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15)
卷十三 (15)
1. 痛痹
琇按:燥為六氣之一,其為病至夥而烈,然皆病成而變者為多,故皆散入諸症,不能專立一門。
一人病濕痰腫痛,經年不能行,遇乞食道人授一方,用豨薟草、水紅花、蘿蔔纓、白金鳳花、水龍骨、花椒、槐條、甘草、蒼朮、金銀花,共十味,煎水蒸患處,水稍溫即洗之。此方已醫好數人。(《續金陵瑣事》。)
周漢卿治諸暨黃生,背曲須杖行。他醫皆以風治之。漢卿曰:血澀也。刺兩足崑崙穴,頃之投杖去。(《明史》。)
朱丹溪治何縣長,年四十餘,形瘦性急,因作勞,背痛臂疼,骨節疼,足心發熱。可與四物湯帶熱下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食前服。
許知可在歙川,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齧其肌,作鬼邪治。許曰:此正歷節症也,以麝香丸三服愈。此藥專治白虎歷節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行,晝靜夜劇。(《本事方》、《醫說續篇》。)
陳良甫治一婦人,先自兩足踝骨痛不可忍,次日流上於膝,一二日流於髀骨,甚至流於肩,肩流於肘,肘流於後谿。或如錘鍛,或如蟲齧,痛不可忍,晝靜夜劇,服諸藥無效。陳診之,六脈緊,曰:此真歷節症也,非解散之藥不能愈。但用小續命湯一劑而效。鄧安人夏月亦病歷節,痛不可忍,諸藥不效,良甫診之,人迎與心脈虛。
此因中暑而得之,令先服酒蒸黃連丸,眾醫莫不笑。用此藥一服即愈,自後與人良驗。(《良方》。)
宋青龍中司徒顏奮女,苦風疾,一髀偏痛。有人令穿地作坑,取雞矢荊葉燃之,安脛入坑中熏之,有長蟲出,遂愈。(《範汪方》。《本草鋼目》。)
龔子材治張太僕,每天陰,即遍身痛如錐刺,已經數年。左脈微數,右脈洪數,乃血虛有濕熱也。以當歸拈痛湯加生地、白芍、黃柏,去人參,數劑而瘳。
張子和治麻先生妻,病代指痛不可忍,酒調通經散一錢,半夜大吐,吐畢而痛減。因嘆曰:向見陳五曾病此,醫以為小蟲傷,或以草上有毒物,因觸之,迂延數月,膿盡方已,今日觀之,可以大笑。
孫真人云:予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解著庭木,至曉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常聞長者之論有此方,遂依治之,手下即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楊炎南行方著其效云:其方取蒲公草,搗敷腫上。(《千金方·序》。)
琇按:上二症即世俗所謂木蛇咬也,張說似不然之。
虞天民治一男子,四十歲,因感風濕,得白虎歷節風症,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三年,百方不效,身體羸瘦骨立,自分於死。一日夢人與木通湯服愈,遂以四物湯加木通服,不效。後以木通二兩銼細,長流水煎汁頓服,服復一時許,遍身癢甚,上體發紅丹如小豆大粒,舉家驚惶,隨手沒去,出汗至腰而止,上體不痛矣。次日又如前煎服,下體又發紅丹,方出汗至足底,汗乾後,通身舒暢而無痛矣。
白話文:
痛痹
燥邪是六氣之一,它所導致的疾病很多且嚴重,但大多是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轉變而來的,因此散布在各種症狀中,無法單獨列為一門。
曾有人患濕痰腫痛多年,無法行走,遇到一位乞食的道人,得到一個方子:豨薟草、水紅花、蘿蔔纓、白金鳳花、水龍骨、花椒、槐條、甘草、蒼朮、金銀花,共十味藥材,煎水後用熱水熏蒸患處,水溫稍降後再清洗。這個方子已經治好了很多人。(出自《續金陵瑣事》)
周漢卿醫治諸暨的黃生,背部彎曲,需拄杖行走。其他醫生都認為是風邪導致的,但漢卿認為是血瘀,於是針刺兩足崑崙穴,不久黃生便能丟掉拐杖行走。(出自《明史》)
朱丹溪治療一位何縣令,四十多歲,身材瘦弱,性情急躁,因勞累而導致背痛、臂痛、關節痛,足心發熱。朱丹溪給他開了四物湯,並搭配熱服大補丸、保和丸,共六十粒,飯前服用。
許知可在歙州,治療一位富家婦人,全身遊走性疼痛,晚上尤其嚴重,像蟲子咬一樣,被認為是鬼邪作祟。許知可診斷為歷節症,用麝香丸三劑便治癒。此藥專治白虎歷節風,疼痛遊走不定,像蟲子爬行一樣,白天輕微,晚上加重。(出自《本事方》、《醫說續篇》)
陳良甫治療一位婦人,起初是兩足踝骨疼痛難忍,第二天疼痛蔓延到膝蓋,一兩天後蔓延到髖骨,甚至蔓延到肩膀、肘部、足跟。疼痛像被錘打或蟲咬一樣,難以忍受,白天輕微,晚上加重,服用很多藥物都沒效。陳良甫診脈發現六脈緊,判斷為歷節症,認為只有祛散的藥物才能治愈。只用了一劑小續命湯便見效。鄧安人夏天也患歷節症,疼痛難忍,各種藥物無效,陳良甫診脈發現人迎脈和心脈虛弱,認為是中暑引起的,便讓她先服用酒蒸黃連丸,其他醫生都嘲笑他,但服藥一劑便痊癒,之後屢試不爽。(出自《良方》)
宋青龍治療司徒顏奮的女兒,患風疾,一條大腿疼痛。有人建議在地上挖個坑,用雞屎、荊葉燃燒,將患腿放入坑中熏蒸,結果有一條長蟲爬出來,病就好了。(出自《範汪方》、《本草綱目》)
龔子材治療張太僕,每逢陰雨天,全身就疼痛如錐刺,已經持續多年。左脈微弱數,右脈洪數,判斷為血虛兼有濕熱。於是用當歸拈痛湯,加入生地、白芍、黃柏,去掉人參,服用幾劑後痊癒。
張子和治療麻先生的妻子,患病時手指疼痛難忍。用酒調通經散一錢,半夜大吐,吐後疼痛減輕。張子和感嘆說:以前見過陳五也患此病,醫生誤認為是小蟲叮咬,或是有毒的草藥碰觸,耽誤了幾個月,膿液排盡才痊癒。今天看來,真是可笑。
孫真人記載: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我的左手中指背部被庭院的樹木劃傷,到天亮疼痛難忍,十天后,疼痛加劇,傷口腫大,顏色像熟小豆。聽說長者有此方,便依方治療,手上的疼痛和腫脹很快消失,不到十天便痊癒。楊炎的南行方也記載了其療效:此方用蒲公草搗爛敷在腫脹處。(出自《千金方·序》)
上述兩種情況即世俗所稱的木蛇咬傷,但張說似乎並不這樣認為。
虞天民治療一位四十歲的男子,因感受風濕而患白虎歷節風,全身抽搐疼痛,三年不能行走,百方無效,身體消瘦如柴,自覺快要死了。一日夢見有人給他服用木通湯而痊癒,於是便用四物湯加木通服用,但無效。後來用木通二兩研細,用長流水煎汁頓服,服藥一時許,全身奇癢,上身出現紅疹,像小豆粒大小,全家人都很驚慌,隨手將疹子擦掉,出汗到腰部停止,上身就不痛了。第二天又如前煎服,下身又出現紅疹,出汗到腳底,汗乾後,全身舒暢,無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