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4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42)

1. 腫脹

蕭萬輿曰:曾氏婦年四旬,素鬱怒,嫠居十載,神思為病。忽一日因行經暴怒,血上溢兼致臌脹,或投散氣藥不效,且漸篤。曰:此臟病得之數年,今始顯發,丹溪鼓脹論可鑑也。脈之洪短,與病相符,峻補脾元,不半載可愈。議用六君加薑、桂,倍人參、白朮。彼懼不敢服,因改投《金匱》腎氣丸,服一月血逆已止,脹雖如故,未見增劇,為藥力未到,須寧耐耳。不信,另延一醫恃有神丹,謂旦夕可愈。

果投一劑,下咽半晌而即脹消,便泄進食,靜睡精神爽快,舉家欽以為神,願擲百金酬謝而尤刺余之迂緩也。及察前方,乃阿魏、薑黃、甘遂、甲片、葶藶、牽牛、元胡之屬。越數日症仍作,投前藥亦隨手而應,獨氣困怠耳。不三日,朝夕喘滿不堪,再投不應,日甚一日,不及旬而歿。

蕭從舅曾六海長子,亦因素郁患前症。曰:此病始本稱難治,但廣費珍藥,又非舌耕清儒所能辦,當奈何?未幾有進草藥者,彼悅捷法,信服之,飯許大號數聲而斃。嗚呼!病從何生?藥從何治?如此盲妄矜功,頃刻殺人轉盻,誰之咎哉?

吳橋治王英妻,年三十許,病脹滿,劑以補中氣、利小水者皆無功。久之,喘急而汗沾衣,嘔逆不能下,昏亂殊甚。橋切之,浮取弦數,沉取澀滯,則以為蓄血,下之宜。或以汗多亡陽,丞下則速之斃。橋曰:否,病繇血滯故氣壅,壅則騰騰上蒸而汗出焉。遂進桃仁承氣湯,薄暮始進,嘔者半之,中夜下敗血三升,喘即定,乃酣寢,詰朝,腹脹平。(《太函集》。

聶久吾治司理毛具茨夫人,病兩月餘。初時每至五鼓胸腹脹,氣上衝,不能臥,起坐方安。已而漸至四鼓,又漸至三鼓即脹。今則二鼓起,而終夜不能臥矣。初以為氣血不調,與調氣二劑不應。因思其病作於夜間,而日間不脹,必血虛故,改用四物等補血,數劑病減半。因延診之,其脈弱,不惟血虛,氣亦虛也。改用八物湯加二陳,十餘劑全安。

白話文:

腫脹

蕭萬輿說:曾氏婦女,四十歲,平時就容易鬱怒,守寡十年,精神狀態不好,以致生病。有一天,因為走路時突然暴怒,導致血液逆流,腹部脹大,曾經服用散氣藥物,但沒有效果,病情越來越嚴重。蕭萬輿說:這是臟腑疾病,已經潛伏多年,現在才發作,可以參考丹溪的《鼓脹論》。她的脈象洪大而短促,與病情相符,應該大力滋補脾胃之氣,不出半年就能痊癒。建議使用六君子湯加生薑、桂枝,並加倍人參、白朮的用量。但是病人害怕不敢服用,於是改用《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服用一個月後,血液逆流的情況停止了,但腹部脹大的症狀依然如故,沒有加重,這是因為藥效還沒有完全發揮,需要耐心等待。病人不相信,又找了一個醫生,那個醫生自稱有神效的藥丸,說很快就能治好。

果然,服用了一劑藥後,藥丸下咽半晌,腹部脹大就消除了,可以進食,睡得很安穩,精神也很好,全家人都認為這個醫生醫術高明,想給他很多錢表示感謝,還嘲笑蕭萬輿醫治緩慢。後來查看那個醫生的處方,裡面竟然含有阿魏、薑黃、甘遂、甲片、葶藶子、牽牛子、元胡等峻猛的藥物。幾天後,病情復發,再次服用之前的藥物,也能暫時見效,只是病人感到氣虛乏力。三天後,病人早晚都呼吸困難,胸悶氣促,再次服用藥物也不見效,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蕭萬輿的舅舅曾六海的長子,也因為長期鬱怒而患有同樣的疾病。蕭萬輿說:這種病本來就難治,而且還要花費很多珍貴的藥材,並不是那些只會讀書的文人能處理的,該怎麼辦呢?不久後,有人推薦草藥,病人因為草藥見效快就相信了,服用後,大聲喊叫幾聲就死了。唉!疾病從哪裡來?藥物又該如何治療?這樣盲目自大,輕易殺人,誰的過錯呢?

吳橋醫生治療王英的妻子,三十多歲,患有腹部脹滿的疾病,服用補中氣、利小便的藥物都沒有效果。很久以後,病人呼吸急促,汗水濕透衣服,嘔吐不能進食,神志不清。吳橋醫生診脈,浮取脈象為弦數,沉取脈象為澀滯,認為是血液瘀滯,需要瀉下。有人認為病人汗出太多,陽氣不足,瀉下會加速死亡。吳橋醫生說:不是的,病情是因為血滯導致氣機阻滯,氣機阻滯就會向上衝,導致出汗。於是給病人服用桃仁承氣湯,傍晚服用後,嘔吐減輕了一半,半夜排出瘀血三升,呼吸困難的情況就消失了,病人睡得很香,第二天早上,腹部脹滿的情況也消失了。(《太函集》)

聶久吾醫生治療司理毛具茨夫人的疾病,已經兩個多月了。一開始,每天凌晨五點鐘,胸腹就會脹大,氣往上衝,不能躺下,只能坐著或站著才能舒服一些。後來,脹痛的時間越來越早,從五點鐘提前到四點鐘,再到三點鐘。現在,凌晨兩點鐘就開始脹痛,整夜都睡不好。起初以為是氣血失調,服用調氣的藥物兩劑沒有效果。於是想到她的病情在晚上發作,白天卻不脹,一定是血虛造成的,於是改用四物湯等補血的藥物,服用了幾劑藥後,病情減輕了一半。再次診脈,發現脈象虛弱,不僅血虛,而且氣也虛。於是改用八珍湯加二陳湯,服用了十幾劑藥後,病情完全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