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7)

1. 吐血

張路玉治湯刑部,年八十二,痰中見血,服諸寧咳止血藥不應。脈得氣口芤大,兩尺微緊,面色微黃,屢咳痰不得出,咳甚方有黃色黏痰,此精氣神三者並虧,兼傷於熱,耗其津液而咳動肺胃之血也。因其平時多火,不受溫補,遂以六味丸合生脈散,加葳蕤煎膏服之,取金水相生,源流俱澤,不必用痰血藥,而痰血自除也。

錢曙昭久咳吐血,四五日不止,不時哄熱面赤,或時成盆成碗,或時吐粉紅色痰,夜熱自汗,一夕吐出一團,與魚腸無異,雜於血紅中,薄暮驟湧不已,神昏欲脫,灌童便亦不止。因思瘀結之物既去,正宜峻補,遂進獨參湯稍定。緣脈數疾無力,略加肉桂、炮薑、童便少許,因勢利導,以斂虛陽之逆,一夜盡參二兩。

明晨勢稍定,血亦不來,糜粥漸進,脈色漸和,改用六味丸作湯,調補真陰,半月而愈。

張飛疇治蘇氏子,新婚後暴吐血數升,命煎人參五錢,入童便與服。明日,醫謂人參補截瘀血,難以輕用,議進生地、山梔、牛膝等味。張曰:六脈虛微而數,無瘀可知,血脫益氣,先正成法。若謂人參補瘀,獨不思血得寒則凝,反無後患耶?今神魂莫主,轉側昏暈,非峻用人參,何以固其元氣之脫乎?遂進參一兩,二服頓安。次與四君、保元、六味間服,後以烏骨雞丸,調理而痊。

楊乘六治汪文遠病血症,午後發熱,倦怠嗜臥,四肢痠軟,五心煩熱。或用涼血清火之藥兩月餘,益劇。更醫曰:弱症已成,不可為矣。診之,察其面黃而瘦,舌黃而滑,右寸關大而緩,左寸關細而緊,兩尺俱洪而旺。據症合色與脈,乃脾肺氣虛下陷,不能攝血歸經也。其胸中必噁心漾漾,其血色必鮮血而淡。

詢之曰:然。遂以補中益氣,倍參、耆、朮、草,加白芍、五味、炮姜與之,曰:第服此,血自止,身自涼,諸症自退矣。服至四劑,果如所言。繼用養榮加附子作丸,早晚兩次,每服五錢,兩月而愈。

孫炳章患吐血,咳嗽發熱,飲食不思,怔忡不寐,健忘驚悸,肌肉漸減,肚臍右側有塊作痛。或用消瘀理血,滋陰清肺等劑,俱不應,病甚劇,其家疑藥誤。脈之,左寸芤大,右關結滯,兩尺洪盛,面色白中泛紅,舌色淡黃,不燥不滑。症乃思郁傷脾,不能統血歸經,至陰虛發熱,血燥作痛。

其塊必不闊而長,不橫而豎,形若鐮刀,非瘀亦非痞,乃痹氣而居胃旁者也。血盈則潤而軟,血少則躁而痛,凡郁甚與思慮重者,類多患此,《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則隱曲不利,女子則月事不來,正此病也。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不治。今肌肉雖減,氣猶未急,亟救三陰,症尚可痊,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五味,送都氣丸,兩月而愈。

白話文:

吐血

張路玉治療一位八十二歲的刑部官員,症狀是痰中帶血,服用各種止咳止血藥物均無效。其脈象是氣口芤大,兩尺脈微緊,面色微黃,經常咳嗽痰液不易咳出,只有咳嗽嚴重時才會咳出黃色黏痰。這是因為精氣神三者俱虧,又兼夾熱邪,耗傷津液,導致肺胃之血咳出。由於患者平時體內火氣較盛,不宜溫補,於是醫生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再加入葳蕤煎膏,利用金水相生的原理,滋養臟腑,不必直接用治療痰血的藥物,痰血自然就會消失。

錢曙昭久咳吐血,持續四五天不止,經常面紅發熱,吐出的血量有時很多,有時吐出粉紅色痰液,夜間發熱自汗,有一次甚至吐出一團像魚腸一樣的東西混雜在血塊中,傍晚時分血不斷湧出,神志昏迷,快要不行了,即使灌服童尿也止不住。醫生認為瘀血已去,應該峻補,於是給予獨參湯,病情稍有好轉。由於脈象數疾無力,又稍微加了肉桂、炮薑和少許童尿,順勢利導,斂止虛陽上逆,一夜之間服用人參二兩。

第二天早上,病情稍有好轉,出血也停止了,開始食用稀粥,脈象和面色也漸漸恢復正常,改用六味地黃丸煎湯服用,調補真陰,半個月後痊癒。

張飛疇治療蘇氏的兒子,新婚後突然吐血數升,醫生立刻煎服人參五錢,加入童尿一起服用。第二天,其他醫生認為人參會補益瘀血,不宜輕易使用,建議改用生地、山梔、牛膝等藥物。張飛疇則說:六脈皆虛弱而數,可見並無瘀血,出血的關鍵在於益氣,這才是正道。如果認為人參會補瘀,難道沒想到血遇寒則凝固,反而不會有後患嗎?現在病人神志不清,昏昏沉沉,若不峻用人參,如何能固護元氣呢?於是又服用了人參一兩,服藥兩次後病情很快好轉。之後又服用四君子湯、保元湯、六味地黃丸等藥物交替服用,最後用烏骨雞丸調理,痊癒。

楊乘六治療汪文遠的血症,症狀是午後發熱,倦怠嗜睡,四肢酸軟,五心煩熱。患者曾服用涼血清火的藥物兩個多月,病情卻更加嚴重。另一位醫生認為病情已嚴重,無法治療。楊乘六診脈後,發現患者面色黃瘦,舌苔黃而滑,右寸關脈大而緩,左寸關脈細而緊,兩尺脈皆洪大有力。根據症狀、面色和脈象,判斷是脾肺氣虛下陷,不能攝血歸經。詢問患者是否胸中經常感到噁心翻滾,出血是否鮮紅而稀薄。

患者回答是的。於是楊乘六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倍人參、黃耆、白朮、蒼朮,再加入白芍、五味子、炮薑,說道:只要服用此方,出血自然會停止,身體也會降溫,其他症狀也會自然消失。服用四劑後,果然如其所言。之後又服用養榮湯加附子製成丸藥,早晚各服五錢,兩個月後痊癒。

孫炳章患吐血,伴隨咳嗽發熱,飲食不思,心神不寧,失眠健忘,驚悸不安,肌肉漸漸消瘦,肚臍右側有塊狀物疼痛。曾服用消瘀理血、滋陰清肺等藥物均無效,病情嚴重,家人懷疑用藥錯誤。醫生診脈後發現,左寸脈芤大,右關脈結滯,兩尺脈洪盛,面色蒼白中泛紅,舌淡黃,不乾燥也不滑潤。判斷是思慮過度傷脾,不能統攝血液歸經,導致陰虛發熱,血燥疼痛。

那塊狀物必定是細長而豎立,形似鐮刀,既非瘀血也非痞塊,而是痹氣停滯在胃旁。血液充盈則潤澤柔軟,血液減少則乾燥疼痛,凡是鬱結嚴重或思慮過重的人,大多患有此病,《內經》所說的二陽病發於心脾,男子則會隱曲不利,女子則月經不調,正是這種病。若發展成風消或息賁,則難以治癒。目前肌肉雖消瘦,但氣息尚可,應急救三陰,病情尚可痊癒,於是用歸脾湯去木香,加白芍、五味子,並服用都氣丸,兩個月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