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中風

長興林中尊,年逾五旬,因送按臺回,覺身體倦怠,頭目眩運,既而頭振動搖,欲語不能,喉中喘逆,咸與牛黃蘇合丸、大小續命湯已旬日,病如故。脈之,沉緩而弱,左關尺尤甚,此肝腎虛,精氣暴奪之候也。詢其由,乃因按院嚴厲,惟恐失錯,煩勞之極,歸而病作。《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劉河間曰:此非外來風邪,由將息失宜,腎水不足,心火亢甚所致。又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今振動喘逆,職是故也。人至中年之際,腎氣原自不足,且經恐傷腎,今以矜持太過,損傷腎氣。《內經》曰:恐則氣下。聲者,氣之所發也。氣下,故聲不出。且肝腎之脈,俱挾舌本,法宜壯二經之氣,以治其標;滋二經之血,以治其本。

用枸杞為君以補腎,天麻、川芎為臣以益肝,又用人參、少加附子以為佐,二冬以為使。二劑約數兩,服後諸症頓減。用八味丸間服,十劑全愈。

鄒春元心泉,年未五旬,患中風,耳聾鼻塞,二便不通,四肢不隨而厥,語言不出。或言:皆說亡故之人,已灌牛黃錢許矣。或曰:經云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今口說亡人,目無所見,是見鬼與目盲也。又潔古云:中腑者著四肢,中臟者滯九竅。今手足不隨,上下秘塞,是臟腑兼中也。

且六脈弦數無倫,《脈訣》云:中風之脈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脈症俱危,恐無生理。立方人參五錢,熟地一兩,桂、附各二錢半,未服。陸至脈之,浮按果極急數,中按稍覺和緩,此猶有胃氣,第兩尺重按覺空耳。乃曰:陰陽兼補,誠治本之法也,第上下秘塞之時,恐不能奏效。

宜先通二便,使濁陰降,則清陽之氣得以上升,然後議補。經謂病發急則先標而後本,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咸謂病勢已危急,恐不可虛緩,遂將前藥灌之。連進數劑,俱停胸中,揉之作聲而不下腹。再促診,脈仍前,即袖中出家制神佑丸數十粒,抉其口納之,令灌以淡薑湯。

藥已下,即為灸百會穴,使陽氣上升,又灸關元穴,不使陽氣下陷。一二壯,目即能開,眉頻蹙。問痛否?能點頭,四肢亦少動。謂之曰:忍至七壯可生矣,亦點頭。灸將畢,腹欲便,既而前後俱通,去垢穢極多。少頃,又瀉一行,令急以前藥倍人參煎候。及再便,有暈意,徐灌之,自蘇。

此後人事漸省,第手足振掉,左半身不遂,於大補氣血藥中,少佐卻風順氣消痰之品,如秦艽、全蠍、殭蠶、烏藥、星、半之類,調治年餘而愈。蓋此症初起,氣血不足為本,九竅閉塞為標。先通其秘者,急則治其標也。迨後見風症,亦不足為本,風症為標,而專補氣血,少佐風藥者,緩則治其本也。

範溪云患口喎不正,四肢拘急,自汗惡風,凡針灸、塗、貼、諸風藥遍嘗不效,已半年。脈之,左手浮緊,右手洪緩。此風客陽明,留而不出,鬱而為熱。雖宜解散,然邪在一經,雜進諸經之藥,誅伐無過,徒虛其表,而不能去邪,故反惡風自汗,而無救於口之喎也。經曰: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

白話文:

中風

長興林中尊,五十多歲,送完公文回來後,感到身體疲倦,頭暈目眩,接著頭部震顫搖晃,想說話卻說不出來,喉嚨裡有氣喘逆流的感覺。已經服用牛黃蘇合丸、大小續命湯十多天了,病情卻沒有好轉。把脈後發現脈象沉弱而緩慢,左關脈和左尺脈尤其明顯,這是肝腎虧虛,精氣被大量消耗的徵兆。詢問病情原因,得知是因為公務繁忙,壓力巨大,擔心出錯,過度勞累,回家後就病倒了。《內經》說:各種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的病變。

劉河間說:這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因為生活起居不規律,腎水不足,心火亢盛造成的。《內經》說:各種逆氣衝上來的病症,都屬於火的病變。現在患者頭部震顫、氣喘逆流,正是這個原因。人到中年,腎氣本來就不足,而且驚恐會傷腎,現在又因為過度緊張,損傷了腎氣。《內經》說:害怕就會使氣下降。聲音是氣發出的,氣下降,所以聲音發不出。此外,肝腎的經脈都經過舌根,應該補益這兩經的氣以治標,滋養這兩經的血以治本。

於是用枸杞子為主藥補腎,天麻、川芎為輔藥益肝,再用人參、少量附子為佐藥,二冬(款冬花、冬花)為使藥。服用兩劑藥物,劑量約數兩,病情明顯減輕。服用八味丸間隔服用,十劑藥後痊癒。

鄒春元,不到五十歲,患中風,耳聾鼻塞,大小便不通,四肢麻木冰冷,不能說話。有人說他一直在說死人的話,已經灌服了許多牛黃了。也有人說:《內經》說陽氣脫落的人會看到鬼,陰氣脫落的人會目盲。現在他說話像死人,眼睛什麼也看不見,這是看到鬼和目盲的表現。潔古也說:臟腑病變會影響四肢,臟腑病變會阻塞九竅。現在他的手腳不靈活,大小便不通,這是臟腑同時患病。

而且六脈弦數紊亂,《脈訣》說:中風的脈象遲緩浮弱是吉利的,脈象急促有力,數目很大則性命堪憂。脈象和症狀都很危急,恐怕難以保全性命。馬上配藥:人參五錢,熟地一兩,桂枝、附子各二錢半,還沒來得及服用。陸至把脈後,發現脈象浮取非常急促,按壓則稍稍緩和,這說明還有胃氣,但兩尺脈重按則空虛。於是說:陰陽並補,確實是治療根本的方法,但現在大小便不通,恐怕效果不佳。

應該先通利二便,使濁陰下降,則清陽之氣才能上升,然後再考慮補益。《內經》說病情危急,應先治標後治本,先治療症狀,再治療根本。大家都認為病情已經很危急,不能拖延,於是把之前的藥灌下去。連續灌服幾劑藥,藥物都停留在胸部,揉搓後能聽到聲音,但下不去腹部。再次診脈,脈象仍然如前,於是從袖中拿出家製神佑丸幾十粒,撬開他的嘴放進去,並用淡薑湯灌服。

藥物服下後,立即灸百會穴,使陽氣上升,又灸關元穴,防止陽氣下陷。灸了一二壯,眼睛就能睜開了,眉毛頻頻皺起。問他疼不疼?他能點頭,四肢也能稍微動彈了。說他忍到七壯就能活了,他也點頭。灸完後,想大便,接著大小便都通了,排出了很多污穢之物。過了一會兒,又瀉了一次,立刻用之前的藥方,加大劑量的人參煎好。再次大便後,有昏迷的跡象,慢慢地灌服藥物,病人就蘇醒了。

此後神志逐漸清醒,但手腳仍然震顫,左半身不遂,在大量補益氣血的藥物中,少量加入祛風順氣、消痰的藥物,例如秦艽、全蠍、僵蠶、烏藥、川芎、半夏等,調治一年多後痊癒。這個病例初期,氣血不足是根本原因,九竅閉塞是症狀。先通利大小便,這是急則治標;後來出現風證,氣血不足也是根本原因,風證是症狀,而專注補益氣血,少量加入祛風藥物,這是緩則治本。

範溪患口角歪斜,四肢拘緊,自汗怕風,各種針灸、塗抹、貼敷、祛風藥物都試過了,沒有效果,已經半年了。把脈後,發現左手的脈象浮緊,右手的脈象洪緩。這是風邪侵犯陽明經,停留在體內而不出去,鬱積化熱。雖然應該疏散風邪,但是邪氣停留在一個經脈,如果服用作用於多個經絡的藥物,治療方法不對,只會損傷表氣,而不能祛除邪氣,所以反而更加怕風自汗,而不能治療口角歪斜。《內經》說: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口角和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