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名醫類案》~ 卷六 (6)
卷六 (6)
1. 反胃
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設水陸,泊舟岸下。夢一僧持湯一杯與之,飲罷便覺胸快。次早入寺,乃夢中所見僧,常以此湯待賓,故易名曰:甘露飲。用干餳糖六兩,生薑四兩,二味合搗作餅,或焙或曬,入炙甘草末二兩,鹽少許,點湯服之。予在臨汀療一小吏,旋愈,切勿忽之。(繼洪《澹療方》、《本草綱目》。)
白話文:
常熟城裡一位富人患有反胃,他前往京口的甘露寺誦經拜懺,船停泊在寺廟岸邊。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僧人端來一杯湯給他喝。喝完這湯後,他感到胸悶有所好轉。第二天早上,他進了廟裡,發現送湯的僧人正是夢中所見。因為這僧人常以此湯招待賓客,所以就將之取名為「甘露飲」。
製作方法:取乾棗肉六兩,生薑四兩,兩者合在一起搗成泥狀,然後焙乾或者曬乾。再加入炙過的甘草粉末兩兩,以及少許鹽,用熱湯沖服。
我曾經在臨汀時用這種方子治療過一個小吏,很快痊癒。切勿忽視這個方子。(本文摘自繼洪的《澹療方》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金山周禪師,得正胃散方於異人,用白水牛喉一條,去兩頭節並筋膜脂肉,煎如阿膠黑片收之。臨時旋炙,用米醋一盞浸之,微火炙乾,淬之,再炙再淬。醋盡為度,研末厚紙包收。或遇陰濕時,微火烘之再收。遇此疾,每服一錢,食前陳米飲調下,輕者一服立效。凡反胃吐食,藥物不下,結腸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如此者必死。
用此方十痊八九。君子收之,可濟人命也。(《普濟方》、《本草綱目》。)
白話文:
金山寺的周禪師從一位奇人那裡得到了一個名叫「正胃散」的藥方。
做法:
-
取一整條白水牛的喉管,去除兩端、筋膜、脂肪和肉。
-
煎煮至濃稠,像阿膠一樣呈黑色。
-
晾乾後,切成片。
服用方法:
-
臨時取一片,用一杯醋浸泡。
-
用小火烘乾,然後用醋淬火。
-
重複烘乾和淬火,直到醋用完。
-
將烘乾的藥片研磨成粉,用厚紙包裹起來。
-
如果遇到天氣潮濕,可用小火烘乾後再收起來。
功效:
遇到此種疾病時,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陳米湯在飯前送服。如果病情較輕,服用一次即可見效。
適應症:
凡反胃吐食、藥物無法下嚥、結腸三到五天,甚至七到八天不通者,如此者必將死亡。
天順間,有周岐鳳者,身兼百技,溺意方術,既死。友人偶召乩,周至,運乩如飛。頃刻數百言,乃長詩也。後一段云:朗吟堂前夜欲闌,丹方寫與期平安,菊莊老人此老病,翻胃病實由胃寒。枇杷葉兮白豆蔻,紫蘇子兮用莫謬,良薑官桂用些須,厚朴陳皮看功奏。半夏檳榔赤茯苓,沉香丁香皆用輕,白芥藿香吐聖藥,杵頭糠兮尋至誠。
白話文:
明朝天順年間,有個名叫周岐鳳的人,精通各種技藝,熱衷於方術。他去世後,友人偶爾請來一位乩童,周岐鳳的魂魄到來,快速地使用乩筆書寫。片刻間寫下了數百字,竟然是一首長詩。最後一段寫道:
夜快過去,朗吟堂前,丹方的藥方寫給你們,祝願你們平安。菊莊老人得的病,是翻胃病,實因胃寒。枇杷葉和白豆蔻,紫蘇子不能用錯,良薑、官桂用一些,厚朴、陳皮看療效顯著。半夏、檳榔、赤茯苓,沉香、丁香都要用得少,白芥、藿香是聖藥,杵頭糠代表著誠心。
三片生薑兩枚棗,切切分明向君道,人參乃是佐使者,食前一服沉疴好。蓋菊莊患此病,用示以方也。第菊莊未知何許人,余詩不錄。(《祝子志怪》。)
白話文:
三份::
:「食」中,人於
白,
蔡,
「「,」
薛立齋治一婦人患反胃,胸脅脹悶,或小便不利,或時作痛,小便澀滯。曰:此肝火血虛也,當清肝火,生肝血,養脾土,生肺金。以薛言為迂,別服利氣化痰等劑,前證益劇,虛證蜂起。乃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一服尋愈。
白話文:
薛立齋為一位患有反胃、胸脅脹悶、有時小便不暢、有時小便刺痛、小便阻塞的婦女看診。薛說:「這是肝火過盛、血氣虛弱導致的,應清瀉肝火,補養肝血,調養脾胃,滋養肺氣。」
有人認為薛的說法迂腐,另找了其他治療利氣化痰的藥方,但之前出現的症狀反而加重,還出現了更多的虛弱症狀。於是,患者使用了薛立齋開具的加味逍遙散和加味歸脾湯,服用一回之後症狀明顯好轉。
一婦人患反胃,吐痰甚多,手足常冷,飲食少思。曰:此肝脾鬱怒,兼命門火衰。不信,另服化痰利氣之劑,胸腹愈脹。又服峻利疏導之劑。薛曰:非其治也,必變脾虛發腫之證。急服《金匱》加減腎氣,庶有可救。仍不信,反服沉香化氣等丸,果發腫而故。
白話文:
一位婦人得了反胃的毛病,會吐出大量的痰,手腳經常冰冷,而且食慾不振。有人說:「這是肝脾鬱結,外加命門(腎陽)衰弱所致。」但她不相信,另服用了化痰理氣的藥劑,結果胸腹更加脹滿。接著又服用峻烈的通便利尿藥劑。薛醫生說:「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必定會轉變為脾虛而浮腫的病症。」要她趕快服用《金匱》方劑,加減腎氣,纔有救治的機會。婦人仍不信,反而服用沉香化氣類的丸藥,結果果然水腫而死亡。
汪石山治李一之,年近四十,病反食,與近鄰二人脈病頗同。汪曰:二人者皆急於名利,惟一之心寬可治。遂以八珍湯減地黃,加藿香為末,用蜜韭汁調服而愈。其二人,逾年果歿。
白話文:
汪石山醫生治療李一之的疾病。李一之年紀接近七十歲,患有反覆嘔吐的疾病。李一之和鄰近的兩個人脈象和病症都很相似。
汪石山說:「這兩個人都過於急於追求名利,只有李一之一心寬廣,可以治療。」於是給李一之服用八珍湯,減去生地黃,加入藿香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和韭菜汁調服,李一之的病就治好了。那兩個人,一年後果然去世了。
張路玉治湯伯乾子,年及三旬,患嘔吐經年,每食後半日許吐出原物,全不穢腐,大便二三日一行,仍不燥結,渴不喜飲,小便時白時黃。屢用六君子、附子理中、六味丸,皆罔效,日瀕於危。診之,兩尺弦細而沉,兩寸皆澀而大,此腎臟真陽大虧,不能溫養脾土之故,遂以崔氏八味丸與之。或謂附子已服過二枚,六味亦曾服過,恐八味未能奏效也。
白話文:
張路玉醫師治療湯伯乾的兒子,這名兒子年紀超過30歲,患有嘔吐症狀已經持續了一年。每餐後過半天左右,他會吐出原來的食物,沒有任何腐敗的跡象。大便兩三天一次,但不太乾燥或結實。他不感到口渴,小便有時為白色,有時為黃色。多次服用「六君子湯」、「附子理中湯」、「六味丸」,但都沒有效果,病情越來越嚴重。醫師診脈時發現,兩側尺部脈象細微而沉穩,兩側寸部脈象緊澀而有力。醫師認為這是腎臟陽氣嚴重不足,無法溫養脾胃所致。於是給他開了「崔氏八味丸」。有人提出疑慮,認為患者已經服用了兩顆附子,也服用了六味丸,擔心八味丸可能無法奏效。
張曰:不然。此證本屬腎虛,反以薑、附、白朮伐其腎水,轉耗真陰。至於六味,雖曰補腎,而陰藥性滯,無陽則陰無以生,必於水中補火,斯為合法。服之不終劑而愈。
白話文:
張仲景說:不對。這種病症本來就是腎虛,反而用薑、附子、白朮這類藥物來損耗腎水,轉而消耗真陰。至於六味地黃丸,雖然說是補腎,但是藥性寒涼,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產生,必須在水裡補火,這樣纔是正確的用藥方法。服完一劑藥就痊癒了。
張三錫曰:治反胃,用新水一大碗,留半碗,將半碗水內細細澆香油,鋪滿水面,然後將益元散一帖,輕輕鋪滿香油麵上,須臾,自然沉水底,此即陰陽升降之道也。(方即靈活可法,用治實症當有效。)但香油卻最容易引吐,用者審之。用匙擾勻服,卻將所留水半碗蕩藥碗,漱口令淨。
白話文:
張三錫說:治療反胃,用一大碗清水,留出半碗水,在半碗水中慢慢澆上香油,鋪滿水面。然後將益元散一帖輕輕鋪在香油麪上,過一會兒,益元散就會自然沉入水底。這就是陰陽升降的道理。(這個方法簡便有效,治療實證時效果顯著。)但香油很容易引起嘔吐,使用時需謹慎。用湯匙攪拌均勻後服用,再用留下的半碗水沖洗藥碗,漱口後將藥碗洗淨。
吐既止,卻進丹溪涼膈散,通其二便。未效再進一帖益元及涼膈即效也。此方極驗。
白話文:
嘔吐停止後,服用丹溪涼膈散通便。若仍無效,再服用一帖益元散和涼膈散,即可見效。此方十分有效。
王叔權曰:有人久患反胃,予與震靈丹服,更令服七氣湯,遂立能食。若加以炷艾尤佳。有老婦患反胃,飲食至晚即吐出,見其氣繞臍而轉,予為點水分、氣海,並夾臍邊兩穴。他醫只灸水分、氣海即愈,神效。(《資生經》。)
白話文:
有人在肚臍周圍敷上艾草進行艾灸,並喝水。 (錯誤的)
浙省平章南征閱越還,病反胃,醫以為可治。朱先生診其脈,告曰:公之病不可言也。即出,獨告其左右曰:此病得之驚後而使內,火木之邪相挾,氣傷液亡,腸胃枯損,食雖入而不化。食既不化,五臟皆無所稟,去此十日當死。果如其言。(《越遊集》、《醫說續編》。)
白話文:
南宋時期,掌管浙江的官員在平定南方的戰役中經過越南後病倒,得了反胃病。醫生認為可以治療。朱先生診了脈後,對他說:「您的病無法治了。」朱先生出去後,私下告訴官員的侍從說:「官員的病是由驚嚇後引發的,又受到寒濕的侵襲,導致氣血受損,體液缺乏,腸胃虛弱。雖然吃進食物,但消化不了。食物消化不了,五臟就沒有養分。十天後官員就會死亡。」果然如朱先生所說。
薛立齋治一婦人患反胃,胸膈痞悶,得去後或泄氣稍寬。此屬脾氣鬱結而虛弱也,當調補為善。不信,乃別用二陳、枳實、黃連之類,不應。又用香燥破氣,(時師類多出此。)前證益甚,形氣愈虛。用歸脾湯治半載而痊。
白話文:
薛立齋治療一位患有反胃、胸悶的婦人,嘔吐後或放屁會稍微緩解。這屬於脾氣鬱結而虛弱的症狀,應當以調理補益為主。婦人不信,另用二陳湯、枳實、黃連等藥物,卻沒有效果。又服用香燥藥物破氣,(當時很多醫生都採用這種方法。)原本的症狀反而加重,身體更加虛弱。使用歸脾湯治療半年後才痊癒。
許學士治一婦人,年四十餘,久患翻胃,面目黃黑,歷三十餘年,醫不能效。脾腧諸穴,燒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藥,頓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方名附子散,用附子一枚極大者,坐於磚上,四面煮火,漸漸逼熟,淬入生薑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焠,約盡生薑汁半碗,焙乾,入丁香二錢。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少許同煎七分,不過三服瘥。
白話文:
一位許姓學士治療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她長期患有胃反酸,面色黃黑,已長達三十多年,尋求過許多醫師都沒有效果。在她的脾俞穴等穴位上針灸過,但病情反而加重。服用了以下藥方後,她的病症突然痊癒。服用一個月後,病根就被徹底祛除了。
藥方名稱:附子散
用料:附子一顆(極大者),丁香二錢
做法:
-
將附子放在磚頭上,四面用火煮,逐漸煮熟。
-
淬入新鮮生薑榨出的汁液中。
-
再次用火煮沸,直到生薑汁液剩下一碗半左右。
-
將附子曬乾,加入丁香。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盞水和少許粟米同煎,煎至七分服下。服用三次即可見效。
王海藏云: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紫菀丸五十日,瀉出青蛇五七條,四寸許,惡膿三升愈。(方見癘風門。)
白話文:
王海藏說:趙侍郎先吃後吐,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服用紫菀丸五十天後,拉出青蛇五七條,長約四寸,惡膿三升後痊癒。(詳細療法請參閱《消渴門》。)
蕭萬與曰:崇禎戊寅歲,余客汴梁,為一郡王宮人治產後發呃證。因言及先王壯齡時,患瘧痢反胃,遍治不瘥,自料無生理。一草醫亦精於脈者,連投五劑,用大黃七兩始能食。此亦常有之症。吾鄉有患痢者,醫以大黃四兩下之,見者皆驚愣。然服之痢反減,數服而愈。使此等證,遇讀立齋、景岳書者,詎有生理乎?再投十餘劑,計服大黃斤許,前證漸愈。
白話文:
蕭萬與說:崇禎戊寅年,我在汴梁遊歷,替一位郡王府中的女官治療產後呃逆的症狀。她提到先王在壯年時,得了瘧疾和痢疾伴隨反胃的症狀,遍求名醫都無法治癒,自己也認為沒有生還的希望。當時有一位草醫,他擅長把脈,用了五劑藥,用了七兩大黃後才開始能進食。這也是常見的病症。我家鄉有一位患痢疾的人,一位醫生用四兩大黃幫他通便,旁觀者都嚇了一跳。但他服藥後,痢疾反而減輕,幾次服藥後就痊癒了。如果這些病例碰上那些只讀張景嶽和李中梓醫書的人,恐怕他們都難保性命。後來又用了十幾劑藥,總共用了約一斤大黃,患者的病情才逐漸好轉。
後日服痰藥,滾痰丸兩旬方得全痊。越年餘,連生五子,壽至九十三歲而薨。如此稟賦,亦所不概見者。
白話文:
隔天服用化痰藥,連續二十天服用化痰丸才會完全康復。過了十多年,相繼生了五個兒子,活到了九十三歲纔去世。像這樣的身體秉賦,也是十分罕見的。