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5)

1.

張三錫云:《綱目》載一男子五十餘,病傷寒咳嗽,喉中聲如齁。與獨柴湯一服,而齁聲除,至二三帖咳嗽亦漸退,服二三斤病始痊。不病亦屢用有驗,但可與知者道耳。今若但以寸脈大,不知分別有力無力,遽認為實,枳、桔、桑、杏、芩、梔妄投,死亦不悔者多矣。(此案但盛稱柴胡之功而已,流弊無窮。今日市醫,何患不用柴胡?王氏刪之有見。)

薛立齋治婦儒者,體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陳、芩、連、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蔞,盜汗氣促。加貝母、枳殼,不時發熱,飲食漸減,脈大而無力。以為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以補土母,用補中益氣湯,以接中氣而愈。(王氏刪,非是。)

一婦人早間吐痰甚多,夜間喘息不寢。夫早間多痰,乃脾虛飲食所化;夜間喘急,乃肺虛陰火上衝。用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而愈。(王氏刪,非是。)

王叔權治一貴人久患喘,夜臥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夾背心,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知是痰為梗,令細銼厚朴七八錢、重以姜七片,水二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過數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當灸肺腧。凡有喘與哮者,為按肺腧無不痠疼,皆為繆刺肺腧,又令灸而愈。亦有隻繆刺不灸而愈者,此病有淺深也。

舍弟登山為雨所摶,一夕氣悶幾不救。見昆季必泣,有欲別之意。疑其心悲,為刺百會不效。按其肺腧,云疼如錐刺,以火針微刺之即愈。因此與人治哮喘,只繆刺肺腧,不刺他穴。惟按肺腧痠疼者,然後點灸,其他穴非是。(並《資生經》。)

滁陽高司法,名申之,每苦寒喘痰發甚時,非此藥不能治,方名五味子湯。用橘皮三兩去白,甘草一兩半炙,麻黃四兩去根、節,五味子二兩,杏仁二兩面炒,去皮、尖。上為粗末,水一盞半,藥末兩大錢,煎至七分去渣,通口服,不拘時候。如喘甚加藥末,入馬兜鈴、桑白皮同煎,夏服減麻黃一兩。(《醫方集成》醫說篇。)

陳三農治一人,極言痰氣作楚,喘急而不能食,遍體作痛。服清氣化痰藥,無異服水,何也?曰:豈止無益?反受害矣。肥人氣居於表,中氣必虛,脾弱不能勝濕,氣虛不能健運,是以多痰而喘。以四君子加南星、半夏,佐以薑汁,數劑而愈。

劉點生治汪去塵,脾虛水逆傷肺,喘嗽不食,小水不通。脈虛不勝補瀉,用茯苓五錢,澤瀉、橘紅各一錢五分,防風、肉桂、熟附各五分,二服水去,後加人參,調理而安。(《張氏醫通》。)

薛立齋治職方王用之,喘嗽作渴,面赤鼻乾。為脾胃有痰,用二陳加芩、連、山梔、桔梗、麥冬而愈。

一武職體魁梧,素不圍爐,不喜熱食,行則喘促。自謂氣實老痰,服碑記丸攻伐之。(又名黑丸子。)診其脈洪數,重按全無,謂命門火衰,脾肺虛寒,與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數服全止,遂能親火,喜熱飲食。蓋碑記丸出自西域方外人所制者。經云:西域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色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

白話文:

[喘]

張錫三記載:一本醫書記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患傷寒咳嗽,喉嚨聲音像豬打呼嚕一樣。服用了一劑獨柴湯,呼嚕聲就消失了,服用二三劑後咳嗽也逐漸減輕,服用二三斤藥後病才痊癒。即使沒生病,也多次使用此方有效,但只能告訴知情的人。現在如果只憑寸脈大,不區分脈象有力還是無力,就認為是實證,亂投用枳實、桔梗、桑白皮、杏仁、黃芩、梔子等藥物,最終導致死亡的案例很多。(這個案例只是過度誇大柴胡的功效而已,弊端無窮。現在的庸醫,哪個不用柴胡?王氏刪去此段很有見地。)

薛立齋治療一位體型肥胖的婦女,仲夏患痰喘,用二陳湯、黃芩、連翹、桔梗,結果痰喘更嚴重了。又加了桑皮、杏仁、栝樓,出現盜汗氣促。又加了貝母、枳殼,時不時發熱,食慾漸減,脈象有力卻虛弱。認為是脾肺虛寒,用八味地黃丸補益腎陰,用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而痊癒。(王氏刪去此段,是不對的。)

一位婦女早晨吐痰很多,晚上喘息睡不着。早晨多痰,是脾虛飲食消化不良;晚上喘息,是肺虛陰火上逆。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而痊癒。(王氏刪去此段,是不對的。)

王叔權治療一位久患喘病的貴人,晚上睡不着,只能起來走動,即使夏天也要穿夾襖,知道這是膏肓病,於是讓他灸膏肓穴而痊癒。也有一些暴發性喘息的病人,知道是痰引起的梗阻,就讓病人服用細銼的厚朴七八錢,加薑七片,水二碗煎服,藥渣再煎服一次,一般幾次就痊癒了。如果不是痰引起的喘息,就應該灸肺俞穴。凡是患有喘息或哮喘的人,按壓肺俞穴都會感到痠痛,都是因為肺經氣血不通,用針灸肺俞穴治療,也可以只針灸而不灸灼而痊癒,這病有輕重之分。

我的弟弟登山時被雨淋濕,一夜之間氣悶幾乎喪命,見到兄弟姐妹就哭泣,像是想告別一樣。懷疑他是心悲,針刺百會穴沒效。按壓他的肺俞穴,他說痛如錐刺,用火針輕微刺之即痊癒。因此,我在治療哮喘時,只針刺肺俞穴,不刺其他穴位。只有按壓肺俞穴感到痠痛的人,才點灸,其他穴位都不適用。(出自《資生經》)

滁州高司法申之,經常受寒喘痰之苦,發作時只有這個藥方才能治療,方名五味子湯。用橘皮三兩(去白),炙甘草一兩半,麻黃四兩(去根、節),五味子二兩,杏仁二兩(炒去皮尖)。上藥研成粗末,用一盞半水,取藥末兩大錢,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如果喘息嚴重,可以增加藥末,加入馬兜鈴、桑白皮同煎,夏天服用可以減少麻黃一兩。(出自《醫方集成》醫說篇)

陳三農治療一人,病情十分嚴重,痰氣交錯,喘息急促,不能進食,全身疼痛。服用清熱化痰的藥物,如同喝水一樣無效,這是為什麼呢?他說:豈止沒有益處,反而有害!肥胖的人氣血停留在體表,中氣必然虛弱,脾胃虛弱不能勝任水濕,氣虛不能正常運轉,所以痰多喘息。用四君子湯加天南星、半夏,輔以薑汁,幾劑就痊癒了。

劉點生治療汪去塵,脾虛水濕上逆傷肺,喘咳不能進食,小便不利。脈象虛弱,不能承受補瀉,用茯苓五錢,澤瀉、橘紅各一錢五分,防風、肉桂、熟附子各五分,服兩劑後,小便通暢,然後加入人參,調理後痊癒。(出自《張氏醫通》)

薛立齋治療職方王用之,喘咳口渴,面紅鼻乾。認為是脾胃有痰,用二陳湯加黃芩、連翹、山梔子、桔梗、麥冬而痊癒。

一位體格魁梧的武官,平時不靠近火爐,不喜歡吃熱食,走路就喘不過氣。自認為是氣實痰多,服用碑記丸攻伐。(又名黑丸子)。診其脈象洪數,重按則無,認為是命門火衰,脾肺虛寒,服用八味丸一劑,痰喘略減,服用幾劑後完全停止,於是能靠近火,喜歡吃熱食。碑記丸是西域方外人所製。經書說:西域水土強勁,人民不穿衣服而披蓋草薦,人民皮膚光滑而肥胖,所以邪氣不能傷害他們的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