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14)
卷十四 (14)
1. 喘
孫氏女久嗽而喘,凡順氣化痰、清金降火之劑,幾於遍嘗,絕不見效。一日喘甚煩躁,李視其目則脹出,鼻則鼓肩,脈則浮而且大,肺脹無疑矣。遂以越婢加半夏湯投之,一劑而減,再劑而愈。曰:今雖愈,未可恃也,當以參、術補之,助養金氣,使清肅下行。竟因循月餘終不補,再發遂不可救藥矣。
(急則治其標,用越婢善矣。緩則治其本,用參、術以善後,猶未為當也。)
馮楚瞻治司文選,素患痰喘,發則飲食不進,旦夕不寐,調治數月不效。脈之,兩寸少洪,余皆沉弱,其右關尺微細更甚。乃命門之火衰極無根,虛陽上浮,且服克削,脾元虧損,致痰涎益甚,虛氣愈逆。以炒黃白朮八錢,固中氣為君。炒燥麥冬三錢,清肺引氣降下為臣。炮姜二錢,溫中導火;牛膝二錢,下趨接引;五味子一錢,斂納收藏,並以為佐。
製附子一錢五分,承上藥力,直達丹田為使。如是數劑,痰退喘止,食進神強,久服八味丸不再發。(馮氏治病,大半皆是此種藥,真景岳、立齋嫡派,而其用藥更狠。嘗見一酒客病喘,醫以此法施之,大喘而死。誤補與誤攻,厥罪固維均也。)
吳孚先治趙太學,患水氣咳嗽而喘,誤作傷風,概投風藥,面目盡腫,喘逆愈甚。曰:風起則水湧,藥之誤也。以真武湯溫中鎮水,諸症悉平。
李成槐之室,驀地氣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甚危。或作痰逆氣滯,欲用牛黃、蘇合二丸,不敢遽服。脈之,兩尺微細無神,此肝腎虧損,子午不交,氣脫症也。用人參一兩,熟地二兩,當歸五錢,甘草二錢,一帖稍定,二帖喘平。凡氣短似喘,人謂其病在上,不知元海無根,病實在下也,誤治立危。
(予遇此等症重投熟地,無力之家不能備參者,以棗仁一兩,枸杞子一兩代之,亦應如桴鼓。)
張飛疇治韓順溪內子,患喘症月餘,服破氣寬胸豁痰清火等藥不效,發表利水亦不應,其痰轉急,稍動則喘,難以休息。診之,六脈細數,而面赤戴陽,用大劑六味地黃丸作湯,加青鉛兩許,一服而緩,三服而安。
柴嶼青治程別駕尊人,高年忽患痰喘,不進飲食。診其脈有根,決無意外事。用四磨湯內加人參一兩,一服而愈。《濟生方》四磨飲:人參、檳榔、沉香、烏藥。
王觀察在太史時,方酷暑,令媳面紅唇燥發喘不止,足冷至胯,危甚,兩脈鼓指,按之微細。必過服苦寒所至,詢之果然。曰:此戴陽症也。內真寒而外假熱。急以人參三錢,熟附子一錢五分,投之喘定。又加肉桂一錢五分,半夜尚發煩躁足冷未愈。遂以六味湯內加桂、附各一錢五分,六劑並煎,冰冷,頻頻飲之而愈。
少宗伯鄒小山,春月患喘咳,吐痰甚劇。延診視,按其諸脈和平,惟肺部沉洪,明有伏邪,此小疾也。緣醫謂風寒凝結,用桂枝溫散,徹夜不寐,憊甚不支,遂用清理藥而愈。
白話文:
孫氏女長期咳嗽且喘息,嘗試過各種順氣化痰、清金降火的藥方,均無效。某日喘息加劇,煩躁不安,醫生觀察發現她眼睛突出,鼻翼煽動,肩膀聳起,脈搏浮大,確診為肺脹。於是使用越婢加半夏湯,一劑藥後症狀減輕,兩劑藥後痊癒。醫生告誡她,雖然病癒,但不可掉以輕心,應該服用人參、黃芪等補藥,滋養肺氣,使其清肅下降。但孫氏延遲一個多月才開始服用補藥,疾病復發後便無法挽回。 (治療急症應治標,使用越婢加半夏湯是有效的;治療慢性病則應治本,事後服用人參、黃芪來鞏固療效,這做法並不恰當。)
馮楚瞻治療司文選,他素來患有痰喘,發病時飲食不進,日夜難眠,經過幾個月的治療仍然無效。醫生診脈發現,寸口脈略洪大,其他脈象沉弱,右關、尺脈更細弱。判斷其命門火衰竭,虛陽上浮,且長期服用寒涼藥物,脾胃元氣受損,導致痰涎增多,虛氣上逆。於是處方:炒黃白朮為主藥,補益中氣;炒麥冬清肺引氣下降為輔藥;炮薑溫中助陽,牛膝引導藥力下行;五味子斂肺氣;最後用附子直達丹田,溫補腎陽。服用幾劑藥後,痰消喘止,食慾恢復,精神轉佳,長期服用八味丸後不再復發。(馮氏治療疾病,大多採用這種方法,是景岳、立齋的嫡傳,但用藥更為峻烈。曾見一酒客因喘病用此法治療而死亡。誤用補藥和誤用攻伐之藥,其罪過都是一樣的。)
吳孚先治療趙太學,患有水腫咳嗽並伴有喘息,被誤診為傷風,服用祛風藥物後,面目腫脹,喘息加劇。醫生指出:風邪導致水腫加重,用藥是錯誤的。於是使用真武湯溫中利水,各種症狀均得到緩解。
李成槐的妻子突然氣喘,呼吸急促,氣息不能上升,吞咽困難,氣道阻塞,情況危急。有人認為是痰濁氣滯,想用牛黃、蘇合丸,但不敢貿然服用。醫生診脈發現,兩尺脈微細無力,這是肝腎虧損,陰陽失調,氣虛脫症。於是使用人參、熟地黃、當歸、甘草,一劑藥後病情稍緩,兩劑藥後喘息平復。凡是氣短似喘的病人,人們都認為病在上焦,其實是腎氣不足,病根在腎,誤治反而會加重病情。 (遇到這種情況我常用熟地黃,家境貧寒買不起人參的,可用棗仁、枸杞子代替,療效如同桴鼓之應。)
張飛疇治療韓順溪的妻子,患喘症一個多月,服用破氣寬胸、豁痰清火的藥物無效,發表利水也不見效,痰涎加重,稍有動作就喘息,難以休息。醫生診脈發現,六脈細數,但面色紅赤,屬於陽虛外寒內熱的證候,於是使用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加青黛,一劑藥後症狀緩解,三劑藥後痊癒。
柴嶼青治療程別駕的父親,老年人突然患有痰喘,飲食不進。醫生診脈後判斷脈象有力,並無危急情況。使用四磨湯加人參一劑藥便痊癒。(四磨湯:人參、檳榔、沉香、烏藥)
王觀察在太史台任職期間,盛夏酷暑,其媳婦面紅唇乾,喘息不止,腳冷至大腿,情況危急,脈象洪大,按之則細弱。判斷是服用寒涼藥物過度所致,詢問後證實如此。醫生診斷為陽虛外寒內熱,急用人參、附子治療,喘息停止。又加肉桂,但半夜仍煩躁不安,腳冷未癒,於是用六味地黃湯加桂枝、附子,分六劑煎服,藥溫熱頻頻飲用而痊癒。
少宗伯鄒小山,春季患有喘咳,痰多。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平和,只有肺部脈象沉洪,判斷有伏邪,屬於小病。由於之前醫生認為是風寒凝結,用桂枝溫散,導致他徹夜難眠,疲憊不堪,最終用清理藥物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