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2)

1.

金陵一鋪治哮喘,名白果定喘湯,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方用白果二十一個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微炒各一錢半,甘草一錢,水三鍾,煎二鍾,隨時分作二服,不用姜。(《攝生方》、《本草綱目》。文田按:風寒則白果、桑皮為大禁,南省傷寒證少,風熱什雜之氣多耳。)

琇按:此方惟風寒外感者宜用。若上盛下虛,氣不歸元者,服之立斃。如不問虛實,概行與之,雖起家而殺人多矣。然今之時師執方治病,謬為知服,其人亦未必不起家,而其罪則加等矣。

瀘東治一人,九月間病發熱惡寒喘急,脈洪大而似實,眾作傷寒治不效。此虛甚之脈,非真實也。止視其短氣不足以息,即當作虛治,以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熟附子三分,六劑愈。症亦有痰食阻滯而聲微喘促者,與虛症相似,不可不審也。

陳三農治一人,每勞或怒,即喘急吐痰不臥。眾以降火化痰、理氣清肺之劑不效,脈浮數而虛澀,此陰虛火動其痰也。用補陰平肺飲,下咽喘即定而愈。(同上。)

薛立齋治一婦人,傷風寒作喘。或用表散,愈而復患。仍用前藥,其症益甚,飲食少思,胸腹不利。此因脾肺氣虛也,先用六君子湯加桔梗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全愈。

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炮姜而愈。

一婦人患前症,屬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而痊。後復患,其喘益甚,下前藥不應。遂用黑錫丹,二服喘止,仍用前二藥而諸症痊。凡屬邪氣有餘者,其症易識,治效亦速。其屬元氣不足者,變症不一,效非可以旦夕期也。

定西侯蔣公患上氣喘急,其脈寸口洪滑,此痰滯胸膈也。令先服稀涎散二錢,更以熱水頻頻飲之,(用代探法殊妙。)則溢而吐,其痰如膠,內有一長條,裹韭葉一根遂愈。《局方》稀涎散:江子仁六粒,牙皂三錢,明礬一兩。為末,每用三分,吹入喉中。

一路姓者,年近五十,身體肥大,飲食倍常,病月餘,每行動即喘。診之,六脈微澀,曰:此死症也。眾為妄,後逾月果卒。

孫文垣治程菊泉,暑月患喘嗽,咳咳連聲,濃痰滾滾,行動則喘促不寧,夜分口渴,胸膈脹悶,脈兩寸滑而數,兩關弦。此肺有宿痰,膽有鬱火。經云:火鬱發之。又風寒外束者,可發散。蘇子、半夏、採曲、杏仁各一錢,石膏二錢,款冬花、桑皮各八分,桔梗、枳殼各五分,麻黃三分,病不減。

改以杏仁、陳皮、人參、貝母、款冬花、麥冬各七分,苡仁一錢五分,桔梗、知母各五分,五味子十粒,桑皮一錢,陳皮六分,痰減半。胸膈未舒,口乾腳熱,前方減去款冬、五味,加枳殼、葶藶,兩帖全愈。

白話文:

[喘]

南京有一家藥鋪專治哮喘,有名的白果定喘湯,服用後都見效。店主靠此方發家致富。藥方是:炒黃的白果21個,麻黃3錢,蘇子2錢,款冬花、法制半夏、蜜炙桑白皮各2錢,去皮尖的杏仁、微炒的黃芩各1.5錢,甘草1錢,用水三杯,煎成兩杯,隨時分兩次服用,不用加薑。(出自《攝生方》、《本草綱目》。文田注:若患風寒,白果、桑皮是大忌,南方傷寒證少,風熱雜症較多。)

琇注:此方只適用於風寒外感。若上焦實熱下焦虛寒,氣機不能歸元的人服用,會立即致命。如果不管虛實,一概使用,雖然能發家致富,但也會害死很多人。現在有些醫生不懂得辨證施治,濫用此方,雖然也能發家,但罪過更大。

瀘東醫生治癒一人,九月間發病,發熱惡寒喘促,脈洪大而似實證,眾醫皆作傷寒論治無效。這是虛症表現的脈象,並非真正的實證。只見他呼吸短促,氣不夠用,就應當從虛證論治,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熟附子三分,六劑痊癒。有些病人因痰食阻滯而聲音低微、呼吸急促,與虛症相似,不可不仔細辨別。

陳三農醫生治癒一人,每逢勞累或生氣,就喘促吐痰,無法平臥。眾醫用瀉火化痰、理氣清肺的藥物無效,脈浮數而虛澀,這是陰虛火動而導致痰盛。用補陰平肺湯,服下後喘息即止而痊癒。(同上)

薛立齋醫生治癒一位婦人,傷風感冒引起哮喘。曾用解表散寒藥物,症狀雖然一時好轉,但很快復發。再次服用之前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飲食減少,精神不振,胸腹不適。這是脾肺氣虛,先用六君子湯加桔梗,病情漸漸好轉,再用補中益氣湯就痊癒了。

侍御譚希曾患喘咳吐痰,有時手腳冰冷。這是中氣虛寒,服用補中益氣湯、炮薑而痊癒。

一位婦人患同樣的病症,屬於命門火虛,不能滋養脾土,服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而痊癒。後來復發,哮喘加重,服用之前的藥物無效。於是服用黑錫丹,兩劑藥後喘息停止,繼續服用之前的兩種藥物,諸症痊癒。凡屬邪氣有餘的病症,容易診斷,療效也快。若屬元氣不足的病症,症狀變化多端,療效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之間。

定西侯蔣公患上氣喘促,脈寸口洪滑,這是痰滯胸膈。先服稀涎散二錢,再用熱水頻頻飲服(用代探法,妙用無窮),痰液溢出,吐出像膠一樣的痰,裡面還有一根長條狀物,包裹著一片韭菜葉,於是痊癒。《局方》稀涎散:江子仁六粒,牙皂三錢,明礬一兩,研末,每次服用三分,吹入喉中。

一位姓路的病人,將近五十歲,身材肥胖,飲食過多,患病一個多月,每活動就喘。診脈,六脈微澀,醫生說:這是死症。眾醫都認為如此,一個多月後果然死亡。

孫文垣醫生治癒程菊泉,夏季患哮喘咳嗽,咳嗽連聲,濃痰湧出,活動就喘促不安,夜間口渴,胸膈脹悶,脈兩寸滑數,兩關弦。這是肺有宿痰,膽有鬱火。經書說:火鬱會導致疾病發作。如果兼有風寒外束,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用蘇子、半夏、採曲、杏仁各一錢,石膏二錢,款冬花、桑皮各八分,桔梗、枳殼各五分,麻黃三分,病情沒有減輕。

改用杏仁、陳皮、人參、貝母、款冬花、麥冬各七分,苡仁一錢五分,桔梗、知母各五分,五味子十粒,桑皮一錢,陳皮六分,痰減少一半。胸膈仍然不舒暢,口乾腳熱,去前方藥方中的款冬花、五味子,加枳殼、葶藶子,兩劑藥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