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三 (10)
卷十三 (10)
1. 痿
邱大守侄,丁年患兩手筋攣,掉不能伸屈,臂內肉削,體瘠面白,寢食大減。脈之六部俱弦,重按稍駛。詢其病源,蓋自去冬偶發寒熱,筋骨疼痛,至仲春,寒熱退而筋骨之疼不減。藥無虛日,甚則三四進。僉謂是風,而治不效。孫謂此筋痿症也,乃少年多欲,且受風濕,邪氣乘虛而入,醫者不察天時,不分經絡,概行汗之。仲景治風濕之法,但使津津微汗,則風濕盡去。
若汗大出,則風去而濕存,由是氣血俱虛。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虛則筋無所養,漸成痿弱,乃不足之病。古人皆謂諸痿不可作風治,誤則成痼疾。曰:服風藥已二百劑矣,顧今奈何?曰:幸青年,猶可圖也,法當大補氣血。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血氣旺則筋柔軟,筋柔軟則可以束骨而利機關,又何攣掉之有?以五加皮、薏仁、紅花、人參、鹿角膠、龜板、虎骨、當歸、丹參、地黃、骨碎補、蒼耳子之類,服兩月,肌肉漸生,飲食大進,兩手攣掉亦瘳。
黃履素曰:余己酉夏,應試南都,與姊文吳公甫聯社課藝,見公甫步履微有不便,云苦腿痛,精神固無恙也。聽庸醫之言,以為風濕,專服祛風燥濕之劑,形容日槁。八月間,見咯血之症,肌肉盡削,至冬而歿。即此驗之,則腿足痠痛疼,不可概作風治也益明矣。腿足皆是三陰部位,多系肝腎陰虛,法宜滋補,顧反服風藥以耗之,豈不速其死哉!
張三錫治一蒼瘦人,每坐輒不能起,左脈微弱,右關寸獨弦急無力,因酒色太過所致。用丹溪加味四物湯,不二十劑愈。後服鹿角膠調理。
一人體厚,二足行履不便,時作眩暈,以大劑二陳加南星、二朮、黃柏、黃芩,入竹瀝、薑汁,數劑頓愈。(作痰治。)
一人自覺兩足熱如火炙,自足踝上衝腿膝,且痿弱軟痛,脈濡而數,乃濕熱挾虛也。以蒼朮、黃柏為君,四兩,牛膝二兩,龜板、虎脛骨、漢防己各一兩,當歸二兩,人參二兩,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鹽湯送下。上方加附子。
一老人痿厥,用虎潛丸不應,後予虎潛丸加附子,遂愈。蓋附子有反佐之功也。
一人兩足沉重不能舉,六脈沉數。詢之,平居痛飲,遂作濕熱治。乃以四苓、三妙,加牛膝、木通、防己,數服漸減。用健步丸調理而安。
薛立齋治舉人於尚之,素腎虛積勞,足痿不能步履,復舌喑不能言,面色黧黑,謂此腎氣虛寒,不能運及所發,用地黃飲子治之而愈。後不慎調攝而復作,或用牛黃清心丸之類,小便秘澀,口舌乾燥,仍用前飲,及加減八味丸漸愈。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塚宰劉紫岩因勞,下體軟痛,發熱痰盛,用清燥湯入竹瀝、薑汁,服之熱痛減半,再劑而全愈。
張路玉治勞俊卿,年高攣廢。或用木瓜、獨活、防己、威靈仙、豨薟之類半年餘,致跬步不能移動。或令服八味丸亦不應。脈之,尺中微浮而細。時當九夏,自膝至足,皆寒冷如從水中出,知為腎虛,風雨所犯而成是疾,遂與安腎丸方,終劑能步履,連服二料,絕無痿弱之患矣。
白話文:
[痿]
一位邱大守的侄子,年輕力壯卻雙手筋脈攣縮,手指無法伸屈,手臂內側肌肉萎縮,身體消瘦,面色蒼白,食慾和睡眠都大減。脈象六部皆弦,重按略微加快。詢問病情,原來是去年冬天偶爾發作寒熱,筋骨疼痛,到了仲春,寒熱退了,但筋骨疼痛卻沒有減輕。他每天都吃藥,甚至一天吃三四次。大家都認為是風寒引起的,但治療效果不佳。孫醫生認為這是筋痿症,是年輕人縱慾過度,又受風濕侵襲,邪氣乘虛而入所致。之前的醫生沒有考慮季節變化,也沒有區分經絡,只是盲目地使用發汗的方法。張仲景治療風濕的方法,只是讓病人微微出汗,風濕就能去除。
如果汗出太多,則風邪去了,濕邪卻留下來,導致氣血俱虛。經書上說,陽氣充足才能滋養精神,溫和才能滋養筋脈,陽氣虛弱,筋脈就缺乏滋養,逐漸變得痿弱,這是氣血不足造成的疾病。古人認為各種痿症都不能用治療風寒的方法,如果用錯方法就會變成慢性病。病人說:「已經服用治療風寒的藥物兩百劑了,現在該怎麼辦?」孫醫生說:「還好你是年輕人,還有救。應該大補氣血。經書上說,氣能溫煦,血能濡養。
氣血旺盛,筋脈就會柔軟,筋脈柔軟就能束縛骨骼,使關節活動自如,又怎麼會攣縮呢?」於是,孫醫生用五加皮、薏仁、紅花、人參、鹿角膠、龜板、虎骨、當歸、丹參、地黃、骨碎補、蒼耳子等藥物,病人服用兩個月後,肌肉漸漸長出來,食慾也大增,雙手攣縮也痊癒了。
黃履素說:己酉年夏天,我在南都應試,與姊夫吳公甫一起參加社學的課藝活動,發現吳公甫走路有點不方便,他說腿痛,但精神卻很好。他聽信庸醫的話,以為是風濕,專門服用祛風除濕的藥物,結果身體越來越消瘦。八月間,出現咯血症狀,肌肉全部萎縮,到冬天就去世了。由此可見,腿足痠痛不能一概而論為風濕病,這更加證明了我的觀點。腿足都是三陰經循行部位,多半是肝腎陰虛,應該滋補,卻反而服用祛風藥物耗傷正氣,豈不是加速了他的死亡!
張三錫治療一位瘦弱的人,每次坐下就站不起來,左脈微弱,右關、寸脈卻弦急無力,這是因為縱慾過度造成的。他用丹溪加味四物湯,不到二十劑就痊癒了。後來又服用鹿角膠調理身體。
有一位體型肥胖的人,雙腿行走不便,經常頭暈,用大劑量的二陳湯加南星、蒼朮、白朮、黃柏、黃芩,再加入竹瀝、薑汁,幾劑藥就痊癒了。(這是用治療痰的方法治癒的。)
有一個人感覺雙腳熱得像火燒一樣,從腳踝一直往上衝到膝蓋,而且腿腳痿弱、柔軟疼痛,脈象濡數,這是濕熱夾雜氣虛。用蒼朮、黃柏為主藥,各四兩,牛膝二兩,龜板、脛骨、防己各一兩,當歸二兩,人參二兩,用山藥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鹽湯送服。上方再加附子。
一位老年人患痿厥症,服用虎潛丸沒有效果,後來在虎潛丸中加入附子,就痊癒了。這是因為附子有相反相佐的功效。
有一個人雙腳沉重,抬不起來,六脈沉數。詢問得知,他平時愛喝酒,這是濕熱引起的。於是用四苓散、三妙散,再加上牛膝、木通、防己,服用幾劑後症狀逐漸減輕。用健步丸調理後就康復了。
薛立齋治療舉人於尚之,他素來腎虛,又勞累過度,導致腳痿不能行走,舌頭也僵硬說不出話,面色黧黑。薛立齋認為這是腎氣虛寒,不能運化精氣,導致疾病發生,於是用地黃飲子治療,痊癒了。後來因為不小心沒有保養好,病又復發了。有人建議服用牛黃清心丸之類的藥物,結果大便祕結,口乾舌燥,他又服用之前的藥物,並且加減八味丸,病情漸漸好轉。最後用補中益氣湯完全康復了。
塚宰劉紫岩因為勞累,下肢軟痛,發熱,痰多,用清燥湯加竹瀝、薑汁,服用後熱痛減半,再服一劑就痊癒了。
張路玉治療勞俊卿,年紀大了,身體攣縮廢弛。有人用木瓜、獨活、防己、威靈仙、豨薟等藥物治療了半年多,結果連一步都走不動了。有人建議服用八味丸,也沒有效果。張路玉診脈發現,尺脈微浮細弱。當時是夏天,從膝蓋到腳都冰冷,像剛從水中出來一樣,知道這是腎虛,風雨侵犯所致,於是給他服用安腎丸,服完一劑就能夠行走了,連服兩劑,完全沒有痿弱的症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