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二 (3)
卷二 (3)
1. 中風
黃帝問岐伯曰: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風,一兩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時足脛上忽酸重頑痹,此中風之候,急灸三里、絕骨四處三壯。後用薄荷、蔥、桃、柳葉煎湯淋洗,驅逐風氣於瘡口中出。灸瘡,春較秋灸常令兩腳有瘡為妙。凡人不信此法,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此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七處齊下火灸各三壯,風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錄,依法灸之,無有不愈。《醫說續編》論。
徐平,中風不省,得桃源主簿為灸臍中百壯(即神闕穴,多灸良。凡灸先以鹽實之。)始蘇。更數月,乃不起。鄭紏云:有一親表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蘇,後年八十餘。使徐平灸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同上。)
範子默,自壬午五月間口眼喎邪,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髮際等七穴愈。次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頰車共十二穴,氣遂通,吐涎幾一碗許,繼又十餘行,伏枕半月餘,遂平。爾後又覺意思少異於常,心中憒亂,即便灸百會、風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云:十二穴,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顒、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用之立效。(同上。)
鄉里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急投藥鋪,說其狀。鋪家以為此中風之候,與治風藥,而風不作。予中心藏之,至夷陵,見一太守,夏中忽患熱甚,不免以水灑設簟,臥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中風,數日而殂,人皆咎其臥水簟上而用扇也。暨到澧陽,見一老婦人,夏中亦患熱,夜出臥廳上,次日中風,偶其子預合得小續命湯服之愈。乃知中風由心腹中多大熱,而後作也。
(以上並《資生經》。)
岳鄂鄭中丞,頃年至潁陽,日食一頓熱肉,便中暴風。外甥盧氏為潁陽尉,有此方,當時便服,得汗隨瘥,神效。其方用緊細牛蒡根,取時須避風,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用生布拭淨,搗絞取汁一大升,和灼熱好蜜四大合,溫分為兩服,每服相去五六里。初服得汗,汗出便瘥。(本草。同上)
新武義唐丞季潤名灌雲:切記風中人,不可便服風藥;氣中人,不可便服氣藥。或覺有此症候,急用真好麝香肉三錢,乳缽研令極細,以真清麻油不拘多少,調令稀薄可飲為度,即令患人一服頓盡。須辨菜子油不可用,藥少即見效遲。如牙關緊,撬開灌入蘇省,然後服紫湯。
其方用川獨活刷洗去沙土,薄片切,以豆淋酒煎濃汁服之。累服至一二斤無害。服此二藥,永無手足偏廢、語言謇澀之患。後見得是中風,只服小續命湯之類,見得是中氣,只須服勻氣散,自然無事也。渠作漢東教官,得之太守張少衛,云屢試有驗。季潤亦以治數人矣,云麻油麝香煎五積散。
白話文:
中風
古代醫書記載中風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大致可歸納如下:
預防:若在中風前一兩個月或三五個月,感到小腿忽然酸重麻痺,這是中風的先兆,應立即灸三里、絕骨穴各三壯。之後用薄荷、蔥、桃、柳葉煎湯洗患處,將風邪從瘡口排出。春天灸比秋天灸好,最好讓雙腳都有灸瘡。若不相信此法,飲食無度,縱情聲色,突然中風,言語不清,半身不遂,則應在七個穴位(百會、耳前髮際、肩井、風市、三里、絕骨、曲池)同時施灸,每穴三壯,風邪在左側則灸右側,反之亦然。這些穴位施灸效果極佳,方法正確,必能痊癒。
治療:徐平中風昏迷,有人在他肚臍(神闕穴)施灸一百壯,並在灸之前先用鹽填塞穴位,才得以甦醒。雖然幾個月後仍不起,但案例中也有人灸五百壯後痊癒並活到八十多歲,說明大劑量灸療也有可能有效。範子默口眼歪斜,施灸聽會等穴位即痊癒;再次中風,昏迷不醒,施灸百會、風池等十二穴位(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顒、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後病情好轉。
中風病因:有人認為中風是由於心腹大熱引起的。有人因酷暑臥於涼席並用扇子扇風而中風身亡;也有人因酷暑夜晚睡在涼爽的廳堂而中風,但服用小續命湯後痊癒。這說明中風與體內積熱有關。
藥物治療:岳鄂鄭中丞因一次吃大量熱肉而中風,服用以牛蒡根和蜂蜜製成的藥物後痊癒。新武義唐丞季潤則強調中風不能馬上服用治風藥,氣虛的人也不能馬上服用治氣的藥物。他推薦用麝香和麻油製成的藥物,並輔以紫草湯治療,可以有效預防手足麻痺和語言障礙。他還提到,中風應服用小續命湯之類的藥物;中氣不足則需服用理氣散。 他將此經驗歸功於太守張少衛,並自己也用此法治癒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