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5)

1. 虛損

耆能升托,術能固中,參能補里,附能回陽,四味共劑收功,何慮虛陷者不為振作發生也?遂愈。

胡春坊年將六旬,抱病九月餘,寒熱攻補雜進,症隨藥變,虛虛實實之間,幾莫能辨。診之,六脈洪大有力,似非陽虛也。乃時當暑月,汗出惡風,痰嗽鼻塞,飲食如故,卻精神實疲,此陰虧不能斂陽,以致陽浮陰散,清濁不分,邪火消穀,生痰不生血也。但為養陰,則陽有所依,投以六味,加鹽水煮橘紅、麥冬、五味子,不三劑而愈。

趙宦病赤如妝,不省人事,口多譫語,手足躁動,六脈洪大搏指。所服乃柴、廣、半之類,以其劑小,不能為害,不知真陰失守,虛陽上浮,神氣欲脫,補救尚虞不及,敢以清利速其死耶。以人參八錢,熟地、麥冬、丹參、白芍、茯神、遠志、牛膝、薑炭,每日二劑,不數日而愈。

高鼓峰治吳升玉,發熱多汗,便秘數日不行。醫曰:此停食傷寒也,不宜與食,待熱退始可以稀粥飲之。病勢轉甚,延治。問曰:肚中飢否?曰:飢。索其日所用藥,則芩、連、枳殼、花粉、厚朴之屬。笑曰:但吃飯,病即除矣,無庸此等藥也。病者喜甚,曰:吾本無食,醫言有食,故耐此數日飢耳。

然便秘云何?曰:致新則推陳矣。胃中久無穀氣,故前物積而不下,且子之發熱多汗,一味虛症,遂用參、術調理而愈。

立齋治州同劉禹功,素不慎起居七情,以致飲食不甘,胸膈不利。用消導順氣,肚腹痞悶,吐痰氣逆。用化痰降火,食少泄瀉,小腹作脹。用分利降火,小便澀滯,氣喘痰湧。服清氣化痰丸,小便愈滯,大便愈瀉,肚腹脹大,肚臍突出,不能寢臥。六脈微細,左寸甚虛,右手短促,此命門火衰,脾腎虛寒之危症也。

先用《金匱》加減腎氣丸料,肉桂、附各一錢二分,二劑,下瘀穢甚多。又以補中益氣送二神丸,二劑,諸症悉退五六。又用前藥數劑,並附子之類,貼腰臍及湧泉穴,六脈漸和而安。後因怒腹悶,惑於人言,服沉香化氣丸,大便下血,諸症悉至。曰:此陰絡傷也,辭不治,果段。

吳厚先治薛氏子,吐血止後,忽患心跳振衣,或時驚恐,用熟地一兩,山藥五錢,女負、山萸、枸杞各三錢,服二十餘帖,本方加元武膠為丸,症頓減。間藥一日即跳動,偶一醫用六君子,加補心鎮心之品,症復增。吳曰:此心跳,乃虛里之動也。經曰:胃之大絡名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凡患腎虛勞怯者,多見此症。腎屬水而肺主氣,氣為水母,腎虛不納,故宗氣上泄,而腎水愈竭於下。欲納氣歸元,惟補陰配陽為是耳。

琇按:凡治小兒,不論諸症,宜先揣此穴。若跳動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幼科能遵吾言,造福無涯矣。此千古未泄之秘也,診之貴之。

白話文:

虛損

一位年長者,服用升麻、黃耆(能提升元氣)、術(能固護中焦)、人參(能補益內臟)、附子(能回陽救逆),四種藥材合用,效果顯著,虛損症狀得以改善痊癒。

胡春坊先生將近六十歲,抱病逾九個月,寒熱交替,症狀隨藥物變化而改變,虛實難辨。診脈洪大有力,看似並非陽虛。正值盛夏,患者多汗怕風,痰嗽鼻塞,食慾正常,卻精神疲倦。這是陰液虧損,無法收斂陽氣,導致陽氣浮散,陰陽失衡,邪火傷及脾胃,產生痰液卻不能生血。於是採用滋陰的治療方法,使陽氣有所依託,處方六味地黃丸,加鹽水煮橘紅、麥冬、五味子,不到三劑便痊癒。

趙宦先生病情嚴重,臉色紅得像胭脂,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手足躁動不安,脈洪大有力。此前服用柴胡、廣藿香、半夏等藥,因劑量小,並未造成傷害,但卻未能認識到真陰虧損,虛陽上浮,神氣將要脫離的危急情況,差點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加速其死亡。於是處方人參、熟地黃、麥冬、丹參、白芍、茯神、遠志、牛膝、炮薑,每日兩劑,數日便痊癒。

高鼓峰醫生治療吳升玉先生,症狀為發熱多汗,便秘數日。原先的醫生診斷為停食傷寒,認為不宜進食,待退熱後才能喝稀粥。病情卻日益加重,高醫生詢問患者是否飢餓,患者回答飢餓。查看患者此前服用的藥物,發現是黃連、黃芩、枳殼、花粉、厚朴等清熱燥濕之品。高醫生指出,只要進食,疾病就會痊癒,無需服用這些藥物。患者大喜,原來他並非不想吃東西,而是因為醫生囑咐不能吃,所以才忍耐數日。

至於便秘,高醫生解釋說,新陳代謝的原理是新進的食物會推動舊食物排出。由於胃中長期缺乏食物,舊食物積聚不下,而發熱多汗,本質上是虛症,於是使用人參、黃耆調理,很快痊癒。

立齋醫生治療州同劉禹功先生,長期不注意生活起居和情緒調養,導致飲食不適,胸膈不舒。先用消導順氣的藥物,但反而出現腹部痞悶,吐痰氣逆;改用化痰降火的藥物,卻出現食慾減退,腹瀉;再用分利降火的藥物,又出現小便不利,氣喘痰多。服用清氣化痰丸後,小便更加不利,大便更加腹瀉,腹部脹大,肚臍突出,無法平臥,脈象微細,左寸脈極虛弱,右手脈短促,這是命門火衰,脾腎虛寒的危急症狀。

立齋醫生先用《金匱要略》加減腎氣丸(加肉桂、附子),兩劑後排出大量瘀血。接著用補中益氣湯合二神丸,兩劑後諸症基本消失。再服用之前的藥物以及附子等,並貼敷腰臍和湧泉穴,脈象逐漸平和。後來因為生氣導致腹部不適,又聽信他人,服用沉香化氣丸,結果大便出血,諸症復發。立齋醫生診斷為陰絡受損,拒絕繼續治療,患者不久去世。

吳厚先醫生治療薛氏之子,吐血痊癒後,突然出現心悸,衣衫顫動,有時驚恐不安。於是使用熟地黃、山藥、女貞子、山茱萸、枸杞子,服用二十多劑後,又將此方加元武膠製成丸劑,症狀明顯減輕。但偶爾服藥一天就會心悸,有一位醫生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補心安神藥物,病情反而加重。吳醫生指出,這種心悸是臟腑虛弱所致。經書記載,胃部的大絡脈名為虛里,貫通膈肌,絡於肺,從左乳房下方出來,心悸時衣衫顫動,是宗氣洩漏的表現。

凡是腎虛勞倦者,多見此症。腎屬水,肺主氣,氣是水的根本,腎虛不能攝納元氣,所以宗氣上洩,而腎水更加虧虛。要使元氣歸元,必須滋陰配陽。

作者補充:治療小兒,無論什麼疾病,都要先考慮心悸這個症狀。如果心悸嚴重,不可攻伐,因為是先天不足造成的。小兒科醫生如果能遵循我的話,造福將無窮盡。這是古往今來不曾公開的秘密,診斷此病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