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十 (30)

回本書目錄

卷十 (30)

1. 內傷

繆不可,乃陰以黃耆二錢入前藥嘗之,竟夕悶熱,目不交睫,始信不謬。固守前方,兼服噙化丸勿輟,逾月平。蓋仲父病起於哀傷過甚,更觸惱怒所致,非虛也。肺熱而實,肝火上衝,故不宜參、耆耳。

噙化丸:用薄荷葉三兩五錢,百部酒浸去心,三兩五錢,麥冬二兩,天冬二兩,蜜炙桑皮三兩,蜜炙枇杷葉三兩,貝母二兩,桔梗米泔浸蒸,一兩,炙甘草七錢,天花粉二兩,元參一兩,蜜炙五味一兩,款冬花二兩,紫菀八錢,真柿霜二兩,橘紅一兩。研末蜜丸彈子大,臨臥噙化。

立齋治一人,因勞倦耳下焮腫,惡寒發熱,頭痛作渴,右手脈大而軟,此不足症也,當服補中益氣湯。彼反用發表藥,遂致嘔吐,始悟。以六君子湯治之,更服補中益氣湯而愈。大抵內傷者,榮衛失守,皮膚間無氣以養,則不能任風寒。胃氣下陷,則陰火上衝,氣喘發熱,頭痛發渴而脈大,此乃不足之症也。

大抵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多成內傷不足之症。若誤以為外感表實而反瀉之,豈不致虛虛之禍哉!東垣曰:凡內傷為飲食勞役所傷,則右手脈大於左手;外感風寒,則左手脈大於右手。當以此辨之。

倪仲賢治林仲,因勞發熱,熱隨日出入為進退,飲食漸減。倪切之曰:此得之內傷,故陽氣不伸,陰火漸熾,溫則進,涼則退,是其徵也。投以治內傷之劑,其疾如失。(《原機啟微》。)

張意田治鍾姓人,因舉重用力,略有脅痛,數日後,發熱身疼,甚至胸脅痞硬,服大小陷胸,更劇。診之,左脈強硬而數,右脈寸尺浮而關沉滯,胸脅拒按,四肢厥逆。症似結胸,然服陷胸不應,必有他故。察其臂上筋肉微黃,咳出痰色如橘。合症與脈,知為用力太過,脅肋受傷,瘀血為患,欲發黃也,所謂瘀血類傷寒者此耳,治宜桃仁承氣湯下之。但瘀滯日久,雜用攻散,陰氣大損,當重兼養血為是。

用生地二兩,當歸八錢,丹參四錢,桃仁三錢,大黃三錢,枳實二錢,芒硝二錢,甘草八分,服後,下瘀血紫塊二次,熱退胸平。惟神氣欠清,脈氣弦軟,此傷陰絡而神虛故也,服補陰舒絡之劑而愈。(治實症兼顧其虛,極其周到。)

沈明生治徐來一,外有下帷之勞,內忘衽席之戒,偶於夏月,縱啖生冷,致患脹滿不食,腹中漉漉有聲,且復喜嘔,水道秘澀,凡疏解清涼之劑,遍嘗罔效。診之,即主溫補,而座間競持他說。

乃索筆書云:積滯雖令中滿,獨不思中氣不足,則腹為之善脹,腸為之善鳴乎?諸逆衝上,雖多屬火,獨不思胃寒不化,亦令人吐乎?小便黃赤,雖為內熱之徵,獨不思氣不施化,溺因色變乎?總之,症在疑似,惟憑切脈。今脈來沉弱,右關更微,兼之喜暖畏涼,其為虛寒症明矣。

白話文:

內傷

某人(繆不可)用黃耆嘗試治療,結果整夜悶熱難眠,才相信之前的診斷沒錯。於是堅持原來的治療方法,同時服用噙化丸,一個多月後病就好了。原來這位仲父的病是因過度哀傷,又觸怒動氣所致,並非虛症。他的肺熱而實,肝火上衝,所以不適合服用人參和黃耆。

噙化丸的配方:薄荷葉三兩五錢、百部(酒浸去心)三兩五錢、麥冬二兩、天冬二兩、蜜炙桑皮三兩、蜜炙枇杷葉三兩、貝母二兩、桔梗(米泔浸蒸)一兩、炙甘草七錢、天花粉二兩、元參一兩、蜜炙五味子一兩、款冬花二兩、紫菀八錢、真柿霜二兩、橘紅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藥,睡前含化。

立齋醫生治療一位因勞累導致耳下腫脹、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右手脈大而軟的病人。這屬於不足之症,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但病人卻使用了發散的藥物,導致嘔吐,才明白過來。於是改用六君子湯治療,之後再服用補中益氣湯,病就好了。總而言之,內傷患者由於榮衛失守,皮膚之間缺乏氣血滋養,因此無法抵禦風寒。胃氣下陷,則陰火上衝,出現氣喘發熱、頭痛口渴、脈大等症狀,這都是不足之症。

大多數飲食不節、勞累過度的患者都會造成內傷不足的病症。如果誤認為是外感表實而使用瀉下藥物,豈不是會導致虛上加虛的嚴重後果!東垣先生說:凡因飲食勞累所致的內傷,右手脈會比左手脈大;而外感風寒,則左手脈會比右手脈大。應該以此來辨別。

倪仲賢醫生治療林仲,因勞累發熱,熱象隨著時間變化而增減,食慾也逐漸下降。倪醫生診斷這是內傷,陽氣不能伸展,陰火逐漸旺盛,溫暖則病情好轉,涼則病情減退,這是其特徵。於是用治療內傷的藥物,病情很快好轉。

張意田醫生治療一位鍾姓病人,因舉重用力導致脅肋疼痛,幾天後發熱全身疼痛,甚至胸脅痞硬。服用大小陷胸湯後病情加重。診脈發現,左脈強硬而數,右脈寸口浮而關沉滯,胸脅拒按,四肢厥逆。症狀類似結胸,但服用陷胸湯無效,必有其他原因。觀察到病人手臂肌肉略黃,咳出的痰顏色像橘子。綜合症狀和脈象,判斷是用力過度,導致脅肋受傷,瘀血作祟,將要發黃,屬於瘀血型傷寒,宜用桃仁承氣湯攻下。但瘀滯日久,如果單純使用攻散之藥,會損傷陰氣,因此必須兼顧養血。

於是使用生地二兩、當歸八錢、丹參四錢、桃仁三錢、大黃三錢、枳實二錢、芒硝二錢、甘草八分。服藥後,排出紫黑色的瘀血塊兩次,發熱和胸痛都消失了。只是精神氣色欠佳,脈象弦軟,這是傷陰絡而導致神虛,於是服用補陰舒絡的藥物而痊癒。(此例治實症兼顧其虛,非常周到)

沈明生醫生治療徐來一,因房事過度,又於夏天貪食生冷食物,導致腹部脹滿不食,腹中漉漉作響,還經常嘔吐,小便不通暢。各種疏解清涼的藥物都無效。診脈後,決定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但當時在座的人都不同意。

沈醫生於是提筆寫道:積滯雖然會導致腹部脹滿,但有沒有考慮到中氣不足,才會導致腹部脹滿,腸鳴不止呢?諸多逆氣上衝,雖然大多屬於火症,但有沒有考慮到胃寒不消化,也會讓人嘔吐呢?小便黃赤,雖然是內熱的症狀,但有沒有考慮到氣機運行不暢,才會導致小便顏色改變呢?總之,症狀容易混淆,必須依靠切脈。現在脈象沉弱,右關脈更微弱,而且喜暖畏寒,這顯然是虛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