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1)

1.

施沛然治阮二華室,患哮喘過用涼劑,痰上壅,面目浮黃而腫,每昏暈則形靜若死,蘇則齁䶎之聲,聞於外庭,醫者望而卻走。診其六脈沉滑而弱兼緊,病得之冬傷於寒。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古人治此病,必用麻黃輕清辛散之劑。若投以寒涼,則邪氣閉痼而不得泄,痰日膠結,上焦之氣壅而不宣。

乃用通關散湧其痰涎,凡三湧而痰氣始清,喘息始定。後以三拗湯兼導痰湯出入調理,月餘而安。《局方》三拗湯:麻黃不去節、杏仁、甘草各等分,生薑五片同煎。《局方》通關散:川芎一兩,細辛五錢,甘草、川烏、白芷、撫芎各二兩,龍腦、薄荷葉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蔥白、茶清調下,薄荷湯亦得。

錢國賓治金陵青衿趙豔澦母,年六旬,得痰症,晝夜吼鋸,嘔痰數碗,初尚能行,後漸不起,幸胃不病,飲食如常,多醫罔效。脈之六部浮滑,右寸關更甚。浮主肺氣虛弱,滑主脾經積痰,乃痰吼症也。用導痰加杏仁、麻黃,二十劑,病勢不減,辭去。又更二醫,反重,復求治。

曰:吾技盡矣,容思之。忽悟吼痰屬太陰肺經之病症,肺乃清虛之臟,六葉兩耳,四垂如蓋。今膠痰固於肺縫中,呼吸而作吼鋸之聲。且胃主納受,脾主運化,今胃納而脾不運,停飲作痰,此症非劫劑不可也。以三白丸方示彼,用白砒三分煅黃,貝母、桔梗各三分,搗飯為丸,黍米大,以冷茶臨睡下七丸,七服痰止吼定。服理脾清肺藥痊。

大抵病危至此,不用客劫之味弗愈也,此神明於七方十劑之意者也。古人學力深,今人學力淺,再思能用狼虎劫奪之劑,學力方到。若迎奪劫伏神兵,奇正當並用也。奚王道可以盡岐黃之技哉?如果見真,劫劑亦不妨暫用也。淡豆豉一兩,白砒一錢為末,用飯三錢研爛,入末為丸如萊菔子大,每服七粒,白湯下,治冷哮極效。(文田按:王氏所附方,可以治根深蒂固痰涎壅滯之症,曾見其效比比然。

非萬不得已不必用此。臟腑緣此致傷,他日亦終吐血,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施沛然治療阮二華的妻子,她患哮喘,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痰液壅塞,面目浮腫發黃,昏迷時如同死去一般,甦醒後則發出粗重的喘息聲,連鄰居都能聽到,醫生都望而卻步。診脈發現六脈沉滑而弱且緊,是冬天受寒所致。經書上說:受寒飲用冷飲會傷肺。古人治療這種病,必定使用麻黃這種辛溫輕清的散寒藥。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則邪氣閉塞而無法排出,痰液日益凝結,上焦之氣壅塞不通。

於是使用通關散來宣通經絡,湧出痰液,三次後痰氣才開始消散,喘息才平息。之後用三拗湯和導痰湯調理,一個多月後痊癒。《局方》記載的三拗湯:麻黃(不去節)、杏仁、甘草各等分,生薑五片一起煎煮。《局方》記載的通關散:川芎一兩,細辛五錢,甘草、川烏、白芷、防風各二兩,龍腦、薄荷葉各半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蔥白和茶水調服,薄荷湯也可以。

錢國賓治療金陵一位秀才趙豔澦的母親,她六旬,患有痰症,日夜咳嗽喘息,嘔吐痰液數碗,初期還能行動,後來漸漸臥床不起,幸好胃口尚好,飲食如常,很多醫生都治不好。診脈發現六脈浮滑,右寸關脈尤甚。浮脈代表肺氣虛弱,滑脈代表脾經積痰,這是痰吼症。他使用了導痰湯加杏仁、麻黃,服用了二十劑,病情沒有減輕,於是辭去。又換了兩個醫生,病情反而加重,再次求治。

錢國賓說:我的醫術也到極限了,容我再想想。突然領悟到痰吼是屬於太陰肺經的病症,肺是清虛的臟器,如同六片葉子,兩個耳朵,四面垂下像屋簷一樣。現在粘稠的痰液阻塞在肺部,呼吸時就會發出吼叫般的聲音。而且胃主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水液,現在胃口好但脾臟運化功能失調,水液停滯化成痰液,這種病症非峻猛的藥物不可。於是給她開了三白丸的方子,用白砒三分煅黃,貝母、桔梗各三分,搗碎成丸藥,黍米大小,睡前用冷茶送服七丸,服用七劑後痰止咳定。之後服用調理脾臟、清肺的藥物而痊癒。

總之,病情危急到這種地步,不用峻猛的藥物是治不好的,這就是懂得運用奇方妙藥的意思。古人的醫術深厚,今人的醫術淺薄,要想運用這種烈性藥物,醫術就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如果能巧妙運用,奇正之法並用,才能盡善盡美。怎麼能用平常的療法來治好這種病呢?如果真的看到了病情的本質,峻猛的藥物也不妨暫時使用。淡豆豉一兩,白砒一錢研末,用米飯三錢研爛,加入藥末,製成丸藥,大小如萊菔子,每次服用七粒,白湯送服,治療寒哮效果極佳。(文田注:王氏所附方,可以治療根深蒂固的痰涎壅滯之症,曾見其效果確實明顯。非萬不得已,不必使用此方。臟腑因藥物受傷,日後也可能吐血,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