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0)

1. 吐血

秀州進士陸寧,忽得疾,吐血不止,氣促驚顫,狂躁跳躍,雙目直視,至深夜欲拔戶而出,如是雨夜,諸醫遍用古方,極治不瘳。舉家哀訴所供觀音,夢投一方,當歸根末,用益智一兩,生米二錢,青皮半兩,調服,覺取筆記,明日療治病愈。(《辛志》。)

薛立齋治一婦人,素性急,患肝風之症,常服搜風順氣丸、秦艽湯之類,後大怒吐血,唇口牽緊,小便頻數,或時自遺,此肝火旺而血妄行,遂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漸愈。一年之後,又大怒吐血,誤用降火祛風化痰之劑,大便頻數,胸中少食。用清氣化痰之劑,嘔而不食,頭暈口乾,不時吐痰。

用導痰降火之類,痰如湧出,四肢常冷。薛曰:嘔而不食,胃氣虛弱也;頭暈口乾,中氣不能上升也;痰出如湧,脾氣不能攝涎也;四肢逆冷,脾氣不能運行也。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諸症漸愈。又用加味歸脾湯,兼服而安。

一老婦每吐血,先飲食不進,或胸膈不利,或中脘作痛,或大便作瀉,或小便不利,此肝肺之症,用逍遙散加山梔、茯神、遠志、木香而愈。後鬱結,吐紫血,每先作倦怠煩熱,以前藥加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頓服。復因怒,吐血甚多,燥渴垂死,此血脫也,法當補氣,乃用人參一兩,茯苓、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二錢,炙甘草、木香各一錢,一劑頓止。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而痊。

一女子懷抱素郁,胸滿食少,吐血面赤,用六味丸及歸脾加山梔、貝母、白芍而愈。

一婦人為哭母吐血,咳嗽發熱,盜汗,經水不行,此悲傷肺,思傷脾,朝服補中益氣丸,桔梗、貝母、知母,夕用歸脾湯送六味丸而愈。

陳良甫治一婦人,月經不利,忽妄行嘔血。察其形脈如常,用四生丸即安。(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一男子飽食負重而吐血,用前湯及青餅子而愈。世治吐血,並用竹茹、地黃、藕汁,亦不可泥。如陽乘於陰,血得熱則必流散,經水沸溢,理宜涼解,大黃、犀角之類。如陰乘於陽,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須當溫散,乾薑、肉桂之類。

陳日華云:先公紹興初,常遊福青靈石寺,主僧留飲食將竟,侍者赴堂齋罷,來侍立,見桌子上不穩,急罄折扳之,舉首即吐血,蓋食飽拗破肺也。明年再到寺,問去年吐血者無恙否?主僧言:服得四生丸遂愈。自得此方,屢救人有效。薛意前症乃內熱暴患,用之有效。若人病久,本元不足,須補脾以滋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反受克,獲生鮮矣。

僕常治一人吐血,診其脈,肝部強,氣口濡,此因怒極而得之,遂用蘇合香丸和雞蘇丸即效。

易思蘭治吳大司馬,甲戌季春,臥病兩月,發熱咳嗽,痰喘氣急,胸膈痞滿,手足面目俱浮腫。眾惟清金寧咳,又以胃脾久虛發腫。用利水兼補劑,病益甚。診其脈,左寸浮而無力,右關弦張,推之於外,內見洪大而芤,侵過寸部一分,左尺沉弱無力,右寸沉而帶芤,氣口脈按之緊而且牢,時或一駛,右關中和無力,右尺穩穩不動。

白話文:

吐血

陸寧,秀州進士,突然患病,吐血不止,呼吸急促,渾身顫抖,狂躁不安,雙眼直視,深夜甚至想衝出門外。那是一個雨夜,許多醫生用盡各種古方治療,卻無效。家人於是誠心向觀音祈禱,陸寧夢見一個方子:當歸根末適量,益智仁一兩,生米二錢,青皮半兩,混合服用。陸寧醒來後將方子記下,第二天照方服用,病就好了。(出自《辛志》)

薛立齋治療一位性情急躁的婦人,患有肝風症,長期服用搜風順氣丸、秦艽湯等藥物。後來她大怒之下吐血,嘴唇緊閉,小便頻數,有時還會尿失禁。這是肝火旺盛導致血液妄行,薛立齋於是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丹皮治療,病情漸漸好轉。一年後,她再次因大怒吐血,錯誤地使用了降火祛風化痰的藥物,導致大便次數增多,胸悶食少。於是改用清氣化痰的藥物,結果卻嘔吐不止,不思飲食,頭暈口乾,不斷吐痰。

改用導痰降火的藥物,痰雖然吐出來了,但四肢卻經常冰冷。薛立齋診斷說:嘔吐不食,是胃氣虛弱;頭暈口乾,是中氣不能上升;痰液湧出,是脾氣不能收攝津液;四肢冰冷,是脾氣不能運化。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療,諸症漸漸好轉。又服用加味歸脾湯調理,最終痊癒。

一位老婦人經常吐血,每次發病前都會飲食不進,或者胸膈不舒,或者胃脘疼痛,或者大便溏瀉,或者小便不利,這是肝肺之間的病症。用逍遙散加山梔子、茯神、遠志、木香治療後痊癒。後來她因為鬱結吐出紫色的血,每次發病前都會感到倦怠煩熱,於是以前方的基礎上加炒黑黃連三分,吳茱萸二分,一次服用。再次因為生氣吐血過多,口渴欲死,這是血脫,應該補氣,於是用人參一兩,茯苓、當歸各三錢,陳皮、炮黑乾薑各二錢,炙甘草、木香各一錢,一劑就止住了出血。然後又用加味歸脾湯調理,最終康復。

一位女子長期鬱悶,胸悶食少,吐血面紅,用六味地黃丸和歸脾湯加山梔子、貝母、白芍藥治療痊癒。

一位婦人因為哭母親而吐血,伴有咳嗽發熱,盜汗,月經停止,這是悲傷傷肺,思慮傷脾,早上服用補中益氣丸,加桔梗、貝母、知母;晚上服用歸脾湯送服六味地黃丸,最終痊癒。

陳良甫治療一位婦人,月經不調,突然嘔血。檢查她的形體脈象正常,服用四生丸(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即痊癒。一位男子因為暴飲暴食負重而吐血,服用上述藥物和青餅子(一種藥餅)而痊癒。民間治療吐血,常用竹茹、生地黃、藕汁,但不能一概而論。如果陽氣亢盛於陰氣,血液因熱而外溢,就像經水暴漲一樣,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比如大黃、犀角之類。如果陰氣亢盛於陽氣,就像天寒地凍,水結成冰一樣,就需要溫散的藥物,比如乾薑、肉桂之類。

陳日華說:我父親紹興年間,經常遊覽福州青靈石寺,寺裡的住持留他吃飯。飯吃到將近結束時,一個侍者從齋堂回來,看到桌子不穩,急忙去扶,結果頭一抬就吐血了,這是因為吃飽了之後用力過猛損傷了肺部。第二年再去寺廟,問起去年吐血的那個人是否痊癒,住持說:服用四生丸後就痊癒了。從此得到了這個方子,多次用它救治病人都有效。薛立齋認為之前的病例是內熱暴發引起的,所以用這個方子有效。如果病人久病,元氣不足,必須補脾以滋養生機,否則虛火上炎,就會損傷肺金。

我曾經治療一位吐血的病人,診脈發現肝部脈象有力,氣口濕潤,這是因為極度憤怒引起的,於是用蘇合香丸和雞蘇丸,很快就見效了。

易思蘭治療吳大司馬,甲戌年春季末,臥病兩個月,發熱咳嗽,痰多喘息,呼吸急促,胸膈痞滿,手腳面部都浮腫。眾人認為是肺金受損,用清熱止咳的藥物治療,又認為是脾胃久虛導致浮腫,用利水兼補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診其脈象:左寸脈浮而無力,右關脈弦數有力,向外推動,內部則洪大而虛,侵犯寸部一分,左尺脈沉弱無力,右寸脈沉而帶虛,氣口脈按之緊而且牢,時而跳動,右關脈中和而無力,右尺脈穩穩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