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中風

唐太守,多郁多思,又為府事勞神,昏冒痰壅,口喎語澀,四肢不隨,時欲悲泣,脈大而軟,此脾肺氣虛,風在經絡。以補中益氣去黃耆,加秦艽、防風、天麻、半夏,十劑症減二三。更加竹瀝、薑汁,倍用人參,兼與八味,兩月乃愈。

一人自遠方歸,忽然中風昏冒,牙關緊閉。先以牙皂末取嚏,次以箸抉開,灌蘇合丸二丸,然後以防風散投之,連進三服,出汗如洗。此邪自外解矣,去麻黃、獨活、羚羊角,加秦艽、半夏及鉤藤、薑汁,十劑痰清神爽。服六君子加竹瀝、薑汁、鉤藤,兩月而瘥。(此治閉證之法。)

姚太史中風昏憒,語言不出,面赤時笑,(非腎絕而笑。)是心臟中風也。時初秋,診之六脈洪大,按之搏指,乃至虛反有盛候也,宜補中為主,佐以驅風化痰,方可回生。而病家惶懼,兩日不決,乃力任之。遂以大劑補中益氣,加秦艽、鉤藤、防風、竹瀝,再劑而神爽。加減調治,五十日始愈。

(脈證如此,而以補中益氣取效。設有實熱者,何以辨之,想其時必別有證據也。)

黃履素曰:余從弟履中,年方強仕,以勞心憂鬱,忽然昏憒,痰升遺溺,眼斜視,逾時不醒,竟類中風,灌以童便而蘇。此等症候,皆火挾痰而作,又非三生飲可治者,並薑湯亦不相宜也。(此當與江選薛立齋治王進士案同參。)

趙以德治陳學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間就仆倒,汗注如雨。診之,脈大而空虛。年當五十,新娶少婦,今又拜跪致勞,故陽氣暴散,急煎獨參湯,連飲半日而汗止,神氣稍定,手足俱瘲,喑而無聲。遂於獨參湯中加竹瀝,開上湧之痰。次早,悲哭一日不止,因以言慰之,遂笑,復笑五七日無已時。

此哭笑為陰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臟相併故耳。正《內經》所謂五精相併者,心火併於肺則喜,肺火併於肝則悲是也。稍加連、柏之屬瀉其火,八日笑止手動,一月能走矣。(出《醫通》。)

陸養愚治吳少參,年五十,新得美寵榮歸祭祖,跪拜間就倒僕,汗注如雨,渾身壯熱,人事不省。或欲灌以牛黃。脈之,關尺浮數而空,兩寸透入魚際,此陰虛甚而陽亢極也。若灌以牛黃則死矣。急用生地自然汁一升,人參一兩,麥冬五錢,五味子百粒,濃煎灌之。二三服,神氣稍定,汗止,似睡非睡。

至五更時,作恐懼狀,如人將捕之。至清晨,又作盛怒狀,罵詈不止。至午間,又大笑一二時。至薄暮,又悲泣。自夜靜日作,病家以為鬼祟。此即《內經》所謂五精相併也。並於腎則恐,並於肝則怒,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劉河間曰:平時將息失宜,腎水不足,心火亢極,乃顯此症。

夜間陰盛,邪乃暫息,日中陽隆,遂遊行五臟而無寧時也。仍用前方減人參之半。旬日間,或但悲笑,或但罵詈恐懼,人事時省時不省,與之飲食,盡食方止,不與不思索,大小便亦通。至半月後始寧靜,乃調養氣血,百劑始愈。

白話文:

中風

唐朝一位太守,因鬱悶思慮過多,又因府事勞神費力,導致昏迷、痰多、口歪、言語不清、四肢不靈活,時常想哭,脈搏有力卻軟弱。這是脾肺氣虛,風邪侵犯經絡所致。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耆,再加秦艽、防風、天麻、半夏,服十劑後症狀減輕。之後又加入竹瀝、薑汁,加倍用量的人參,同時服用八味丸,兩個月後痊癒。

有一人從遠方回來,突然中風昏迷,牙關緊閉。先用牙皂末刺激鼻腔使其打噴嚏,然後用筷子撬開牙關,灌服蘇合丸兩丸,再服用防風散三劑,汗出如洗。這是外邪已解,於是去除麻黃、獨活、羚羊角,加入秦艽、半夏、鉤藤、薑汁,服十劑後痰消神清。之後服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鉤藤,兩個月痊癒。(此為治療閉證的方法。)

姚太史中風昏迷,說不出話,臉紅且時常發笑(並非腎氣衰竭而笑),這是心臟中風。時值初秋,診脈洪大有力,按之搏指,虛弱中反而有亢盛的徵象,應以補益心氣為主,輔以驅風化痰,才能挽回性命。但家人猶豫不決,兩天後才下定決心。於是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秦艽、鉤藤、防風、竹瀝,服兩劑後神清氣爽。之後加減調整治療,五十天痊癒。

(脈象和症狀如此,卻用補中益氣湯而有效。如果是有實熱的症狀,該如何分辨呢?我想當時一定有其他不同的證據。)

黃履素說:我的弟弟履中,年富力強,因勞心憂鬱,突然昏迷、痰多、尿失禁、眼斜視,很久不醒,很像中風,灌服童尿後才甦醒。這些症狀都是火邪夾痰所致,不是三生飲所能治療的,薑湯也不適合。(這應該與江選薛立齋治療王進士的案例一起參考。)

趙以德治療陳學士敬初,因祭祀活動,跪拜時突然倒地,汗如雨下。診脈,脈搏有力卻虛弱。他年近五十,新娶少婦,又因跪拜勞累,陽氣暴散,於是急煎獨參湯,連服半天後汗止,精神稍定,手腳抽搐,聲音嘶啞。於是又在獨參湯中加入竹瀝,以開泄上焦之痰。第二天,哭泣不止,安慰他後才停止哭泣,接著又笑了五七天不停。

這哭笑是陰火擾動精神,魂魄和臟腑相互影響造成的。正如《內經》所說“五精相併”,心火影響肺則喜,肺火影響肝則悲。於是稍加連翹、柏子仁等藥瀉火,八天後笑止,手能活動,一個月後就能走路了。(出自《醫通》。)

陸養愚治療吳少參,五十歲,新得寵愛榮歸祭祖,跪拜時突然倒地,汗如雨下,全身發熱,人事不省。有人想灌他牛黃。診脈,關、尺脈浮數而虛弱,寸脈透入魚際,這是陰虛甚而陽亢極度的情況。如果灌服牛黃,就會死。於是急用生地黃汁一升,人參一兩,麥冬五錢,五味子一百粒,濃煎灌服。服藥兩三劑後,精神稍定,汗止,似睡非睡。

到五更時,表現出恐懼的樣子,像有人要抓他一樣。到清晨,又表現出盛怒的樣子,不停地罵人。到中午,又大笑一兩個小時。到傍晚,又悲泣。夜靜則作,家人以為是鬼祟作怪。這正是《內經》所說的“五精相併”。與腎相併則恐懼,與肝相併則憤怒,與心相併則喜樂,與肺相併則悲傷。劉河間說:平日調養不當,腎水不足,心火亢盛,才會出現這種症狀。

晚上陰氣盛,邪氣暫時平息,白天陽氣旺盛,邪氣就遊走於五臟,沒有片刻安寧。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減少一半的人參用量。十天內,有時只哭笑,有時只罵人恐懼,時而清醒時而昏迷,給他食物,吃飽了才停,不給就不想,大小便也通暢。半個月後才安靜下來,然後調養氣血,服用百劑藥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