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3)

1. 虛損

來天培治周殿先室,年近古稀,每病胸中痞塞背寒,或時氣逆嘔吐,有塊在胸下,飲食不思,數日稍痊。或用山梔、黃連、木香、香附、吳萸等藥,勿效。診之,六脈浮細而軟。曰:此肝腎氣虛上逆之症,宜滋肝益腎,養血扶脾,引火歸源之劑。用牛膝、澤瀉、歸、芍、枸杞、茯苓、山藥、萸肉、沉香、肉桂,二劑諸症霍然。後復作,服此即痊。

有士人觀書忘食,有紫衣人立前曰:公不久思,思則我死矣。問其何人。曰:我穀神也。於是絕思,而食如故。(《醫說續編》。)

吳橋治方生,年二十五,內而早起,枵腹而服勞,無何而發熱頭痛。醫以為內熱,乃用清涼。三日,汗流昏憒欲絕。橋診六脈,皆不應指,甚則微若蛛絲,語其父曰:郎君甚危,此虛脫也,急宜重劑溫補,即稍緩無及矣。父惟唯唯,一劑而愈,近日乃大安。(《太函集》。)

方勉孝丁年病孱,面生赤,食與肌遞減矣,即內即遺皆不害。或病作,日三四,溺亦如常。第多一行,則自項領以上,凡在頭顱面目髮膚,忽若崩頹,昏眩不支,嗒焉欲喪。遞進補劑,久而無功也。橋診之,心腎微數無力,曰:病得之既內而臨小溲,忽受驚恐,法當分治。病者俯首唯唯,於是早劑補腎,晚劑補心,旬月而愈。(同上。)

瓊玉膏,治虛勞乾咳。生地自然汁四斤,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人參六兩。(癯仙加沉香、血珀各一錢五分。)上以地黃汁同蜜煎沸,用絹濾過,將參為細末,入煎汁和勻,以瓷瓶用綿十數層,加箬葉封好,入砂鍋內,以長流水浸沒瓶頸,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紙封扎口,以蠟封固,懸井中一日取出,仍煮半日,湯調服。徐靈胎曰:此為血症第一方。

乾生地四兩浸透,可取自然汁一兩,若淅地則十斤,只取自然汁一斤,須三十斤方可配諸藥,故修之方,必隨時地交通也。

集靈膏,西洋參,刮去皮,飯上蒸,曬乾九次,杞子、懷牛膝酒蒸、天冬、麥冬、懷地、仙靈脾等分熬膏,白湯或溫酒調服。此方始見於《廣筆記》,無仙靈脾,云出內府。又於《治法匯》並無牛膝,方後注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朮,且云治一切氣血虛,身熱咳嗽者,皆獲效。凡少年但覺氣弱倦怠,津液短少,虛火上炎,正合服之,免成勞病。

《理虛元鑑》治咳嗽,去參、膝,加杞子、甘、桔、元參,峻補肝腎之陰,實無出此之上者。

十灰散,治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根、梔子、川大黃、丹皮、棕櫚皮等分,燒灰存性,研極細末,以紙包,置泥地上一夕出火毒。每服五錢,藕汁或萊菔汁,或京墨汁半碗調服。周楊俊云:治吐血者,首推葛氏。而先以此方止血,明明劫劑,毫無顧忌,細玩始知先生意之到,理之深也。

白話文:

虛損

古代醫家治療虛損的案例與藥方彙集:

一位七十歲的周姓老人,經常胸悶背寒,偶爾氣逆嘔吐,胸下有塊狀物,食慾不振,數日後稍有好轉。曾服用山梔、黃連、木香、香附、吳萸等藥物,但無效。脈診結果為脈象浮細而軟。醫生診斷為肝腎氣虛上逆,宜滋補肝腎,養血益脾,引火歸源。處方為牛膝、澤瀉、當歸、白芍、枸杞子、茯苓、山藥、萸肉、沉香、肉桂。服用兩劑後,諸症皆消。病情復發後,再次服用此方即痊癒。

一位讀書人因專注讀書而忘記飲食,一位穿紫色衣服的人出現並說:“你若再不思飲食,我就死了。”讀書人詢問其身份,對方回答是穀神。讀書人於是停止過度用腦,恢復正常飲食。

一位二十五歲的方姓男子,因早起空腹勞作,出現發熱頭痛。醫生誤診為內熱,使用清熱涼血藥物治療,三日後,患者汗出如注,神志不清,幾近昏迷。吳橋醫生診脈後發現脈象極弱,幾乎摸不到,判斷為虛脫,需立即溫補。其父遵從醫囑,一劑藥後病情好轉,不久痊癒。

一位名叫方勉孝的年輕人,體弱多病,面容潮紅,體重和肌肉都日漸消瘦,但大小便正常。偶爾發病,一日三四次,排尿也正常,但只要小便次數增多,頭面髮膚便會感到如同崩塌般,昏眩無力,幾乎要暈倒。服用多種補益藥物,長期無效。吳橋診脈後發現心腎脈象微弱無力,診斷為因長期體虛加上小便次數突然增多,又受驚恐所致,需分治心腎。於是,醫生給他開了早晚兩劑藥方,分別補腎和補心,一個月後痊癒。

瓊玉膏,主治虛勞乾咳。藥方:生地黃汁四斤,白茯苓十二兩,白蜜二斤,人參六兩(癯仙加沉香、血珀各一錢五分)。將生地黃汁與蜂蜜一同煎沸,過濾,將人參磨成細末,加入煎好的汁液中攪勻,盛入瓷瓶,用多層棉布和箬葉封好,放入砂鍋中,以長流水浸沒瓶頸,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用紙封好扎口,再用蠟封固,懸掛在井中一日後取出,再煮半日,調服。徐靈胎稱其為治療血虛的第一方。

註:取生地黃汁需注意,鮮生地黃四兩可取汁一兩,若用曬乾的生地黃,則需十斤才能取一斤汁,因此配藥時需考慮各地區的藥材狀況。

集靈膏,藥方:西洋參(刮皮,飯上蒸,曬乾九次)、枸杞子(酒蒸)、天冬、麥冬、懷山藥、仙靈脾(各等分)熬膏,白湯或溫酒調服。此方最初見於《廣筆記》,未記載仙靈脾,稱其出自內府。又於《治法匯》中未見牛膝,方後註釋:血虛者加當歸,脾虛者加白朮。此方可治療一切氣血虛弱,伴有身熱咳嗽者,效果顯著。凡少年人感覺氣虛乏力,津液不足,虛火上炎,都適合服用,以預防發展成勞病。

《理虛元鑑》中治療咳嗽的方劑,去除了人參和牛膝,加了枸杞子、甘草、桔梗、元參,加強了補益肝腎陰的功效,堪稱上品。

十灰散,主治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血。藥方: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根、梔子、川大黃、丹皮、棕櫚皮等分,燒成灰,研成細末,用紙包好,放在泥地上過夜去除火毒。每次服用五錢,用藕汁或蘿蔔汁,或京墨汁半碗調服。周楊俊評價道:治療吐血,首推葛洪的方劑。但先用此方止血,明顯是峻猛之劑,毫不顧忌,細細玩味才能理解其精妙的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