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孫文垣治張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頭暈,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見風則遍身疼,(火盛而鬱者,多畏風畏寒。)小腹時痛,小水淋澀而疼。(皆鬱火為患。)脈兩尺皆短,兩關滑大,右關尤摶指。孫曰:此梅核症也。

以半夏四兩,厚朴一錢,蘇葉一錢,茯苓一錢三分,姜三片,水煎食後服。每用此湯調理多效。

按:梅核症,乃鬱怒憂思,七情大傷,乃成此病。案中所敘,無非木燥火炎之候,乃以燥克之劑成功,合前陳三農案大同小異,或當時病人質厚故耳。(香燥之劑暫能開氣,故即愈,但久則必復,特案中不肯敘及耳,非緣病人質厚也。)

臧少庚年五十,每飲食胸膈不順利,覺喉中哽哽,宛轉難下,大便燥結內熱,肌肉漸瘦,醫與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不效。孫脈之,其色蒼黑,兩目炯炯不眊,(可治。)惟氣促骨立,其脈左弦大右滑大。曰:據脈乃謀而不決,氣鬱成火,脾志不舒,致成痰涎,因而血少便燥,內熱肌消。

張雞峰有言,膈乃神思間病。即是推之,當減思慮,斷色欲,薄滋味,絕妄想,俾神思清淨,然後服藥有功。以桂府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真北白芥子、蘿蔔子、射干、連翹各一兩半,辰砂五錢,以竹茹四兩煎湯,打饅頭糊為丸,綠豆大,每食後及夜用燈心湯送下一錢,一日三服,終劑而愈。

易思蘭治一人患膈滿。其症胸膈胃脘飽悶,臍下空虛如飢不可忍,腰腿痠痛,坐立戰搖,大便燥結,每日雖進清粥一二鍾,食下嘔酸吐水,醋心,眾作膈治,二年不效。診得左右寸關俱沉大有力,兩尺自浮至沉,三候俱緊,按之無力,有搖擺之狀。此氣膈病也,須開導其上,滋補其下,兼而行之可也。

遂以暢胃舒中湯投之。制之香附、蒼朮、貝母各八分,蘇梗、連翹各五分,撫芎六分,神麯、沙參各一錢,桔梗四分,南木香半分,大劑煎,徐徐呷之,每日空心服八味丸百粒。服二日,噯氣連聲,後亦出濁氣,五日可以坐立,啖飯二碗。服至二七,動履如常。

喻嘉言治倪慶病膈氣,十四日粒米不入口,始吐清水,次吐綠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將絕,醫已歇手。喻適診之,許以可救,渠家不信。喻曰:盡今日晝夜先服理中湯六劑,不令其絕,來早轉方,一劑全安。渠家曰:今已滴水不食,安能服藥六劑?曰:但得此等甘溫入口,必喜而再服也。

渠諸子或庠或弁,頗識理析,僉曰:既有妙方,何不即投?必先與理中,此何意也?曰:《金匱》云,病人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吾於此病分別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為胃底之水,臭水為腸中之水,此水且去,則胃中之津液,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

白話文:

孫文垣治療張溪亭的親屬,患者喉嚨中感覺有異物梗塞,像炙烤的肉塊一樣,吞不下,吐不出,鼻塞頭暈,耳朵經常嗡嗡作響,汗如雨下,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微遇到風就渾身疼痛(火盛而鬱者,多畏風畏寒)。小腹部時常疼痛,小便淋漓澀痛(皆鬱火為患)。脈象兩尺脈都短,兩關脈滑大,右關脈尤其按之如捻棉團。孫文垣說:這是梅核症。

他用半夏四兩,厚朴一錢,蘇葉一錢,茯苓一錢三分,生薑三片,水煎服,飯後服用。多次使用此方調理都非常有效。

梅核症,是由於鬱怒憂思,七情受損導致的疾病。病例中所描述的症狀,都是木燥火炎的表現,因此用燥性藥物來治療成功,與之前的三農案類似,可能是當時患者體質較強的緣故(香燥之劑暫時能開通氣機,所以很快就好了,但時間長了就會復發,病例中沒有提及,並不是因為患者體質強健)。

臧少庚,五十歲,每次飲食後胸膈都不順暢,感覺喉嚨哽咽,難以吞咽,大便乾燥,內有熱象,肌肉漸漸消瘦,曾用五香連翹湯、五膈丁香散治療,均無效。孫文垣診脈,脈色蒼黑,兩眼炯炯有神(可治),只是氣短形體消瘦,脈象左邊弦大,右邊滑大。孫文垣說:根據脈象來看,這是猶豫不決,氣鬱化火,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痰涎積聚,因此血少便燥,內熱消瘦。

張雞峰說,膈病是神思方面的疾病。因此,應該減少思慮,戒除色慾,飲食清淡,杜絕妄想,使神思清淨,然後服用藥物才能有效。他用桂枝、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真北白芥子、蘿蔔子、射干、連翹各一兩半,硃砂五錢,用竹茹四兩煎湯,做成麵糊丸藥,綠豆大小,飯後及晚上用燈芯湯送服一錢,每日三次,服完藥就痊癒了。

易思蘭治療一位膈滿患者。症狀是胸膈胃脘飽脹悶痛,臍下空虛像飢餓難忍,腰腿酸痛,坐立不安,大便乾燥,每天即使只吃一兩碗稀粥,吃完也會嘔吐酸水,胃酸,許多人診斷為膈病,治療兩年無效。診脈發現左右寸關脈都沉大有力,兩尺脈由浮轉沉,三部脈都緊,按壓無力,有浮動感。這是氣膈病,需要疏導上面的氣機,滋補下面的元氣,兩者兼顧才能奏效。

於是使用暢胃舒中湯治療。方劑:香附、蒼朮、貝母各八分,蘇梗、連翹各五分,川芎六分,神麴、沙參各一錢,桔梗四分,南木香半分,大劑量煎服,慢慢服用,每天空腹服用八味丸一百粒。服用兩天,噯氣連連,後來也排出濁氣,五天就能坐立,能吃兩碗飯。服用到十四天,行動如常。

喻嘉言治療倪慶的膈氣,十四天粒米未進,開始吐清水,然後吐綠水,接著吐黑水,最後吐臭水,呼吸將絕,其他醫生都已放棄治療。喻嘉言診脈後,認為可以救治,但倪慶家人不信。喻嘉言說:今天晝夜先服用理中湯六劑,不讓他斷氣,明天早上再換方,一劑就能痊癒。倪慶家人說:現在已經滴水不進了,怎麼可能服用六劑藥?喻嘉言說:只要這些甘溫的藥物入口,他就會願意繼續服用了。

倪慶的兒子們有的讀書,有的做官,都懂一些醫理,都說:既然有妙方,為什麼不直接服用?為什麼要先服用理中湯?喻嘉言說:《金匱要略》說,病人噫氣不去的,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我針對這個病分別用藥是有原因的,一是黑水是胃底的水,臭水是腸道的水,這些水都要排出,胃中的津液已經很久沒有了,不敢用半夏來燥熱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