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四 (1)
卷十四 (1)
1. 卷十四
2. 膈
張子和治遂平李官人妻,咽中如物塞,食不下,中滿,他醫治之不效。診其脈曰:此痰膈也。《內經》曰三陽結為膈。王啟玄又曰格陽,雲陽盛之極,故食格拒而不入。先以通經散越其一半,後以舟車丸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蒂散再越之,健啖如昔日矣。
王思中治鹽院某行部,至常州,病膈症不起。諸太醫麏集,皆技窮。王至曰:此是關而非膈,可治也。乃以半夏曲一兩為君,製劑與服,不半月動履如常。(《吳江縣誌》。)
章良玉老年得關格症,醫藥不效,殊無起色。偶道人過門索食,其子食之。頃曰:汝家何事奔皇乃爾?語之故,且延視之。道人曰:勿慮,而翁今日可不死矣,令人從我去。其子即偕至三山門外小茅庵中,道人出囊中藥草一束,悉以付之曰:此通腸接骨草也,四月發芽百日枯,多生於觀音山,早向陽,晚受陰,狀似益母,梗方而凹,綠葉如芸,採得汁一盞,便活一人。此則去年所收乾者,可將若干放砂罐內,用一大盂水煎。
歸如法治以進,父服三碗,果神效。及走謝,已行矣。此草尚有半,又轉以活上河一徐姓者。考本草無所謂通腸接骨草也。(《續金陵瑣事》。此條似屬可刪,但世間實有治噎,草藥用之如神。今形狀悉具,可以按形而索。倘遇識者,誠活人至寶也,故存之。至草藥多隨口起名,必欲執本草以求之拘矣。
)
一貧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鹽梅滷汁少許,細呷得入漸加,(此條乃真噎症,治法亦佳。)忽吐稠涎數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其辛溫,能散胃脘痰飲惡血之義也。(《本草綱目》。)
薛立齋治一婦人,患膈症,胸膈痞悶,以此屬脾經血虛,遂用四君、芎、歸,調補脾氣尋愈。又因怒兼兩脅痞悶,頭目不清,月經旬余未竭,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治之復瘥。
一婦人患膈病,胸膈作痛,面青目札,小便頻數,或時寒熱。此肝氣滯而血凝,先用失笑散,二服痛止,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陳三農治一老人,患膈氣,飲食不下,大便乾燥,六脈浮大而硬,用烏藥四分,小茴香一錢,研末,肉湯調下二錢,飲食即進。三服後用烏藥三分,陳皮、蘇梗、杏仁各五分,苡仁錢半,煎服而愈。
一中年婦患梅核氣,用二陳加芎、歸、梔、連、枳實、烏藥、栝蔞、旋覆花、香附、桔梗,十數劑而愈。
山氏患咽喉噎塞如梅核,時時噯氣,足冷如冰,用散結化痰湯十數劑罔效。細思之,此陰火也。三陰至項而還,陰虛火炎,故噯氣咽塞足冷耳。用滋陰清膈飲,數劑諸症悉愈。
一士膈噎嘔吐,或與清火,或與疏通,或與化痰散郁之藥,半載愈甚。陳曰:氣口無力,兩尺遲緩,脾腎交虛之候也。脾虛則升降失職而痰起中焦,腎虛則真火衰微食難運化。與白朮五錢炒焦色,半夏二錢,炮姜二錢,沉香一錢,二劑而愈。
白話文:
膈症的治療案例彙編:
張子和治療一位李姓婦人的咽喉異物感、飲食不下、胸悶症狀,診斷為痰阻膈位,先用通經散,再用舟車丸,三次後症狀改善。最後再用瓜蒂散,患者恢復如初。
王思中治療一位鹽院官員的膈症,其他太醫束手無策,王思中判斷為關竅阻塞而非膈症,用半夏曲治療,不久痊癒。
章良玉老年患膈症,經治療無效,一位道人用一種名叫通腸接骨草的藥物治愈。此草藥並非本草綱目所記載,但療效顯著,值得記載。
一位貧困老人患噎膈,飲食即吐,胸痛,用韭汁加鹽梅滷汁治療痊癒。此法與仲景用薤白治療胸痹相似,皆取其辛溫散寒之效。
薛立齋治療一位婦女膈症,因脾經血虛,用四君子湯加當歸、川芎等藥調理,痊癒。因兼有肝氣鬱滯,又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治療。
一位婦女患膈病,胸痛、面青、目腫、小便頻數,寒熱往來,先用失笑散止痛,再用加味逍遙散痊癒,此為肝氣鬱滯血凝所致。
陳三農治療一位老人膈氣,飲食不下,大便乾結,脈浮大有力,用烏藥、小茴香等藥治療痊癒。
一位中年婦女患梅核氣,用二陳湯加當歸、川芎、梔子、黃連、枳實、烏藥、栝樓、旋覆花、香附、桔梗等藥治愈。
一位山姓患者患咽喉梗塞如梅核,噯氣,足冷,用散結化痰湯無效,後改用滋陰清膈飲治療痊癒,此為陰虛火旺所致。
一位士人患膈噎嘔吐,多種療法無效,陳某診斷為脾腎兩虛,用白朮、半夏、炮姜、沉香等藥,兩劑而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