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中寒

仍守前方,數劑霍然。

馬元儀治陸濟臣,患症甚篤。診之,兩脈虛微,自汗厥逆,面青唇青,呃逆不止。此少陰真陽素虧,寒邪直中之候也。陰寒橫發,上干清道,旁逆四末,甚為危厲,兼以自汗不止,虛陽將脫,法當用桂附理中湯,以消陰攝陽。陽既安位,則群陰畢散矣。是夜連進二劑,脈漸起,汗漸收。五六劑,症始霍然。

吳洋治結林潘氏子始強,早起有事牖下,尋病作,頭痛惡寒,諸飲食自鼎沸中致之,不盡三之一,其一以為寒矣。即人嘗之,莫不糜爛,彼口舌自如。當暑衣重裘,猶以為薄,眾醫累治不效。乃迎洋。曰:病由下虛,病寒氣深入,固結不散,法當不治,即幸而可治,不出三年。尋以溫補劑愈之,參、附輒倍他藥,其後復病而卒,終三年。(《太函集》。)

竇材治一人,患肺傷寒,(別名。)頭疼發熱,惡寒咳嗽,肢節疼,脈沉緊,服華蓋散、黃耆建中湯略解。至五日,昏睡譫語,四肢微厥,乃腎氣虛也。灸關元百壯,服姜附湯,始汗出愈。

一人傷寒,昏睡妄語,六脈弦大。竇曰:脈大而昏睡,定非實熱,乃脈隨氣奔也。強為之治,用烈火灸關元穴。初灸覺痛,至七十壯,遂昏睡不痛。灸至三鼓,病人開眼,思飲食。令服姜附湯,至三日後,方得元氣來復,大汗出解。

一人患傷寒,至八日,脈大而緊,發黃,生紫斑,噫氣,足趾冷至腳面。此太陰症也,最重,難治。為灸命關五十壯,關元二百壯,服金液丹、鍾乳粉,四日汗出而愈。

一人患傷寒至六日,脈弦緊,身發熱,自汗,太陰症也,先服金液丹,點命關穴。病人不肯灸。傷寒惟太陰少陰二症,傷人最速,若不早灸,服藥無功。不信,至九日瀉血而死。

一人傷寒至六日,微發黃,一醫與茵陳湯,次日更深黃色,遍身如梔子。此太陰症,誤服涼藥而致,肝木侮脾,為灸命關五十壯,服余液丹而愈。

一人患傷寒,初起即厥逆,脈一息八九至,諸醫以為必死。竇曰:乃陰毒也。(厥逆脈數,斷為陰毒,必有爪青、吐利、蜷臥等症。)與姜附湯一盞,至半夜,汗出而愈。若以脈數為熱,而下涼藥,必死無疑。

白話文:

中寒

許多案例顯示,一些看似危急的中寒症狀,透過溫熱療法,能迅速好轉。馬元儀治療一位病情危重的病人,病人脈象虛弱,自汗、厥逆、面色青紫、呃逆不止,這是少陰真陽不足,寒邪直中造成的。陰寒之邪上犯清竅,影響四肢,情況十分危急,加上持續自汗,虛陽將脫,於是使用桂附理中湯,溫陽散寒,結果病人當夜連服兩劑後,脈象轉強,汗止,服藥五六劑後病情大有好轉。

吳洋治療一位因受寒而病的病人,病人因受寒後頭痛惡寒,飲食不振,怕冷,許多醫生都治不好。吳洋診斷為下元虛寒,寒邪深入,難以根治,即使能治好,也難以超過三年。他用溫補藥物治療,其中人參、附子用量都比其他藥物多很多,但病人後來復發並去世,前後不到三年。

竇材治療一位肺傷寒病人,病人頭痛發熱、惡寒咳嗽、關節疼痛、脈象沉緊。先用華蓋散、黃耆建中湯略微緩解,但五天後,病人昏睡、神志不清、四肢冰冷,這是腎氣虛弱的表現。於是灸關元穴一百壯,服用附子薑湯,病人遂汗出而愈。

另一位傷寒病人,昏睡、胡言亂語,脈象弦大。竇材認為脈象雖然大,但昏睡則非實熱,而是氣虛,於是用灸法治療,灸關元穴。剛開始灸的時候病人覺得痛,灸到七十壯後,病人昏睡不再感覺疼痛。灸到三更時分,病人醒來,想吃東西,於是服用附子薑湯,三天後元氣恢復,大汗而解。

又一位傷寒病人,病到第八天,脈象洪大而緊,發黃,出現紫斑,呃逆,腳趾和腳掌冰冷,這是太陰症,病情危重,難以治療。於是灸命關穴五十壯,關元穴二百壯,服用金液丹、鍾乳粉,四天後汗出而愈。

還有一位傷寒病人,病到第六天,脈象弦緊,發熱,自汗,也是太陰症。先服用金液丹,並灸命關穴,但病人拒絕灸法。結果到第九天,病人瀉血而死。傷寒的太陰少陰證最危急,如果不早用灸法,單純服藥無效。

另一位傷寒病人,病到第六天,輕微發黃,一位醫生給他服用茵陳湯,結果第二天黃疸更深,全身皮膚像梔子果一樣黃。這是太陰證,服用寒涼藥物加重病情,肝木克脾土。於是灸命關穴五十壯,服用金液丹而痊癒。

最後一位傷寒病人,發病初期就出現厥逆,脈搏一分鐘只有八九次,許多醫生認為必死無疑。竇材診斷為陰寒內盛,用附子薑湯治療,半夜汗出而愈。如果誤以為是熱證而服用寒涼藥物,必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