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癥瘕

(附痃癖)

陳自明治昆陵一貴宦妻,患小便不通,臍腹脹痛不可忍。眾醫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類,俱不得通。陳診之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藥不可去。與桃仁煎,更初服,至日午,大痛不可忍,遂臥。少頃,下血塊如拳者數枚,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此藥治病的切,然猛烈大峻,氣虛血弱者,宜斟酌之。

白話文:

陳自明曾經治療過昆陵一位達官貴人的夫人,她患有小便不通,肚臍和腹部疼痛難耐。很多醫生都按照淋病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比如使用八正散之類的藥物,但都沒有效果。陳自明診斷後說:這是血瘕引起的,不使用瀉藥不能治癒。他給病人服用了桃仁煎劑,剛開始服用時,情況就變得非常痛苦,到了中午疼痛達到極致,病人只能躺著。過了一會兒,病人排出了幾個拳頭大小的血塊,小便排出如黑豆汁一樣,共有一升多,疼痛就此消失,病情得到了好轉。這種藥物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非常有效,但藥性猛烈霸道,如果氣虛血弱的人服用,需要酌情減量。

桃仁大黃、朴硝各一兩,虻蟲半兩炒黑,共為末,醋煉丸梧桐子大。五更初,溫酒吞下五丸。(原注:此方不可妄用。《良方》。)

白話文:

材料

把桃仁、大黃、朴硝各取一兩,虻蟲半兩炒成全黑色,然後研磨成粉末,再用醋熬製成梧桐子那麼大小的藥丸。五更雞鳴時,用溫熱的米酒送服五粒藥丸。

注意:此藥方不能隨便亂用。

杜壬治馬氏婦,年三十二,腹中血塊作疼,經五六年,形已骨立,眾皆曰不可為,奈其未死何。家甚貧,而大小憫之。一日召杜至,告杜曰:但以濟物為懷則可,業已請召明醫,非所言也。遂以少物帛贈杜。杜不受,曰:但服某藥必獲安。無以是為疑,遂示方。用沒藥、牛膝、乾漆當歸各半兩,硇砂木香水蛭炒、紅娘子炒、紅花、丹皮、硃砂各一分,海馬一個,斑蝥去翅足炒十四個,為末,酒醋各半升熬為膏。每日天明用一皂子大,酒醋化下,一月病退,六十日漸安。

白話文:

杜壬醫治馬姓婦女,她三十二歲,腹部有血塊疼痛,持續了五六年的時間,身體已經瘦得只剩骨頭,大家都說沒救了,但馬氏婦女還沒有去世。她家很窮,但大家都很同情她。一天,她請杜壬前來,告訴他:「我只求能治好我的病,至於付費請名醫,就不用多說了。」於是她拿出一點錢帛贈送杜壬。杜壬不收下,說:「只要照我開的藥方服藥,一定能康復。你不要懷疑。」於是杜壬寫下了藥方。

藥方如下:

  • 沒藥、牛膝、乾漆、當歸各半兩
  • 硇砂、木香、水蛭炒、紅娘子炒、紅花、丹皮、硃砂各一分
  • 海馬一個
  • 斑蝥(去除翅足後炒製)十四個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用酒醋各半升熬製成膏狀。

用法:每天天亮時服用一皁子大小的藥膏,用酒醋化開送服。

一個月後,病情有所好轉,六十天後逐漸康復。

(此藥較桃仁湯更峻,宜斟酌用之。)

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夢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顆,初食遂致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後有人教取數瓣,合皮截卻兩頭吞之,名曰內炙,果獲大效。(《本草綱目》:張景岳治面停小腸右角,與此意同。)

白話文:

東晉醫家陳藏器說:以前有一個患有痃癖的人,做夢有人教他在每天吃三顆大蒜,剛開始吃馬上出現頭暈目眩嘔吐,下身灼熱如火。後來有人教他取幾瓣,連皮切掉兩頭吞下去,稱為內炙法,果然很有效果。(明代醫家張景嶽治療面停(膿包)長在小腸右側的方法,與此法的意思相同。)

張子和治汴梁曹大使女,年既笄,病血瘕數年。太醫宜企賢以破血等藥治之不愈。企賢曰:除得陳州張戴人方愈。一曰,戴人至汴京,曹乃邀問焉。戴人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伏瘕,故結硬如塊,面黃不食。乃用湧泄之法,數年之疾,不再旬而愈。

白話文:

張醫生治療梁曹員外的女兒。她的年紀已經過了四十,多年來患有血塊積聚的病。太醫宜企賢用破血的藥方治療,卻不見好轉。宜企賢說:只有除州的張戴人才可以治好她的病。有一天,張戴人來到京城,曹員外便邀請他來詢問病情。張戴人說:小腸的熱氣移轉到到大腸,形成了隱伏的血塊,所以結塊變硬,面黃消瘦。於是使用溫補的療法,幾年來的病痛不到半個月就痊癒了。

柴嶼青乾隆己未寓瀋陽京兆署,兵房吏王某患症疾,教以蒸臍法治之,兼服加減五積散而愈。其妻母同患是症,王即照方遺之,亦痊。

白話文:

乾隆己未年,柴嶼青住在瀋陽京兆府衙門內,兵房吏員王某得了奇病。柴嶼青教他用蒸臍法治療,同時服用加減五積散,病情很快好轉。王某的岳母也患了相同的疾病,王某便按照方子給她寄藥,也痊癒了。

孫文垣治汪氏婦,經水久不止,內有紫黑色血塊,胃胸腹皆痛,玉戶且腫,手足皆冷,不知飢餓,腹下有一塊,堅如石,脈左數,右沉澀,此血瘕症也。用糖球子五錢,元胡索、五靈脂香附麥芽青皮各一錢,水煎服,痛減半,手足漸溫。加當歸、丹皮、蒲黃、益母、川芎,四帖痛止,玉戶亦消。又四帖而經水調。(方甚平穩。)

白話文:

孫文垣治療汪姓婦女的經血長期不止,而且伴隨著紫黑色的血塊。她的胃、胸、腹都很痛,陰道口還腫脹,手腳冰冷,沒有飢餓感。她的下腹部有一個堅硬如石頭的腫塊,脈搏左側跳動頻率較快,右側跳動緩慢且澀。這是血瘕症。

孫文垣使用了以下藥材進行治療:

  • 糖球子:5錢
  • 元胡索:1錢
  • 五靈脂:1錢
  • 香附:1錢
  • 麥芽:1錢
  • 青皮:1錢

服用水煎藥後,汪氏婦女疼痛感減輕了一半,手腳漸漸溫暖起來。孫文垣又添加了當歸、丹皮、蒲黃、益母草、川芎等藥材。服用四帖藥後,疼痛感消失,陰道口腫脹也消除了。又服用四帖藥後,經血規律了。(這個方子非常安全平穩。)

張子和治一童子,入門狀如鞠躬而行。張曰:此痃氣也。令解衣揣之,二道如臂,其家求療。先刺其左,如刺重紙,剝然有聲,而令按摩之,立軟,其右亦然。觀者嗟異,或問之。曰:石關穴也。

白話文:

張子和治療一個小男孩,他走進診間時腰部彎曲,好像在鞠躬。張子和說:「這是痃氣(腰腹僵硬的病症)。」

他讓男孩脫下衣服,用手指觸摸,感覺到兩條硬得像手臂一樣的筋膜。男孩的家人請求治療。

張子和先針刺男孩的左側,針頭刺進去時就像刺入厚紙一樣,發出「剝」的一聲。他讓男孩揉按針刺部位,很快硬筋就柔軟了。右邊的硬筋也用同樣的方法治療。

旁觀者都感到驚訝和好奇,有人問張子和:「這是什麼穴位?」張子和回答:「這是石關穴。」

永康應童嬰腹疾,恆病瘻行,久不伸,松陽周漢卿解裳視之,氣衝起腹間者二,其大如臂。漢卿刺其一,魄然鳴,又刺其一,亦如之。稍按摩之,氣血盡解,平趨無留行。(《續大粹》。)

白話文:

永康有一個叫應童嬰的小孩患有腹疾,總是肚脹如鼓,很久不能伸展。松陽的周漢卿解開他的衣服檢查,發現腹中氣體往上衝,有兩個像手臂一樣大的氣塊。周漢卿針刺了一個氣塊,發出驚人的聲響;再針刺另一個,也發出同樣的聲響。稍微按摩之後,氣血都消解了,小腹平坦,沒有了腹脹。

武叔卿曰:夫痃癖癥瘕,血氣塊硬,發歇刺痛,甚則欲死,究而言之,皆血之所為。

陳良甫常治一婦人,血氣刺痛,極不可忍,甚而死一二日方省。醫巫並治,數年不愈。僕以蔥白散烏雞丸遂安。

白話文:

陳良輔醫生曾經治療一位女性,她的氣血疼痛劇烈,忍耐到了極限,甚至會疼痛到一兩天才醒過來。她找過醫生和巫師治療,好幾年都沒有好轉。我用烏雞白鳳丸和烏骨雞丸治療後,她的病情就穩定下來了。

陳良甫治一婦人,血氣作楚,如一小盤樣,走注刺痛,要一人扶定,方少止,亦用此一二藥而愈。尋常小小血氣,用此二藥,亦有奇效。(《濟陰綱目》。)

白話文:

陳良甫曾經治療過一位婦人,她的血氣運行異常,好像一個小盤子一樣,在身體內遊走、刺痛。她需要一個人固定著,這樣疼痛才會減緩。陳良甫也用了一或兩味藥,就讓她康復了。如果只是一般的血氣異常,使用這一或兩味藥,也能有很好的效果。(出自《濟陰綱目》)

陳良甫治婦人病,血氣作楚,痛不可忍,服諸藥無效。召診之,曰:關脈弱沉,而肝脈沉緊,此血氣漸成痃癖也。亦只以前二方治之而愈。又四明馬朝奉後院,亦病此,用二方治之亦愈。(同上。)

白話文:

陳只道:古之時,有身,太也

夜,望了。諸病,人病

宋孝武路太后病,眾醫不識,徐文伯診之曰:此石博小腹耳,乃為水濟消石湯病即愈。(《南史》。)

白話文:

南朝宋孝武帝的路太后病了,很多醫生都看不出病因。後來,徐文伯診斷後說:「這是腹中結石,只要服用水濟消石湯就會痊癒。」太后服藥後,果然病癒。(出自《南史》。)

董含妾腹內生一痞,始如彈丸,五六年後,大類鵝卵,中似有一窟,往來移動,或痛或止,百藥罔效。久之遍體發腫,內作水聲,日夕呻吟,死而復甦者再,諸醫束手無策,皆云:此名水鼓,病已成,不可復痊矣。章文學旭,字東生,名醫也,善治奇疾。往邀之,曰:此非水症,乃積聚所致,不半日可愈。

白話文:

董含的妾室腹部長了一個痞塊,開始像彈珠一樣大,過了五六年後,變大了像鵝蛋,裡面彷彿有一個空洞,時時感到脹痛或疼痛,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久而久之,她的渾身都浮腫了,體內有水聲響,整天呻吟不止,兩次死去後又活過來了。所有醫生都束手無策,都說:這種病叫做水鼓,病勢已成,不可再治癒了。文人章旭,字東生,是一位名醫,擅長治疑難雜症。董含請他去看,他表示:這不是水症,是積聚造成的,半日內就能治好。

但所用藥猛烈,轉鬥而下,驅水甚疾,試問疾人願服與否?而病者曰:我已垂殆,苟一錢可救,死無憾也。於是取紅丸十粒,如綠豆大,以檳榔枳實等五六味煎湯下之。初覺喉中響聲可畏,勢將不支。頃之,胸膈間如刀刃亂刺,哀號轉擲,痛不可狀。又頃之,下水斗許,頭面腫退,不逾時又下數升,腹背亦退。

白話文:

但這種藥性很猛,會直接攻向下焦,驅除水腫的速度很快,請問病人願意服用嗎?病人說:「我已經快要死了,如果一錢藥就能救我,我死也心甘情願。」於是取紅丸十粒,大小如綠豆,用檳榔、枳實等五六種藥材熬湯服用。

剛開始覺得喉嚨發出可怕的響聲,好像撐不住了。一會兒,胸膈之間好像被刀刃亂刺,病人哀叫著翻滾,疼痛難以形容。又過了一會兒,小便傾瀉而出,像水桶一樣多,腫脹的頭面消退了,不到一會兒又排出幾升小便,腹背的腫脹也消退了。

病人曰:我今覺胸背頓寬,遂熟睡片刻。時章君猶在坐也,曰:此番不獨水去,痞亦當漸散矣。進補劑二日,明後日可連服之,遂辭去。至晚又下水四五升,手足腫全退,不三日病全愈。既而忽痞勢搖動,下紅黑痢三晝夜,痞亦不見。眾醫驚服,往叩其故。章曰:此名腸覃,在《內經》水脹論中,君輩自坐不讀書耳。

白話文:

病人說:我現在感覺胸背一下寬鬆了許多,於是睡了一小會兒。當時章大夫正在身邊,他說:這一次,不光是水排出了,濁氣也應該會消散了。再補藥兩天,後天就能開始連續服用了,於是告辭離開。到了傍晚又排出四五升水,手腳腫脹完全退了,不到三天病就好了。過了幾天,突然大便便意頻繁,排出紅黑色的便血三天三夜,濁氣也不見了。眾位大夫驚訝佩服,前去詢問原因。章大夫說:這叫做腸癖,在《內經》水氣論述中,各位都自己坐著不讀書啊。

皆慚而退。按歧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胃氣相搏,癖而內著,瘜肉乃生,始如雞卵,至其成,若懷子之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腸覃生於腸外故也。又有一種名石瘕,病狀相同,月事不以時下,石瘕生於胞中故也。皆婦人之病,因有積聚,可導而下,似水脹而非水脹也。

白話文:

都慚愧而退下了。根據《歧伯》記載:寒氣侵入腸道外部,與胃氣搏擊,癖氣在體內著生,瘜肉就會產生。瘜肉剛開始像雞卵,長成後會像懷孕的樣子,按壓它會感覺堅硬,推動它會移動。月經按時來潮,是因為腸覃生長在腸道外部的緣故。而且,還有另外一種病叫石瘕,病狀與腸覃相同,但月經不按時來潮,是因為石瘕生長在子宮裡面的緣故。這些都是婦科疾病,都因為身體有積聚,可以用導下法治療,症狀類似水腫但並非水腫。

(臨症之工,大宜分別。)此疾若非章君,久作泉下之鬼矣。(今人能感激如是者鮮矣。《三岡識略》。)

一男子腸鳴食少,臍下有塊耕動,若得下氣多乃已,已而復鳴,屢用疏氣降火藥,半年不愈。乃以理中湯為君,佐芩、連、枳實,一服腸鳴止。又每服吞厚朴紅豆蔻丸,其氣耕亦平矣。

白話文:

肚子咕嚕咕嚕叫,吃不下東西,肚臍下方有個硬塊會動,大便拉出來後才會好轉,但過一陣子又會再叫。醫生用過好幾次幫助放屁和降火的藥,但吃了快半也沒好。

後來用理中湯當作主藥,再配上黃芩、連翹、枳實這些藥。吃了第一帖,肚子的叫聲就停了。

另外還每次搭配著吞用厚樸和紅豆蔻的藥丸,這樣一來,硬塊也會慢慢消平。

薛立齋治一婦人,經不調,兩拗腫脹,小便澀滯,腹中一塊作痛,或上攻脅腹,或下攻小腹,發熱,晡熱惡寒,肌膚消瘦,飲食無味,殊類瘵症,久而不愈。此肝脾血氣虧損,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隨症互服而愈。

白話文:

薛立齋曾治療過一名婦人,她的月經不調,兩側乳房腫脹,小便不通暢,腹部有一塊疼痛的腫塊,有時疼痛往上蔓延到兩肋脅腹,有時往下蔓延到小腹部,還伴有發熱,傍晚發熱而怕冷,皮膚消瘦,飲食沒有味道,非常像癆病,長久不愈。這是因為她的肝脾血氣虧損,薛立齋使用了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根據她的症狀交替服用,最終治癒了她。

一婦人性多鬱怒,勤於女工,小腹內結一塊,或作痛,或痞悶,月經不調。恪服伐脾之劑,(今人受此害者尤多。)內熱寒熱,胸膈不利,飲食不甘,形體日瘦,牙齦蝕爛。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腎水不能生肝木,當滋化原,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至仲春而愈。(必舉仲春者,以肝木斯令時也。)

白話文:

有一個女子個性鬱悶愛生氣,又勤於女工,小腹內部形成一個腫塊,有時疼痛,有時悶脹,月經也不正常。長期服用剋制脾氣的藥物,(現在人受到這種害處的更多。)內熱外寒,胸中隔膜不舒服,飲食沒有胃口,身體日漸消瘦,牙齦腐爛。這是因為脾屬土無法生長肺屬金,肺屬金無法生長腎屬水,腎屬水無法生長肝屬木,應該滋養化解原點,使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等藥物,直到仲春時分才痊癒。(特別提到仲春,是因為那時正是肝屬木掌令的季節。)

松江太守何恭人,性善怒,腹結一塊,年餘上齶蝕透,血氣虛極。時季冬,肝脈洪數,按之弦緊,餘脈微弱。或用伐肝木清胃火之藥。薛曰: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恐伐肝木,至春不發生耳。用八珍湯以生氣血,用地黃丸以滋腎水,肝脈頓退。因大怒耳內出血,肝脈仍大,煩熱作渴,此無根之火也,仍以前藥加肉桂,二劑脈斂熱退。

白話文:

松江太守何恭人,脾氣非常暴躁,腹部有一塊硬結,持續一年多,上顎被腐蝕穿透,氣血非常虛弱。當時正值冬季,肝脈又大又數,按壓時感覺弦緊,其他脈搏卻很微弱。有人使用清肝火、瀉肝木的藥物。薛氏說:這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實盛,如果瀉肝木,到了春天肝氣就無法生發了。使用八珍湯來生氣補血,使用地黃丸來滋養腎水,肝脈很快便平息下來。後來因為大發脾氣導致耳內出血,肝脈又變大了,煩熱口渴,這是無根之火,於是仍然使用之前的藥物,加上肉桂,服用了兩劑後,脈象收斂,熱退。

復大怒,果卒於季冬辛巳日,乃以金剋木故也。

一婦人耳下腫赤,寒熱口苦,月經不調,小腹內一塊,此肝火氣滯而血凝也,用小柴胡加山梔、川芎、丹皮治之,諸症悉退。

白話文:

有一位婦人耳下腫脹發紅,有寒熱感覺,嘴裡發苦,月經不正常,小腹裡有一塊硬物,這是因為肝火旺、氣血不暢導致血凝結造成的。使用小柴胡湯加上山梔子、川芎、丹皮治療,各種症狀都消退了。

潤州某公,補劑中多用敗龜板,垂十年頗健,晚患蠱膈,乃謁白飛霞。飛霞診視良久,曰:此瘕也,公豈餌龜板藥耶?今滿腹皆龜,吾藥能逐之。其骨節腠理者,非吾藥所能也。乃與赤丸如粒服之,下龜如菽大者升余,得稍寬,不數月死。易簀時,驗小遺,悉有細蟲彷彿龜形。物得氣而傳如此,可不慎哉。(《周櫟圖書影》。)

白話文:

潤州一位官員,進補藥中常使用龜板,身體健康了十年。晚年患上蠱膈病,於是拜見白飛霞。白飛霞診視了很久,說:「這是積聚的病,您是不是長期服用了龜板藥?現在您的肚子裡都是龜,我的藥能把龜驅逐出去。但您的骨節和肌肉組織,則不是我的藥所能治療的。」然後給他開了紅色藥丸,吃了之後排出豆子大小的烏龜一升多,病情稍微緩解。沒過幾個月,他就去世了。去世時,檢查他的尿液,裡面全都是細小的昆蟲,形狀像烏龜。物品得到氣之後就會傳播,這是一定要注意的。(出處:《周櫟圖書影》。)

黃山畢公,服膃肭臍,初頗有驗,久之得沙淋疾,沙皆作犬形,頭尾略具。(同上。)

白話文:

黃山畢公服用鹿茸臍,一開始有點效果,但久了之後患了沙淋病,尿出來的沙子都像狗的形狀,大致上都有頭有尾。(《本草綱目》)

陳自明治一婦人,腹內結塊,久而不消,與神仙追毒丸一粒即痊。(方見蠱門。)

白話文:

有一個叫陳自明治的女人,肚子裡長了一個腫塊,很久都沒有消失,服用了一粒神仙追毒丸就痊癒了。(具體藥方請參閱《蠱門》。)

陳自明云:予族子婦病,腹中大塊如杯,每發則痛不可忍。時子婦已貴,京下善醫者悉診治,莫能愈。予應之曰:此血瘕也。投黑神丸,盡三丸,塊氣盡消,終身不復作。(《良方》、《醫說續編》。)

白話文:

陳自明說:我族中侄媳得了病,腹中有一個大塊狀的東西,像個杯子那麼大。每次發作起來,疼痛難忍。當時侄媳已經是王公貴族了,京城的有名醫生都診治過,但沒有人能治好。我答覆說:這是血塊積聚造成的疾病。我給她服用了黑神丸,吃了三丸之後,塊狀物就完全消散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復發。(《良方》、《醫說續編》。)

孫俟居比部病,腹中若有癥瘕,不食不眠,煩懣身熱。仲淳投以人參白芍茯苓、麥冬、木通、棗仁、石斛。方甫具,史鶴亭太史至,見方中有大劑人參,駭曰:向因投參至劇,此得無謬乎?仲淳曰:病勢先後不同,當時邪未退,滯未消,故不宜。今病久,飽脹煩懣者,氣不歸元也;不食者,脾元虛也;不眠而煩者,內熱津液少也。

白話文:

孫俟住在比部的時候生病了,腹部感覺有腫塊,不思飲食,失眠,煩躁並且身體發熱。仲淳給他開了人參、白芍、茯苓、麥冬、木通、棗仁、石斛等藥。

藥方剛寫好,史鶴亭太史就來了。他看到藥方中有大劑量的人參,驚訝地說:「上次也是因為服用人參過量而病情加重,這次不會出錯吧?」

仲淳說:「病情前後不同。當時邪氣未退,滯氣未消,所以不適合用人參。現在病情已經拖延很長時間了,飽脹、煩躁是因為氣血不能歸於本源;不思飲食是因為脾臟虛弱;失眠和煩躁是因為體內熱氣大,津液不足。」

今宜亟用此藥矣,四劑而瘳。後復病,仲淳診之曰:此陰虛也,非前症矣。更以麥冬、白芍、枸杞、五味、生地、車前,而熱遂退。(《廣筆記》。)

白話文:

現在應該趕快服這種藥,服用四劑就會痊癒。後來病情復發,朱仲淳診斷說:這是陰虛症,不是前一次的病症。他改用麥冬、白芍、枸杞、五味子、生地黃、車前草,結果病人的發熱就退了。(《廣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