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26)
卷十二 (26)
1. 下血
一男子糞後下血,諸藥久不愈,甚危。診之,乃濕熱,用黃連丸二服頓止,數服而痊。
一男子糞後下血,久而不愈,中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數劑,更以黃連散數服血止。又服前湯,月餘不再作。
馬元儀治汪氏婦,患便血症,時適澡浴,忽下血不已,遂汗出躁煩,心悸恍惚,轉側不安。診得兩脈虛澀,虛為氣虛,澀為陰傷。人身陽根於陰,陰近於陽,兩相維倚者也。今陰血暴虛,陽無偶必致外越,陽越則陰愈無主,其能內固乎?當急固其氣,氣充則不治血而血自守矣。先以參附理中湯,繼以歸脾湯及大造丸,平補氣血而安。(《入理深談》。)
蔣氏婦便血久不愈,脈右虛微,左弦搏,此郁傷肝,肝病傳脾,二經營血不守。以人參逍遙散和肝益脾,二劑右脈稍透,症減一二。欲速愈,請用苦寒。曰:肝脾兩經為相勝之臟,木旺則土虛,用苦寒之劑則重損其脾,惟此方益土之元,可以柔木,養肝之陰,可以安土。遂守前方,三十餘劑而痊。
陸氏《續集驗方》治下血不已,量臍心與脊骨平,於脊骨上灸七壯即止。如再發,即再灸七壯,永除根。目睹數人有效。余常用此灸人腸風,皆除根,神效無比。然亦須按此骨突痠疼方灸之,不痛則不灸也。但便血本因腸風,腸風即腸痔,不可分為三,或分三治之非也。(《醫說續編》。雄按:便血腸痔,豈可不分。)
盧州郭醫云:趙俊臣帥合肥日,其胥司馬機宜,患酒毒下血,多至升斗,服四物湯,每料加炒焦槐花二兩,如常法煎服而愈。(同上。)
王嗣康為蔡昭先處厚朴煎,治積年下血。韓縣尉云:乃尊左藏服之作效。上用厚朴五兩,用生薑五兩同搗,開於銀石器內,炒令紫色,上為一兩;大麥櫱、神麯,二味各一兩,同炒紫色。上炒為末,白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疾作,空心米飲下一百丸,平時三五十丸。嗣康云:腸胃本無血,元氣虛,腸薄,自榮衛滲入。
今用厚朴厚腸胃,神麯、麥櫱消酒食,於術導水,血自不作也。(《醫說續編》。雄按:腸胃本無血,一言詢為卓見。)
立齋治張刑部德和,便血數年,舌下筋紫,午後唇下赤,胃肺脈洪。謂大腸之脈散舌下,大腸有熱,故舌下筋紫又便血。胃脈環口繞承漿,唇下即承漿也。午後陰火旺,故承漿發赤。蓋胃為本,肺為標,乃標本有熱也,遂以防風通聖散為丸,治之而愈。後每睡忽驚跳而起,不自知其故,如是者年餘,腦發一毒,焮痛,左尺脈數,此膀胱積熱而然,以黃連消毒散數劑少愈。次以金銀花、栝蔞、甘草節、當歸,服月餘而平。
(此肝經血虛而燥也。患此者頗多,以其不甚為害,故醫亦莫之知耳。)
南昌鄭思濟傳便紅方:或因酒毒發者,先用川黃連,去須切片,酒炒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白酒調下,忌葷腥一月。服連末後,必腹痛去血愈多,復用白芍一兩,白朮五錢,甘草三錢,同炒揀開,先用白芍煎湯服,腹痛自止。後以白朮、甘草同煎服,遂愈。又一法,以粳米三分,糯米三分,煮粥空腹服,遂愈。
白話文:
下血
一位男子大便後出血,服用多種藥物很久都不見好轉,病情十分危急。診斷為濕熱,服用兩劑黃連丸後出血即止,服用幾劑後痊癒。
另一位男子大便後出血,久治不癒,而且中氣不足,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幾劑,再服用幾劑黃連散,出血便止。之後繼續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個多月,便血不再復發。
馬元儀治療汪氏婦女便血症,她正在洗澡時突然大量出血不止,並伴有汗出、煩躁、心悸、恍惚、輾轉難眠等症狀。診脈發現兩側脈象虛弱而澀滯,虛代表氣虛,澀代表陰虛。人體陽氣依靠陰氣,陰氣也依附陽氣,兩者互相依存。現在陰血暴虛,陽氣無陰血相配,必然導致陽氣外越,陽氣外越則陰血更加失控,怎能止血呢?應該先急救固護元氣,氣足了,便血自然會停止。於是先用參附理中湯,接著用歸脾湯和大造丸,平補氣血,使病情穩定。(出自《入理深談》)
蔣氏婦女便血久治不愈,脈象右脈虛弱微細,左脈弦急有力,這是由於情志鬱結傷肝,肝病傳脾,肝脾兩臟負責運血,但現在運血功能失調。醫生使用人參逍遙散來疏肝健脾,服用兩劑後,右脈稍微有力,症狀減輕。為了加快痊癒,醫生想用苦寒藥物,但考慮到:肝脾兩經是相生相剋的臟器,肝木旺盛則脾土虛弱,使用苦寒藥物會加重脾土的損傷,唯有這個方子能益土之元,可以柔肝,滋養肝陰,從而安穩脾土。於是繼續服用這個方子,三十多劑後痊癒。
陸氏《續集驗方》記載治療便血不止的方法:量臍與脊椎骨平齊的位置,在脊椎骨上艾灸七壯即可止血。如果再次出血,就再灸七壯,即可根治。親眼見到多人用此法有效。我常用此法灸治腸風(痔瘡),都能根治,療效神奇無比。但是必須在脊椎骨突起處感覺酸痛才能灸,不痛則不宜灸。然而便血本因腸風,腸風即腸痔,不可分開論述,或分開治療是不對的。(出自《醫說續編》。雄按:便血和腸痔,豈可不分?)
盧州郭醫生說:趙俊臣在合肥任職時,其下屬司馬機宜因酒毒導致便血,出血量很大,服用四物湯,每劑加炒焦槐花二兩,按常法煎服而痊癒。(出自同上)
王嗣康用厚朴煎方治療蔡昭先多年便血,韓縣尉說這是他家祖傳的方子,效果很好。方中用厚朴五兩,生薑五兩搗碎,放在銀石器皿中炒至紫色,取一兩;再取大麥芽、神麴各一兩,也炒至紫色。將炒好的藥磨成粉末,用白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病情發作時,空腹用米湯送服一百丸,平時服用三五十丸。王嗣康說:腸胃本身並無血液,元氣虛弱,腸壁薄弱,才會導致營衛之氣滲入腸道。
現在用厚朴增強腸胃功能,神麴、大麥芽消食導滯,引導水液排出,出血自然就會停止。(出自《醫說續編》。雄按:腸胃本無血,這句話真是精闢的見解。)
立齋治療張刑部德和多年便血,他的舌下靜脈青紫,午後下唇發紅,胃脈和肺脈洪盛。立齋認為大腸經脈絡於舌下,大腸有熱,所以舌下靜脈青紫,並且便血。胃經脈絡於口唇承漿穴,下唇就是承漿穴,午後陰火旺盛,所以承漿穴發紅。這是胃為本,肺為標,標本皆有熱證,於是用防風通聖散製成丸藥治療,病癒。之後患者經常睡覺時突然驚跳而起,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持續一年多,頭部出現毒瘡,紅腫疼痛,左尺脈快速,這是膀胱積熱引起的,於是用黃連消毒散幾劑,病情略有好轉。然後用金銀花、栝樓、甘草節、當歸,服用一個多月後痊癒。
(這是肝經血虛而燥熱引起的。患此病的人很多,因為病情不算嚴重,所以醫生也不太了解。)
南昌鄭思濟傳下的便血方:如果是因為酒毒引起的,先用川黃連,去鬚切片,酒炒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白酒送服,忌食葷腥一個月。服用黃連末後,如果腹部疼痛,出血更多,再用白芍一兩,白朮五錢,甘草三錢,炒好後揀開,先用白芍煎湯服用,腹痛自然會止。然後用白朮、甘草煎湯服用,即可痊癒。還有一個方法,用粳米三分,糯米三分,煮粥空腹服用,也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