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4)

1. 虛損

人生於陽,根於陰,陰氣虧則陽自勝,上氣為之喘促,咳吐痰沫,發熱面紅,無不相因而生。故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減得一分上升之火,易為收拾。何今日之醫,動以引火歸經為談,不可概用止血之味。

甚至有吐之為美,壅反為害之說,遂令遷延時日,陰虛陽旺,煎熬不止,至於不救,果誰之咎乎?引經而緩時日,冀復元神,有形之血,豈能使之即生?而無偶之陽,何法使之即降?此先生所以急於止血之大旨也。

雄按:諸藥燒灰,皆能止血,故以十灰名方。但止澀之品,棕櫚一味,余皆清熱行滯破瘀之器,難保止血而無兜澀留瘀之弊。雄每用之,並無後患,何可視為劫劑乎?

太平丸,治久咳嗽,肺痿肺癰。天冬、麥冬、知母、貝母、款冬花各二兩,杏仁、當歸、熟生地、黃連各二兩五錢,蒲黃、京墨、桔梗、薄荷各一兩。上十四味,研細末和勻,以白蜜四兩,於銀石器中煉熟,再入阿膠二兩五錢,俟烊後,下諸藥末攪勻,再入麝香少許,熬三五沸,即彈丸子大。食後細嚼一丸,薄荷湯緩化下。

臨臥噙此丸仰臥,使藥氣入肺竅,則肺清嗽止。凡咳嗽服此,七日即痊。

潤肺膏,治久嗽,肺燥,肺痿。羊肺一具、杏仁淨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錢,白蜜二兩。上將羊肺洗淨,次將五味入水攪黏,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周揚俊云:血去則燥,燥則火旺肺枯,欲從腎滋水,而不先滋水之母,有是理乎?然肺為多氣少血之臟,故一切血藥,概不欲用。以羊肺為主,諸味之潤者佐之,人所易能也。

若以真粉之甘涼,不獨清金,且以培土,人所未知也,此治上損之主劑也。肺熱葉焦之痿,飲不解渴之上消,並可仿為此法,可為治損聖手,故葉氏治吐血諸證皆宗之。奈後人多從《醫貫》入手,不分上損下損,惟六味、八味等方而已,宜其無效也。

燮理十全膏,平補陰陽,調劑氣血。人參、炙耆各三兩,白朮六兩,熟地八兩,當歸、白芍、川芎各二兩,炙草一兩,熬膏將成,入龜鹿膠四兩,收之窨內,去火氣,每開水調服數錢。此薛一瓢方也,其方論云:古人治無形之勞怠,必培以甘溫,人參為君,白朮為臣,黃耆為佐,甘草為使。有形之勞倦,必助以辛溫,歸、芎是也;資以酸甘,芍、地是也。

故以八味為首旨,而拘𤚩以肉之,特如鹿之勤,能通腎脈,龜之淨,能通任脈。此二膠者,各稟一德,草木力微,賴以神其用也。陰陽兩虛者,服之無偏勝,無不及。又或陳皮、半夏以利樞機,先為主道之劑。凡培養元氣,方之宜簡而純。簡則臟腑易承,氣血亦易行,純則溫厚和平,可以補偏救弊,俾自相灌注,循環之理無端,生生不已,以合其先天所賦流行之道。若稍穿鑿,非本然之理矣。

白話文:

虛損

人體的生命活動依賴陽氣,而陽氣的根本在於陰氣。陰氣不足,則陽氣就會亢盛,表現為呼吸急促、咳嗽痰多、發熱面紅等症狀,這些都是陰虛陽亢的結果。因此,保留一部分自身的血液,就能減少陽氣的亢盛,更容易調理。現在有些醫生,動不動就用引火歸經的方法治療,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止血的藥物。

甚至有人認為吐血是好事,瘀血反而是壞事,導致疾病遷延日久,陰虛陽旺,病情不斷加重,最終危及生命,這究竟是誰的責任呢?用引經的方法來緩解病情,希望恢復元神,但是有形的血液,怎麼可能馬上再生?而沒有依附之物的亢盛陽氣,又用什麼方法才能使其迅速下降呢?這就是古人為什麼急於止血的原因。

雄氏註解:許多藥物燒成灰都能止血,所以有“十灰名方”之說。但是,那些止血澀腸的藥物中,只有棕櫚一種,其餘都是清熱、行滯、破瘀的藥物,很難保證止血而不造成澀腸留瘀的弊端。我平時使用這些藥物,從未出現過後遺症,怎麼能把它們視為傷人的猛藥呢?

太平丸,用於治療久咳、肺痿、肺癰。組成:天冬、麥冬、知母、貝母、款冬花各二兩,杏仁、當歸、熟地黃、黃連各二兩五錢,蒲黃、墨旱蓮、桔梗、薄荷各一兩。將以上十四味藥研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白蜜四兩在銀器或石器中煉製成膏,再加入阿膠二兩五錢,熔化後,加入藥末攪拌均勻,最後加入少量麝香,熬製三五沸,製成彈丸大小。飯後細嚼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睡前含服此丸仰臥,使藥氣進入肺部,則肺部清爽,咳嗽停止。凡是咳嗽服用此藥,七天即可痊癒。

潤肺膏,用於治療久咳、肺燥、肺痿。組成:羊肺一個,杏仁研末、柿霜、酥油、澱粉各一錢,白蜜二兩。將羊肺洗淨,然後將杏仁末、柿霜、酥油、澱粉和白蜜一起攪拌成糊狀,灌入羊肺中,加水煮熟,像平常一樣食用。周揚俊說:出血後會導致乾燥,乾燥則火旺肺枯,應該從滋養腎水入手,而不先滋養腎水的根本——陰精,這樣合理嗎?因為肺是氣多血少的臟器,所以各種活血藥物,都不宜使用。以羊肺為主藥,輔以其他滋潤的藥物,人們很容易做到。

用澱粉的甘涼之性,不僅能清肺熱,還能滋補脾土,這是人們所不知道的,這是治療肺陰虧損的主藥。對於肺熱葉焦引起的肺痿、飲水不解渴的上消症,都可以仿照此法治療,堪稱治療陰虛損傷的聖手,因此葉氏治療吐血等症都以此為宗旨。可惜後人多從《醫貫》入手,不分上焦虛損下焦虛損,只用六味、八味等方劑,所以療效不佳。

燮理十全膏,平補陰陽,調和氣血。組成:人參、黃耆各三兩,白朮六兩,熟地黃八兩,當歸、白芍、川芎各二兩,甘草一兩。熬膏將成時,加入龜鹿膠四兩,收好放置陰涼處,去除火氣,每次用開水調服數錢。這是薛一瓢的方劑,其方論說:古人治療無形的勞累,必須用甘溫藥物滋補,人參為主藥,白朮為臣藥,黃耆為佐藥,甘草為使藥。治療有形的勞累,必須用辛溫藥物助陽,當歸、川芎是也;用酸甘藥物滋陰,白芍、熟地是也。

所以用八味藥為主,再加入龜鹿二膠,就像鹿的勤勞能通腎脈,龜的純淨能通任脈一樣。這兩種膠,各有其效用,草藥的藥力微弱,依靠它們才能增強藥效。陰陽兩虛的人,服用此藥不會有偏勝或不足。有時再加入陳皮、半夏以利氣化,為主藥開路。凡是培補元氣的方劑,都應該簡潔而純粹。簡潔,則臟腑容易吸收,氣血也容易運行;純粹,則溫和平和,可以補益不足,使陰陽互相滋養,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符合先天之氣的運行規律。如果稍微牽強附會,就不是事物本身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