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2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25)

1. 下血

然舍人奴以四月死者尚肥,而王之體已瘦耳。又曰:半年之前,豈無方可治乎?曰:君不聞扁鵲之言乎?越人非能生死人也,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且疾之所在有四:曰絡,曰經,曰腑,曰臟。絡經及腑病,尚屬半死,而臟病則絕不可活,況其人臟色已外顯,又烏能治哉?

陸養愚治姚天池室,素有腸紅症,服山梔、丹皮、芩、連涼血之劑即止。近因惱怒飲食,遂患痞滿,按之急痛,大便不行。醫以丸藥下之,大便已通,按之不痛,而胸膈仍不舒,飲食不進。再以行氣藥投之,痞脹不減,而便血大作,三四日不止。又以涼血藥投之,血不止而反增嘔惡,身體微熱,旬日間,肌肉削其半。

脈之,人迎沉而澀,氣口弦而急。夫沉澀者,血失也;弦急者,肝盛也。肝盛則脾虛,而痞滿下血之症並作矣。用參、朮、歸、芍、耆、草、枯薑、阿膠,數劑血止脹寬,飲食漸進。去枯姜,加熟地,調理月餘而痊。

呂東莊治孫子川,久患下血病症。夏末,忽滯下口渴,不思飲食,坐臥不寧,身體日夜發熱,肛門下墜,周圍腫痛,遍身軟弱,身子羸瘦,行走懶怠,始則腹內悶痛,繼而體熱脈洪數。曰:若論滯下,則諸症皆死候也。然今在下血之後,則未可盡責之滯下,當變法治之。先用白朮、茯苓、山藥、神麯、苡仁、陳皮、甘草等藥,強其中以統血。

次用黃連、澤瀉、黃芩、丹皮等藥,以解鬱積之熱。後用熟地、歸、芍等,以復其陰。次第進之乃痊。

薛立齋治一婦人,下血不已,面色瘦黃,四肢長冷。此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送四神丸,數服而愈。

光祿張淑人,下血煩躁作渴,大便重墜,後去稍緩,用三黃湯加大黃至四兩方應,後又用三黃湯二十餘劑而愈。此等元氣,百中一二。

韓地官之內,脾胃素弱,因飲食停滯,服克伐之劑,自汗身冷,氣短喘急,腹痛便血。或用滋補劑皆不應。乃用人參、炮附子各五錢,二劑稍應。卻用六君子,每劑加炮附子三錢,四劑漸安。又用前湯,每加附子一錢,數劑乃痊。

一婦人因怒胸痞,飲食少思,服消導利氣之藥,痰喘胸滿,大便下血。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炮姜,四劑,諸症頓愈。又用八珍加柴胡、炒梔全愈。

通府薛允俯下血,服犀角地黃湯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食少,裡急後重。此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加炮姜一劑而愈。

一男子便血,每春間尤甚,且兼腹痛,以除溫和血湯治之而愈。

薛立齋治一男子,素有溫熱,便血,以槐花散治之而愈。

一婦人糞後下血,面色萎黃,耳鳴嗜臥,飲食不甘,服涼血藥愈甚。診之,右關脈浮而弱,以加味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數劑脾氣已醒,兼進黃連丸數劑而愈。大凡下血,服涼血藥不應,必因中虛,氣不能攝血,非補中升陽之藥不能應,切忌寒涼之劑。亦有傷濕熱之食,成腸澼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也。

白話文:

下血

古代醫書記載的出血案例,治療方法及經驗總結如下:

某官員的奴僕四月病故時仍很肥胖,而這位官員本人卻消瘦。有人問他半年內是否沒有嘗試治療,他引用扁鵲的話說,醫生並非能決定生死,而是能救治那些原本可以活下來的人。疾病的發生部位有四:絡脈、經脈、腑臟、臟腑。絡脈、經脈和腑臟的疾病尚屬半死不活,但臟腑的疾病則很難治癒。而這位官員的臟腑問題已外顯,自然無藥可醫。

陸養愚治療姚天池的妻子,她素有腸道出血的症狀,服用山梔子、丹皮、黃芩、黃連等涼血藥物後就停止了出血。後來因為惱怒和飲食不當,患上痞滿症,按壓腹部劇痛,大便秘結。醫生用丸藥通便後,疼痛減輕,但胸膈仍然不舒服,飲食不進。再次使用行氣藥物,痞脹未減,反而大量便血,三四天不止。又用涼血藥,出血不止反而加重嘔吐,身體微熱,十天左右,肌肉消瘦了一半。

診脈發現,人迎脈沉而澀,氣口脈弦而急。沉澀是血虛的表現,弦急是肝氣盛的表現。肝氣盛則脾氣虛,因此出現痞滿和便血的症狀。於是用人參、白術、當歸、白芍、黃耆、柴胡、乾薑、阿膠等藥物,幾劑藥後出血停止,脹滿減輕,飲食逐漸恢復。之後去掉乾薑,加入熟地黃,調理一個多月痊癒。

呂東莊治療孫子川,長期患有便血。夏末,突然出現下痢、口渴、不想吃東西、坐臥不安、日夜發熱、肛門下墜腫痛、全身乏力消瘦、行動遲緩等症狀,一開始是腹部悶痛,接著發熱、脈象洪數。呂東莊認為,如果單純論下痢,這些症狀都是死症。但現在是在便血之後出現這些症狀,就不能完全歸咎於下痢,應該改變治療方法。他先用白術、茯苓、山藥、神麴、薏苡仁、陳皮、甘草等藥物,益氣健脾以止血。

然後用黃連、澤瀉、黃芩、丹皮等藥物,清解鬱熱。最後用熟地黃、當歸、白芍等藥物,滋陰補血。按順序服用後痊癒。

薛立齋治療一位婦人,長期便血不止,面色瘦黃,四肢冰冷。這是中氣下陷,於是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四神丸,服藥幾次痊癒。

光祿寺張淑人,便血、煩躁、口渴、大便墜脹,後來症狀略微緩解,用三黃湯加大黃至四兩,之後又用三黃湯二十多劑痊癒。她的元氣,百中只有一二。

韓地官的妻子,脾胃素弱,因飲食積滯,服用攻伐之藥後,自汗、身冷、氣短、喘急、腹痛、便血。服用滋補藥物無效。於是用人參、炮附子各五錢,兩劑藥後略有好轉。然後用六君子湯,每劑加炮附子三錢,四劑藥後逐漸好轉。繼續服用此方,每劑加附子一錢,幾劑藥後痊癒。

一位婦人因生氣導致胸部痞悶,食慾不振,服用消導利氣的藥物後,出現痰喘、胸悶、便血。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薑,四劑藥後諸症痊癒。之後又服用八珍湯加柴胡、炒梔子,完全痊癒。

通府薛允,便血,服用犀角地黃湯等藥後,出血更多,形體消瘦,發熱,食慾不振,裡急後重。這是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一劑而癒。

一位男子便血,每年春天加重,伴有腹痛,用除溫和血湯治療痊癒。

薛立齋治療一位男子,素有溫熱症狀,便血,用槐花散治療痊癒。

一位婦人大便後出血,面色萎黃,耳鳴嗜睡,飲食無味,服用涼血藥後症狀加重。診脈發現,右關脈浮弱,於是服用加味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幾劑藥後脾氣恢復,又服用黃連丸幾劑痊癒。

總之,便血服用涼血藥無效,大多是因中氣虛弱,氣血不能收攝,必須用補益中氣升陽的藥物才能奏效,忌用寒涼藥物。但也有因飲食傷濕熱,導致腸道潰爛而下膿血的,則宜用苦寒藥物,以清熱瀉火。脈象弦急而澀滯者難治,脈象滑大而柔和者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