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15)
卷十一 (15)
1. 虛損
杜勞方,專治骨蒸勞熱,羸弱神疲,腰脊痠痛,四肢痿軟,遺精吐血,咳嗽吐痰,一切陰虛火動之症。輕者,二三料全愈;重者,四五料除根。若先天不足之人,不論男女,未病先服,漸可強壯。以其性味中和,久任亦無偏勝之弊,勿以平淡而忽之。枇杷葉五十六片,刷去毛,鮮者尤良,去皮切片,大棗八兩,熟後去皮,煉白蜜一兩,便燥多加,溏瀉勿用。
先將枇杷葉放砂鍋內,煎透去渣,絹取清汁,後將果蜜同拌入鍋鋪平,取枇杷葉汁浸之,煮半炷香,翻轉再煮半炷香,收器內,每日隨意溫熱連汁食。咳嗽多痰,加川貝母末一兩,起時加入,一二滾即收。吐血加藕汁同煮。
虛勞欲火:甘梨汁,胡桃肉研,各一斤,芽茶五兩,生地、當歸末各六錢,熬至滴水成珠,入雞子清一枚,收瓷內封好,冷水浸去火毒,每服一匙。
《慎柔五書》曰:損病六脈俱數,聲啞口中生瘡,晝夜發熱無間。經云:數則脾氣虛。此真陰虛也,用四君加黃耆、山藥、蓮肉、白芍、五味子、麥冬,去頭煎不服,服第二三煎,此養脾虛之法也。服十餘日,發熱退,口瘡漸好。方用丸劑,如參苓白朮散,亦去頭煎,曬乾為末,陳米鍋焦,打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三錢,或上午一錢,白滾湯下。蓋煎去頭煎,則燥氣皆去,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此師相授受之語,無輕忽焉。
黃錦芳治一女,患虛勞症,脈雖數而不甚,是尚可治。但飽不思飲食,痰涎甚多。索前醫單視之,用白朮、地黃,以補脾清火;廣、半、附子,以除痰固虛。意頗周密,但病多水壅,白朮之滯,地黃之濕,皆所不宜。改用香、砂、橘、半以疏其脾,飲食漸加。至三劑,微見陰火起,隨用龜板、阿膠潛伏之味,而火漸息,食漸加,痰漸少。
以後隨病增減,總以疏脾滯為要,遂愈。此乃陽傷六七,陰傷二三,勞在將成未成之際,故尚可治。若再用白朮、地黃,必不救矣。凡虛勞症,脾肺俱損者,即為難治。脾喜燥而惡濕,肺苦燥而喜潤,飲食不進,宜用香、砂,則於肺燥不宜;咳血吐血,宜用膠、地,則於脾濕不宜。惟燥熱甚而能食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缺也。
倘虛極不食而瀉多,雖咳嗽不寧,亦必以補脾為急,而滑潤之品,不可輕投。蓋脾有生肺之能,肺無補脾之力,故補脾之藥,尤要於補肺也。至於脾腎俱傷者,尤難措手。方欲以甘寒補腎,而食少不化,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而陰氣耗竭,又恐愈損其水。兩者並衡,而卒以健脾為急者,以脾上交於心,下交於腎也。
要知,滋腎之中,扶以砂仁、沉香,壯脾之中,參以牛膝、菟絲、龜板,隨時活法以治之,庶幾有濟。葛可久曰:勞症施治宜早,若至脾敗不食,則萬無一生。故治勞須於平時力救脾胃為佳。尤在涇曰:風勞骨蒸,久而咳嗽吐血,脈來弦數者,柴胡梅連散主之。蓋邪氣久積於表裡之間而不退,非可一汗而去者,故用柴胡之辛散,必兼烏梅之酸收。
白話文:
虛損
杜勞方專治骨蒸勞熱、體弱乏力、腰痠背痛、四肢無力、遺精吐血、咳嗽痰多等陰虛火旺的症狀。病情輕微者,服用二三劑就能痊癒;病情嚴重者,服用四五劑就能根治。先天不足的人,不論男女,都可以預防性服用,漸漸就能強身健體。此方藥性平和,長期服用也不會產生副作用,不要因為它平淡而輕忽。方中藥材包括枇杷葉五十六片(去毛,新鮮的更好,去皮切片)、大棗八兩(煮熟去皮)、煉製白蜜一兩(便秘者可多加,腹瀉者忌用)。
先將枇杷葉煎煮至汁液滲出,過濾取汁,再將白蜜拌入鍋中鋪平,用枇杷葉汁浸泡,煮半柱香時間,翻面再煮半柱香時間,盛出備用。每日溫熱後連汁食用。若咳嗽痰多,可在起鍋前加入川貝母末一兩,煮一二滾即可;若吐血,則加入藕汁同煮。
治療虛勞欲火:取甘梨汁、胡桃肉研末各一斤,芽茶五兩,生地黃、當歸末各六錢,熬煮至湯汁濃稠如珠,加入雞蛋清一枚,盛入瓷器密封,冷水浸泡去除火毒,每次服用一匙。
《慎柔五書》記載:損病的脈象皆為脈數,聲音嘶啞,口中生瘡,晝夜發熱。經書記載:脈數則脾氣虛弱。這是真陰虛的表現,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耆、山藥、蓮子、白芍、五味子、麥冬,煎藥時取第二、三煎服用,這是滋養脾胃虛弱的方法。服用十餘日後,發熱退去,口瘡逐漸痊癒。也可製成丸劑,如參苓白朮散,同樣取第二、三煎,曬乾研末,用焦米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服用。
每次服用三錢,或上午服用一錢,用滾水送服。之所以煎藥時取第二、三煎,是因為這樣可以去除燥氣,藥味變得甘淡,甘味滋養脾陰,淡味養胃氣。這是師傳秘方,不可輕忽。
黃錦芳曾治療一位患有虛勞的女子,脈象雖數但不太明顯,病情尚可治療。但病人飽後不想吃東西,痰涎很多。查看之前的醫方,是用白朮、地黃補脾清火;廣木香、半夏、附子除痰固虛。思路很周密,但病人多屬水腫,白朮易滯,地黃易生濕,都不太適合。於是改用香附、砂仁、橘皮、半夏疏理脾胃,病人的食慾漸漸好轉。服用三劑後,略見陰火上升,於是改用龜板、阿膠等藥物,陰火漸熄,食慾漸增,痰也漸少。
之後根據病情增減藥物,但總以疏通脾胃為重點,最終痊癒。這是因為患者陽氣受損六七成,陰氣受損二三成,勞損尚在將成未成之際,所以尚可治療。如果繼續用白朮、地黃,則必難救治。凡虛勞脾肺俱損者,治療都很困難。脾喜燥惡濕,肺喜潤惡燥,飲食不進,宜用香附、砂仁,但肺燥者不宜;咳血吐血,宜用阿膠、地黃,但脾濕者不宜。只有燥熱嚴重且能進食不腹瀉者,潤肺應為急務,但補脾藥物也絕不可少。
如果虛弱到極點而不進食且腹瀉較多,即使咳嗽不止,也必須以補脾為急務,而滑利之品,不可輕用。因為脾有生肺之能,而肺無補脾之力,所以補脾藥比補肺藥更為重要。至於脾腎俱傷者,更難治療。想用甘寒之物補腎,但食少難化,又恐不利於脾;想用辛溫之物健脾,但陰氣已耗竭,又恐更傷腎水。兩者權衡,最終還是以健脾為急務,因為脾與心腎相通。
總之,滋補腎陰時,應佐以砂仁、沉香;健脾時,應佐以牛膝、菟絲子、龜板,隨時調整治療方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葛可久說:勞症治療宜早,如果脾胃敗壞到不吃東西的地步,則萬無一生的希望。所以治療勞損,應在平時就努力調理脾胃。尤在涇說:風勞骨蒸,日久出現咳嗽吐血,脈象弦數者,可用柴胡桂枝湯主治。因為邪氣久積於表裡而不退,不能單靠發汗去除,所以用柴胡的辛散,必須兼用烏梅的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