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8)
卷十四 (8)
1. 膈
宿根生本二尺許,子發春苗隨弟肩。大葉中間夾小葉,層層對比相新鮮。味苦辛平入腸肺,穿腸穿胃能攻堅。採掇莖葉搗汁用,蔗漿白酒使佐全。噎膈飲之痰立化,津液平復功最先。世眼愚蒙知者少,岐黃不識名浪傳。丹砂勾漏葛仙事,余愛養生著數言。按趙氏所引數說觀之,石筅帚之綠莖而方,與此道人所說方梗綠葉相似。
但道人所指不言開何色花,亦不言莖有紫線紋。而趙氏所引但言方莖而不言有凹,與狀似益母,其是一是二,難以懸擬。然此間的有此等治膈之草,則確無可疑,存之以俟識者。
臌、膈同為極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蓋臌者有物積中,其症屬實;膈者不能納物,其症屬虛。實者可治,虛者不可治,此其常也。臌為病,因腸胃衰弱,不能運化,或痰或血,或氣或食,凝結於中,以致臌亨脹滿。治之當先下其積聚,然後補養其中氣,則腸胃漸能克化矣。
《內經》有雞矢醴方,即治法也。後世治臌之方,亦多見效。惟臟氣已絕,臂細臍凸,手心及背平滿,青筋繞腹,種種齊見,齊見則不治。若膈症乃肝火犯胃,木來侮土,謂之賊邪,胃脘枯槁,不復用事。惟留一線細竅,又為痰涎瘀血閉塞,飲食不能下達。即勉強納食,仍復吐出。
蓋人生在飲食,經云: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今食既不入,則五臟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少納穀,則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納穀,則不出半年而死。凡春得病者死於秋,秋得病者死於春,蓋金木相剋之時也。又有卒然嘔吐,或嘔吐而時止時發,又或年當少壯,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
至於類臌之症,如浮腫水腫之類,或宜針灸,或宜泄瀉,病象各殊,治亦萬變。醫者亦宜廣求諸法,而隨意施用也。
白話文:
膈
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高約二尺,春天發芽,新苗與弟弟的肩膀差不多高。葉片大,中間夾著小葉,層層相對,十分新鮮。味道苦辛,性平,歸入腸肺經,能穿腸破胃,攻破堅硬之物。採摘莖葉搗爛取汁服用,可用甘蔗汁或白酒輔助。治療噎膈,服用後痰液立即化解,津液恢復,療效最快。世人愚昧蒙懂,知道這種藥物的人很少,岐黃醫家也不認識,名稱是流傳的。丹砂、鉤吻、葛仙米等,都是古代常用的藥物,我喜歡養生,因此寫下這些話。
根據趙氏所引述的幾種說法來看,石筅帚的莖是綠色的,而且是方形的,與道人所說的方莖綠葉很相似。
但是道人所說的沒有提到花朵的顏色,也沒有提到莖上有紫色的紋路。而趙氏所引述的只說莖是方形的,沒有提到是否有凹陷,外形似益母草,究竟是不是同一樣東西,很難確定。然而,這種治療膈症的草藥確實存在,我把它記錄下來,等待懂行的人來辨認。
臌脹和膈症都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是臌脹可以治療,而膈症卻很難治療。因為臌脹是有東西積聚在體內,症狀屬於實證;膈症是不能攝入食物,症狀屬於虛證。實證可以治療,虛證則難以治療,這是常理。臌脹是因為腸胃虛弱,不能運化,痰、血、氣或食物積聚在體內,導致腹部膨脹。治療應該先排出積聚之物,然後滋補腸胃之氣,這樣腸胃才能逐漸恢復運化功能。
《內經》中記載的雞矢醴方,就是治療臌脹的方法。後世治療臌脹的方子,也多有療效。但是如果臟腑元氣已絕,胳膊細瘦,肚臍凸出,手心和背部飽滿,青筋繞腹,這些症狀同時出現,那就無藥可救了。
至於膈症,是肝火犯胃,木克土,屬於邪氣侵犯,胃脘枯竭,失去功能。僅僅留下一條細小的通道,又被痰涎瘀血阻塞,食物無法下達。即使勉強吃下去,也會吐出來。
因為人活著需要飲食,《內經》說:食物進入胃,然後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它來獲得氣息。現在食物都不能進入,那麼五臟六腑都會衰竭。所以得了這種病,如果還能少量進食,不出一年就會死去;如果完全不能進食,不出半年就會死去。春天得病的,秋天死;秋天得病的,春天死,這是金木相剋的緣故。還有一種突然嘔吐,或者間歇性嘔吐,或者年輕人發病,叫做反胃,這不是膈症,是可以治療的。
至於類似臌脹的症狀,比如浮腫、水腫等,有的適合針灸,有的適合瀉下,不同的病症,治療方法也不同。醫生應該廣泛學習各種方法,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