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8)
卷十二 (8)
1. 吐血
柴嶼青治甘州太守高棠溪,在瀋陽工部時,忽吐血,醫教用涼藥止血之藥。及診其兩脈安靖,曰:君教讀心勞,偶動相火,血隨而升者,服止血藥則遺惡不淺。力勸其勿藥,次日口吐淡血,三日即止,然後調理數劑,永不後發。
丁酉春,韋法海少女,患痰嗽四十餘日,不能臥,臥即兩脅發脹,惟背擁枕蓐趺坐而已,且吐血成碗,醫與消痰,止血藥不效。診之,兩脈洪滑,曰:此肺脹也,弗止血,當活血。遂用四物湯加桃仁、青皮、訶子、竹瀝。因瀋陽無竹,改用栝蔞。服下即血止安睡,調理數月而痊。
戶部正郎李紫垣,咳嗽身熱,吐血不止,屢治增劇。檢其方,均止血補血重劑。脈之,兩手尚和緩,惟右尺關洪大,乃脾胃風熱,為藥所瘀,以致發熱臥床,遂用清理脾胃之劑,數日後,身涼熱減,調養一月而安。大凡諸見血症,脈貴沉細,設見洪大,後必難治。前症洪大,乃因補藥壅瘀而然,原非本脈,故得收功。
總之,血症初起,別無外邪者,先應消血,佐以潤下之劑,使敗血下行,後用止血藥,以杜其根,服補血藥以復其元,庶無後患。倘因內傷暴血不止,或勞力過度,其血妄行,出如泉湧,口鼻皆流,須臾不救則死,是又不拘前例,急用人參一二兩為細末,入飛羅面一錢,新汲水調如稀糊,不拘時啜,或服獨參湯亦可。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亟固。
若真陰失守,虛陽泛上,亦大吐血,須用八味、六味湯,固其真陰,則又不可早用人參也。嘗見患此症者甚多,若不辨別六經脈症,任意混治,貽害不淺,故不憚瑣瑣言之。
呂東莊治從子園丁,吐血求診,視其血鮮紅,中間有紫小血塊。脈之澀濡,色白,問胸中作惡否?曰:然。時頗作痛,直上至背,曰:知之矣。用桃仁泥三錢,紅花三錢,合理中湯,加桂一錢,戒之曰:頻服之,必有黑血大至,待黑盡而鮮者來,乃再來告。丁如言,吐痰積數升,胸痛即平。
復來求診,則脈圓實矣,與以理腎養榮之劑,復用填補命門丸子一料,全愈。
辛丑夏,薛在嘉興屠內翰第,遇星士張谷,谷談命時,出中庭吐血一二口,云:久有此症,遇勞即作。余意此勞傷脾氣,其血必散。視之果然。於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山藥、熟地、茯神、遠志,服之而愈。
翌早請見,云:每服四物、黃連、山梔之類,血益多而倦益甚,得公一匕,血頓止,神思如故,何也?曰:脾統血,肺主氣,此勞傷脾肺,致血妄行,故用前藥健脾肺之氣,而虛血歸原耳。(此案《醫貫》採為論。)
立齋治一男子,鰥居數年,素苦,勞則吐血,發熱煩躁,服犀角地黃湯,氣高而喘,前病益甚,更白濁遺精,形體倦怠,飲食少思,脈洪大,舉按有力。服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山茱萸、山藥而愈。
白話文:
吐血
甘州太守高棠溪在瀋陽工部任職時,突然吐血,醫生建議用涼藥止血。但診脈後發現其脈象平和,認為是因操勞過度,導致相火妄動,血氣上逆,服用止血藥反而有害。因此力勸他不用藥,第二天他吐出少量淡血,三天後便止住,之後再調理幾劑藥,就再沒復發。
丁酉年春天,韋法海的女兒患痰嗽四十多天,無法平臥,一臥下兩脅就脹痛,只能靠著枕頭坐著,而且吐血量很多,醫生用消痰止血的藥卻無效。診脈發現其脈象洪大滑利,診斷為肺脹,認為不應止血,而應活血化瘀。於是用四物湯加桃仁、青皮、訶子、竹瀝(因瀋陽沒有竹瀝,改用栝蔞)。服藥後血就止住了,並能安睡,調理數月後痊癒。
戶部正郎李紫垣咳嗽發熱,吐血不止,多次治療病情反而加重。檢查他的處方,都是止血補血的重劑。診脈發現他脈象平和,只有右手尺脈洪大,判斷是脾胃風熱,因藥物阻塞導致病情加重,因此用清理脾胃的藥方。數日後,發熱咳嗽減輕,調養一個月後康復。總之,各種出血症,脈象多數沉細,如果脈象洪大,後續治療就困難。前面提到的脈象洪大,是因補藥阻塞瘀血所致,並非本來的脈象,所以才能收到療效。
總而言之,出血症初期,如果沒有其他外邪,應該先消血,輔以潤下通便的藥物,使瘀血排出,之後再用止血藥,以杜絕病根,最後服用補血藥,恢復元氣,才能避免後患。如果因內傷導致出血不止,或因勞累過度,血氣妄行,出血如泉湧,鼻口俱流,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會死亡,這就不適用上述方法,應立即用人參一至二兩研成細末,加入飛羅面一錢,用新汲水調成稀糊狀,不拘時間少量服用,或者服用獨參湯也可以。因為有形的血液不能很快再生,無形的氣則應該迅速鞏固。
如果真陰不足,虛陽上浮,也會大量吐血,則需服用八味、六味湯,固護真陰,此時不宜過早使用人參。我曾見過很多患這種病的病人,如果不辨別六經脈症,隨意治療,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不厭其煩地詳細說明。
呂東莊治療他兒子的園丁吐血,觀察其血色鮮紅,其中夾雜紫色的血塊。脈象澀濡,顏色發白,詢問他胸中是否惡心作痛,他說是的,而且疼痛直達後背。於是用桃仁泥三錢、紅花三錢,加入理氣化瘀的藥方,加桂枝一錢,囑咐他經常服用,必定會吐出黑色瘀血,等到黑色瘀血排出乾淨,鮮血再出現時再來複診。園丁按照囑咐去做,吐出大量痰液,胸痛也消失了。
再次複診時,脈象圓實有力,於是給他服用補腎養血的藥物,再服用填補命門的丸藥一劑,就痊癒了。
辛丑年夏天,薛某在嘉興屠內翰家中,遇到星士張谷,張谷談論命理時,在院子裡吐了幾口血,說自己久患此症,勞累就會發作。我認為這是勞傷脾氣,血必散亂。觀察後果然如此,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子、山藥、熟地黃、茯神、遠志,服用後痊癒。
第二天他來道謝,說以前服用四物湯、黃連、山梔子等藥物,出血反而更多,而且更加疲倦,服用我的藥後,血立刻止住,精神也恢復如常,問我這是什麼道理。我說:脾主統血,肺主氣,這是勞傷脾肺,導致血氣妄行,所以用之前的藥方來健脾益肺,使虛損的血液歸於正常。 (此案《醫貫》採為論。)
立齋醫生治療一位男子,獨居多年,體弱多病,勞累就吐血,發熱煩躁,服用犀角地黃湯後,氣喘加重,原病加劇,又出現白濁遺精,身體疲倦,食慾不振,脈象洪大,有力。服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山茱萸、山藥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