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之琇

《續名醫類案》~ 卷一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1)

1. 傷寒

乃以桃仁承氣湯,多加桂、附,二大劑與服。服後,即能強起。再仿前意為丸,服旬余而安。仲景於結胸證有附子瀉心湯一法,原是附子與大黃同用。夫在上之證氣多,故以此法瀉心。然則在下之證血多,獨不可仿其意以散腰間之血結乎?後江古生乃弟復患此症,徑用前法,二劑而愈。

裴兆期治一貴室婦,傷寒汗下後,脈洪大而熱不止,口不渴,腹不滿,身無寒熱,只氣乏神疲,昏迷似睡,叫呼不應。醫有謂傷寒兼中痰者,有謂是狐惑傷寒者,有謂腹中尚有燥屎、更須通利者,有謂是餘邪未清、更須和解者。裴曰:皆非也,乃元氣大虛耳。以人參五錢,炒黑乾薑二錢,當歸三錢,五味三十粒,不問晨夕頻與之,遂身涼脈靜,氣爽神清而愈。

李懷茲治一婦,素稟羸弱,產育過多,常患頭痛,背上畏寒之極,夏月必用綿絮裹首,復衣掩背;初冬傷寒發熱,頭痛異常,周身痛楚,膝下與手臂皆不溫,而手心獨熱,胸膈無恙,二便如常。或用表藥,熱勢不減,畏寒轉增,胸膈迷悶,二便艱澀。李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微汗而安。

蓋此婦素常陽氣不升,而頭痛背寒,復與發散,傷其衛氣,所以熱不除而轉加畏寒也。用補中益氣以升舉清陽,衛得參、耆之力,自能祛邪外散,此東垣之微旨也。

一年少體肥之人,平素左半身無汗,脅下一片常冷。數日前索逋下鄉,是日天氣暴寒,舟中食飯一箸,隨食隨冷,便覺凜凜畏寒,登岸失足顛仆,扶挾解帶而寢。是夜即發熱頭痛,喘鳴胸滿,遍體煩疼,腰脊左脅尤甚,左半身不能轉側,仍冷不熱,手足亦微冷,第三日扶病而歸。其脈左手弦細,右手遲滑,總不似外感之候。

因見脈弦脅痛,與小柴胡二服,不應。又似半身風廢,與小續命亦不應。檢方書中半身無汗例,當二陳、四物合用,按法治之,亦無效。舌上有微薄苔,而左畔白滑,右畔微黃,得病後,大便已去二次,去亦無多,小便略見黃澀。或問張飛疇,此是何病?當用何藥?張曰:此人素有寒飲結聚脅下,更兼內外感寒,加以驚僕痰逆,則發熱喘鳴,頭痛胸滿身疼,勢所必致。其右畔經絡貫通處受邪,則從陽而化為熱。

左畔寒飲積結之界,平時尚且無汗,縱有寒邪湊泊,亦必從陰而釀寒。陽氣不到之所,自然重著難移;陽氣不行於脈,自然弦細搏指。至於右脈遲滑,手足微寒,皆緣脾氣向衰,熱勢不盛,所以舌苔不能幹燥,大便不能結硬。其小便黃澀一證,雖因肺胃氣化不行,亦見下焦真陽未艾。

斯人向後必夭,目今尚可挽回,當與五積散,晝夜三進,總藉辛溫解散之力,可以內消寒滯,中溫血脈,外逐表邪,一舉而有三得。其外可用白芥子、川烏、姜渣炙熱,包熨之。俟表邪分解,裡氣調和,然後用六君加辛、附、薑、桂之屬,溫中氣可也。

白話文:

[傷寒]

某人服用桃仁承氣湯,並大量增加桂枝和附子,服用兩劑後便能恢復行動。之後再用相同藥方製成丸藥服用十多天便痊癒了。張仲景治療結胸症有附子瀉心湯,是將附子和大黃一起使用。因為上焦證氣多,所以用此法瀉心。那麼下焦血多的情況,難道就不能仿效這個方法來散去腰間的血結嗎?後來江古生的弟弟也得了這種病,直接使用之前的藥方,兩劑就治好了。

裴兆期治療一位貴婦,傷寒汗下後,脈搏洪大且發熱不止,但口不渴,腹也不脹,身上也沒有寒熱交替,只是氣虛神疲,昏迷似睡,叫也喚不醒。有的醫生說是傷寒兼中痰,有的說是狐惑傷寒,有的說是腹中還有燥屎需要通利,有的說是餘邪未清需要和解。裴兆期說:這些都不是,只是元氣大虛而已。於是用人參五錢,炒黑乾薑二錢,當歸三錢,五味子三十粒,不分早晚頻頻服用,結果病人身體變涼,脈搏平靜,精神爽朗而痊癒。

李懷茲治療一位婦女,她天生體質虛弱,多次生產,經常頭痛,背部極度怕冷,夏天必須用棉絮裹頭,用衣物遮蓋後背;初冬時傷寒發熱,頭痛劇烈,全身疼痛,膝蓋以下和手臂都不溫暖,但手掌卻發熱,胸膈無恙,大小便正常。曾用過治療表證的藥物,但發熱的症狀沒有減輕,反而更怕冷,胸膈悶,大小便也困難。李懷茲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病人微微出汗後就痊癒了。

這位婦女本來陽氣就升不起來,頭痛怕冷,又用了發散的藥物,傷了衛氣,所以發熱的症狀沒除掉反而更怕冷。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舉清陽之氣,衛氣得到人參、黃耆的幫助,就能驅除邪氣外散,這是東垣(李東垣)醫學的精妙之處。

一個年輕肥胖的人,平素左半身不流汗,肋下經常一片冰冷。幾天前去鄉下收債,當天天氣突然變冷,在船上只吃了一口飯,就覺得冷冰冰的,上岸後不慎跌倒,被人扶起來解開衣帶躺下。當天晚上就發熱頭痛,呼吸急促胸悶,全身疼痛,腰背和左肋部尤其疼痛,左半身不能翻身,仍然是冷而不熱,手腳也微冷,第三天扶著病回家。他的脈象左手弦細,右手遲滑,總不像外感疾病。

因為脈象弦細,脅肋疼痛,用了兩劑小柴胡湯,沒有效。又像是半身不遂,用了小續命湯也沒有效。查閱方書中半身不汗的例子,應當用二陳湯、四物湯合用治療,也無效。舌苔薄白,左側舌苔白滑,右側略黃,生病後已經拉了兩次肚子,量也不多,小便略黃澀。有人問張飛疇,這是什麼病?應該用什麼藥?張飛疇說:此人素有寒飲積聚在肋下,又兼內外感寒,加上跌倒驚嚇痰氣逆亂,所以發熱、呼吸急促、頭痛、胸悶、全身疼痛,這是必然的結果。他的右側經絡貫通的地方受邪,所以從陽而化為熱。

左側寒飲積聚的地方,平時就很少出汗,即使有寒邪侵入,也必定從陰而化為寒。陽氣不到的地方,寒邪自然聚集難以去除;陽氣不能運行於脈絡,所以脈象弦細。至於右側脈象遲滑,手腳微冷,都是因為脾胃之氣衰弱,發熱的症狀不重,所以舌苔不能乾燥,大便不能堅硬。小便黃澀,雖然是因為肺胃氣化不利,但也反映了下焦真陽未衰。

這個人以後會夭折,現在還能挽回,應該服用五積散,晝夜服用三劑,總之依靠辛溫解表散寒的功效,可以內消寒飲,溫通血脈,外驅表邪,一舉三得。外用白芥子、川烏、薑渣炙熱後,用布包起來熨敷。等到表邪消除,裡氣調和,再服用六君子湯加辛溫藥物,如附子、乾薑、桂枝等,溫補中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