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7)

1.

方天壺翁年近七十,患心脅痛,一老醫與二陳加人參、薑、附,經年累月,遂致食不入,滿口似糜非糜,晝夜不眠,惟聞鼓吹謳歌之聲則稍寐。延診,六脈已無胃氣,曰:此血膈也,始於肝火躁急,致多暴怒,血隨氣上,逆於脘中,會陽剛之藥,劫其津液,令大絡枯澀,血遂凝而不下,胃中熱而有瘀,故不納食,故喜聞歌吹也。今真陰已竭,陽氣獨留,不可為矣。

勉索方,與熟地一兩,杞子五錢,沙參三錢,麥冬二錢,每飲一劑,則甜睡二三時,與聞吹唱同。於膈病則無與也,其後嘔出血數甌而歿。

許君廣川,年四十六。性樂洪飲,膏粱炙爆。左脅痛痞,時侵胃絡。肝腎已傷,宜滋水木。南京醫者,其識頗俗。二陳、五香,六君、六郁。香砂、左金,逍遙、越鞠。出入加減,惟此數方。治之半載,不見其良。予與令坦,相得始彰。語以是症,血膈須防。既而秋仲,飲食漸妨。

因念余說,厥理孔長。相延診視,與藥勿嘗。歲忽云暮,嘔血如瓤。再延診之,擬養陰之劑,僉以為謬。及春詣蘇,求治於繆。繆與之方,芝麻、黑豆。絳繪、桑葉,希延其壽。豈知膏肓,其績莫奏。關格遂成,湯飲不受。長此告終,芒種時候。(雄按:此仿痹門施沛然治許贊勿例,竟是一篇祭文。

按: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云:石打穿,一名龍芽草。生山上,立夏時發苗布地,葉有微毛起,莖高一二尺,寒露時開花成穗,色黃而細小,根有白芽,尖圓似龍牙,莖有白毛,頂開黃花,故名金頂龍牙。

一名鐵胡蜂,以其老根黑色,形似之也。又一種紫頂龍芽,莖有白毛,葉有微毛,寒露時抽莖,開紫花成穗,俱二月發苗,葉倒生貼地,九月枯,七月採。趙學敏曰:予親植此草於家園,見小暑後抽臺,屆大暑即著花吐蕊,抽條成穗,儼如馬鞭草之穗。其花黃而攢簇條上,始悟馬鞭草花紫,故有紫頂龍牙之名。

此則花黃,故名金頂龍牙,與地蜈蚣絕不相類。因此草亦有地蜈蚣之名,故有草竟疑為石見穿也。李氏《草秘》云:石見穿生竹林等處,葉少如艾,而花高尺許,治打傷撲損膈氣。則石見穿之葉如艾,又與石打穿深紋鋸齒之葉不侔矣。世又名曰鐵筅帚,山間多有之,綠莖而方,上有紫線紋,葉似紫頂龍芽,微有白毛,七月開小黃花,結實似筅帚形,能刺人手,故又名千條針。附方云:石打穿草,按月取草頭一個,如三月三個,四月四個,以月分為多寡之數。

搗汁同人乳、羊乳和勻,服神效。膈症,出蔣雲山傳方,又蔣儀《藥鏡拾遺》云:噎膈翻胃,從來醫者病者咸以為不治之症。余得此劑,十投九效,乃作歌以志之。歌曰:誰人識得石打穿,綠深紋,鋸齒邊。闊不盈寸長更倍,圓莖枝抱起相連。秋髮黃花細瓣五,結實扁小針刺攢。

白話文:

方天壺翁七十歲左右,患有心脇疼痛。一位老醫生用二陳湯加人參、生薑、附子治療他,持續多年,結果導致他飲食不進,口中感覺像有東西卻又不明確,日夜難眠,只有聽到音樂或歌舞聲才能稍微入睡。後來去看醫生,診脈發現已經沒有胃氣,醫生說這是血膈病,起因是肝火旺盛,經常暴怒,導致血液隨著氣往上走,逆流到胃部。長期服用溫熱性質的藥物,耗傷了體液,使經絡枯燥,血液凝滯,無法下降,胃中積熱又瘀血,所以吃不下東西,而喜歡聽音樂。現在已經陰精耗竭,只有陽氣獨存,已經無藥可救了。

病人勉強請求開方,醫生開了熟地一兩、枸杞子五錢、沙參三錢、麥冬二錢的藥方。每次服用一劑,就能甜睡兩三個小時,跟聽音樂的效果一樣。對於膈病,已經無計可施了。後來,他嘔血數次而死。

許君廣川,四十六歲,喜歡大吃大喝,飲食油膩辛辣。患有左脅疼痛,脹滿,有時會波及胃部經絡。肝腎已經受損,應該滋養肝腎。南京的醫生,醫術比較粗淺,只用二陳湯、五香散、六君子湯、六味安消散、香砂六君子湯、左金丸、逍遙散、越鞠丸等幾種方劑,加減使用。治療半年,不見好轉。我給他診斷,指出他患的是血膈,必須預防。到了秋季,他的飲食開始受影響。

他想起我的話,覺得我的診斷很正確。再次求診,卻沒有服藥。一年很快就過去了,他嘔血不止。再次請醫生診治,想用滋陰的藥物,卻被認為是錯誤的治療方法。春天他到蘇州,向繆醫生求治。繆醫生給他開了芝麻、黑豆、赤小豆、桑葉的藥方,希望延續他的壽命。可惜病情已經危重,藥物無效,膈病加重,連湯水都喝不下,最終在芒種時節去世。(作者按:此文仿效《傷寒論》痹門施沛然治療許贊勿的案例寫成,實際上是一篇祭文。)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石打穿,又名龍芽草。生長在山上,立夏時發芽,葉片有細小的絨毛,莖高一兩尺,寒露時開花,花穗細小呈黃色,根部有白色芽,尖端圓潤,像龍牙,莖上有白色絨毛,頂端開黃花,所以叫金頂龍牙。

又名鐵胡蜂,因為它的老根黑色,形狀相似。還有一種紫頂龍芽,莖上有白色絨毛,葉片有細小的絨毛,寒露時抽莖開花,花穗呈紫色,都是二月發芽,葉片倒生貼地,九月枯萎,七月採收。趙學敏說:我親自在家裡種植這種草藥,觀察到小暑後抽莖,大暑時開花結果,抽條成穗,很像馬鞭草的花穗。它的花是黃色的,簇生在枝條上,我才知道馬鞭草的花是紫色的,所以才會有紫頂龍芽這個名字。

這種花是黃色的,所以叫金頂龍芽,跟地蜈蚣完全不一樣。因為這種草也叫地蜈蚣,所以很多人誤認為是石見穿。李氏《草秘》記載:石見穿生長在竹林等地方,葉子很少,像艾葉,但是花高一尺左右,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和膈氣。那麼石見穿的葉子像艾葉,又和石打穿鋸齒狀的葉子不一樣了。世上又稱它為鐵筅帚,山區很多,莖綠色而方形,上面有紫色條紋,葉子像紫頂龍芽,有細小的白色絨毛,七月開花,花小呈黃色,果實像筅帚的形狀,能刺傷手,所以又叫千條針。附方:石打穿草,按月份取草頭,例如三月取三個,四月取四個,以此類推。搗碎取汁,和人乳或羊乳混合服用,療效神奇。膈症的藥方,出自蔣雲山傳方,蔣儀《藥鏡拾遺》也記載:噎膈反胃,從前醫生和病人,都認為是不治之症。我得到這個藥方,十治九效,於是作歌一首來記載它。歌曰:誰人識得石打穿,綠深紋,鋸齒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