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二 (4)
卷十二 (4)
1. 吐血
劉筠枝長男,病失血,歲二三發,後所出漸多,咳嗽發熱,食減肌消。夏秋間,復發寒熱如瘧,每夜達曙,得微汗始解。後寒熱稍減,病轉下利,服以參、術,胸膈迷悶,喉音窒塞。服茯苓、山藥及收制紅鉛末,下黑血塊數升,胸喉頓舒,面容亦轉。乃翁神之,以為竹破竹補之法也,即用桂、附二劑,於是下利,一晝夜十數行,飲食難入,神識不清。診之,脾脈大而浮,腎脈小而亂,肺脈沉而伏。
命疏方並問何症?曰:此症患在亡陰,反用峻藥之劑,行期在立冬後三日,以今許之,不過信宿,無以方為也。經云:暴病非陽,久病非陰,則數年失血,其為陽盛陰虛無疑。況食減而血不生,漸至肌削,而血日槁,虛者益虛,盛者益盛,勢必陰火大熾,上炎而傷肺金,咳嗽生痰,清肅下行之令盡失。
由是腎水無母氣以生,不足以蔭養百體,肌肉瘦損,每申酉時灑淅惡寒,轉而熱至天明,微汗始退。正如夏日炎蒸,非雨不解,身中之象,明明有春夏無秋冬,治宜亟使金寒水冷,以殺其勢。乃因下利而用參、術,不知肺熱已極,止有從皮毛透出一路。今補而不宣,勢必移於大腸,傳為腸澼矣。
至飲紅鉛下黑血者,蓋陽分之血,隨清氣行者久已嘔出,其陰分之血,隨濁氣行至胸中,為膜原所蔽,久瘀膈間者,得經水陰分下出之血,引之而走下竅,聲應氣求之妙也。久積暫寬,面色稍轉,言笑稍適者,得其下之之力,非得其補之力也。乃平日預蓄此藥,必為方士所惑,見為真陽大藥,遂放膽加用桂、附,致盡劫其陰,惜此時未得止之之劑。
今則兩尺脈亂,火燔而泉竭,脾胃脈浮,下多陰亡,陽無所附,肺脈沉伏,金氣縮斂不行,神識不清,魄已先喪矣,寧可挽回哉。
張景岳治倪孝廉,年逾四旬,素以思慮傷脾,時有嘔吐之症,過勞即發,服理陰煎、溫胃飲之屬即愈。近於暑末時,因連日交際,致勞心脾,遂上為吐血,下為瀉血,俱大如手片,或紫或紅,其多可畏。醫謂因勞而火起心脾,兼之暑令,二火相濟,所以致此,乃與犀角、地黃、童便、知母之屬兩劑,其吐愈甚,脈益緊數,困憊垂危。乃云:脈症俱逆,不可為也。
診之,則形勢俱劇,用人參、熟地、乾薑、甘草四味,大劑與之。初服如舊,次服覺嘔吐稍止,脈亦略有生意,再加炮薑、附子各二錢,人參、熟地各一兩,白朮四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二錢。黃昏與服,竟得大睡,覺而血嘔皆止,遂以溫補調理,旬日復健。如此脈症,由勞倦傷脾,而氣虛不能攝血,時當火令,而症非火也,誤用寒涼,脾敗而死矣。後有史姓等數人,皆同此症,悉以六味回陽飲活之。
(葉天士曰;嘔吐之症,不講參、術同用,而用熟地、乾薑,豈能見效?又曰:幸加白朮,凡嘔吐乃脾胃之病,不用白朮、茯苓、廣皮,而以歸、地為治,其見效亦偶然耳。又曰:勞傷脾胃而吐血,寒涼固不可用,熱藥亦不宜用,恐其助火咳嗽也。惟歸脾、四君、六君加減治之,最為萬妥。
白話文:
吐血
劉姓男子,患吐血症,每年發病二三次,病情逐漸加重,出血量增多,伴有咳嗽、發熱、食慾減退、消瘦等症狀。夏秋季節,又出現寒熱交替,如同瘧疾,每夜持續到天明,微微出汗後才緩解。後來寒熱症狀減輕,轉而腹瀉,服用人參、白術後,胸膈感到悶塞,喉嚨聲音嘶啞。服用茯苓、山藥以及制過的紅鉛末後,排出大量黑色血塊,胸膈和喉嚨頓時舒暢,面色也好了起來。他父親驚奇地認為這是用竹子修補竹子的方法(比喻以毒攻毒)。於是又用桂枝、附子治療,結果腹瀉加重,一天拉十幾次,吃不下東西,神志不清。診斷發現,脾脈洪大而浮,腎脈細小而紊亂,肺脈沉陷。
詢問病情,我判斷此症是陰虛火旺,卻使用了峻烈的藥物,病發時間是立冬後三日,現在用藥已經晚了,恐怕難以治癒。經書上說:暴病不是陽盛,久病不是陰虛,但他吐血多年,肯定是陽盛陰虛。況且食慾減退,血液不能生成,日漸消瘦,虛弱更虛弱,強盛更強盛,勢必陰火熾盛,上炎傷及肺金,導致咳嗽、痰多,清肅下降的功能完全喪失。
因此腎水缺乏母氣的滋生,不足以濡養全身,肌肉消瘦,每到下午四五點鐘就發冷,然後轉為發熱,一直持續到天明,微微出汗後才退熱。如同夏日酷暑,必須下雨才能解暑一樣,他的身體狀況,明顯是春夏季節的表現,缺乏秋冬的調和。治療應該迅速使用寒涼收斂之品,以抑制病情發展。但他腹瀉後服用人參、白術,卻不知道肺熱已經極度嚴重,只有通過皮膚毛孔宣洩才能緩解。現在補而不瀉,病情必然轉移到大腸,導致腸癰。
服用紅鉛排出黑色血塊,那是陽分之血,隨著清氣長期嘔出;而陰分之血,隨著濁氣停留在胸中,被膜原阻隔,長期瘀積在胸膈之間,由於經水陰分排出血液,將其引導到下焦排出,這是聲應氣求的妙法。病情暫時緩解,面色稍好,能說能笑,這是由於排出了瘀血,而不是因為補益。他事先準備了紅鉛,一定是受到了方士的迷惑,認為是溫陽的良藥,於是膽大地使用桂枝、附子,結果耗盡了陰氣。可惜當時沒有及時阻止。
現在寸口脈紊亂,陰精耗竭,脾胃脈浮腫,陰液大量虧損,陽氣無處依附,肺脈沉陷,金氣收斂不能運行,神志不清,神魂已先喪失,還能挽回嗎?
張景岳治療倪孝廉,年過四十,素來因思慮過度傷及脾胃,時常嘔吐,過度勞累就會發作,服用理陰煎、溫胃飲等方劑就痊癒。最近暑氣將盡之時,由於連日應酬,勞累傷及心脾,結果嘔血、瀉血,血塊如手掌大小,有紫有紅,血量驚人。醫生認為是勞累導致心脾之火,加上暑熱,兩火交熾,所以導致吐血,於是給他服用犀角、生地黃、童尿、知母等藥物兩劑,結果嘔血加重,脈象更加緊數,病人非常虛弱,危在旦夕。醫生說:脈症都逆了,無法治療。
我診斷後發現,病情十分危急,於是用人參、熟地黃、乾薑、甘草四味藥,用大劑量給他服用。第一次服用後與以前一樣,第二次服用後,嘔吐稍微停止,脈象也略有好轉,於是再次加服炮薑、附子各二錢,人參、熟地黃各一兩,白術四錢,炙甘草一錢,茯苓二錢。傍晚服用後,竟然睡著了,醒來後嘔血都停止了,於是用溫補的方法調理,十天後就恢復健康。這種脈症,是由於勞累傷及脾胃,氣虛不能攝血,正值暑熱季節,但病情並非火熱,誤用寒涼藥物,脾胃受損就會死亡。後來有幾個姓史的人也患有同樣的疾病,都用六味回陽飲救活了他們。
(葉天士說:嘔吐的症狀,不論人參、白術同用,而用熟地黃、乾薑,怎麼能見效呢?又說:幸虧加了白術,凡是嘔吐都是脾胃的疾病,不用白術、茯苓、廣皮,而用熟地黃、阿膠治療,其見效也是偶然的。又說:勞累傷及脾胃而吐血,寒涼藥固然不能使用,溫熱藥也不宜使用,恐怕會助長火熱而咳嗽。只有用歸脾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才是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