痢止而後補之晚矣。遂與人參四兩,合附桂理中湯,連投四大劑而瘥。
陸聖修年逾六旬,呃逆泄瀉,面赤如妝,足冷如冰,兩脈沉微。曰:人身之中,賴元氣以充養,今因泄瀉而氣衰於下,復因呃逆而氣傷於上,上下交徵,年高氣弱,何以當此?所幸者猶未喘與汗,尚可挽也。與附子理中湯,大培火土,加丁香以暖胃止呃,蓋一法而升降之道備焉。
降者以腎中陽旺,則氣不上僭,而下收崇土之功,升者以脾中陽旺,則氣不下陷,而中守之運行有職,則飲食自然變化精液,而泄瀉安有不愈乎?
朱氏子未第時,患腹脹食少,倦怠自汗,呃逆口乾。脈之,左得弦急,右見虛微,此中虛肝盛,得之煩勞且怒也。煩勞則氣分馳而脾胃損,鬱怒則肝木橫肆而脾胃傷,由是汗出不止,脾虛而腠理不固也。口中乾燥者,脾虛而精液不升也;腹脹者,氣虛而傳化失常也;食少者,胃陽不化,健運失職也;呃逆者,五陽不布,陰氣用事也。當用桂附理中湯,大培中土,土旺則不受制於木,且能生肺以制木也。
服四劑,脈漸起,脹漸平。因停藥數日,脹如故,與大劑桂附理中湯,少加沉香以和胃氣而行肝氣,調理一月而安。(病本多項,因呃逆為病之最,故入此。)
老僕王忠婦嘔逆呃氣,幾無寧刻。脈之,右寸獨大,餘脈虛微。此中州土敗,水氣不行,五陽不布,濁陰上逆也。與五苓散一劑。此肝邪挾水氣上逆也,五苓利水,中有桂以制肝,故速愈。服後一時許吐逆頓止,再與附桂理中湯連服之,明日兩脈向和,呃逆亦止。微覺倦怠,與加桂理中湯,四五劑而安。
張意田治董友之母,年將七旬,病已八日。脈之,軟緩而遲滯,發熱日晡益甚,舌苔黃厚,大便不行,(便知非丁香、柿蒂症。)畏寒呃逆。閱諸方咸以老年正氣虛,用丁香柿蒂與補陰之劑。夫脈來遲滯,畏寒,陽邪入里也;舌苔黃厚,日晡熱盛,陽明實也。此乃表症未解,而陷里之熱急,致氣機逆窒而發呃,法當下之,毋以年高為虛也。
與小承氣,服後大便轉矢氣,兼有心煩不寧之狀。與一劑,臨晚下黑屎數枚,二更戰慄壯熱,四更大汗,天明又便黑矢,然後呃止神清而睡。此實呃之症也,宜審之。
白話文:
呃逆
繆思之說:傷寒頭痛、口渴、發熱,本是陽明熱邪入侵內臟,所以身體發涼又呃逆(內臟發涼,也是金針的治法)。在沒有汗、吐、瀉治療之前,邪氣從何排出?但病人年紀大又勞累過度,所以在白虎湯中加參三錢,兩劑就痊癒了。
馬元儀治療葛懷,六十多歲,下痢又呃逆,雙腳微涼,如果只用治療痢疾的方法反而病情加重。診脈後發現,脈象虛弱,這是中氣不足夾雜寒氣引起的下痢,應該大劑量溫補,恢復元氣。當時有人說下痢多由濕熱停滯於胃,不先清除濕熱,反而溫補恐怕不妥。馬元儀說:濕熱傷人,脈象一定實,腹部會絞痛,而且不會有呃逆、腳涼的症狀。這個病人是因為年老體弱,下焦火衰,中焦氣虛,導致升降失調,排泄失常。
溫補不是治療痢疾的方法,陽氣回升,痢疾自然會停止,如果一定要等到痢疾好了再補,就太晚了。於是給他服用人參四兩,配伍附子理中湯,連續服用四劑就痊癒了。
陸聖修六十多歲,呃逆腹瀉,面色紅潤如妝,腳冷如冰,脈象沉弱。他說:人體依靠元氣滋養,現在因為腹瀉導致下焦元氣衰弱,又因為呃逆導致上焦元氣受損,上下交困,年老體弱,怎麼能承受得了?幸好還沒有喘不過氣和出汗,還能搶救。於是給他服用附子理中湯,大補腎陽,再加丁香溫暖胃部止呃,這樣升降之法就都齊全了。
下降是指腎陽旺盛,則氣不上逆,而下焦能收攝元氣;上升是指脾陽旺盛,則氣不下陷,而中焦運行有條不紊,則飲食自然能化生精氣,腹瀉自然會痊癒。
朱氏之子未考中時,患有腹脹、食慾不振、倦怠自汗、呃逆、口乾。診脈後,左側脈象弦急,右側脈象虛弱,這是中氣虛弱、肝氣盛的表現,是因勞累和憤怒所致。勞累則氣分耗散,脾胃受損;鬱怒則肝氣橫逆,進一步損傷脾胃,因此汗出不止,脾虛導致肌膚腠理不固;口乾是因為脾虛,精氣不能上升;腹脹是因為氣虛,運化失常;食慾不振是因為胃陽不足,運化失職;呃逆是因為五臟陽氣不能布散,陰寒之氣盛行。應該用桂附理中湯,大補中土,中土旺盛則不會被肝木所克,而且還能滋養肺金來制約肝木。
服用了四劑藥後,脈象漸強,腹脹漸消。因為停藥幾天,腹脹又如故,於是再次給他服用大劑量的桂附理中湯,少加沉香以調和胃氣,疏通肝氣,調理一個月後痊癒。(疾病原因很多,但呃逆是主要的病症,所以收錄在此。)
老僕王忠的妻子嘔吐呃逆,幾乎一刻不得安寧。診脈後,右側寸脈獨大,其餘脈象虛弱。這是中焦脾土受損,水液運行不暢,五臟陽氣不能布散,濁陰之氣上逆。給她服用五苓散一劑。這是肝邪挾帶水氣上逆,五苓散利水,其中桂枝能制約肝氣,所以很快見效。服藥後約一小時,嘔吐呃逆頓時停止,再次服用附子桂枝理中湯,第二天脈象趨於平和,呃逆也停止了。稍微有點倦怠,於是給她服用加味理中湯,四五劑就痊癒了。
張意田治療董友之母,將近七十歲,已經生病八天。診脈後,脈象軟弱遲緩,發熱日漸加重,尤其下午更甚,舌苔黃厚,大便不通(由此可知不是丁香、柿蒂所能治療的),畏寒呃逆。查閱各種方劑,都認為老年人正氣虛弱,使用丁香、柿蒂等補陰的藥物。但是,脈象遲緩,畏寒,是陽邪入裡;舌苔黃厚,午後發熱加重,是陽明實證。這是表證未解,裡熱壅盛,導致氣機逆亂而發呃,應該瀉下,不要因為年老就認為是虛證。
於是給她服用小承氣湯,服藥後大便排出臭氣,兼有心煩不安。又給她服用一劑,晚上排出黑色大便數枚,半夜發冷發熱,四更時分大汗淋漓,天明再次排出黑色大便,然後呃逆停止,精神清爽,可以睡覺了。這是實證引起的呃逆,應該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