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14)
卷十二 (14)
1. 吐血
顧德生令郎患吐血,咸以其髫齡秀質,暱於帷房,陰虛火動所致,日進二冬二地之屬。時沈初寓吳門,與顧有傾蓋懼,雖心識其非,然投分日淺,且制於一齊眾楚之勢,難以口舌爭也。乃貽書曰:經云,陰虛生內熱,熱逼血而錯經妄行。丹溪云,血隨氣上,是陽盛陰虛,有升無降,湧出上竅,法當補陰抑陽。
又云,精神困倦,大吐不止,是氣虛不能攝血。東垣云,甘溫能除大熱,熱除而血自歸經。又云,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細究前言,或言清潤,或言溫補,均系先賢成法。以愚管見,當以法合病,不當以病合法。如或血症初得,所吐不多,口燥唇乾,未投涼藥,宜從火治,補陰益陽之法也。
若失血有日,所去過多,氣短神衰,已投涼劑,宜從虛治,血脫益氣之法也。今病逾兩旬,不為暴矣,去血盈斗,不為少矣,而紅尚未止者何也?良由失血既久,陽虛無依,如浪子迷途,不知返駕,若再從事清理,則虛火愈熾,血從何而歸經?急須補養心脾,方可無慮。勿以參為助火,而坐失機宜也。
其後惑於他歧,終致不起。
聶久吾曰:一友春間考試,多飲燒酒,咳嗽吐痰,每晨出痰血數十多口。求診,已定方,雖用清涼,而制炒又兼滋補。適一醫至,見其火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又用涼藥二劑,乃生芩、連、梔、柏之類。彼求速效,欲用其方。有疑之者特問予。予曰:驟下之若誤,恐不可為。
無已,姑用其涼湯試之,彼竟以二劑一日服之,至夜分,咳嗽不止,吐紅滿地。於是用予方四十餘劑,又每日用雪梨汁一甌,頓溫服,逾兩旬,而咳與紅悉愈矣。夫清涼一也,或服之轉劇,或服之而瘳何也?蓋火性急疾,亟攻之則其勢愈炎,緩治之則其邪漸息,此情理之常,而庸庸者不知也。
其方二冬、二母、梔、柏、芩、連、丹皮、生地、花粉、元參、前胡、桔梗、香附、枳實、側柏葉、生甘草,生薑一片,水一碗,煎入八分溫服。(諸藥炒制,亦與眾同。)
魏玉橫曰:關太孺人,年七十七,久患脅痛,左半不能臥,食少不眠。十月間,忽吐血數口,進童便不應。或與之小劑生地、山梔、茅根、茜草之類亦不應。或謂有瘀,用方與前相仿。
診之,右關弦略數,左右寸俱鼓指,曰:凡吐血屬瘀者,多雜紫黑成塊,今所去皆散漫不凝,蓋由肝木失養,燥而生火,值亥月木生之時,不能藏蟄,反騰而上,衝擊胃絡,致陽明之火,氾濫而出也。雖在寒月,必使加黃連於養榮之劑,以抑之使其下降潛伏,自無痛沸之患矣。
用生熟地、沙參、麥冬、山藥、杞子,入連三分,酒炒焦,數服血止食進,又十劑全愈。第此病屬在年高病久,非大劑兩儀膏,真元不易復元也。
白話文:
吐血
顧德生的兒子年紀輕輕就吐血,大家認為是因為他年少體質好,卻經常待在臥室裡,導致陰虛火旺,於是每天都給他服用滋陰的藥物。當時沈某剛到吳門居住,與顧家交情甚好,雖然心裡知道這種治療方法不對,但因為認識時間不長,又礙於眾人的意見,不好反駁。於是便寫信說道:古書記載,陰虛會產生內熱,內熱逼迫血液,導致經絡運行紊亂。丹溪先生說,血液隨著氣往上走,這是陽盛陰虛,只有上升沒有下降,湧出上部的竅穴,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陰降陽。
又說,精神萎靡,大量吐血不止,這是氣虛不能攝血。東垣先生說,甘溫的藥物能去除大熱,熱去後血液自然會回到經絡。又說,失血要補氣,這是陽氣生長陰氣滋長的道理。仔細研究前人的說法,有的主張清潤,有的主張溫補,都是前輩的經驗之談。依我看來,應該根據病情用藥,不應該根據藥物來決定病情。如果吐血剛開始,吐血量不多,口乾唇燥,還沒有服用涼藥,就應該從火治入手,採取滋陰益陽的方法。
如果失血已經持續多日,出血量很多,氣短神衰,已經服用過涼藥,就應該從虛治入手,採取益氣攝血的方法。現在病情已經超過二十天,不算突然發作,出血量也很多,但出血卻還沒停止,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失血日久,陽氣虛弱無依,就像迷路的浪子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果再用清熱的藥物,虛火反而會更旺盛,血液從何處回到經絡呢?必須趕緊補養心脾,才能安心。不要用人參助火,而錯失良機。
後來他聽信了其他醫生的意見,最終不幸去世。
聶久吾說:有一個朋友春天考試,喝了很多燒酒,咳嗽吐痰,每天早上都會吐出幾十口帶血的痰。我給他診治後開了處方,雖然用了清涼的藥物,但也兼顧了滋補。恰好一位醫生來了,看到他火盛,就用桃仁承氣湯瀉下,又用了兩劑涼藥,是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仁之類的。他想快速見效,想用那個醫生的方子。有人懷疑,特地來問我。我說:驟然瀉下如果用錯了,恐怕會有危險。
沒辦法,就讓他先試試涼藥,他竟然一天服用兩劑,到晚上,咳嗽不止,吐出的鮮血滿地都是。於是用我的方子治療四十多劑,每天還用雪梨汁一碗,溫服,二十多天後,咳嗽和吐血都痊癒了。清涼的藥物也是一樣的,有的服用了病情加重,有的服用了卻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火性急劇,立即攻伐,它的勢力反而會更盛,緩慢治療,邪氣就會逐漸消退,這是很正常的道理,但是庸醫卻不明白。
我的方子是:二冬、二母、梔子、柏子仁、黃芩、黃連、丹皮、生地、花粉、元參、前胡、桔梗、香附、枳實、側柏葉、生甘草,生薑一片,水一碗,煎至八分溫服。(所有藥物都炒制過,跟大家一樣。)
魏玉橫說:關太夫人的母親,七十七歲,長期患有脅痛,左側不能臥,吃得少睡不好。十月間,突然吐血幾口,喝童便也不管用。有人給她用少量生地、山梔、茅根、茜草之類的藥物也不管用。有人說有瘀血,用的方子跟前面差不多。
我診斷後發現,右關脈略數,左右寸脈都鼓脹,說:凡是吐血屬於瘀血的,大多是紫黑色成塊狀,她吐出的血都是散漫的,沒有凝固,這是因為肝木失養,乾燥而生火,正值亥月木氣生長的季節,不能收藏潛伏,反而上升,衝擊胃絡,導致陽明之火氾濫而出。雖然在寒冷的月份,也必須在滋養的藥物中加入黃連,來抑制它,讓它下降潛伏,自然就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了。
我用了生熟地、沙參、麥冬、山藥、枸杞子,加入三分黃連,酒炒焦,服用了幾劑後,出血停止,飲食增加,又服用了十劑就痊癒了。只是這個病人年紀大,病程長,不是用大劑量的藥物就能恢復元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