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7)

1. 痛痹

(案中孫胡為友人暱此妓,無力贖之,孫乃力肩治愈,設法卒歸。其人為良家婦,茲以文繁節之。)

崔百原,年四十餘,為南勳部郎,患右脅痛,右手足筋骨俱痛,艱於舉動者三月,醫作偏風治之,不效。孫視其色蒼神困,性多躁急,脈左弦數,右滑數。時當仲秋,曰:此濕痰風熱為痹也。脈之滑為痰,弦為風,數為熱。蓋濕生痰,痰生熱,熱壅經絡,傷其榮衛,變為風也,非假歲月不能愈。

與二陳湯加鉤藤、蒼耳子、薏仁、紅花、五加皮、秦艽、威靈仙、黃芩、竹瀝、薑汁飲之,數日手足之痛漸減,脅痛如舊。再加鬱金、川芎、白芥子,痛俱稍安,囑其慎怒,內觀以需藥力,遂假歸調養半年而愈。

夏益吾肢節腫痛,手足彎腫痛尤甚,不能動止,凡腫處皆紅熱,先起於左手右足,五日後又傳於左足右手,此行痹症也。且喘咳,氣湧不能睡。脈之,左浮數,中按弦,右滑數,乃濕熱風痰,壅遏經絡而然。以蒼朮、薑黃、薏仁、威靈仙、秦艽、知母、桑皮、黃柏、酒芩、麻黃,服下右手腫消痛減。夜服七制化痰丸,而嗽止得睡。

再兩劑,兩足消半。左手經渠、列缺穴邊腫痛殊甚,用薏仁、蒼朮、秦艽、甘草、花粉、五加皮、石斛、前胡、枳殼、威靈仙、當歸,旋服旋愈。

一婦人,年五十餘,向來小水短少,今則右背鹽匙骨邊一點痛,夜尤甚,已半月,治不效。且右邊手肢節皆脹痛,筋皆暴起,肌肉上生紅點子。脈兩手皆滑數,右尺軟弱。乃濕熱傷筋而起痛痹,以東垣舒筋湯為主,兩帖而愈。

族孫壯年患遍身筋骨疼痛,肢節腫痛,痛處如虎齧,如火燎,非三五人不能起居,呻吟不食,醫投疏風之劑不應。又以乳香、沒藥活血止痛亦不應。診之,六脈浮緊而數,曰:此周痹也,俗名白虎歷節風,乃濕熱所致。丹溪云:腫屬濕,痛屬火,火性速,故痛暴而猛。以生地、紅花、酒芩、酒連、酒柏、秦艽、防風、羌活、獨活、海桐皮、威靈仙、甘草,四帖痛減大半。再加赤芍、當歸、蒼耳、薏仁,去獨活、秦艽,又八劑全愈。

陸養愚治孫監司,體肥畏熱,平時澡浴,每以扇代拭,後因喪子悲哀,不思粥飯,惟恣飲自解,忽脊背似脹,漸及肘膝痠疼。醫謂脈氣澀弱,骨節痠疼,乃血虛火鬱也,用四物湯加丹皮、山梔、香附等,十劑不效。改用牛膝、首烏、枸杞輩,又十劑亦不效。再用鹿膠、虎骨、河車,病如故,舉止甚艱,時時令人熱手附摩,初則輕按如刺,良久雖重亦不痛矣。脈極浮,極滑,中按即和。

診畢,以溢飲症對。問出何書?曰:仲景《要略》云,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名曰溢飲。今聞澡浴不拭,是外之水濕,侵入皮膚矣。又悲憂飲酒,《內經》謂悲哀傷肺,肺傷則分布之令失,且又過飲,則內之水濕能不溢於經絡乎?其特甚於陽分部位者,外濕不拭,陰處熱而易干,陽處冷而難乾。又酒性屬陽,故其濕亦並溢於陽分也。

白話文:

痛痹

崔百原,四十多歲,南勳部郎,右脅疼痛,右手腳筋骨都痛,行動困難已三月,醫生用治療中風的方法治療,無效。孫醫生觀察他的面色蒼白,精神萎靡,性情急躁,脈象左邊弦數,右邊滑數。時值仲秋,診斷為濕痰風熱引起的痹症。脈象滑為痰,弦為風,數為熱。因為濕氣生痰,痰生熱,熱邪壅塞經絡,損傷榮衛,轉化為風邪,非經過一段時間不能痊癒。

於是給他服用二陳湯,加入鉤藤、蒼耳子、薏仁、紅花、五加皮、秦艽、威靈仙、黃芩、竹瀝、薑汁。服用數日後,手腳疼痛減輕,但脅痛依舊。又加入鬱金、川芎、白芥子,疼痛都稍有減輕,囑咐他注意不要生氣,內心保持平和,配合藥物療效,於是讓他回家休養半年,病就好了。

夏益吾,肢體關節腫痛,手腳彎曲腫痛尤其嚴重,不能活動,腫脹處都紅熱,先從左手右腳開始,五天后又傳到左腳右手,這是行痹症。而且喘咳,氣往上衝,睡不著。診脈,左邊浮數,按下去是弦脈,右邊滑數,是濕熱風痰壅塞經絡引起的。用蒼朮、薑黃、薏仁、威靈仙、秦艽、知母、桑皮、黃柏、酒芩、麻黃,服用後右手腫脹消退,疼痛減輕。晚上服用七制化痰丸,咳嗽停止,得以睡眠。

再服用兩劑,雙腳腫脹消退一半。左手經渠、列缺穴周圍腫痛非常嚴重,用薏仁、蒼朮、秦艽、甘草、花粉、五加皮、石斛、前胡、枳殼、威靈仙、當歸,服用後很快痊癒。

一位婦女,五十多歲,以往小便量少,現在右背胛骨附近一點疼痛,晚上尤其嚴重,已經半個月了,治療無效。而且右側手腳關節都脹痛,筋脈暴起,肌肉上長出紅點。脈象雙手都滑數,右寸脈軟弱。這是濕熱傷筋引起的痛痹,以東垣舒筋湯為主方,兩劑就痊癒了。

族孫,壯年,患全身筋骨疼痛,肢體關節腫痛,痛處像老虎咬,像火燒一樣,沒有三五個人扶持不能起床,呻吟不止,不吃東西,醫生用疏風的藥方無效。又用乳香、沒藥活血止痛也無效。診脈,六脈浮緊而數,診斷為周痹,俗稱白虎歷節風,是濕熱引起的。丹溪先生說:腫脹屬於濕,疼痛屬於火,火性急,所以疼痛劇烈。用生地、紅花、酒芩、酒連、酒柏、秦艽、防風、羌活、獨活、海桐皮、威靈仙、甘草,四劑後疼痛減輕一半。再加入赤芍、當歸、蒼耳子、薏仁,去掉獨活、秦艽,又服用八劑,痊癒。

陸養愚治療孫監司,體型肥胖,怕熱,平時洗澡,總是拿扇子代替毛巾擦拭身體。後來因為喪子悲痛,不想吃飯,只縱情飲酒解愁,突然感覺脊背好像脹滿,逐漸蔓延到肘膝,痠痛難忍。醫生認為脈象氣血澀滯,骨節痠痛,是血虛火鬱,用四物湯加丹皮、山梔、香附等藥,十劑無效。改用牛膝、首烏、枸杞等藥,又十劑無效。再用鹿膠、虎骨、河車,病情如故,行動非常困難,經常讓人用熱手按摩,開始輕輕按壓就好像針刺一樣疼痛,很久之後,即使用力按壓也不痛了。脈象極度浮滑,按下去就和緩了。

診斷後,認為是溢飲症。問他根據什麼書判斷?他說:仲景《傷寒論》說,飲水過多,流佈到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叫做溢飲。現在他洗澡不擦拭身體,是外來的濕邪侵入皮膚了。又悲傷憂慮,飲酒過度,《內經》說悲傷損傷肺,肺受損傷,則佈散津液的功能失調,而且又過量飲酒,則體內的水濕不就溢於經絡了嗎?尤其嚴重於陽分部位,是因為外濕不擦乾,陰處溫熱容易乾燥,陽處寒冷不容易乾燥。又酒性屬陽,所以濕邪也一起溢於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