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3)

1.

一者以將絕之氣,止存一絲,以代赭墜之,恐其立斷,先用理中,然後代赭得以建奇奏績,一時之深心,即同千古之已試也。及簡仲景方,見方中只用炮姜,而不用幹姜,又謂乾薑比半夏更燥,而不敢用。曰今所噫者,下焦之氣也,所嘔者,腸中之水也。陰乘陽位,加以日久不食,諸多蛔蟲,必上居膈間,非乾薑之辣,則蛔不下轉,而上氣亦不必下轉,妙處正在此,君曷可泥哉?服之果再索藥,三劑後能言,云內氣稍接。但恐太急,俟天明再服,後日轉方為妥。

次早旁議交沮,後三劑不肯服矣。乃持前藥一盞,勉令服之。曰:立地轉方,頃刻見效何如?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代赭石末二匙與之。才入口,病者曰:好藥,吾氣已轉入丹田矣。二劑胸腹頓爽,已有起色。因觸冷氣復嘔,與前藥立止。思粥,令食半盞,飢甚竟食二盞,少頃已食六盞。

復嘔,與前藥立止。又因動怒,以物擊婢復嘔,與前藥立止。以後不復嘔,但精神困倦之極,服補藥二十劑,丸藥一斤,將息二月,始能出門,方悔從前少服理中二劑耳。

李士材治張邑宰婦,憂悶之餘得食輒噎,胸中隱隱作痛。診之,脈緊且滑,曰:痰在上脘,用二陳加薑汁、竹瀝。或曰:半夏不燥乎?曰:濕痰中滿,非此不治。遂用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減,服二十劑而安。若泥半夏為燥,而以他藥代之,豈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與服也。(凡用半夏者,宜審之。)

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進粉飲一鍾,腐漿半鍾,且吐其半,六脈細軟,此虛寒之候也。用理中湯加人乳、薑汁、白蜜、半夏,一劑便減,十劑而進糜粥。更以十全大補加竹瀝、薑汁,四十帖諸症皆愈。

一人膈噎不通,渣質之物不能下咽,惟以人乳醇酒數杯,吐沫不已。李曰:口吐白沫,法在不治,脈猶未敗,姑冀萬一。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桃仁、牛乳、白蜜、薑汁,連進十劑,白沫漸少。倍用參、術,三月全安。

一人二十三歲,以鼓盆之戚,悲哀過度,不能食飯。又十餘日,粥亦不能食,隨食隨吐,二便閉塞,自謂必死。診之,脈按有力,非死症也。以酒蒸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蜜丸與服,凡五服下燥矢乾血甚多,病若失矣,數日之間,能食倍常。

張孟端夫人,憂憤交乘,食下輒噎,胸中隱隱痛。陽脈滑而陰脈搏,痰血互凝之象。以二陳湯加歸尾、桃仁、鬱金、五靈脂,四劑未效。因思人參與五靈脂同用,善於浚血,即以前劑入人參三錢,倍用五靈脂,再劑血從大便而出,十劑噎止,彌月而愈。(人參與五靈脂並用,非明於奇變者不可。)

白話文:

[膈]

一個病例,病人氣息將絕,只餘一絲,用代赭石來治療,擔心直接服用會斷氣,所以先用理中湯調理,之後再用代赭石,效果奇佳,這一次的經驗,如同千古以來驗證的一樣。參考仲景的方劑,發現只用炮薑不用乾薑,因為認為乾薑比半夏更燥熱,不敢使用。我認為病人嘔吐的是下焦之氣,嘔出的是腸道積水。陰氣佔據陽氣的位置,加上長期不吃東西,很多蛔蟲必定停留在膈間,如果不是乾薑的辛辣之性,蛔蟲不會向下移動,上逆之氣也不會下降,妙處就在這裡,你怎麼能拘泥呢?病人服藥後再次求藥,服藥三劑後能說話,說體內氣息稍稍恢復。但擔心太急,等天亮再服藥,隔天再換方比較妥當。

隔天早上,旁人卻反對,病人之後的三劑藥都不肯服了。於是拿著之前的藥液一杯,勉強讓病人服用。我說:馬上換方,片刻見效如何?於是用旋覆花單味煎湯,調入代赭石末兩匙給他服用。藥入口,病人說:好藥,我的氣已經轉入丹田了。服藥兩劑,胸腹頓時舒暢,已有起色。因為觸到冷氣又嘔吐,服用之前的藥立刻止住。病人想喝粥,讓他吃半碗,因為太餓,竟然吃了兩碗,一會兒又吃了六碗。

又嘔吐,服用之前的藥立刻止住。又因為動怒,用東西打婢女,又嘔吐,服用之前的藥立刻止住。之後不再嘔吐,但精神極度疲倦,服用補藥二十劑,丸藥一斤,休養兩個月,才能出門,才後悔之前少服用兩劑理中湯。

李士材治療張邑宰的妻子,憂慮悶鬱,吃東西就噎,胸中隱隱作痛。診脈,脈象緊而滑,說:痰停在上脘,用二陳湯加薑汁、竹瀝。有人說:半夏不燥嗎?他說:濕痰壅塞,非此藥不可治。於是用了四劑,病情沒有減輕。改用大半夏湯,服用四帖,胸痛就止住了。又服用四帖,噎嗝也減輕了,服用二十劑就痊癒了。如果拘泥於半夏燥熱,用其他藥代替,怎麼可能治癒呢?只有痰不盛,體形不肥胖的人,不宜服用。(凡是用半夏的,都要仔細斟酌。)

方春和,年近五十,慾望多而易怒,患噎嗝三月,每天喝米漿一碗,腐乳漿半碗,並且吐出其中一半,六脈細軟,這是虛寒的徵兆。用理中湯加人乳、薑汁、蜂蜜、半夏,一劑就減輕了,十劑就能吃稀粥。再用十全大補湯加竹瀝、薑汁,服用四十帖,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一人膈噎不通,粗糙的食物無法吞咽,只能喝幾杯人乳和醇酒,不停地吐白沫。李士材說:口吐白沫,一般不予治療,但脈象還沒壞,姑且試試看。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桃仁、牛乳、蜂蜜、薑汁,連續服用十劑,白沫逐漸減少。加倍用人參、白朮,三個月完全康復。

一人二十三歲,因喪母悲痛過度,不能吃飯。十多天后,粥也吃不下,吃什麼吐什麼,大小便不通,自認為必死無疑。診脈,脈象按之有力,不是死症。用酒蒸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製成蜜丸服用,一共服用了五劑,下利燥屎乾血很多,病情好像消失了,幾天內就能吃比平常更多的飯。

張孟端夫人,憂慮憤怒交加,吃東西就噎,胸中隱隱作痛。陽脈滑而陰脈搏動,是痰血凝結的徵象。用二陳湯加川芎尾、桃仁、鬱金、五靈脂,四劑無效。於是想到人參和五靈脂同用,善於化瘀,就在之前的方劑中加入人參三錢,加倍用五靈脂,再服兩劑,血從大便排出,十劑噎嗝就止住了,一個月後痊癒。(人參和五靈脂同用,如果不是懂得奇變的人,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