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張子和曰:初虞世言,凡渴疾未發瘡瘍,便用大黃寒藥,利其勢使大困,火虛自勝,如發瘡瘍,膿血流漓而消,此真格言也。故巴郡太守奏三黃丸,能治消渴。余嘗以隔數年不愈者,減去朴硝,加黃連一斤,大作劑,以長流千里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數百次,以桂苓甘露飲白虎湯、生藕節汁、淡竹瀝、生地黃汁,相間服之,大作劑料,以代飲水,不日而痊。

白話文:

張和子說:古代醫家說,凡是有口渴症狀但尚未形成潰瘍時,就使用大黃等寒涼藥,藉此利尿通便,使體力大衰,虛火自滅,如果已經形成潰瘍,膿血會流出來而逐漸消退,這真是至理名言。所以巴郡太守上奏的三黃丸,可以治療消渴症。我曾經拿它治療連續數年不癒的消渴症,減去朴硝,加入黃連一斤,做成大劑量湯劑,用長流千里水煎煮五到七次沸騰,放涼後,每天分多次服用數百次,同時服用桂苓甘露飲、白虎湯、生藕節汁、淡竹瀝、生地黃汁等藥物,交替服用,大劑量湯劑代替飲水,沒幾天就能痊癒。

故消渴一症,調之而不下,則小潤小濡,固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旋飲旋消,終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調之而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

白話文:

治療消渴症這一疾病,如果只單純地調養而不使用瀉劑,那只是小幅度地滋潤,根本無法遏制炎熱上衝的症狀。如果只使用瀉劑而不調養,也會出現邊喝水邊消化的情況,最終無法滋潤乾燥的胃和膈膜。如果調養和使用瀉劑都做了,但患者不節制口味,不戒除不良嗜好,不控制喜怒哀樂等情緒,那麼疾病即使治癒也會復發。只要能夠從這三方面下功夫,消渴症就不足為慮了。

昔有消渴者,日飲數斗,劉完素以生薑自然汁一盆,置之密室中,具罌杓於其間,使其人入室,從而鎖其門,病人渴甚,不得已而飲之,飲盡渴減,得《內經》辛以潤之之旨。又《內經》治渴以蘭,除其萆薢,亦辛平之劑也。劉完素之湯劑,雖用此一味,亦必有旁藥助之也。

白話文:

從前有患消渴症的人,每日喝好幾鬥水都無法解渴。劉完素用一盆生薑汁,放置在密室裡,並在房間裡放了許多薑。接著讓病人進到密室,並把門鎖上。病人渴得受不了一樣,只好喝薑汁。喝完後,口渴的症狀減輕了,這才領悟到《內經》中「辛味能滋潤」的道理。此外,《內經》中也記載了用蘭花來治癒痢疾,去掉蘭花的葉子和莖,剩下的部分也是辛平之味。劉完素的薑湯,雖然只用了一味薑,但必定也另有其他輔助藥物。

秦運副云:有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苗,其渴遂止。法要日吃三五兩,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極效。但吃得十斤即佳。

白話文:

秦運副說:有人得消渴症,過度飲水也不解渴,有人讓他食用韭菜幼苗,結果他的口渴症狀就消失了。方法是每天吃韭菜苗三到五兩,可以炒熟吃或做成湯,但不要放鹽,極為有效。只要吃到十斤左右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之,雖困倦不妨。自後下蟲三四條,狀蛔蟲,其色真紅,而渴頓止。乃知消渴一症,有蟲耗其精液者。

白話文:

取新鮮白皮一把苦楝根,切片後烘乾,加入少量麝香,加上兩碗水煎煮,直到剩餘一碗,空腹服用,即使疲倦也不受影響。服用之後,會排出三四條狀似蛔蟲,但顏色鮮紅的蟲子,同時口渴的症狀會立即可止。由此可知,消渴症有一種會消耗體液的寄生蟲。

琇按:此方神效,服之屢驗。

鄂渚卒祐之,患消渴九年,服藥止而復作。制蘇樸散,以白芍甘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水煎服,七日頓愈。古人處方,殆不可曉,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經驗方》陳日華、《本草綱目》。)

白話文:

鄂渚城的官員祐之,患有消渴症長達九年,服用了藥物後會好,但之後又會復發。於是,陳日華在《經驗方》中制定了蘇樸散方,使用白芍、甘草等分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清水煎服,七日後便完全痊癒了。古人的處方,雖然看起來難以理解,但是我們不能輕視它們,因為這些處方都有很深的道理。

朱丹溪治徐兄,年四十歲,口乾,小便數,春末得之,夏來求治。診其兩手,左澀,右略數而不強,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弦,然澀卻多於右,喜兩尺皆不甚起,此由飲食味厚生熱,謂之痰熱。禁其味厚,宜降火以清金,抑肝以補脾,用三消丸十粒,左金、阿魏丸各五粒,以薑湯吞下,一日六次。又以四物湯加參、朮、陳皮、生甘草、五味、麥冬,煎服,一日三次,與丸藥間服。

白話文:

朱丹溪大夫為徐姓男子看診,男子40歲,症狀包括口乾、小便頻繁。此症狀在春末出現,夏日來臨時求診。朱大夫診斷了他的雙手,左手脈象澀滯,右手脈象稍數但無力,沉取後脈象較強,左手脈象略沉弱但不弦緊,但澀滯感多於右手。兩尺脈都不太凸起,這表明飲食口味過重導致體內生熱,稱為「痰熱」。朱大夫囑咐男子忌食口味厚重的食物,應降火清金,抑制肝氣,補益脾氣。他開了三消丸十粒,左金丸、阿魏丸各五粒,用薑湯送服,一天六次。另外囑咐男子服用四物湯,並加入人參、白朮、陳皮、生甘草、五味子、麥冬,煎服後一天三次,與丸藥交替服用。

一二日,自覺清快,小便減三之二,口亦不幹。止渴未除,頭暈眼花,坐則腰疼,遂以摩腰膏治腰疼,仍以四物湯,用參、耆,減川芎,加牛膝、五味、炒柏皮、麥冬,煎飲,調六一散服,反覺便多。遂去六一散,令仍服藥丸而安。

白話文:

無法理解提供的內容,因為它不是有效的中文。

薛立齋治一貴人,病疽疾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教服加減八味丸方。諸醫大笑云:此藥能止渴,吾輩當不復業醫矣。皆用木瓜、紫蘇、烏梅人參茯苓山藥等生津液之藥,數劑,而渴愈甚。不得已用前方,服三劑渴止。因相信久服不特渴疾不作,氣血亦壯,飲食加倍,強健過於少壯之年。薛氏家藏此方,屢用有驗。

白話文:

薛立齋曾為一位貴人治療疽病。雖然病情緩解,但貴人卻口渴難耐,每天要喝好幾升水。薛立齋開了「加減八味丸」的處方。其他醫生都嘲笑薛立齋,說:這個藥能止渴嗎?如果能止渴,我們就不用當醫生了。其他醫生於是都用木瓜、紫蘇、烏梅、人參、茯苓、山藥等生津的藥物,開了幾劑藥,但貴人的口渴卻越來越嚴重。不得已之下,他們只好用了薛立齋的處方。貴人在服用了三劑藥後,口渴症狀就消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貴人發現,除了口渴症狀不再發作外,氣血也變得旺盛,食量也變大了,身體變得比年輕時還要強壯。薛立齋把這個處方記錄在家中,後續多次使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竇材治一人,頻飲水而渴不止。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肝氣虛,非內熱也。其人曰:前服涼藥六劑,熱雖退而渴不止,覺胸脅氣痞而喘。竇曰:前症只傷脾肺,因涼藥復損傷氣海,故不能健運,而水停心下也。急灸關元、氣海各三百壯,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頻生。方書皆作三焦猛熱,下以涼藥,殺人甚於刀劍,慎之。

白話文:

竇材醫治一個人,患者頻頻飲水但仍無法止渴。竇材說:「你的病是消渴症,是脾肝氣虛引起的,並不是體內火氣旺盛。」患者說:「我之前服用過六劑涼藥,雖然火氣消退了,但口渴的症狀沒有好轉,還覺得胸脅處氣息不暢,有喘氣的現象。」竇材說:「你之前的症狀只傷及脾和肺,服用涼藥後反而損傷了氣海,所以無法發揮正常運作,導致水分停留在心臟下方。」竇材緊急施灸關元和氣海穴位,各三百壯,並讓患者服用四神丹。六十天後,患者津液頻生,病症痊癒。醫書上都寫三焦熱盛,所以要用涼藥治療,這種說法等於是拿刀劍殺人,一定要謹慎小心。

楊賁亨,鄱陽人,博群書,精脈理,每心計造方。有患飢者,諸醫以火症治。亨久思之未得,頃見堂上木凳自僕,乃為濕氣所蒸致朽,忽悟水能消物,不獨屬火,此濕消耳,遂投熱劑而愈。(《江西通志》。)

白話文:

楊賁亨是鄱陽人,博覽羣書,擅長中醫脈象理論,每次都會仔細思考後才開藥方。

有一位病人患有飢餓症,其他醫生都認為是火熱引起的。楊賁亨思考很久沒有頭緒,這時看到屋裡的木凳自己爛倒了,他意識到這是濕氣蒸騰導致的腐朽。於是,他突然悟出水也能消滅事物,不只適用於火,這是濕氣消除的道理。於是,他給病人開了溫熱的藥方,病人服後痊癒了。(出自《江西通志》。)

孫文垣治一書辦,年過五十,沉湎酒色,忽患下消之症,一日夜小便二十餘度,清白而長,味且甜,少頃凝結如脂,色有油光,治半年無效。腰膝以下軟弱,載身不起,飲食減半,神色大瘁。脈之,六部皆無力。經云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

白話文:

孫文垣大夫診治了一位書辦,年過五十,沉迷於酒色,突然患上尿崩症。一天晚上小便二十多次,尿液清澈透明、細長,而且味道甘甜,過一會兒就凝結成像油脂一樣的東西,顏色有油光,治療半年都沒有效果。腰膝以下軟弱無力,無法自理,食量減少了一半,精神面貌極其憔悴。診脈時發現,六部脈搏都沒有力。醫書上說,脈搏應該有力且順從,按壓時不會有彈跳感,這名患者的陽脈均是如此。

法當溫補下焦,以熟地六兩為君,鹿角霜、山萸肉各四兩,桑螵蛸、鹿膠、人參、白茯苓、枸杞子遠志、菟絲、山藥各三兩為臣;益智仁一兩為佐,大附子、桂心各七錢為使,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早晚淡鹽湯送下七八十丸,不終劑而愈。或曰:凡消者皆熱症也,今以溫補何哉?曰:病由下元不足,無氣升騰於上,故渴而多飲,以飲多小便亦多也。今大補下元,使陽氣充盛,熏蒸於上,口自不渴。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溫補下焦。熟地六兩為主藥,鹿角霜、山萸肉各四兩,桑螵蛸、鹿膠、人參、白茯苓、枸杞子、遠志、菟絲、山藥各三兩為輔助藥材。益智仁一兩為佐藥,大附子、桂心各七錢為引發藥效的藥材。將所有藥材搗成粉末,煉製成蜂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早晚用淡鹽湯送服七八十丸,不用吃完一整份藥就會痊癒。有人說:所有消渴症都是熱性症狀,現在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為什麼?答:這種病是由於下焦氣血不足,沒有氣力上達於上焦,所以會感到口渴並多喝水,由於喝水多,小便也多。現在大補下焦,使陽氣充盛,上蒸於上焦,自然就不會口渴了。

譬之釜蓋,釜雖有水,必釜底有火,蓋乃潤而不幹也。

一人消中,日夜溺七八升,鹿角燒令焦為末,以酒調服五分,日三服,漸加至方寸匕。

白話文:

有人逐漸沉入水底

一人不時發熱,日飲冰水數碗,寒藥二劑,熱渴益甚,形體日瘦,尺脈洪大而數,時或無力。王太僕曰:熱之不熱,責其無火。又云:倏熱往來,是無火也;時作時止,是無水也。法當補腎,用加減八味丸,不月而愈。

白話文:

有一個人經常發燒,每天喝很多冰水。吃了兩帖寒涼的中藥後,發熱口渴更加嚴重,身體日漸消瘦。把脈時,他脈搏又強又快,有時還會無力。王太僕說:這種發熱不是熱性發熱,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他又說:發熱忽來忽往,是沒有火氣;發作一陣子又停止,是沒有水液。對症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腎,使用加減八味丸,不到一個月就好了。

張路玉治趙雲舫,消中善食,日進膏粱數次,不能敵其飢勢,丙夜必進一餐,食過即昏昏嗜臥。或時作酸作甜,或時夢交精泄,或時經日不飲,或時引飲不輟,自言省試勞心所致。前所服皆安神補心滋陰清火之劑,不應。察其聲音,濁而多滯,其形雖肥盛,色蒼而肌肉綿軟。

白話文:

張路玉醫生為趙雲舫治療,他消化不良食慾卻很好,每天吃好幾次大魚大肉,但還是填不飽他的肚子,半夜一定會進食一餐,吃完就昏昏欲睡。有時會覺得胃酸或胃甜,有時會夢遺,有時一整天都不喝水,有時卻不停地喝水,他自己說這是因為參加考試勞心所致。之前服用的藥物都是安神補心、滋陰降火的藥方,但沒有效果。檢查他的聲音,聲音渾濁且多痰,雖然身形肥胖,但面色蒼白,肌肉鬆軟。

其脈六部皆洪滑而數,惟右關特甚,兩尺亦洪滑,而按之少神,此腎氣不充,痰濕挾陰火泛溢於中之象。遂與加味導痰加蘭、麝,數服其勢大減。次以六君子合左金枳實湯泛丸,服後,以六味丸去地黃加鰾膠、蒺藜,平調兩月愈。

白話文:

他的脈象六部都又快又滑,特別是右手關位脈象最為明顯,兩手尺脈也又快又滑,但按壓時手指感覺不靈敏。這是腎氣不足、痰濕挾帶著虛火在體內泛濫的徵兆。於是他服用加味導痰湯加上蘭香、麝香,數次服藥後,病情大大好轉。接著用六君子湯合左金丸和枳實湯製成丸劑服用。服後,再服用去掉了地黃、加上了鰾膠和蒺藜的六味丸,調養了兩個月後痊癒。

朔客白小樓,中消善食,脾約便難。察其形瘦而質堅,診其脈數而有力,時喜飲冷火酒,此酒之濕熱內蘊為患。遂以調胃承氣三下破其蘊熱,次與滋腎丸數服,滌其餘火,遂全安。粵客李之藩,上消引飲,時當三伏,觸熱到吳。初時自汗發熱,煩渴引飲,漸至溲便頻數,飲即氣喘,飲過即渴。

白話文:

北方人白小樓,脾胃功能差,食慾不好,排便困難。觀察他身體消瘦但體質堅實,脈搏快速有力,常喜歡喝冰鎮烈酒,這種烈酒的濕熱之氣在體內蘊積,造成了疾病。於是用調胃承氣湯來疏通腸胃,排泄積熱;再給他服用滋腎丸,清除體內的餘火,最終痊癒。

廣東人李之藩,上半身發熱而口渴,當時正值三伏天,他從炎熱的地方來到蘇州。剛到時自汗發熱,煩躁口渴,漸漸地小便和排便次數增多,一喝水就氣喘,喝完水很快就又渴。

脈之,右寸浮數動滑,知為熱傷肺氣之候。因以小劑白虎加人參,三服勢頓減。次與生脈散,調理數日而痊。

白話文:

我為病人把脈,發現右手寸口脈浮數動滑,知道這是熱邪傷及肺氣的徵兆。因此開了一小劑量白虎湯加人參,病人服用了三劑後,症狀明顯減輕。接著又給予生脈散調理,數日後痊癒。

薛廉夫子,強中下消,飲一溲二。因新娶繼室,真陰灼爍,虛陽用事,強陽不到,恣肆益甚,乃至氣急不續,精滑不收,背曲肩垂,腰膀疼軟,足膝痿弱,寸步艱難,糜粥到口即厭,惟喜膏粱方物。其脈或數大少力,或弦細數疾,此陰陽離決,中空不能主持,而隨虛火輒內輒外也。與八味腎氣、保元、獨參,調補經年,更與六味地黃久服而痊。

白話文:

薛先生,身體虛弱消瘦,小便頻數。由於新娶繼室,真陰虧損,虛陽過盛,強陽無法到達,縱慾過度,導致氣息急促,精液流失,背部彎曲,肩部下垂,腰部和膀子疼痛酸軟,腿腳無力,連走路都困難,連稀飯都吃不慣,只喜歡吃大魚大肉。他的脈搏有時候強而有力,有時又細弱而快速,這是因為陰陽分離,身體中空,無法主持,所以虛火時而內攻,時而外發。經過長時間地服用八味腎氣丸、保元丹、獨參湯等藥物調補,再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最終痊癒。

邵某仲夏與婢通,因客至,驚恐,精氣大脫,即凜凜畏寒,翕翕發熱,畏食飲,小便淋瀝不禁。診之,六脈弦細如絲,責責如循刀刃,此腎中真陽大虧之候。令服生料六味,稍加桂、附,以通陽氣。咸謂夏暑不宜桂、附,另延醫,峻用人參、附子,月餘,飲食大進。猶謂參、附得力,恣餌不徹,遂至日食豚蹄雞鴨七八餐,至夜,預治熟食,飽啖二次。

白話文:

夏天時,一位姓邵的男子與婢女私通。適逢客人到訪,他驚慌失措,精氣大傷。接著就感到異常寒冷,發熱且畏縮,不想吃喝,且小便失禁。

醫師診脈後發現,他的六脈細如絲弦,按壓時像刀刃般疼痛,這是腎中真陽嚴重虧損的跡象。於是,醫師開立了生料六味丸,並稍加桂枝和附子,以補益陽氣。

眾人認為,夏天的炎熱不宜服用桂枝和附子,於是另請醫師診治。這位醫師大膽使用人參和附子,一個月後,患者食慾大增。

患者自以為是人參和附子起作用了,便不忌口,大量攝取食物,一天吃七八餐豬蹄、雞鴨,晚上還會預先準備熟食,連續飽食兩次。

如此兩月餘,形體豐滿倍常,但若時時嘈雜易飢,常見青衣群鬼圍繞其側。再診脈,其脈滑數有力,而右倍於左。察其形色多滯,且多言多笑,而語無倫次。此痰食壅塞於中,復加辛熱,助其淫火,始見陰虛,未傳消中之患也。不急祛除,必為狂癡之患。為制湧痰之劑,遲疑不進。

白話文:

過了兩個多月,他的體格比以前豐腴許多,只是常常感到嘈雜煩躁,容易飢餓,經常看到身穿青衣的鬼魂圍繞在他身邊。再次診脈,脈象滑動有力,而且右脈比左脈跳動得快。觀察他的氣色,大多鬱滯,而且話多愛笑,言語沒有邏輯。這是痰食堵塞在身體內,再加上辛熱之氣,助長了體內的邪火,纔出現陰虛的症狀,還沒有傳變成消瘦的病症。如果不趕緊祛除,必定會變成狂亂癡呆的病症。為了調製催吐痰食的藥劑,他遲疑不前。

未幾,忽大叫發狂妄見,始信言之非謬也。

許學士云:一卒病渴,日飲水斗許,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已十月。予謂心經有伏熱,與火府丹數服。越二日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三服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可謂通變也。方用生地二兩,木通黃芩各一兩,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通湯下。

白話文:

許學士說:有一個士兵得渴病,每天喝下約一斗水,三個月都沒有進食,心中煩悶,當時已是十月。我認為他的心經有潛伏的心火,便給他服用幾劑「火府丹」。兩天後,他來道謝說:當天服了三劑,口渴就止住了,再服了三劑,飲食也恢復正常。這個方子本來是治療淋病的,用來治療口渴,可說是通權變通。方子中使用了生地兩錢,木通、黃芩各一錢,用蜜丸成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木通湯送服。

陸祖愚治李悅吾大便燥,年五十餘,患消渴症,茶飲不能離口,小便多,大便燥,殊不欲食,及食後即飢。病將一載,精神困怠,肌膚枯澀,自分必死。脈之,沉濡而澀,曰:病尚可藥。凡人身之津液,以火而燥,然必以氣化而生。前醫純用清涼之品,所以不效。潔古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大作湯劑服之。

白話文:

陸祖愚治療李悅吾大便乾燥,李悅吾五十多歲,患有糖尿病,每天都要喝茶才覺得好過,小便多,大便乾燥,非常不想吃東西,即使吃了也很快就餓。病情持續了一年多,精神疲倦,皮膚乾燥,他認為自己肯定活不長了。陸祖愚為他診脈,脈象沉緩而澀,說:你的病還可以治療。人體的津液會因為火氣而變乾燥,但是又需要氣的轉化才能產生。之前的醫生完全用清涼的藥品,所以沒有效果。潔古說,能吃東西卻感到口渴的,可以將白虎湯的配伍量加倍,人參也加倍,大量熬製湯藥服用。

今不能食,及食即飢,當合二方加升麻,佐葛根,以升清陽之氣,少合桂、附,以合從治之法。每味數兩,大砂鍋煎濃汁,禁湯飲,以此代之。此病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今當盛暑,病雖不減,亦不劇。若依法治之,兼絕厚味戒嗔,閉關靜養,秋冬自愈。幸其能守戒忌,交秋即瘥,至秋末全愈。

白話文:

現在不能進食,即使進食後也很快感到飢餓,應當把兩個方劑合併使用,再加入升麻,輔助葛根,以提升陽氣,稍微加入桂枝和附子,按照「從治」的方法。每味藥材使用數兩,在大砂鍋中煎成濃汁,禁止喝湯,用此藥汁代替。仲景認為此病症在春夏會加劇,秋冬會好轉。如今正值盛暑,病情雖然沒有減輕,但也沒有加劇。如果按照方法治療,同時戒除厚味、戒嗔怒,閉門養靜,秋冬之際就能自愈。期望他能遵守戒律,入秋後即能康復,至深秋時完全痊癒。

陸養愚治兩廣制府陳公,年近古稀,而多寵婢,且嗜酒,忽患口渴,茶飲不輟,而喜熱惡涼,小便極多,夜尤甚,大便秘結,必用蜜導,日數次,或一塊,或二三塊,下身軟弱,食減肌削,所服不過生津潤燥清涼而已。脈之,浮按數大而虛,沉按更無力,曰:症當溫補,不當清涼。

白話文:

陸養愚醫生曾治療廣西和廣東兩廣制府大人陳公,陳公年近七旬,但依然寵愛許多侍妾,而且嗜酒。後來他突然感到口渴,不斷喝茶,但喜歡喝熱茶而討厭涼茶,小便非常多,尤其在晚上更嚴重,大便卻很乾結,必須用蜂蜜幫助排便,一天好幾次,每次排出一塊或兩三塊便,下半身軟弱無力,食慾減退,肌肉瘦削,所服用的藥物只有滋潤生津、緩解乾燥和消暑解熱。陸醫生為他把脈,脈象浮按時數目多而無力,沉按時更無力,便說:「這個病症應該用溫補藥物治療,不應該用清涼藥物。」

問:消本熱症,而用溫補何也?曰:經謂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今脈數大無力,正所謂從而不鼓,無陽脈也。以症論之,口渴而喜熱飲,便秘而溺偏多,皆無陽症也。曰:將用理中參附乎?曰:某所言溫補在下焦,而非中上二焦也。經曰:陽所從陰而亟起也。又曰:腎為生氣之原。

白話文:

**問題:**治療本質上是熱性的疾病,為何要使用溫補的方法?

回答: 《內經》中說:“脈搏有力並且跳動,按壓時不鼓脹,諸陽脈都是如此。”現在脈搏又數又大但無力,正是所說的“無力且鼓脹”,說明沒有陽脈。從症狀上來看,口渴但喜歡喝熱飲,大便乾燥但小便偏多,這些都是沒有陽氣的表現。

提問: 準備用參附理中湯嗎?

回答: 你的說法是,溫補只針對下焦,而非中焦和上焦。經文說:“陽氣是從陰中生髮而迅速升起的。”又說:“腎是生氣的根本。”

今恙由於腎水衰竭,絕其生化之原,陽不生,則陰不長,津液無所蒸以出,故上渴而多飲,下燥而不潤,前無以約束而頻多,後無以轉輸而艱秘,食減肌削,皆下元不足之過也。曰:予未病時痿,是腎竭之應。既痿之後,雖欲竭而無從矣。彼雖不悅,而心折其言,遂委治之。

白話文:

當前病情是因為脾腎水液虧虛,導致身體滋養生化的源頭斷絕,陽氣無法滋生,陰氣也無法生長。津液無法蒸發而出,所以上焦出現口渴多喝水,下焦出現乾燥不潤澤的情況。在前,因為腎氣不足,無法約束膀胱,導致小便次數過多;在後,因為大腸津液不足,無法傳輸,導致大便乾結。出現食量減少和肌肉消瘦,都是腎氣不足所導致的。

大夫說:「我在還沒得病的時候,就預測到會有這樣的狀況。現在已經得病了後,就算想治療也無從下手。」雖然那個人沒有怪大夫,但是內心卻對大夫的話感到非常沮喪,於是放棄了治療。

乃以八味丸料,加益智仁,煎人參膏糊丸。每服五錢,白湯送下,日進三服,數日溺少,十日溺竟如常。大便尚燥,每日一次,不用蜜導矣。第口渴不減,食尚無味,以升麻一錢,人參、黃耆各三錢,煎湯送丸藥。數服,口渴頓止,食亦有味,又十日諸症全愈。

白話文:

用八味丸的藥材,加上益智仁,煎煮成人參膏,搓成丸藥。每次服用五錢,用白開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數日後,小便減少,十日後小便恢復正常。大便仍然乾燥,每日一次,不用再用蜜導法了。只是口渴仍然未減,食慾也未恢復。於是用升麻一錢、人參、黃耆各三錢煎煮成湯,送服丸藥。服用數次後,口渴立即停止,食慾也有所恢復。又過十日,所有的症狀都痊癒了。

薛立齋曰:一男子作渴,日飲水數碗,冬月亦然。彼用加減八味丸去肉桂服之不應。一男子患此,欲治以前丸,彼謂肉桂性熱,乃服知柏等藥,渴不止,背發疽而歿。又一男子亦患此症,日漸消瘦,與前丸數服,渴減半,一劑而痊,再劑形體復壯。夫肉桂,腎經藥也。前症乃腎經虛火炎上無製為患,用肉桂導引諸藥以補之,及引虛火歸原,故效。

白話文:

薛立齋說:有一個男人口渴,每天喝很多碗水,即使在冬天也是如此。他服用了減量後的八味丸(去掉了肉桂),但沒有效果。另一個男人得了這個病,想要用之前的方子治療,但對方說肉桂性熱,於是服用了知柏等藥物,但口渴仍然不止,背上長了疽而死亡。還有另一個男人也得了這種病,日漸消瘦,服用了幾次之前的方子,口渴減了一半,一劑藥就痊癒了,再吃一劑,身體就恢復了強健。肉桂是補腎經的藥物。之前的病症是因為腎經虛火上炎,沒有東西制約它,用了肉桂引導其他藥物去補腎經,並把虛火引回原處,所以纔有效。

又一男子腳面發痘,愈而作渴,以前丸治之而愈。又一富商,稟賦頗厚,素作渴,日飲水數碗,面發一毒,用消毒藥潰而難愈,尺脈尚數,渴亦不止。時孟秋,謂此火旺水涸之脈也,須服加減八味丸,以補腎水而制心火,庶免疽毒之患。彼不信,至夏果腳背發疽,脈數,按之則澀而無力,足竟黑腐而死。

白話文:

有一個男子腳面上長了痘痘,痊癒後開始口渴,以前用丸藥治療後就痊癒了。還有一位富商,身體強壯,一直口渴,每天喝好幾碗水,臉上長了一個毒瘡,用消毒藥弄破了,卻很難痊癒,脈搏跳動得很快,口渴也一直沒有停止。當時是初秋,我告訴他這是火旺水乾的脈象,需要服用加減八味丸,以滋補腎水,抑制心火,這樣才能避免長毒瘡。他卻不相信,到了夏天,果然腳背長了毒瘡,脈搏跳動得很快,按壓時感到澀而不有力,腳最後黑腐而死。

一男子稟頗實,乏嗣,服附子等藥,致作渴,左足大趾患疽,色紫不痛,脈亦數而澀,亦死。大抵發背腦疽,腫痛色赤,水衰火旺之色,尚可治。若黑若紫,火極似水之象也,乃腎水已竭,精氣已衰,不治。《外科精要》云:凡病疽疾之人,多有既安之後,忽發渴疾而不救者,十有八九。

白話文:

一個男人體格強健,但沒有子嗣,服用附子等藥物,導致口渴,左腳大拇指患上疽病,顏色發紫但不疼痛,脈象又數又澀,最後死亡。一般來說,發背腦疽,腫痛發紅,是水衰火旺的表現,還有救治的可能。如果發黑發紫,火極似水,那是腎水已經枯竭,精氣已經衰弱,無法救治。《外科精要》中說:患疽疾的人,大多在病情好轉後,突然出現口渴,無法救治的,十有八九。

疽疾將安,而渴疾已作,宜服加減八味丸。既安之後,而渴疾未見,宜先服之,以防其未然。薛兒聞其父云:一士夫病渴疾,諸醫皆用渴藥,累載不痊。有一名醫教食加減八味丸,不半載而愈。

白話文:

當癰疽即將痊癒,而口渴症狀卻出現時,建議服用加減八味丸。在癰疽痊癒後,若口渴症狀仍未消失,應先服用此藥,以預防其惡化。薛兒聽他父親說:一位患有口渴症的讀書人,許多醫生都使用治渴藥,多年來都沒有康復。有一位名醫教他服用加減八味丸,不到半年就痊癒了。

一老人冬月口舌生瘡作渴,心脈洪大而實,尺脈大而虛,此消症也。患在腎,須加減八味丸補之,否則後發疽難療。不信,乃服三黃等藥降火,次年夏,果發疽而歿。東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脈訣》云:乾渴飲水,多食亦飢,虛成消中者,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

白話文:

原文:

一位老人在冬天的時候,口舌生瘡,感到口渴,心脈強勁且有力,寸脈大而無力,這是糖尿病的徵兆。此病患於腎,需要加減八味丸來進行治療,否則日後發作膿包,難治。不信,結果服用了三黃湯等降火氣的藥物,到了隔年的夏天,果然發了膿包而死亡。東垣說:糖尿病患者,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中消(糖尿病)的患者,雖然食量大但卻很瘦,容易出汗,大便乾燥,小便頻密。《脈訣》中提到:口渴喝水,吃很多東西卻還是餓,空虛的體質演變成糖尿病,用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來治療。

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脂。又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本草綱目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必傳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症。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土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

白話文:

下焦消耗的症狀是:煩躁不安、口渴引飲、耳輪乾枯、小便粘稠。還有一種說法:口渴焦躁、水分容易散失,這是腎臟消耗,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治療方法。《總錄》中提到:能夠進食的病症,可能會發展為腦疽和背部瘡瘍;不能進食的病症,可能會傳達到腹部,導致腹脹。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疾病。

潔古老人根據症狀進行區分治療:能夠進食但口渴的,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人參湯;不能進食但口渴的,可以使用錢氏白朮散,加倍葛根治療。當身體機能恢復平衡後,下焦消耗的症狀就不會再傳播了。

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未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盛也,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無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白話文:

古人用藥,都是有道理的。有人問,為什麼初期沒有潰爛的瘡瘍不能用藥呢?這是因為火邪旺盛,瘡痛劇烈但不潰破,或者有紅色水泡的。經書上說:有形而不痛,屬於陽邪,應急攻其陽,不要攻其陰,治療在身體下部。元氣強就能生,元氣弱就會死。

一婦人面患毒焮痛,發熱作渴,脈數,按之則實。以涼膈散一劑少愈,以消毒藥數劑而平。

白話文:

一位婦女臉部患有毒性瘡瘍,感到疼痛,並出現發燒和口渴症狀。她的脈搏跳動快而有力按壓時感覺緊實。服用了一劑清熱瀉火的涼膈散後症狀稍有緩解,又服用幾劑消毒藥後病情完全平復了。

一男子肩患疽,作渴,脈數有力。以黃連解毒湯三劑而止,更以仙方活命飲四劑而愈。

白話文:

一位男子肩膀上長了一個毒瘡,感到口渴,脈搏快速且有力。用黃連解毒湯三劑治癒了毒瘡,再用仙方活命飲四劑就完全康復了。

一男子潰瘍後而煩渴,以聖愈湯二劑而寧。以人參、黃耆、當歸、地黃四劑止渴。以八珍湯二十劑而愈。大抵潰後有此症,屬氣血不足,須用參、耆以補氣,歸、地以養血。若用苦寒之劑,必致有誤。

白話文:

一個男子在潰瘍癒合後感到煩渴,服用兩劑聖愈湯後症狀緩解。接著服用四劑人參、黃耆、當歸和生地黃,口渴的症狀消失了。最後服用二十劑八珍湯後痊癒。

總的來說,潰瘍癒合後出現煩渴,往往是氣血不足所致。需要使用人參、黃耆來補氣,當歸、生地黃來養血。如果使用苦寒藥物,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一男子患毒作渴,右關脈數。以竹葉黃耆湯治之而愈,更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而痊。

白話文:

一名男子患了中毒導致口渴,右關脈搏跳動得很快。醫生用竹葉黃耆湯治療他,他的病情好轉,後來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來調理,最終痊癒。

一男子潰後口乾,遇勞益甚。以補中益氣湯加五味、麥冬,治之而愈,更以黃耆六一湯而斂。

白話文:

有一位男子在生產後感到口乾舌燥,勞動後更加嚴重。醫生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味子、麥冬,為他治療後痊癒。後來又以「黃耆六一湯」來鞏固療效。

繆仲淳治湖州庠友張時泰,正月間,驟發齒痛,十餘日而愈。四月間,焦勞過多,齒痛大作,醫用石膏知母等藥不效。用力去齒間紫血,滿口齒痛不可忍,齒俱搖動矣。至六七月間,飲水益多,小便如注,狀如膏,肌肉盡消。至十一月,身不能起。冬末,用黃耆、地黃等藥,稍能起立,然善食易飢如故,小便如膏亦如故。

白話文:

繆仲淳醫治湖州太學生的朋友張時泰,正月時,突然牙痛,十幾天後好轉。四月,焦勞過度,牙痛嚴重發作,醫生用石膏、知母等藥無效。拔了牙間的紫血,滿口牙痛難忍,牙齒都搖動了。到了六七月,喝水越來越頻繁,小便像流水一樣,黏稠如膏,肌肉都消瘦了。到了十一月,躺著都起不來了。冬末,用黃耆、地黃等藥,可以勉強站立,但還是很能吃且容易餓,小便也還是黏稠如膏。

今年二三月愈甚,亦不服藥,齒痛如故,當門二齒脫落,復加口渴,晝夜不止,此中下二消症也。為立方,未數劑而瘳。麥冬、蘆根各五兩,五味、地黃各三錢,黃耆五錢,生地六錢,天冬一兩,用繰絲湯十碗,煎二碗,不拘時服。丸方於前藥中加黃柏三兩,牛膝五兩,沙參六兩,枸杞四兩,五味六兩,蜜丸常服,遂不復發。

白話文:

今年二、三月症狀更加嚴重,沒有服用藥物,牙齒依然劇痛,門牙兩顆脫落,又加上口乾,日夜不休止,這是中下二消症的症狀。我為他開了藥方,服用幾劑後就痊癒了。

藥方如下:

  • 麥冬、蘆根 各五兩
  • 五味子、地黃 各三錢
  • 黃耆 五錢
  • 茯苓 六錢
  • 天冬 一兩

煎煮方法:

  • 用繰絲湯十碗煎煮,取兩碗藥汁,不拘時服。

丸藥方:

  • 在以上藥方中加入:
  • 黃柏 三兩
  • 牛膝 五兩
  • 沙參 六兩
  • 枸杞 四兩
  • 五味子 六兩

將這些藥材搗碎,加蜂蜜製成丸藥,常服,症狀就再也沒有復發。

張景岳治省中周公,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牘積勞,致成羸疾,神困食減,時多恐懼,自冬祖夏,通夕不寐者半年有餘,而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有所飲,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從來,其半皆脂膏濁液,尫羸至極,自分必死。診之,脈猶帶緩,肉亦未脫,知其胃氣尚存,慰以無慮。

白話文:

張景嶽醫治一個來自山東的周公,年紀四十多歲。由於繁重的公務導致他體弱多病,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經常感到恐懼。從冬天到夏天,他已經有半年多時間徹夜失眠。奇怪的是,他的上身並不感到口渴,也不想喝熱水。即使勉強喝點水,也會立刻吐出來,無法下嚥。然而,他每晚都要排尿兩三次,而且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渾濁液體。他消瘦到了極點,認為自己必死無疑。我為他診脈,發現他的脈象仍然緩和,肌肉也沒有萎縮,說明他的胃氣尚存。於是我安慰他,不要擔心。

乃用歸脾湯木香,及大補元煎之屬,一以養陽,一以養陰,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計服人參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於上,精消於下之症也。可見消有陰陽,不得盡言為火。

白話文:

使用歸脾湯去掉木香,以及大補元煎等藥方,一種用於補益陽氣,一種用於補益陰血,這樣交替服用達到三百多劑,用了二十斤人參,才完全康復。這是神明在上面消耗,精氣在下面消耗的情況。可見虛衰有陰陽虛衰之分,不能一概而論為火氣。

喻嘉言曰:友人病消渴後,渴少止,反加躁急,足膝痿弱。予主白茯苓丸方,用白茯苓、覆盆子、黃連、栝蔞根,萆薢、人參、熟地、元參各一兩,石斛蛇床子各七錢五分,雞䏶胵三十具,微炒為末,蜜丸梧桐子大,食前磁石湯下三十丸,內加犀角。有醫曰:腎病而以黃連、犀角治心,毋乃倒乎?予曰:腎者,胃之關也,胃熱下傳於腎,則關門大開,心之陽火,得以直降於腎,心火灼腎,燥不能濡。予用犀角、黃連,對治其下降之陽光,寧為倒乎?服之果效。

白話文:

喻嘉言說:有個朋友得了消渴症後,口渴稍微減輕,但卻變得更加煩躁易怒,腳膝虛弱。我給他開了白茯苓丸的方子,用白茯苓、覆盆子、黃連、栝蔞根、萆薢、人參、熟地、元參各一兩,石斛、蛇牀子各七錢五分,雞內金三十個,微炒成粉,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飯前用磁石湯送服三十丸,再加點犀角。有個大夫說:這是腎病,卻用黃連、犀角來治療心病,豈不是本末倒置?我說:腎是胃的關口,胃熱傳導到腎,就會導致關口大開,心裡的陽火可以直降到腎裡,心火灼傷腎,乾燥的部位無法得到滋潤。我用犀角、黃連來對抗下降的陽氣,這怎麼能算是本末倒置呢?吃了藥果然見效。

再服六味地黃丸加犀角,而肌澤病起矣。

魏玉橫曰:胡天敘年五旬,素豪飲,而多思慮。自弱冠後即善病,近則兩足及臂,常時痹痛,甚則肝腎之氣上逆,或致暈厥,汗出不寐,齒痛齦露,夜臥陽事暴舉,時時夢遺,面有油光,揩去復爾。脈之,兩手俱豁大,關前搏指。據症脈,乃二陽之發心脾,今已傳為風消矣。

白話文:

魏玉橫說:胡天敘今年五十歲,經常豪飲,而且愛多慮。從弱冠(二十歲)之後,就容易生病。最近常感到雙腳和手臂疼痛麻痺,嚴重時肝腎之氣會逆行向上,導致昏厥、出汗、失眠,牙齒疼痛、牙齦外露,晚上睡覺時陽具(陰莖)會突然勃起,並時常遺精。臉上油光明顯,擦掉又會再出現。診脈後,發現兩手脈象都很寬大,關脈處發緊,搏動手指。根據症狀和脈象,診斷為兩陽(少陽、陽明)的病邪從心脾發出,現在已經轉化為風消。

詢其小便,云頗清白,令以器貯,逾時觀之,果變稠漿,面結腐皮,遂恐甚。告以平昔洪飲,縱欲勞神,數十年所服桂、附純陽之藥,不可勝計,未知尚能愈否?曰:幸未至息賁,但能斷飲絕欲,多服養榮之劑,尚可為也。今病但有春夏,而無秋冬,非兼清肅之治不可。乃與生熟地、杞子、麥冬、沙參、地骨、知母、黃柏、黃連、石膏,出入增減,十餘劑,諸症漸平。惟齒痛轉甚,自制玉帶膏貼之而愈。

白話文:

我詢問起他的小便狀況,他說很清澈,我叫他用容器裝起來,過一會兒再看,果然變成稠稠的漿液,上面還結了一層腐皮,於是他感到很害怕。他告訴我,他平時很會喝酒,縱慾過度,還勞心傷神,這些年來服用過無數的桂枝、附子這類純陽的藥物,不知是否還有得救?我說:還好沒有到呼吸困難的地步,只要能戒酒絕色,多服一些養血氣的藥物,還是有希望的。現在你的病症只在春季和夏季發作,沒有秋冬症狀,因此治療時必須兼顧清熱降火的藥物。於是,我給他開了一組藥方,包括生地、熟地、枸杞子、麥冬、沙參、地骨皮、知母、黃柏、黃連、石膏等藥材,隨著病情的變化增減劑量,十幾劑藥下去,他的各種症狀逐漸好轉。只有牙痛越來越嚴重,他自製了玉帶膏敷貼後纔好轉。

次年,因診其媳產病,告以前方出入常服,計用石膏不下四五斤矣。此則初為寒中,後為熱中之變症也。然初之桂、附,未為癰疽,豈非天幸乎。

白話文:

第二年,我因為診治這個人的媳婦分娩時生病,告訴她平常常服的藥方,前後使用了四五斤的石膏。這是先有寒證,然後轉變為熱證的症狀。但是一開始開的肉桂和附子,並沒有演變成癰疽,這不是上天保佑嗎?

黃錦芳治遊晝山消渴,六脈微緩而沉,肺脈尤甚,肝脈差起,小便甚多,肌肉消瘦,煩渴不止。此必初病時過服石膏、知母、花粉、蔞仁、貝母、犀角等苦寒之藥,傷其肺胃及腎,以致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宜滋陰補氣,使漏卮不至下泄。用當歸一錢,炙耆四錢,升麻三分,玉竹三錢,桂元十個,桑螵蛸一錢,龍骨一錢,菟絲二錢,龜板一錢,木瓜四分,炙草三分,使其二氣交合,霖雨四布,則病自愈。囑其日服一劑,禁服苦茶。

白話文:

黃錦芳治療遊晝山消渴症,患者六脈微弱而沉,尤其肺脈最甚,肝脈稍微有力,小便非常多,肌肉消瘦,煩渴不止。這肯定是患者在發病初期過度服用石膏、知母、花粉、蔞仁、貝母、犀角等苦寒藥物,損傷了肺、胃和腎,導致地氣不升,天氣不降。

現在應滋陰補氣,讓漏水的地方不再下瀉。使用當歸一錢,炙耆四錢,升麻三分,玉竹三錢,桂元十個,桑螵蛸一錢,龍骨一錢,菟絲二錢,龜板一錢,木瓜四分,炙草三分,使其陰陽之氣交合,如同霖雨普降,那麼疾病就會自然痊癒。囑咐患者每天服用一劑,並禁止飲用苦茶。

後病者以洋參代人參,服之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