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0)

1. 諸氣

分必死,存之坐其家,迫令服繆藥。首服不動,再煎不動,然亦不如他湯藥輒嘔也。服三劑,忽心口下如爆一聲,上則噯氣,下則小遺無筭,上下洞然,即索粥頓食三四碗,不上逆矣。服五六劑減參二錢,噯逆復作,仍用六錢而安。一月後方減參二錢,服半年全愈。

人參六錢,麥冬三錢,五味二錢,橘紅一錢,砂仁一錢,白芍二錢,沉香五分,益智仁一錢五分,山萸肉三錢,蘇子二錢,枇杷葉三大片,水煎,臨服加沉香汁十五匙,逆水蘆根汁一大盞。又十倍為末,山藥糊為丸,空心白湯吞。(《廣筆記》。)

梁溪一婦人,喉間如一物,上下作梗,前後板痛,服仲淳方二十劑愈。降香、通草、蘇子、橘紅、枇杷葉、人參、炙草、石菖蒲、麥冬、甘菊、白芍、遠志、白豆仁、木瓜、石斛,加蘆根汁一鍾同煎八分,入薑汁二匙。(同上。)

白話文:

諸氣

病人病情危急,幾乎要死了,但被留在家里治療,強迫服用特殊的藥方。第一次服用藥物沒有效果,第二次煎煮服用還是沒有效果,但比起其他藥物立刻引起嘔吐的情況,已經算好了。服用三劑藥後,突然感覺心窩處像爆裂一樣,向上則打嗝,向下則頻頻小便,上下身體都覺得舒暢了。於是馬上喝了三四碗粥,就不再嘔吐了。服用五到六劑藥後,減少人參用量兩錢,結果打嗝嘔吐又復發了,於是又恢復到六錢的用量,病情才穩定下來。一個月後才再次減少人參用量兩錢,服用半年後就痊癒了。

藥方:人參六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二錢,橘紅一錢,砂仁一錢,白芍藥二錢,沉香五分,益智仁一錢五分,山茱萸肉三錢,蘇子二錢,枇杷葉三大片,水煎,服藥前加入沉香汁十五匙,蘆根汁一大杯。另外將藥材磨成粉末,用山藥糊做成藥丸,空腹用白開水服用。

梁溪一位婦女,喉嚨裡好像卡著東西,上下移動都感到梗塞,前後都疼痛,服用仲淳的藥方二十劑後痊癒。藥方:降香、通草、蘇子、橘紅、枇杷葉、人參、炙甘草、石菖蒲、麥冬、甘菊、白芍藥、遠志、白扁豆仁、木瓜、石斛,加蘆根汁一杯一起煎煮服用八分,再加入薑汁兩匙。

2.

丹溪治一人哮,十日一發。此病在上焦,不得汗泄,正當十月,遂以麻黃、黃芩各二錢,入薑汁煎服,臨臥進小胃丹三十粒而安。丹溪小胃丹:芫花醋炒、甘遂、大黃、大戟、黃柏,內為末,白朮膏丸。

聖濟治一人,飲醋嗆喉,喘哮不止,用粉甘草二兩去皮,破開以豬膽六七枚取汁,浸三日,炙乾為末蜜丸,清茶下三四十丸漸愈。

王宇泰治一人鹽哮,用白麵二錢,沙糖搜和,以糖餅灰汁捏作餅子,放在爐內熯干,剷出切作四塊,以輕粉四錢另炒,糝在餅內食之,吐痰而愈。(以上俱《大還》。)

龔子材治一人,哮喘十數年,發則上氣喘促,咳嗽吐痰,自汗,四肢厥冷,六脈沉細。此氣虛脾弱,與六君子加黃耆、五味、二冬、杏仁、薑、棗,煎服而愈。

一人自幼患哮喘之症,每遇寒即發,發則喘急咳嗽,痰涎上湧,久不瘥,已成痼疾。與甘、桔、芩、連、栝蔞、貝母、二冬清肺,合六味補腎為方,名清上補下丸,服一料全愈。

孫文垣治查少川,夙有哮喘疾,每發則遍身如燎,上氣短促,喉中痰聲響若湯沸,每經七晝夜,汗出漸愈。(七日來復之義。)居恆嗜飲縱欲,不避風寒,有教以石膏、麻黃、杏仁、枳殼、細茶各一兩,作大劑飲之,名曰五虎湯。喘至即以此御之,隨飲而止,屢發屢進,應若桴鼓。

凡三年飲五虎無算,因而腹大如覆箕,兩腿光腫如柱,內外臁瘡,清水不竭,腥氣逼人,不能伏枕者五閱月。診時長至後一日也,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覆以棉被,足納火箱,環列火盆,絨帽貂套,束之以帕,鼻亦絨套籠之,坐重幔中,猶凜凜畏寒,今已十日。其脈浮大無力,其色白中隱青。

舊病由於氣虛中滿,新病由於寒邪在表而然,令先散之,以紫蘇、馬蹄、細辛、甘草、防風、白蔻仁、蒼朮、陳皮、人參、羌活、生薑,一帖得微汗,畏寒之狀已去。獨鼻尚寒,用防風、黃耆二兩,煎湯令熏其鼻,飯頃而止,日凡三熏,次日亦愈。嘔惡不止,用人參溫脾湯加丁香進之,一帖旋已。

因欲利水,自食鯉魚數斤,夜脹極,以平胃散入橄欖肉一兩,(能解魚毒)兩劑而定。獨腹脹小水不利,不能伏枕為苦,以附子理中湯加砂仁、補骨脂、赤小豆、桂心,連進四帖,小水略長。繼以尊重丸,日三服之,每服五丸,五日後小水通利,可以臥矣。守此調理,脹消而平。

李士材治顧文學,十年哮喘,百藥無功。診其兩寸數而澀,曰:澀者痰火風寒,久久盤踞根深蒂固矣。須補養月餘,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間,凡吐下十次,服補劑百餘遂愈。更以補中益氣為丸,加雞子、秋石,服年許永不再發。(補中益氣與此病不相登對,其愈者攻補兼施之力也。王說是也,蓋虛家非補未易用攻。)

白話文:

明代醫家朱丹溪治療一位哮喘病人,哮喘十天發作一次。此病在上焦,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正值十月,於是用麻黃、黃芩各二錢,加薑汁煎服,臨睡前服用小胃丹三十粒,病情便好轉了。小胃丹的成分是:芫花(醋炒)、甘遂、大黃、大戟、黃柏,研成細末,用白朮膏做成丸劑。

《聖濟總錄》記載,一位病人因為喝醋嗆到喉嚨,喘息不止,治療方法是用甘草二兩(去皮,切開),用六七個豬膽汁浸泡三天,曬乾研末,加蜂蜜做成丸劑,用清茶送服,每次三四十粒,漸漸痊癒。

王宇泰治療一位因食鹽過多引起的哮喘,方法是用白麵二錢,白砂糖混合均勻,用糖餅的灰汁捏成餅狀,放在爐火上烤乾,取出切成四塊,再將輕粉四錢炒好,撒在餅上食用,吐出痰液後痊癒。(以上記錄皆出自《大還丹》)

龔子材治療一位哮喘十幾年的病人,發病時上氣不接下氣,喘息咳嗽,吐痰,自汗,四肢厥冷,脈象沉細。這是因為氣虛脾弱引起的,於是用六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二冬、杏仁、生薑、大棗煎服,病就好了。

一位病人從小患有哮喘,每遇寒冷就發作,發作時喘息急促,咳嗽,痰液湧出,久治不愈,已經成了慢性病。於是用甘草、桔梗、黃芩、連翹、栝樓、貝母、二冬來清肺,並加入六味地黃丸來補腎,組成一個方劑,稱為清上補下丸,服用一劑就痊癒了。

孫文垣治療查少川,他長期患有哮喘,每次發作時全身像火燒一樣,上氣不接下氣,喉嚨裡痰聲像沸水一樣響,每次持續七天七夜,出汗後才逐漸好轉(七日來復)。他平時嗜酒縱慾,不避風寒。孫文垣教他用石膏、麻黃、杏仁、枳殼、細茶各一兩,加大劑量煎服,稱為五虎湯。哮喘發作時就用它來治療,喝下去就止住了,多次發作多次服用,效果如同桴鼓相應一般。

然而,三年來他喝了無數次的五虎湯,結果導致腹部膨大如覆蓋的簸箕,兩腿腫脹如柱子,內外都有臁瘡,流水不止,腥臭難聞,五個月不能躺臥。診脈時,是在發病後一天,脈象浮大無力,顏色發白,隱約帶青色。

舊病是因氣虛導致的中滿,新病是因表寒引起的,於是先用紫蘇、馬蹄、細辛、甘草、防風、白蔻仁、蒼朮、陳皮、人參、羌活、生薑等藥散寒,一劑藥後微微出汗,畏寒症狀消失,只有鼻子還覺得冷,於是用防風、黃耆各二兩煎湯熏鼻子,一頓飯的時間就停止,每天熏三次,第二天就好了。嘔吐不止,用人參養胃湯加丁香治療,一劑藥就好了。

因為想利尿,自己吃了幾斤鯉魚,晚上腹部脹得很厲害,於是用平胃散加橄欖肉一兩(能解魚毒),兩劑藥就好了。但是腹部脹滿,小便不利,不能躺臥很痛苦,於是用理中湯加砂仁、補骨脂、赤小豆、桂枝,連服四劑,小便稍微多了些。接著服用尊重丸,每天三次,每次五粒,五天後小便通暢,可以躺臥了。繼續這樣調理,腹部脹滿消退。

李士材治療顧文學,他十年哮喘,各種藥物都無效。診脈時發現寸口脈澀,於是說:脈澀是因為痰火風寒長期盤踞,根深蒂固了。需要先補養一個多月,然後再用吐下法治療。半年內,共用了吐下法十次,服用了百餘劑補藥,才痊癒。然後再服用補中益氣丸,加入雞蛋、秋石,服用一年,就再也沒有發作了。(補中益氣湯和這個病不相應,之所以治癒,是因為攻補兼施的緣故。王氏(王宇泰)這樣說也是對的,因為虛寒體質的病人,單純補益很難見效,需要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