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9)

1. 虛損

胡念庵治一中年婦,夜熱咳嗽,本小疾耳。為張、李二醫合用滋陰退熱藥(應是苦寒之劑。)月餘,致面青脈急,喘促吐血嘔沫,日數升,飲食不進,二醫束手,覆而不治。胡為重用參、附十餘劑而安。此非其本原受虧,乃誤藥所致,故易收功也。(《醫林指月》。)

立齋治一儒者,每春夏口乾發熱,勞則頭痛。服清涼化痰藥,瀉喘煩躁。用香薷飲,神思昏憒,脈大而虛。此因閉藏之際,(冬月。)不遠幃幙為患,名曰注夏。(凡稟賦薄弱,即小兒亦多此病。)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五味、麥冬、炮姜,一劑脈益甚。仍用前藥,加肉桂五分,服之即蘇。更用六味丸而痊。

司空何燕泉,小便赤短,體倦食少,缺盆作痛。此脾肺虛弱,不能生腎水,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六味丸,加五味而安。

庶吉士黃伯鄰,發熱吐痰,口乾體倦,自服補中益氣湯不應。薛謂此金水俱虛之症,兼服地黃丸而愈。後背患一癤,煩痛寒熱,彼嘗偕視郭主政背疽,郭不經意,決其殞於金旺之日。果然。已而郭氏妻孥感其毒,皆患惡瘡,黃所患與郭同,心甚恐。曰:此小瘡也,憎寒等症,皆陰虛舊症,果是瘡毒,亦當補氣血。

乃以地黃丸料煎與服之,即睡良久,各症頓退。自後常有頭面耳目口舌作痛,或吐痰眩暈,服四物、黃連、黃柏愈。

少司空何瀟川,足熱口乾,吐痰頭暈,服四物、黃連、黃柏,飲食即減,痰熱益甚。用十全大補加麥冬、五味、山藥、山茱萸而愈。

薛甥凌雲霄,年十五,壬寅夏,見其面赤唇燥,形體消瘦,曰:子病將進矣。癸卯冬,復見之。曰:子病愈深矣。至甲辰夏,胃經部分有青色,此木乘土也,始求治。先以六君加柴胡、白芍、山梔、蕪荑、炒黑連,數劑,及四味肥兒、六味地黃二丸,及參、苓、白朮、歸、芍、山梔、麥冬、五味、炙草,三十餘劑,肝火漸退。更加柴胡、膽草二十餘劑,乃去芍加肉桂,三十餘劑,及加減八味丸,元氣漸次而復。

一儒者因屢婚,腳腿軟痛,面黑食減,惡寒足腫,小腹脹痛,上氣痰喘。此少陰虧損,陽氣虛寒之症,用八味丸料煎服,諸症頓除。又服丸劑半載,元氣漸充,形體如故。

一男子年逾二十,早於斫喪,夢遺精滑,睡中盜汗,唾痰見血,足熱痿軟,服黃柏、知母之類。曰:此陽虛而陰弱也,當滋其化源。不信,恪服之,前症益甚,其頭漸大,囟門漸開,視物皆大,吐痰喊叫。乃如法調補,諸症漸退,頭囟漸斂而安。

一儒者口乾發熱,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夢遺,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劑兼服月餘,諸症悉愈。

朱丹溪治王,二十四,大發熱,脅痛,咳嗽紅痰,口渴,大便秘,倦怠,脈稍數而虛。詢之,發熱曾飲水一碗。病因飲水不節,或積病發,又飲冷水,傷胃成虛,傷肺成痰。白朮一錢半,人參、陳皮、川芎各一錢,白芍、黃芩、桔梗、炙草各五分,作二帖,煎取八分,入竹瀝二分,再煎沸,熱飲,下龍薈丸二十丸,如嗽三十丸。

白話文:

虛損

一位中年婦女夜間發熱咳嗽,原本只是小病。卻被張、李兩位醫生合用滋陰退熱的苦寒藥物治療一個多月,結果導致她面色青白、脈搏急促、呼吸困難、吐血嘔吐,病情日益加重,飲食也無法進食,兩位醫生束手無策,放棄治療。胡醫生則大量使用人參、附子十幾付藥方,很快就治好了她。這並非她本身體質虧損,而是誤用藥物所致,所以很容易見效。

一位儒生,每年春夏季節都口乾舌燥、發熱,勞累則頭痛。服用清涼化痰的藥物後,反而瀉下、喘息、煩躁不安。服用香薷飲後,精神昏沉,脈象雖大卻虛弱。這是因為在冬季閉藏的季節裡,沒有好好保暖而生病,稱為「注夏」。(體質虛弱的人,即使是小孩子也容易患此病。) 胡醫生用補中益氣湯去掉了升麻、柴胡,加入五味子、麥冬、炮薑,一劑藥後脈象就改善很多。繼續服用此方,並加入肉桂少許,患者立刻好轉。之後再服用六味地黃丸痊癒。

司空何燕泉,小便赤少、身體倦怠、食慾不振、鎖骨疼痛。這是脾肺虛弱,不能滋養腎水,應該滋補化源,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並加入五味子,病情得到好轉。

庶吉士黃伯鄰,發熱、吐痰、口乾、倦怠,自己服用補中益氣湯無效。薛醫生認為這是肺腎俱虛的症狀,於是讓他服用地黃丸,病就好了。後來背上長了一個癰疽,煩痛、寒熱交加,他曾經和郭主政一起看過郭主政的背疽,郭主政沒有在意,結果在金旺之日(寅日)去世。果然如此。之後郭氏家人受到感染,都患上了惡瘡,黃伯鄰的病和郭主政一樣,非常害怕。薛醫生說:這只是小瘡,憎寒等症狀都是陰虛舊症,即使是瘡毒,也應該補益氣血。

於是用地黃丸的藥材煎煮給他服用,他很快就睡著了,各種症狀都減輕了。此後經常頭面耳目口舌疼痛,或吐痰眩暈,服用四物湯、黃連、黃柏後痊癒。

少司空何瀟川,腳心發熱、口乾、吐痰、頭暈,服用四物湯、黃連、黃柏後,食慾反而減少,痰熱更加嚴重。於是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入麥冬、五味子、山藥、山茱萸後痊癒。

薛醫生的外甥凌雲霄,十五歲,壬寅年夏天,面色紅赤、嘴唇乾燥、身體消瘦,薛醫生說:這孩子的病要加重了。癸卯年冬天,薛醫生再次見到他,說:這孩子的病情更嚴重了。到了甲辰年夏天,胃經部位出現青色,這是木克土的象徵,才開始治療。先用六君子湯,加入柴胡、白芍、山梔子、蕪荑、炒黑黃連等幾付藥,以及四味湯、六味地黃丸,以及人參、茯苓、白朮、當歸、白芍、山梔子、麥冬、五味子、炙甘草等三十多付藥,肝火逐漸減退。又加柴胡、膽草二十多付,然後去掉白芍,加入肉桂三十多付,以及加減八味丸,元氣逐漸恢復。

一位儒生因為多次結婚,導致腿腳軟弱疼痛,面色黑黃,食慾減退,惡寒、腳腫、小腹脹痛、上氣喘息。這是少陰虛損,陽氣虛寒的症狀,服用八味丸的藥材煎服,症狀馬上消失。又服用丸劑半年,元氣逐漸充實,身體恢復如初。

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房事過度,夢遺滑精,睡覺時盜汗,吐痰帶血,腳心發熱、痿軟,服用黃柏、知母等藥物。薛醫生說:這是陽虛陰弱,應該滋補化源。他不相信,堅持服用,結果之前的症狀更加嚴重,頭漸漸變大,囟門漸漸張開,看東西都變大了,吐痰喊叫。於是按照正確的方法調補,諸症漸漸減退,頭和囟門漸漸恢復正常。

一位儒生口乾舌燥、發熱、小便頻數混濁、大便乾燥、盜汗、夢遺,導致失眠,服用當歸六黃湯兩劑,盜汗頓時停止。服用六味地黃丸,二便恢復正常。服用十全大補湯,以及之前的藥物,服用一個多月,所有症狀都痊癒了。

朱丹溪治療一位二十四歲的病人,高燒、脅肋疼痛、咳嗽、咳出紅色痰液、口渴、大便秘結、倦怠,脈象稍數而虛弱。詢問之下,發熱時曾經喝了一碗水。病因是飲水不節,或者舊病復發,又喝了冷水,傷了胃導致虛弱,傷了肺導致痰咳。處方:白朮一錢半,人參、陳皮、川芎各一錢,白芍、黃芩、桔梗、炙甘草各五分,製成兩帖,煎取八分,加入竹瀝二分,再次煎沸,熱飲,並服用龍薈丸二十丸,如果咳嗽厲害就服用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